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種:戰列艦
國籍:日本
艦級:大和型戰列艦(1號艦)
製造廠:吳市吳海軍工廠
造價:137802000日元(相當於12.134噸純金)
動工:1937年11月4日
下水:1940年8月8日
服役:1941年12月16日
結局:1945年4月7日被擊沉
除籍:1945年8月31日
技術數據:
基準排水量:64,000噸
滿載排水量:72,810噸
全長:263.0米
全寬:38.9米
吃水:10.4米
動力:蒸氣渦輪引擎(4座4軸) 12臺鍋爐
功率:153,553匹
最高速度:27.68節(有27.46的異說)
續航距離:7,200浬(16節)
乘員:3,300人
艦載機:零式水上偵察機零式觀測機等最大載搭機7架
武器裝備:
1941年:(新造時)3座3聯裝460毫米艦炮
4座3聯裝155毫米艦炮
6座127毫米雙聯裝高射炮
8座25毫米3聯裝機炮
2挺13毫米聯裝機槍
1945年:(最終時)3座3聯裝460毫米米艦炮
2座3聯裝155毫米艦炮
12座127毫米雙聯裝高射炮
52座25毫米3聯裝機炮
6挺25毫米機炮
2挺13毫米2聯裝機槍
裝甲:舷側410毫米甲板200-230毫米主炮防盾650毫米
1945年4月7日,美國轟炸機炸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最大的戰艦
大和號戰列艦(日文:やまと,英文:Yamato,中文:大和號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的一號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曾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日本帝國的救星」。 1945年4月7日,大和號在衝繩島戰役中,被美軍飛機擊沉於日本九州西南50海裡處,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特攻作戰精神的炮灰。大和號的沉沒,也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徹底終結。在沉沒超過半世紀後,該艦仍然作為不少電影及動畫的題材,繼續深深地影響著日本人。
大和級戰列艦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過的最大的戰列艦。但是,由於日本海軍的戰列艦用兵思路存在致命缺陷,致使大和級在建成後始終處於一種作用不明的曖昧狀態,以至於被當成聯合艦隊的水上豪華飯店使用。對實力不足的日本國力和日本海軍兵力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浪費。大和艦的噸位,主炮威力,裝甲厚度超過了同時代的戰列艦,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最強戰列艦。由於日本人對大和艦的建造和使用採取了極為嚴格的保密措施,使得美國海軍在很長時間裡大大低估了該艦的實力,錯誤地認為其排水量不超過46000噸,採用406毫米口徑的主炮,航速30節。基於錯誤情報,美國人相信「依阿華」級戰列艦在達到33節高速的同時,其火力和裝甲厚度已經足以對付日本的新式戰列艦,而這種的判斷顯然是錯誤。
回顧整個1930年代,我們會發現當時的日本海軍對戰列艦的速度要求,並非是以能夠伴隨機動部隊航空母艦作戰為標準,而是遵循傳統的教科書式炮戰思路,即「以最快速度接敵」來確定的,其目的是儘快搶佔T字陣橫列陣位。日本海大海戰後,「日本馬漢」秋山真之參謀所說的「由於聯合艦隊具有3節速度優勢,所以取得了海戰勝利」的說法對此後的日本戰列艦設計思路影響很大。在海軍中這種思想受到海軍軍令部總長伏見宮博恭親王、海軍大臣大角岑生和艦政本部部長中村良三為首的,擁有一大批可以說都是聞著對馬海戰的硝煙味成長起來的十九世紀的東洋「80後」們粉絲的死硬「戰艦派」的推崇。至1940年代,航速33節以上的翔鶴級和大鳳級航母陸續服役,有人因此指責27節的大和級無法與其相伴行動。不過,在大和竣工時,日本海軍機動部隊主力是航速31.2節的赤城和28節的加賀,兩艘編為同一戰隊,勢必要遷就航速較慢的加賀號,而大和級與加賀的航速相差無幾。此外,龍驤號,千歲級和伊吹級(計劃中)航母的航速為29節,信濃號航母為27節,隼鷹級為25.5節,它們都可以與大和級相伴行動。再者,包括大和級在內,日本戰列艦的防空火力並不是很強,如果僅僅作為護衛軍艦用的話,發揮不了多大價值。以高速戰列艦為航母護航,主要是為了在航母派出艦載機,無力自衛時執行對空和對海防禦任務。
