大和、武藏,為啥這兩個名字永遠也分不開?

2021-02-15 巔峰戰艦
今天咱們不聊戰艦的技術,不聊戰艦的戰史,咱來聊聊戰艦的名字。
當然,咱們聊的核心,自然還是咱們即將在四周年上線的:

不知道各位注意沒注意過,大和、武藏兩個名字,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什麼別的地方,都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不僅這兩個名字能代表很多精神甚至是給人一種強大的感覺,而且還總是成雙成對,搭配著來的。

知不知道武藏、小次郎那對CP?其實,武藏還有個姐姐,就叫大和。

那麼,這兩個名字,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被搭配在一起,難道真就是從大和、武藏這一對世界最強戰列艦開始的嗎?

咱先不說別的,哪怕只說海軍方面,也絕非如此。早在19世紀80年代,日本人在建造葛城級巡洋艦時,就已經有過將二號艦、三號艦分別命名為大和、武藏的先例了。所以,大和、武藏這一對名字上的CP,也可以算是由來已久。

說到這,老王還是先給各位講一講日本戰艦的命名規則。自從20世紀10年代開始,日本海軍便定下了明確的規定。戰列艦要用日本古國(其實就是省)的名字來明明,一等巡洋艦用山名,二等巡洋艦用河名,驅逐艦則是風花雪月各種自然現象。大和、武藏,自然也是日本古國的名字。

但是各位,咱們不能忘的一條是,雖然都是國名,但是國和國可不一樣。像長門、陸奧、加賀、薩摩、尾張、紀伊、山城、日向、土佐這種,從歷史地位、政治地位、經濟地位或者地理地位角度上講,被看作大國或者上國,因此也被經常用來命名日本海軍當時最新、最優秀、最大的戰艦。至於像什麼上野、下野、能登、志摩這種,歷史上也不是什麼重要的地方,經濟水平、地理位置也就那樣,自然也就常年輪不到用它們的名字了。

  

而這兩個名字,在日本所有的古國之中,正屬於地位最高的一檔。大和國,毫無疑問,不僅是日本第一座首都奈良的所在地,而且也從此引申出來,成為了整個日本以及日本民族的代稱。如果按照名字來算,大和國,毫無疑問,是日本歷史上,地位最高的那一個。

至於武藏嘛,說起來就比較有趣了。這地方地處關東地區,在17世紀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認為是落後地區,雖然當地量產擅長弓馬之術的武士,而且因為當地有著日本面積最大的平原,糧食產量也還算不錯。但說到底,畢竟還是一片遠離大陸,遠離貿易的地區,從武藏出來的武士,無論再怎麼能打,也會被認為是土包子。

但是到了1603年,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因就是,德川家在武藏國的江戶,建立了江戶幕府,讓武藏成為了日本真在的政治心臟。此後260年的和平時代,也給江戶和武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到19世紀,僅僅是江戶城,就擁有超過100萬人口,超越山城國的京都,成為了日本第一大人口重鎮——直到今日依然如此。

不過,雖然武藏國的地位提上來了,但真正把大和、武藏兩個名字練習起來的,卻是一位名叫吉田寅次郎的武士。黑船來航之後,日本面臨著巨大的變革,吉田寅次郎,也就是後來人們通稱的吉田松陰,不僅敞開了嗓子批評傳統、守舊的藩國和幕府,而且還像要偷渡到美國人的軍艦上,親眼看一看新大陸的樣貌。結果,自然,emmm,被抓了,被判刑了,而且是,死刑……

而正是這位吉田松隱,在臨死之時寫下了一首絕命詩,將大和、武藏永遠捆綁在了一起。Emmm,雖然吉田松陰留下這首詩,本是想要揶揄、諷刺代表著幕府的武藏國。但到了明治維新結束之後,剛剛把武士階級打倒的日本人,又把武士道搬了出來,而且讓武藏國,成為了武士道的地理象徵。

從此之後,大和=日本民族,武藏=武士精神,大和+武藏=日本,這樣一個公式,就誕生了。大和、武藏,也成了無法拆散的一對CP。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和、武藏兩艘超級戰列艦的故事,又讓這對CP從高高在上,變成了一種流行文化。流行到了,只要提到大和,就不能不提武藏,提到了武藏,就沒人想不起大和的程度。

