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課千問》459.如何理解「走打結合 蘑菇戰術」戰役謀略思想?

2021-02-18 書劍飄香話國防教育

(七)走打結合 蘑菇戰術


這是毛澤東非常有意思的一個戰役謀略思想。之所以有意思,就是這個謀略中的「走」字和「蘑菇」兩字。關鍵就是這三個字。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關鍵就是這三個字。

我們先來看看「走」字。「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其實《三十六計》中「走」並不是最好的計謀,而是實在沒有辦法了,就採用「走」這一計,打不過跑得過也行啊,可以避免失敗,有了機會再打贏就行了。「行軍就是戰爭。」這是拿破崙的名言。「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是毛澤東的名言。在毛澤東的戰役謀略中,「走」真正成為了上等計策了。在毛澤東指揮的紅軍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圍剿」戰爭中,毛澤東除了讓紅軍誘敵深入、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殲滅的謀略外,非常純熟地運用了「走」字計。

  我軍著名的戰將羅炳輝將軍(1946年病逝),他是漢族人,1897年出生在雲南彝良的一個漢族貧苦家庭,從小過著牛馬不如的農奴生活,紅軍時期當過紅十二軍軍長,1933年9月被任命為紅九軍團軍團長,參加過長徵。有一部電影《從奴隸到將軍》,描寫的就是他。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反「圍剿」戰爭中,羅均率部奉命擔任誘敵任務,屢立戰功,被周恩來譽為「戰略騎兵」。美國著名記者尼姆·韋爾斯(斯諾夫人)在延安聽到他的傳奇故事後,稱他是「神行太保」。為什麼他有這樣的美譽?關鍵就是他指揮的部隊最擅長打遊擊戰、運動戰。紅軍時期,凡是打攻堅戰,毛澤東都是讓彭德懷打,打襲擊戰,都是讓林彪打,搞誘敵深入和牽著敵人牛鼻子到處遊行,肯定是讓羅炳輝幹。紅軍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羅牽著敵軍在山裡大遊行是立了大功的。敵軍講自己的失敗說:「我們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講的就是毛澤東運用「走」字訣,羅牽著敵人大遊行導致敵軍「圍剿」失敗。

紅軍長徵時,毛澤東指揮的四渡赤水戰役,關鍵也是「走」字訣的運用。當時林彪抱怨說:「毛澤東現在指揮不行了,盡讓紅軍走路,以前會打仗,現在只會走路了。而且還盡走弓背不走弓弦。」甚至林彪還建議讓彭德懷接替毛澤東的指揮權呢。毛澤東聽說後講:「林彪還是個娃娃呢,懂得什麼。」

   林彪當時不懂的「走」,正是毛澤東制勝的秘訣之一。1958年4月,毛澤東在漢口會議上的一次講話中說:「過去我們打遊擊,是旅行家,旅行了幾十年。」在與強敵的周旋作戰中,毛澤東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可以說是「走」出來的。早在紅軍時期,毛澤東就為紅軍確定了一條重要指導原則:「尋敵作戰以運動戰為上策,以打停止中之敵為下策。」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就是今天我們的運動戰的通俗解釋。」到了20世紀中期,毛澤東談到將來如何打仗時再次指出:打仗沒有什麼奧妙,就是兩句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我,就撲空;我打你,是殲滅戰。「我打我的」又是兩句話:「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毛澤東強調的「走」是與「打」相結合的。「一切的走都是為了更好的打。」毛澤東在其軍事著作中還專門論述了「走」與「打」的辯證關係:光走不打是逃跑主義,光打不走是拼命主義。只是善「走」還不足以完全掌握戰場主動權,只有會「打」方能消滅敵人,最終達成戰役、戰鬥的目的。打是目的,走是手段,一切走都是為了打,以走創造戰機,以打達到目的。

我們再來看看「蘑菇」這兩個字。其實「走」的戰術主要就是後來毛澤東講的「蘑菇戰術」。1947年3月13日,蔣介石命令胡宗南調集34個旅23萬人馬加上青海的馬步芳、寧夏的馬鴻逵和榆林的鄧寶珊部共25萬人進攻延安。如何保衛延安呢?前一章中講了毛澤東的「殲敵為主、略地次之」戰略謀略,毛澤東的戰略是放棄延安,給敵人一座空城。但光走不打也沒有辦法重新奪回延安。如何打呢?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蘑菇戰術」。

  毛澤東說:敵人有二十三萬人,我們才兩萬多。兩萬多人要消滅二十三萬人,是有困難的。要戰勝敵人,得有正確的作戰方針。現在,就靠你們作「磨心」,牽敵人,磨敵人,讓敵人圍著團團轉。這種辦法就叫「蘑菇」戰術。陝北山高路隘,你們牽上敵人去爬吧。等它爬夠了,疲勞了,餓飯了,就尋找機會殲滅它。

