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士兵穿輕甲和皮甲較多,而歐洲中世紀士兵多穿重甲?錯!

2021-02-13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1186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為什麼中國古代士兵穿輕甲和皮甲較多,而歐洲中世紀士兵多穿重甲?這和同時期的鐵產量是否有關?

答:首先必須感慨一聲:能問出這樣的問題,可見這位提問者,平日受某些不負責任的中外古裝劇「毒害」有多深。

首先一條錯得嚴重的,就是「歐洲中世紀士兵多穿重甲」,古代歐洲長期孱弱的冶鐵水平,這事真心做不到。

古代歐洲人的冶鐵歷史,雖說號稱比中國早,但從羅馬時代到中世紀,卻長期停留在塊煉鐵的水平上。春秋時代的吳國人已經煉出生鐵時,歐洲人還不懂什麼叫生鐵,漢朝人用上四米高的煉鐵爐時,羅馬人只有充其量一米三高的「高爐」。至於炒鋼灌鋼水排這類漢唐中國人早已駕輕就熟的技術,同時代的歐洲人,更是滿臉蒙圈。

如此低水平打造下,中世紀的歐洲人,基本只能冶煉硬度有限的熟鐵,以至於十三世紀時,西歐的士兵還常用青銅矛,農村耕地更常見木製農具。古代中國農民常用的鐵農具,放同時代歐洲全是金貴物件。中國鋼鐵武器更常沿著絲綢之路熱賣。那造盔甲必須的鋼鐵呢?照著英國學者泰克斯特在《世界冶金史》裡的哀嘆:「鋼在當時(歐洲)的確很昂貴,需要節省著用」。

同樣是《世界冶金史》裡考證,中世紀時那些看上去威風的鐵甲,大多都是偏軟的熟鐵打造,1250年起才開始有了片式盔甲。比起同時代中國宋朝常見的30公斤步人甲,瞧瞧中國步人甲一千八百多枚甲片組成的強大防護,所謂「歐洲重甲」?堪稱廉價粗糙款。

就是這樣粗劣的「歐洲重甲」,當時價格卻是極其昂貴。在中世紀的英格蘭,一副普通的「歐洲重甲」價格最少為20英鎊,看上去數額不多,當時卻相當於六戶英國自耕農的年收入,這還不算戰馬武器等花費。想在當時的西歐,拉一支「士兵多穿重甲」的軍隊?再強的歐洲國家也得湊到砸鍋賣鐵。這美麗夢想,也只有在歐美電影裡過過癮。

而提問裡錯得更離譜的,就是「中國古代士兵穿輕甲和皮甲較多」。

其實,一直到秦末楚漢戰爭時,中國古代軍隊確實還裝備大量輕甲皮甲,但漢代中國冶鐵業的井噴,叫漢朝軍隊終於完成了鐵器化變革。長安武庫遺址出土的漢朝兵器,已是清一色鐵器裝備。呼和浩特漢城遺址出土的11公斤漢朝鐵甲,更已是漢朝鐵騎的常規裝備。正是這高科技的鎧甲水平,助力了漢軍「一漢當五胡」的沙場輝煌!

而到了與歐洲中世紀同時期的中國唐宋年間,古裝劇裡常見「穿輕甲和皮甲」的唐宋軍隊,歷史上更是強大鋼鐵包裹。唐朝各種鐵甲有十三種,1590片魚鱗甲組成的明光鎧,防護力更是稱霸當時。以《太白陰經》記載,一支兩萬人規模的唐朝精銳軍團,除5000負責射擊的輕步兵外,其他五千人更是人人穿鐵甲。其中7500名精兵,更是身穿防護力強大的明光鎧。就是這樣的鋼鐵軍團,打出了盛唐赫赫天威。

甚至到了「輕武」的兩宋時代,宋朝從來不敢輕的,更是軍隊的鎧甲裝備。宋朝長槍手的鎧甲重量33公斤,即使唐代時常穿輕甲的弩箭手,宋代時也身穿27公斤的重甲。宋軍精銳部隊的披甲率,特別是西軍以及嶽家軍這樣的王牌部隊,通常要在七成以上。比起同時代的西方軍隊來,依然還是碾壓優勢。

古代中華文明的領先程度,僅從一身鎧甲的對比上,就可清楚驗證!