【遊戲官方資訊】

《巔峰戰艦》官網:dfzj.yingxiong.com

玩家貼吧:巔峰戰艦吧

官方微博公眾號:巔峰戰艦

官方QQ群:445038792 、552900332 、199289294

長按識別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不造超級戰列艦大和武藏,能換回5艘正規航母嗎?
    有人說不但如此,日本海軍還在1937-1942年間耗費巨資建造了人類歷史最大的兩艘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結果它倆幾乎沒有給戰爭做出任何貢獻,如果不造大和武藏改為建造航母,按噸位計算至少能換回5艘翔鶴級大型正規航母,那麼太平洋戰爭的航母對決就更精彩了。
  • 「大和」還是「武藏」,到底誰才是世界最強戰列艦?
    當然,說回到大和號和武藏號,差別遠遠沒有這麼大。我們甚至可以很放心地說,除了一些細節以外,這兩條超級戰列艦在完工時根本沒有任何實質性區別。這一情況,甚至一直持續到了1944年初。但輪到武藏號的時候,日本海軍卻驚訝地收到了兵工廠的一條回覆:1944年的大和(上)、武藏(下)
  • 《戰艦》錫布延海底的幽靈——二戰結束70年之際從深海現身的戰列艦「武藏」號
    「信濃」號的殘骸至今沒有被發現,曾有人向日本政府申請尋找該艦殘骸,但被日本政府所拒絕。而在2015年3月,「武藏」號的殘骸被發現了……1944年10月24日,慄田健男司令長官率領第1遊擊部隊(「大和」、「武藏」號等39艘艦艇)直指雷伊泰灣。當艦隊航行到錫布延海時,遭到了美軍航母特混艦隊的艦載機群的5次空襲。
  • 歌利亞之死:戰艦武藏的沉沒
    1944年經過防空火力強化的武藏號,艦體中部被密密麻麻的高射炮戰位所覆蓋。放幾張大和號裝甲帶的圖(武藏及大和的主裝甲防禦帶設計完全一樣),這對於理解武藏號在空襲時遭到的損傷還是必要的。第一波攻擊:1029分,8架地獄俯衝者對武藏號實施攻擊,四枚炸彈在距離武藏號很近的地方爆炸,這些近失彈震裂了兩個油艙,飛濺的彈片也對暴露在外的25mm機炮操作員造成了損傷。不過對於武藏號防空損害最大的是地獄貓戰鬥機的掃射,戰鬥機的低空清場對防空炮操作員的殺傷極大。
  • 炮術之神的左右手 《暴風戰艦》中的武藏號戰艦
    關於這個問題,牧野茂雖然知道山本與清水進行過會談但對內容並不知情,因此千早認為「明明是很值得考慮的提案卻做了這麼令人可惜的事。另外,有關完善司令部施設方面,千早則評論「強辭奪理,全無深思熟慮。1942年1月,在聯合艦隊司令部提出擴張要求的時候,「武藏」的內部構造仍然和「大和」相同,不過在進行內部裝潢時卻花掉了能建造1艘驅逐艦的工程費用,也將竣工時間延滯了3個月。
  • 日復現大和和武藏下水式 解密昔日世界最大戰艦
    圖為CG中重現的舊日本海軍「大和」號戰艦【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7月13日報導,7月12日,日本廣島縣吳市的大和美術館舉辦了一場名為《戰艦大和•武藏的下水式展覽——裝點了戰前戰後時代的軍艦們》的展覽。該展覽旨在介紹舊日本海軍秘密建造的戰鬥艦的「誕生」。
  • 《解剖戰艦:大和》 Part1+Part2
    簡介「大和」是日本最古老的別號。這是日本國誕生之處的名字,後來成為一個古國名——位於本州西南部的紀伊半島、首都奈良的大和國。有史以來最大、最強的戰列艦也被冠以「大和」這一充滿神秘色彩與力量感的名字。她於1942年初入役,加入了太平洋戰爭。在整場戰爭中,「大和」不僅是日本最新銳的現代化戰列艦,同時也是日本海軍的驕傲與象徵。
  • 藏在棕櫚葉後的秘密,武藏號
    兩年後,在三菱重工業長崎造船廠開始了大和級二號艦的建造,噸位更一口氣飛躍至七萬噸級,為了建造武藏不但需要擴充船塢,更必須要有技術這的研究和努力。在聯合艦隊司令部提出擴張要求時,武藏的內部構造仍然和大和相同,不過在內部裝潢時卻花掉了一艘驅逐艦的工程費用。
  • 雷伊泰灣海戰:「武藏」號的覆滅
    在美軍最後一波打擊到來之前,有人提議讓「武藏」號前往科倫灣避險。但在最後這一波打擊結束後,「武藏」號左舷外側艙室和再往裡一些的引擎室先後遭到海水倒灌,它只剩下兩個傳動軸來維持動力,航速降到了6節,並且顯然在做垂死掙扎。「武藏」號向左舷傾斜達10°,艦艏下沉了8米,主炮塔也一同浸入了水中。之後,雖然它將傾斜的角度減小到6°,但代價是讓更多的海水湧入了腹中。
  • 日本超級戰列艦「武藏」號覆滅記
    由於日本是一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資源匱乏的國家,日本在戰艦數量上根本不可能與美國競爭和抗衡。日本按照其明治時代以來「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方針,確立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對方的數量優勢的發展戰略。1937年日本國會批准建造兩艘超級戰列艦的預算案,並將其稱為「第一號艦」和「第二號艦」。日本海軍希望這兩艘戰列艦具備以一艘對抗兩艘英美條約戰列艦的能力。
