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應急每天為你解讀大國博弈,深度局勢熱評,如何面對天災人禍獸患,分享精品文章!讓我們一起見證偉大的中國復興夢!
1950年10月19日,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維護和平的正義之戰,也是我軍制勝強敵、打出軍威的立國之戰。在這場異常殘酷的戰爭中,志願軍將士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鍛造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重大意義,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抗美援朝精神的彌足珍貴。本刊已陸續推出一批文章,以饗讀者。
↓音頻:《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苦難深重的朝鮮人民才從日本的奴役下解放出來。但不幸的是,這個半島隨即被人為地分成南北兩個部分,以北緯38度為界分別由美軍和蘇軍進駐,接受日軍投降。後來,隨著冷戰時期的到來,美蘇之間在朝鮮問題上嚴重對立,致使朝鮮的獨立一拖再拖,始終未能如願以償。
1948年3月29日至5月10日,美國佔領軍出動幾萬名軍警強行在南朝鮮進行普選,組成國民議會。8月15日,以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正式宣告成立。
北朝鮮針鋒相對,於8月25日選舉成立最高人民會議,9月9日組成以金日成為首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
至此,在朝鮮半島上就出現了兩個不同性質的政權,形成南北分裂、對立的局面,三八線這條受降的臨時分界線,就成為了朝鮮南北分裂的「國界」,也成為世界兩大陣營在東方的政治與戰略邊界,而實際上這條分界線是美國和蘇聯為各自的地緣戰略利益而強加給朝鮮人民的、違背朝鮮半島人民意願的國土分割。從此,一個骨肉相連、情同手足的民族,以三八線為界豆萁相煎;意識形態和武器,扼殺了親情與自由,最終,同胞兄弟步入同室操戈的境地。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人民軍以摧古拉朽之勢解放了大半個朝鮮半島,南朝鮮李承晚政權只剩下釜山一隅苟延殘喘。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一反之前不把臺灣和韓國放進防護圈內的表態,宣布美國參戰。6月27日,聯合國安理會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動議以13對1的表決結果通過了美國提案,組成了以美軍為主導,還有15個國家小部分軍隊參加的「聯合國軍」,麥克阿瑟任總司令。與此同時,美國還因朝戰爆發把中國視為敵對國,美軍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大港口,在臺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臺灣。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成功,朝鮮形勢急轉直下。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一再嚴正警告一路北犯。10月1日,韓國軍隊越過三八線,而聯合國動議只是幫助韓國抵抗朝鮮軍隊入侵。10月3日凌晨1時,周恩來對麥克阿瑟發出「最後通牒」;7日,「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徹底違背聯合國決議,突破了戰爭的底線和道德底線。10月8日,毛澤東籤署《關於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19日晚,也就是美軍佔領平壤的當天晚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39、40、42軍(以後又增調了第50、66軍)和炮兵第1、2、8師以及一個高射炮團、兩個工兵團,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和輯安等地,先後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地區。25日,抗美援朝第一仗正式打響。其後,志願軍第一階段經過五次戰役扭轉乾坤,第二階段經過邊打邊談穩定了局勢,至1953年7月27日,參戰雙方籤訂《朝鮮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
1958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並將每年10月25日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欲知詳情可點擊閱讀《抗美援朝戰爭解讀(上)》《抗美援朝戰爭解讀(下)》)
三、重大事件圖解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人民軍以摧古拉朽之勢解放了大半個朝鮮半島。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一反之前不把臺灣和韓國放進防護圈內的表態,宣布美國參戰並悍然派第七艦隊進駐臺灣,以及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
中國政府堅決反對美國侵略。
10月3日,周恩來對麥克阿瑟發出「最後通牒」,警告「聯合國軍」不得越過三八線。
10月7日,「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並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徹底違背聯合國決議,突破了戰爭的底線和道德底線。10月8日,毛澤東主席籤署《關於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
接著舉國動員「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率領下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0月25日,抗美援朝第一仗正式打響。志願軍經過連續五次戰役,把「聯合國軍」趕回到三八線以南。