 好物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我們愛歷史》商城

相關焦點

  • 古人酷暑中還能穿重甲作戰嗎?
    現代人有空調電扇,夏天穿衣服很少還感覺熱的不行,那麼如果打仗還要穿厚重鎧甲的古人,一旦到了這種季節,豈不是還沒開戰,就先把自己熱趴下了。那麼古代打仗又是如果解決身披鎧甲下的防暑降溫問題?實際上鎧甲的發明和冷兵器的發明幾乎同時,恐怕已經有上萬年的歷史。人類之間的戰爭形態出現的比國家形態還早得多。大規模戰爭也是人類從小群落向大群落、超級大群落以至於國家形態演化的必然。
  • 古代打仗穿盔甲,重點好還是輕點好?讓實驗數據說明一切
    這就引申出一個問題,古代打仗到底是重甲好,還是輕甲好?這個問題,連遊戲裡也有,比如《上古捲軸5》也分重甲派和輕甲派,但現實裡不能像遊戲那樣,有個無視甲冑重量的技能天賦。而過重的鎧甲將影響士兵的行動,輕甲還是重甲,這是一個問題了。說輕甲好還是重甲好前,有一個問題:重甲真的很重嗎?其實我們很難就此斷言。拋開材質不提,一般來說,重甲的「重」主要體現在其厚度與防護面積上。
  • ♞中國古代盔甲的發展史
    但最早大量使用鐵盔甲的是中東的亞述人(亞述比中國早500年進入鐵器時代)。金屬盔甲的製造難度很大,價格也非常昂貴,在宋代,一套純鐵盔甲往往要100名工匠花300個工作日才能完成。 在封建時代戰亂不斷的亞洲國家和中世紀的歐洲盔甲倍受重視。
  • 魚鱗VS鐵皮:板甲防禦技術滿點,為何古代中國卻鍾情於鱗甲?
    (一)從重甲到輕甲的華麗轉變相傳,最初的鎧甲是夏朝杜康之子抒在位期間發明的獸皮製甲,還有一種說法是蚩尤最先製造出的鎧甲。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戰爭日漸頻繁,防護工具也日益受到重視。先秦時,大多使用皮甲,稱甲、介、函等,甲身分為胸甲、背甲、肩片、肋片、大領;戰國後期出現了鐵甲,稱之為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材質,統稱甲、鎧或鎧甲。
  • 中世紀騎士鎧甲那麼重穿上後怎麼打仗?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他們的鎧甲那麼笨重,穿在身上打仗怎麼打仗?  今天小編帶你解開謎團!  在歐洲歷史上的中世紀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的重裝騎士一直都是西方人所慣用的主要攻擊力量。       騎士是令人豔羨的精英兵種,以強悍的衝擊力、精良的裝備、嫻熟的訓練著稱。但國內有很多人常常對西方騎士存在了一些誤解,尤其是他們標誌性的防護力。
  • 揭秘中世紀歐洲騎士裝備,一套可以買23頭牛?
    中世紀歐洲騎士的裝備一般來說都是自籌的,這是他們與現代職業軍隊一個顯著區別。
  • 唐朝士兵打仗穿什麼?明光鎧閃瞎敵人眼
    南北朝時期,流行重騎兵衝擊的戰法,就是給戰馬也穿上鎧甲,別管人家戰馬情願不情願,這是規矩,它也沒辦法反抗。關於重裝騎兵的威力,想必大家都會有所耳聞,咱舉個例子吧。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東魏和西魏的沙苑之戰了。當時北魏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相互之間打得死去活來,起初的時候,東魏由於佔據中原及河北之地,土地肥沃、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可謂是佔盡了上風,西魏往往只有挨打的份兒。
  • 中世紀戰場之王——淺談歐洲中世紀騎士
    中世紀初期的歐洲騎士們根本做不到這八點,但注意,這裡說的是歐洲中世紀前期。在歐洲中世紀中期與後期,大部分騎士們是嚴格執行著騎士八大美德的。因為中世紀中期與後期,騎士精神已經得到發展與肯定。這就像華夏的"俠義",已經成為一種精神信仰。有人說:"所有人都有一個武俠夢,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所以俠義已經成為了一種精神與信仰,是華夏人心中渴望的美德。
  • 現代步兵重甲,AK也射不穿,中美俄三國之間誰家最強?
    現代步兵除了要進行作戰,還需要做大量的防護工作,隨著現代武器技術水平的提高,對步兵造成威脅的裝備也越來越多,為了儘可能地保持戰鬥力,減少傷亡人數,發展出了一種步兵的防護裝備——重甲。這款裝備不僅能抵禦常規的槍械、炮彈的襲擊,還能抵擋非常規武器的攻擊,具有很強的防護性能,大大提高了單兵的作戰能力。
  • 古代帶刀事小,為何私藏鎧甲卻是死罪?盔甲之厲害,歷朝不敢不禁
    一、帶刀事小,穿甲事大在中國古代,對於兵器的限制時松時緊,秦朝曾收六國兵器鑄成「金人」立在鹹陽,民間不許私藏兵器。而漢代以後,百姓家中藏有刀劍是比較常見的,只有硬弓、弩和盔甲被禁止。中國古代之所以不禁止武器,首先是因為漢族比較尚武,舞槍弄棒是民間習慣,尤其在農村和鄉鎮地區,都是鄉勇組織保護當地安全,沒武器怎麼能行?
  • 歐洲中世紀對抗騎兵的利器:斧槍