  毛澤東和彭德懷指揮我軍牽著胡宗南大軍在陝北轉圈子,把國民黨二十多萬大軍拖在了陝北戰場,讓其沒有辦法投入其他戰場上的作戰。毛澤東說「蔣介石一佔領延安,他就輸掉了一切……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到延安來的。」一年以後,延安失而復得。

毛澤東收復延安,主要是靠「蘑菇戰術」把敵人拖垮了,但也不僅僅是一個「走」字能夠解決問題的,而是靠「走打結合」。「蘑菇戰術」的奧妙,就在於走和打高度結合。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兵團抓住機會,首戰在延安東北的青化砭以南設伏,殲滅了敵人一個旅,然後彭德懷又指揮我軍在瓦窯堡以南的羊馬河設伏殲滅了敵軍一個旅,又以襲擊戰攻打了敵軍重要補給基地蟠龍鎮,殲敵一個旅部和一個團。陝北這三戰三捷,就是毛澤東提出的「走打結合、蘑菇戰術」戰役謀略的戰果。

毛澤東在1948年4月21日在新華社發了題目為《戰局的轉折點》的社論,指出:「西北戰局的轉折點,同時就是全國戰局的轉折點。預計從4月開始的兩三個月內,蔣匪將由攻勢轉變為守勢,人民解放軍將由守勢轉變為攻勢。」歷史正如毛澤東所預言的,1948年5月1日,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正式開始到了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相繼指揮了這24場戰役,分別是:宛西戰役、冀熱察戰役、宛東戰役、兗州戰役、開封戰役、晉中戰役、漣水戰役、睢杞戰役、襄樊戰役、保北戰役、澄邰戰役、遼瀋戰役、察綏戰役、濟南戰役、太原戰役、荔北戰役、鄭州戰役、應城戰役、淮海戰役、西北冬季戰役、平津戰役、樊城戰役、荊門戰役、西北春季戰役。戰役時間從1948年5月2日至 1949年 3月24日,在上述 24場戰役中,殲敵10萬到55萬的大戰役有5場,共殲敵軍222萬餘人。加上此前(即1947年5月至1948年5月間)中央工作委員會指揮的4場戰役(共殲敵58330餘人),在不到兩年的時間中,黨中央、毛澤東在西柏坡實際組織了28場戰役,取得了殲敵228萬餘人的輝煌戰果!其中在西柏坡指揮的24場大戰役,毛澤東發了197封電報,體現了高超的戰役謀略藝術。在這些重大戰役中,我軍以大量的運動戰和陣地戰大量殲滅敵軍,「走打結合、蘑菇戰術」,始終都是一個必須遵循和運用的戰役謀略思想。

「走打結合、蘑菇戰術」這一謀略思想對我們今天有何指導意義?筆者認為:「走」字訣在維護國家安全和海洋權益的鬥爭中,我們不再是誘敵深入到我國國土上和海洋上來解決,而是要拒敵於國門之外。但同時,我們的海軍要堅決走出去,要經常到太平洋、印度洋去活動,顯示我們的實力,要熟悉將來的海戰場,這個「走」,平時是為了威懾對手和鍛鍊我們的戰鬥力,一旦開戰,就更要通過海軍在海洋上的廣泛機動戰、空軍和火箭軍的遠程機動戰克敵制勝。

「蘑菇戰術」也是有現實指導價值的。我們解決海洋爭端和邊境安全等問題,決不輕起戰端,要對我們對手的挑釁能夠有高度的戰略忍耐力。為什麼呢?我們可以想一想,美國成為超級大國後,有哪個國家敢於和美國爭奪領土和海洋利益,沒有!中國只要保持高速發展,只要我們一心一意實現中國夢,中國成了世界第一後,相信也是沒有人敢於和我們搞領土和海洋爭端的。今天的中國,霸權主義和強權國家不能把我們中國怎麼樣,今後的中國,他們更不可能遏制我們和戰勝我們。所以這個「蘑菇戰術」我們要用好,只要拖住戰略對手,將來我們完全是可以達到《孫子兵法》所倡導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目的的。

毛澤東這一戰役謀略思想,對於我們指導自己的為人處事和工作也是有價值的。對於有些自己不敢惹、不必要惹的人,就可以用「走」字訣的,「惹不起還躲不起嗎?」「蘑菇戰術」也是有用的,有的人交給你辦的違背你做人做事原則的事、有的領導交待的不合理工作,你沒有辦法正面對抗,怎麼辦?可以用「蘑菇戰術」。核心的要領就一個字「拖」,拖黃了就行了。實在拖不過去怎麼辦呢?那還有一計:「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毛澤東教導我們:「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辭職走人,另謀高就。

