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兩年半的「布希」號航母(CVN-77)終於在美國東海岸重新露面:上周,「布希」號在諾福克海軍船廠(NNSY)完成了長達30個月的「幹船塢計劃增量可用性」(DPIA)升級和維護,準備返回附近的諾福克海軍基地。圖為「布希」號離開前一天,「艾森豪」號(CVN-69)也駛入船廠準備進行13個月的維護與升級。
重返艦隊的「布希」號(CVN-77)已完成了首輪5天的動力系統海試。艦長羅伯特·阿吉拉爾上校(Robert Aguilar)說:「這一維修期的結束標誌著我們又能出現在任何海域,為聯合部隊指揮官提供無以倫比的作戰能力了。感謝諾福克海軍船廠的團隊讓我們重返大海。現在,全體船員已將休眠30個月的『布希』號喚醒,我們會按步驟讓它恢復全部作戰能力。」這次升級的工作量大約130萬個人工日(相當於1450人工作了900天);其中諾福克海軍船廠貢獻了76.3萬人工日,佔比59%,其餘由「布希」號的船員、分系統承包商和二級供應商完成。
2019年2月,「布希」號(CVN-77)進入諾福克海軍船廠進行「幹船塢計劃增量可用性」(DPIA)維護,這是『布希』號自2009年服役以來最全面的一次維修和現代化技術升級,也是核動力航母除「壽命中期換料綜合大修」(RCOH)之外最複雜的維修工程。工程包括推進軸、螺旋槳、方向舵的更換;艙室的現代化升級;油箱維護;彈射器翻新;電子和作戰系統的升級;海水淡化系統升級和甲板及與F-35C相關的基礎設施改造。
當「布希」號剛來時,諾福克海軍船廠面臨著巨大的工作量:他們還需要完成戰略飛彈核潛艇「懷俄明」號(SSBN-742)的「工程加油大修」(ERO)。這是美國海軍在該船廠的第1優先級項目,工程量需要70萬個人工日,耗時30個月,預算為3.71億美元。
與此同時,諾福克海軍船廠還需要把「洛杉磯」級核潛艇「拉霍亞」號(SSN-701)改裝為系泊訓練艦並更名為「舊金山」號(MTS-711),供水手們學習如何操作和維護核反應堆。該項工程為期32個月,是美國海軍在該船廠的第2優先項目,要求在2020年前完工。
2020年7月,完成「雙泵」部署任務的「杜魯門」號(CVN-75)進入諾福克海軍船廠進行為期10個月的維護和升級,這是美國海軍在該船廠的第3優先項目,要求在2021年6月前完工。
「布希」號維修項目負責人傑夫·伯切特說:「計劃開始時,我們就知道這個工作包像是一場馬拉松賽事。而且在當時,我們還不知道「COVID-19」大流行會給團隊帶來的哪些額外挑戰,這是計劃外的一個重大障礙。」
為減少海軍所屬四家公共船廠的訂單積壓,美國海軍在2020年還啟動了上千人的海軍預備役人員,以協助船廠儘快完成維修工作。
「布希」號維修項目負責人傑夫·伯切特說:「這次大修我們應用了很多創新技術。比如使用3D列印技術製造零部件,運用雷射掃描創建綜合布線路徑,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安裝管路和設備等。在工人中還廣泛使用了外骨骼套裝,以減輕勞動強度。」
2021年5月,「布希」號的油箱維護團隊完成了500個航空油料油箱的改造。諾福克海軍船廠指揮官黛安娜·沃爾夫森上校(Dianna Wolfson)說:「該團隊一直致力於解決遇到的任何問題,以確保『布希』號重返艦隊。團隊成員每天都為『布希』號提供卓越的技術和熟練工藝,以便它能夠在執行任務中脫穎而出。」
2021年9月6日,一架E-2D「先進鷹眼」在「布希」號上降落。按照美國海軍的計劃,這種具有空中受油能力的E-2D即將在東海岸的航母中首先使用。隨著「杜魯門」號(CVN-75)和「布希」號(CVN-77)的先後回歸,美國東海岸航母不夠用的情況有了根本改觀。未來18個月可調度航母將恢復到5艘,從10月份起,執行部署任務的依次是:「杜魯門」號(CVN-75)、「布希」號(CVN-77)、「福特」號(CVN-78)、「華盛頓」號(CVN-73)、「艾森豪」號(CVN-69)。
「斯坦尼斯」號(CVN-74)的大修還需要四年才能完工,不過到那時「甘迺迪」號(CVN-79)已經服役、「企業」號(CVN-80)也已經下水了。
視頻:「布希」號結束維護重返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