    斧槍(Halberd)是一種在中世紀時期到近代,歐洲人所經常使用的武器,指的是裝有斧頭的長矛。 「halberd」這個詞源於德語詞彙Halm(意思是權杖)和Barte(意思是斧頭)。不過國內喜歡翻譯成戟。
  • 這些士兵長得不像中國人卻穿解放軍軍服?
    如此廣袤的國土,自然也需要有我們的人民軍隊來守護,才能夠保證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在我們國家的十四億人口中,除了漢族以外還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廣泛地分布在中國大地的各處。同樣地,也有很多少數民族同胞選擇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子弟兵,為祖國的國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 古代盔甲為何多是黑色和紅色,刷漆真能提高防禦力嗎?
    這種樹木分布很廣,在中國除了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和新疆外,其餘省區均栽培;不僅是在中國,漆樹在朝鮮和日本等國也有分布。雖然剛割取的漆液呈乳白色粘稠狀,但是在接觸空氣後,因為氧化,漆會導致顏色慢慢變深,最後成為慄殼色。因為生漆氧化後色澤比較深,往裡面加入別的顏料也不明顯,所以不少漆器不是黑色就是紅色。而根據出土文物顯示,東方傳統的盔甲,特別是皮甲,是要上漆的。
  • 明明是防禦裝備,為何歐洲鎧甲會被譽為騎士精神的象徵?
    歐洲騎兵甲戰爭中最漂亮的就是能打一場以多勝少的戰爭那是不僅可以揚名立萬就更是名垂青史的事情。這時候鎧甲在戰場上不僅可以給將領士兵的心裡帶來安全自豪感更是在戰爭中減少要害部位受創提高戰鬥力。到了中世紀的西歐各國的騎兵幾乎都是追求重裝騎兵,更不用說頂端的騎士階級了,追求卻對的防禦力和高速衝擊下的恐怖殺傷力。可以最快有效的破解對方的步兵陣隊。有人形容"一個騎在馬上的法蘭克人能把巴比倫城牆衝個窟窿"。可見鎧甲在戰爭中對於騎士的重要性極其威力。(4)騎士的追求鎧甲象徵著士兵的身份,鎧甲穿在身上氣勢上更加磅礴也讓士兵看著更加威武,非常強健。
  • 瓦爾斯塔特戰役:面對歐洲騎士團,蒙古騎兵憑何以少勝多
    同一時期,歐洲部隊多裝備重劍與騎槍,並輔以盾牌。前者雙面開刃,能刺能砍,在此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一直是歐洲軍隊近身格鬥的首選兵器。後者則用於騎兵衝鋒,藉助衝擊力刺殺對手或將其擊於馬下。除此之外,歐洲軍隊還裝備有斧錘等武器,但並不是主流裝備。遠程投射武器則多為弓箭和十字弓,但只是裝備於步兵,受限於工藝水平,性能落後於同時期東方弓弩,且缺乏能熟悉使用這些兵器的士兵。
  • 揭秘那些仍未消失的古代冷兵器
    在歐洲中世紀,一個剛從田地裡抓來的壯丁,僅僅需要幾個月的訓練便能熟練地用弩殺死花一輩子時間進行格鬥訓練並且全副武裝的騎士。因而弩在古代比其他任何遠程作戰武器更為普及。據漢簡和古文獻記載,漢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諸種。漢弩的強度都要經過嚴格校驗,在居延漢簡中曾發現過檢驗已受損傷的弩的強度的記錄,其中十石弩又稱為大黃弩、黃肩弩或大黃力弩,強度最大。由於弩的發射比較費時,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護下編成「上弩」、「進弩」、「發弩」等組,輪番連續發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發揮其威力。
  • 二戰時蘇軍士兵為什麼這麼喜歡穿披風?
    摘要:在很多二戰時期的老照片上,都可以看到蘇軍士兵穿著披風的形象,其他國家的士兵很少有穿披風的,為什麼蘇軍士兵這麼喜歡穿披風?
  • 火箭彈射穿士兵的屁股,為何彈頭不爆炸?
    近日,一名葉門士兵在作戰時身體被一枚火箭彈擊穿身體,但所幸沒有爆炸。這是個很罕見的重傷,一枚「飛彈」命中了士兵的屁股,從士兵大腿根穿入,彈頭停留在屁股上方接近腰部的部位,經過緊急處理,醫生將這枚未爆彈取出,傷員暫時無生命危險,火箭彈沒有傷害到士兵的主要內臟。
  • 遊民專欄|從《騎馬與砍殺2》看歐洲古代的戰爭器械
    英格蘭長弓  在《騎砍2》的實機視頻中我們能看見,作為演示者的攻城方,擁有大量的步兵,可這些士兵沒有穿上厚重的鋼甲頂在前方充當肉盾,反而輕身上陣聚集在了陣地的後方,每人手上都拿著近一人高長度的誇張長弓,對敵方牆頭發動攻擊。這種弓就是在中世紀歐洲戰場上臭名昭著的「英格蘭長弓」。
  • 為什麼中國史上沒有出現類似歐洲的全身板甲?
    喜歡古代盔甲的朋友們大多都會有一個問題,板甲防禦力和防禦面積都很高,看起來也很帥,為什麼中國沒有點出板甲科技樹。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強作解的謠傳。比如板甲不靈活摔倒起不來,板甲太重需要用槓桿把人吊上馬背。但實際上板甲靈活性不低,也並沒有那麼重,不然首先受不了的就是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