相關焦點

  • 《軍事課千問》473.如何運用「謀勝」謀略於商戰?
    戰爭以及其他各種競爭,都必須運用謀略才能制勝。如何運用謀略呢?孫子在《計篇》中提出了「詭道十二法」,在其他各篇中也提出了許多的軍事謀略思想和原則。《謀攻篇》中孫子強調:「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大家不要小看了孫子的這四句話。孫子講如何運用謀略制勝呢?他認為運用謀略制勝是有不同的境界的。
  • 《軍事課千問》478.如何運用「速勝」謀略於商戰?
    (八)速勝:兵貴拙速,不尚巧久  前面給大家講的《孫子兵法》七條軍事謀略思想在商戰中的運用
  • 《軍事課千問》480.如何運用「全勝」謀略於商戰?
    企業家商戰謀略思維的基本原則是追求全局的勝利和長久的勝利,而不是計較暫時的得失和一城一地的得失。創造「全勝」的商業格局,要靠建立行業技術標準和培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而不是個別產品的創新。尤其是企業家不能謀劃「破勝」的策略,不能毀掉行業的價值和發展前景。像中國目前許多行業,如奶製品行業,由於大家都搞偽劣產品,破壞了行業的形象,不但影響自身的長久發展,也幾乎毀掉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 老毛奇,德國戰役思想的發起人之一,這些構成了其戰役思想的框架
    毛奇理解中的戰略,是一套要求軍隊領導人在最不利的條件下視情況變化做出反應的權宜系統。因此,從邏輯上看,泛用的教條以及它們衍生出的規則在戰役思想中毫無用武之地。與此對應,從早年的軍事訓練和結合了戰爭史研究以及個人生活閱歷而積累的經驗中獲取知識的指揮官,必須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有能力發展出「如同藝術家般自由結合其精神和個性,具有實踐應用意義的特質」。
  • 國防教育欄目|如何把握「積極防禦 誘敵深入」戰略謀略?
    也就是說,中國革命戰爭,在政治戰略上是屬於進攻行動,一開始我們在軍事上也是採取戰略進攻行動,但敵強我弱,我們的軍事上的戰略進攻總是失敗,毛澤東認識到軍事上戰略進攻不行,所以採取的是政治上戰略進攻為主,軍事上戰略防禦為主,這才是正確的軍事戰略。而且戰略防禦不能是消極的,一定是積極的,就是攻與防有機結合的戰略防禦。 毛澤東為什麼特別偏愛「誘敵深入」這一戰略謀略呢?
  • 兵者,詭道也最高謀略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兵書,有「用兵之法,全勝為上」這樣的軍事謀略;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樣膾炙人口的名言;還是一部指點做人做事的參考書,有「勝可知而不可為」這樣的做事方法。今天與大家分享大智慧。
  • 《軍事課千問》325.什麼是「合利而動」「安國全軍」的戰略思維決策目標觀?
    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合利而動」是戰略決策的條件或戰略決策思維的出發點。孫子是一位知兵而不好戰的傑出軍事家,重戰但非常慎戰的思想貫穿於他的全部軍事理論之中,也指導著他的戰略決策思維活動。為什麼要「合利而動」並且慎重進行戰爭決策呢?
  • 國防教育欄目|如何學習「以柔克剛」謀略智慧?
    軍事謀略是料敵制勝重要因素之一。人類戰爭史上的無數奇謀妙計,反映出兵家高超的謀略智慧。競爭之道猶如戰爭之道,學習兵家謀略智慧,是制勝的重要手段。提升競爭智慧,需從謀略入手。 19.「贖罪日」戰爭——「以柔克剛」謀略智慧 以柔克剛,不但是武林人士以巧勁打敗強大對手的辦法,也是軍事家在戰爭舞臺上克敵制勝的重要謀略類型。能否以柔克剛以及如何以柔克剛,蘊含著豐富的謀略智慧。
  • 2019年版新軍事課大綱課程設計
    第18講:信息化殺傷武器  方案三 (重點推薦)1.按照36學時要求,講16次課共32學時,2節課複習2節課考試來設計課程體系;2.不專門講國防這部分的問題,而把國防涉及的問題分到各章問題中提及;3.課程設計的內在理論體系和認識問題的邏輯是
  • 國防教育欄目|如何運用「速勝」謀略於商戰?
    七條軍事謀略思想在商戰中的運用,有的是講如何進行戰略運籌,有的講的是如何具體謀劃競爭制勝的方法。《孫子兵法》的高明之處,不僅是講如何進行勝的籌劃謀略和勝的方法謀略,還講了勝的境界謀略,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勝利才是有境界的,才是有效益的、才是比較完美的。前文提到,筆者概括了孫子提出的五種勝的境界謀略思想,本講中只介紹速勝、易勝和全勝三個方面的勝的境界軍事謀略思想及其商戰運用。  兵貴神速,速戰速決等詞彙,講的是用兵作戰一定要速勝而不能持久。