  • 220架飛機,空襲5小時:二戰日本「武藏」號戰列艦的覆滅
    「武藏」號是日本「大和」級戰列艦的第二艘,與「大和」號同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的戰列艦,滿載排水量可達7萬多噸,幾乎相當於其他國家戰列艦排水量的一倍。1937年,「武藏」號於長崎造船廠開工建造,1942年8月竣工服役,建成後的「武藏」號性能 優良,不僅火力強大,而且防護力極強,被日本人譽為「永不沉沒的戰艦」。
  • 二戰中大和號戰列艦罕見照片曝光
    戰艦大和同武藏艦橋背面對比,左邊為大和號1941年9月22日在吳工廠舾裝艦橋,右邊為武藏號1944年6至7月在伊予灘,此時艦橋上已經加裝了21號電探。  戰艦大和號艦橋後部,可以清楚的看到2號1型對空電波探信儀,在其下方的就是日本光學會社(戰後的尼康公司)於1935年開發的光三九式15米倒分像立體測距儀,大和、武藏都裝備四臺,其餘三臺裝備在三座主炮炮塔上。
  • 殺手哥的兵器庫 生不逢時的日本大和號戰列艦
    在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中,舊艦金剛型戰列艦「霧島」被與「大和」同世代的美軍新銳戰列艦「南達科他號」號與「華盛頓號」號擊沉。以這時期來說,有意見指出聯合艦隊對投入大和型戰列艦作戰的態度相當消極,而反觀美國則較為積極。  1943年(昭和18年)2月11日,以「大和」運用經驗為基礎,並改良了通信、旗艦設備的大和級‎2號艦「武藏」,取代「大和」成為聯合艦隊旗艦。
  • 大和戰艦(7)終於等到了上戰場
    但這也沒使「武藏」躲過一劫。就這樣,大大動搖了不沉戰艦的傳說。「武藏」在命令全體撤艦到沉沒前,時間比較有餘地,生存者相對較多。即便如此,約有四成左右的1023人犧牲或不明去向。可見大和級戰艦在戰場上並非安全的場所。當知道這一現實時,大和艦的水手們都受到極大的震動。「武藏」沉沒的次日,10月25日敵機的空襲嘎然而止。
  • 《戰艦》巨艦情結——「大和」號傳說的誕生與發展
    今日談及戰列艦「大和」號,想必沒有一個日本人不知道,甚至也為其他國家的許多人所熟知。就這樣,在二戰結束之前,所有有關「大和」號的情報都沒有公開,絕大多數的設計資料在海軍一聲令下化為灰燼。少數幾張保存下來的「大和」號的照片中,最為有名的一張就是在宿毛灣全速公試的照片,根據前日本海軍技術少佐福井靜夫留下的筆記中「關於該照片的發現與散發」的記錄,這張照片是1946年春橋本敏郎預備役技術大尉在拜訪當時在第二復員省吳地方復員局的福井時交給他的。
  • 海軍史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大和」號
    發射速為1.8發/每分;炮彈基數每門炮100發,每發炮彈重1460公斤,裝有330公斤高爆炸藥,發射後可在空中飛行90秒,最大射程達到了驚人42公裡。但這已經超過了地平線,大和級想要超視距炮擊的話,需要起飛艦載機來修正彈道數據。
  • 日本號稱永不沉沒的武藏號,72000噸巨艦淪為美軍活靶子!
    10月22日晨8時,慄田健南海軍中將率由「大和」號、「武藏」號在內的5艘巨型戰列艦組成的中央艦隊向雷伊泰灣北部挺進;22日下午3時,志摩清英海軍中將率由10餘艘艦隻組成的南方艦隊駛離普羅乃港,取道蘇裡高海峽,從南路進擊雷伊泰灣;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率僅存的4艘航空母艦,也於22日上午10時22分開始向雷伊泰灣東北的呂宋島附近海域大搖大擺地開進。
  • 巨艦大炮的末路——武藏號戰列艦
    武藏號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的二號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之一。
  • 衝繩特攻戰時,「大和」號帶了多少糧食?
    此前在寫「大和」號特務長官與蛋包飯的故事時,無意中又找到了一些「大和」號有意思的資料,這不,趕緊整理出來分享給你們。「大和」號最後一次參加特攻出擊時,據說只帶了「單程燃料」,但從為數不多的原始殘存資料等(包括《德山海軍燃料廠史》等書)來看,「大和」號出擊前在德山海軍燃料廠實際搭載的燃料並不是單程的份量,而是約4000千公升(約是滿載量的三分之二)的燃料,這一點想必許多人都已經知道,但有關糧食的搭載量和細目卻仍不清楚。
  • 身為最強戰艦的「大和」號為何變成「大和酒店」?因為閒得慌!
    ■泊於特魯克的大和級兩姊妹「大和」號和「武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