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1186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為什麼中國古代士兵穿輕甲和皮甲較多,而歐洲中世紀士兵多穿重甲?這和同時期的鐵產量是否有關?
答:首先必須感慨一聲:能問出這樣的問題,可見這位提問者,平日受某些不負責任的中外古裝劇「毒害」有多深。
首先一條錯得嚴重的,就是「歐洲中世紀士兵多穿重甲」,古代歐洲長期孱弱的冶鐵水平,這事真心做不到。
古代歐洲人的冶鐵歷史,雖說號稱比中國早,但從羅馬時代到中世紀,卻長期停留在塊煉鐵的水平上。春秋時代的吳國人已經煉出生鐵時,歐洲人還不懂什麼叫生鐵,漢朝人用上四米高的煉鐵爐時,羅馬人只有充其量一米三高的「高爐」。至於炒鋼灌鋼水排這類漢唐中國人早已駕輕就熟的技術,同時代的歐洲人,更是滿臉蒙圈。
如此低水平打造下,中世紀的歐洲人,基本只能冶煉硬度有限的熟鐵,以至於十三世紀時,西歐的士兵還常用青銅矛,農村耕地更常見木製農具。古代中國農民常用的鐵農具,放同時代歐洲全是金貴物件。中國鋼鐵武器更常沿著絲綢之路熱賣。那造盔甲必須的鋼鐵呢?照著英國學者泰克斯特在《世界冶金史》裡的哀嘆:「鋼在當時(歐洲)的確很昂貴,需要節省著用」。
同樣是《世界冶金史》裡考證,中世紀時那些看上去威風的鐵甲,大多都是偏軟的熟鐵打造,1250年起才開始有了片式盔甲。比起同時代中國宋朝常見的30公斤步人甲,瞧瞧中國步人甲一千八百多枚甲片組成的強大防護,所謂「歐洲重甲」?堪稱廉價粗糙款。
就是這樣粗劣的「歐洲重甲」,當時價格卻是極其昂貴。在中世紀的英格蘭,一副普通的「歐洲重甲」價格最少為20英鎊,看上去數額不多,當時卻相當於六戶英國自耕農的年收入,這還不算戰馬武器等花費。想在當時的西歐,拉一支「士兵多穿重甲」的軍隊?再強的歐洲國家也得湊到砸鍋賣鐵。這美麗夢想,也只有在歐美電影裡過過癮。
而提問裡錯得更離譜的,就是「中國古代士兵穿輕甲和皮甲較多」。
其實,一直到秦末楚漢戰爭時,中國古代軍隊確實還裝備大量輕甲皮甲,但漢代中國冶鐵業的井噴,叫漢朝軍隊終於完成了鐵器化變革。長安武庫遺址出土的漢朝兵器,已是清一色鐵器裝備。呼和浩特漢城遺址出土的11公斤漢朝鐵甲,更已是漢朝鐵騎的常規裝備。正是這高科技的鎧甲水平,助力了漢軍「一漢當五胡」的沙場輝煌!
而到了與歐洲中世紀同時期的中國唐宋年間,古裝劇裡常見「穿輕甲和皮甲」的唐宋軍隊,歷史上更是強大鋼鐵包裹。唐朝各種鐵甲有十三種,1590片魚鱗甲組成的明光鎧,防護力更是稱霸當時。以《太白陰經》記載,一支兩萬人規模的唐朝精銳軍團,除5000負責射擊的輕步兵外,其他五千人更是人人穿鐵甲。其中7500名精兵,更是身穿防護力強大的明光鎧。就是這樣的鋼鐵軍團,打出了盛唐赫赫天威。
甚至到了「輕武」的兩宋時代,宋朝從來不敢輕的,更是軍隊的鎧甲裝備。宋朝長槍手的鎧甲重量33公斤,即使唐代時常穿輕甲的弩箭手,宋代時也身穿27公斤的重甲。宋軍精銳部隊的披甲率,特別是西軍以及嶽家軍這樣的王牌部隊,通常要在七成以上。比起同時代的西方軍隊來,依然還是碾壓優勢。
古代中華文明的領先程度,僅從一身鎧甲的對比上,就可清楚驗證!
好物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我們愛歷史》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