▽ 第一次戰役示意 | 製圖@陳思琦&黃敏銳/可視化星球
▽ 第二次戰役示意 | 製圖@陳思琦&黃敏銳/可視化星球
戰役期間,志願軍在平均海拔達1300多米,氣溫低至-40℃、普降大雪的長津湖痛擊「聯合國軍」,迫使其向南部港口撤退。17天的戰鬥,凍死、餓死的志願軍戰士佔了傷亡減員的2/3。
▽ 第三次戰役示意 | 製圖@陳思琦&黃敏銳/可視化星球
12月31日至次年1月7日,中朝軍隊在三八線附近200千米的戰線上,向「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發起進攻,迫使「聯合國軍」向南撤退。漢城再度易主,南部一隅的釜山又一次成為臨時政府,直到停戰協議的籤訂。此役共斃傷俘敵1.9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1.2萬餘人)。
▽ 第四次戰役示意 | 製圖@陳思琦/可視化星球
三次作戰後,志願軍已是極度疲勞,後勤也難以跟上。李奇微接任美國主力軍——第八集團軍的指揮,開始了對志願軍的反擊,第四次戰役打響。志願軍一方面在漢城一帶防禦「聯合國軍」的「霹靂行動」進攻,東部部隊則翻山越嶺,對橫城、砥平裡地區的敵人進行反擊,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西部戰場的壓力。3月,聯合國軍集中20萬兵力向北追擊,志願軍轉入運動防禦。4月起,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在三八線附近向聯合國軍發動反擊,將南朝鮮軍4個師大部殲滅。5月中下旬,聯合國軍大舉反撲,將志願軍逼退至三八線附近的鐵原一帶。此役共殲敵7.8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5.3萬餘人)。
▽ 第五次戰役示意 | 製圖@陳思琦/可視化星球
邊打邊談持續了兩年。雙方都清楚,戰場上的勝利才是談判桌上最硬的底氣。
▽ 夏秋防禦戰 | 製圖@陳思琦&黃敏銳/可視化星球
▽ 反「絞殺戰」示意 | 製圖@陳思琦&黃敏銳/可視化星球
1951年8月,「聯合國軍」對三八線以北的交通運輸線開始實施大規模的持續性轟炸,稱之為「絞殺戰」,以圖切斷志願軍的後勤供給。從中旬到月底,僅半個月的時間,1200千米的鐵路線能夠通車的僅剩290千米。槍林彈雨中,中朝軍隊調集高射炮兵保衛重點交通線,搶修被摧毀的橋梁和線路。經過近10個月的鬥爭,志願軍建成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基本保證了作戰物資的運輸補給。「聯合國軍」的絞殺以失敗告終。
談判桌上對戰俘遣返問題爭執不下,雙方陷入僵持狀態。1952年9月,志願軍發起全線戰術反擊。10月,「聯合國軍」發起進攻,以圖將談判桌上得不到的利益在戰場上奪回來。他們將視線落在了三八線以北的五聖山。這五聖山是交通樞紐的連接點,佔領了五聖山也就佔領了中部戰線的主動權。「聯合國軍」一面製造攻打五聖山西部的西方山的假象,一面暗中向五聖山增兵,迷惑志願軍的戰略部署。
▽ 上甘嶺戰役示意 | 製圖@陳思琦/可視化星球
上甘嶺位於五聖山南麓,是一個只有10餘戶人家的村莊。附近有兩個無名山頭,按高度被分別被命名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兩個高地總面積只有3.7平方公裡,雙方在此鏖戰了43個晝夜(欲知詳情可點擊閱讀《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的爭氣之戰》)。最終,上甘嶺戰役以「聯合國軍」的失敗告終,他們不得不再次回到談判桌上。
美軍在韓戰中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所有的武器(欲知詳情可點擊閱讀《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反細菌戰》)。
▽ 金城戰役示意 | 製圖@陳思琦/可視化星球
▽1950年中美部分經濟軍事指標對比 | 製圖@黃敏銳/可視化星球
抗美援朝戰爭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經典的以弱勝強範例,打出了中國的國威軍威,大漲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新中國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抗美援朝則使得中國能夠站得更加昂首挺胸。1954年4月,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在日內瓦舉行的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自那時起,一個政治大國與軍事大國開始崛起。
▽ 2019年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的戰旗方隊 | 來源@CCTV
「現在向我們迎面走來的,是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戰旗方隊……」
▽ 2020年9月27日,中韓交接第七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中國駐韓大使邢海明為烈士棺槨覆上國旗。 | 來源@視覺中國
欲知詳情可點擊閱讀《英雄歸來!》。
習近平總書記總結的金句來了👇
視頻:總政歌舞團合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視頻:朝鮮牡丹峰樂團《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視頻:「原聯合國軍後代反戰交響樂團」《我的祖國》,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的孫子任樂隊指揮↓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戰爭史地圖集[M]. 星球地圖出版社,2007;
2.人民網、央視網、新華視點等。
本期責編:國應
一起傳遞愛:請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
關注後可獲得更多精彩內容!
點亮「在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