就防空能力而言,大和級的副炮主要是為了在近距離交戰上應對條約性巡洋艦和驅逐艦,不能作為防空炮。實際經驗則表明,在有巡洋艦、驅逐艦等軍艦編隊護衛的情況下,戰列艦的水平副炮使用價值並不大。美國北卡羅來納級以後的戰列艦,以及英國的英王喬治五世和後續的獅級和前衛級,都完全廢除了專門對海的水平副炮,全部改裝高平兩用炮。綜上所述,即使日本海軍像美國海軍那樣將大和級作為機動部隊護航力量,也並不會帶來多大的戰術優勢。同時,大和級6300噸的龐大耗油量(如果大和是以30節的高速戰列艦,燃料耗費量將更為龐大)對於經常為艦隊油船數量不足而苦惱的日本海軍來說,也是個很大的負擔。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來,日本海軍對於大和級的使用思路和用兵方略是按照一種「理想化」的模式來安排的,也就是說,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按照原有的「漸減迎擊」戰略,面對佔有優勢的美國海軍兵力,大和級在西太平洋固守待命,等日本海軍使用多種手段將來襲的美國主力艦隊逐漸削弱後,再在靠近日本近海的大決戰中出動大和級,將殘破的美艦隊一舉擊破。這是一種守勢戰略,然而一旦這個固定模式被打破,大和級就將變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大和號在特攻作戰中受損早在決定建造超戰艦之初,海軍航空本部的激進派就曾經有過「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萬裡長城、日本的大和號,是世界三大馬鹿(蠢事)」的說法。甚至到1980年代,還有日本國會議員說大和型戰艦、伊勢灣排海造田工程、青函海底隧道是「昭和三大馬鹿」。大和級的單艦建造費用為1億3780萬2000日元,按當時日元的含金量計算,為12.134噸純金。相當於3艘飛龍級航母或1.6艘翔鶴級航母;建造4艘大和級戰列艦所用的資金、物料、人力足以建造12艘飛龍級或6艘翔鶴級航母。
如果軍令部的老傢伙們能夠採納航空本部(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等人)的意見,那麼在日美開戰之初,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將有16~22艘現役航母,遠遠壓過美國海軍的3艘航母。如果軍令部和聯合艦隊能夠結合這一兵力優勢,適時地由守勢戰略思維轉變為攻勢,那麼將日本海軍的最前線推至阿拉斯加-美國西海岸-巴拿馬運河一線也不是沒有可能,太平洋戰爭初期和中期的態勢也必將大幅改觀。此外在戰時,艦隊決戰思想始終統治著大部分日本海軍高級指揮官的頭腦。他們始終幻想著以一次日本海海戰式的決戰來取得戰爭的勝利,即使不是通過戰列艦的大炮,也是通過航母的飛機。
卻始終沒有意識到,這場戰爭的勝負已經不是通過一兩件新式武器所能左右的,更多的是以奪取制空權為核心,多兵種協同機動、連續作戰。當經過兩年的戰爭消耗,聯合艦隊失去了奇襲帶來的短暫優勢和微弱的技術優勢。日本海軍在1943年後才認識到航母的核心地位,並以後來發展出來以岸基航空兵和特攻作戰為中心的「航空決戰」模式,但這一切都不能抵消日美兩國在綜合實力上的巨大差距,過去幾十年來帝國積攢下來的航空精銳早已耗費殆盡,此時日本海軍不僅是在航母數量上處於劣勢,在艦載機的性能上和飛行員的素質等方面也全面劣與美國。
之前一直雪藏的大和級戰列艦,已經變成為機動艦隊航母護航的角色了,被寄予厚望的460毫米巨炮只能用三式對空彈向美軍飛機實施射擊。大和號戰列艦威力雖大,但生不逢時,恰逢戰列艦的主力艦地位開始被航空母艦所取代的時代,並且日本海軍將其當作最後決戰的王牌未經許可聯合艦隊不能動用而很少出戰,導致大和號錯過了最佳時期,缺乏戰鬥經驗,也為後來的作戰埋下隱患。大和號戰列艦的沉沒宣告了日本海軍的覆滅,也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