  • 《軍事課千問》484.道家兵學啟迪的商戰戰略決策理念是什麼?(上)
    (二)商戰戰略決策:惟道是從老子的兵學思想,屬於軍事哲學思想,探索的是戰爭規律層面的問題,所以,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兵學思想,對於我們企業商戰的戰略決策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老子的戰略決策思想,核心理念是惟道是從,這是以老子為祖的道家兵學智慧給我們的第二個商戰啟示。「道」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具有無上的地位。什麼是道呢?《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說:「可以為天地母。
  • 孫子兵法的主要內容和思想
    第一篇《計篇》是全書的總綱,體現了孫武兵法理論的基本思想和戰略戰術觀點的全部主張(速戰原則是隱含其中的),可分為三個基本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闡述了重視謀略、慎重開戰的根本思想。孫武指出,戰爭目標既已確定,就必須用最好的謀略和最大的努力追求一種快速、低耗、小代價、大收益的作戰效果,戰爭中的一切行為和決策都必須圍繞這一要求進行,而不能像「為藝術而藝術」那樣為戰爭而戰爭、為謀略而謀略,不能陶醉於小聰明式的「戰爭藝術」和一切僵化的教條之中,繼而弄巧成拙。因此,抓住戰機,奪物攻心,一鼓作氣、速戰快決是一個基本的戰爭方略。
  • 謀略:領導人如何統御全局
    一、謀略管理:領導人如何統御全局 深文謀略管理:『謀』即計謀、謀劃;『略』即戰略、方向,謀劃組織的戰略,制定企業的目標,謀定而後動
  • 解讀:特種兵的戰略與戰術!
    我個人理解,戰略指揮機關的指揮活動,一部分是戰略指揮,一部分應該是戰役甚至是戰術指揮。那麼,哪一部分是戰略指揮呢?確定戰略目的、戰略方針,進行戰略分析判斷的,叫戰略指揮。對戰爭行動實行實時管控的,應該算作是戰役指揮或者戰術指揮。
  • 有沒有一堂課給你打下烙印?他們的「教育四問」走心了
    這是他們的「教育四問」,每一問都追問到底。拔足再濯,已非前水。兩天的研討只是破題,而如何走好前面的路還需探索。一名政工領導談到:「教育要搞好,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用心,『四問』問出的是今後努力的方向與著力點,回望初心,轉換視角,對標打仗,只有這樣才能講出觸動心靈的那堂課。」
  • 國軍將領的縮影,被粟裕打服只因不懂謀略
    在當時邱清泉還特別喜歡發表一些關於戰術的研究性文章,不得不說他的作戰意識和思維是極其敏銳的。在當時的中國軍官中,確實是為數不多的軍事人才。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邱清泉對於戰爭的研究有些似乎偏離了正軌。在軍事領域有這麼一個問題,戰爭究竟是靠什麼取勝的?關於這一問題東西方持有不同的態度。
  • 粟裕探訪諾曼第登陸遺址,問了四個問題,把法國軍事專家問懵
    都知道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走出來一代偉人,但你知道同樣是湖南省,同樣也是師範學校走出來的」書生大將」,粟裕大將嗎?這位粟裕大將探訪諾曼第遺址,提出了怎樣的四個問題,竟問懵了法國軍事專家?他又為什麼要粟裕探訪諾曼第登陸遺址?
  • 奧斯特裡茨戰役——拿破崙軍事指揮藝術的巔峰之作
    戰術是指導和進行戰鬥的原則和方法,是進行戰鬥的指導藝術。它主要包括基本原則及兵力部署、協同動作、戰鬥指揮、戰鬥行動的方法和各種保障措施。一個高超的軍事家指揮戰役,就如藝術家表演鋼琴一般,高潮迭起,令觀眾讚嘆。筆者就以奧斯特裡茨戰役為例,剖析拿破崙的用兵之道,解讀戰術的具體運用。
  • 象棋戰術的概念:什麼是戰術?
    戰術、戰役、戰略,都是軍事用語。兩軍作戰,在軍事上指導全局的計劃和策略稱為戰略。為達到戰略計劃的實施和實現,按照統一的作戰計劃,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進行的一系列的戰鬥均可稱為戰役。在總的戰略指導下,在每個戰役中進行戰鬥的原則和方法就叫做戰術。戰術是根據敵我雙方在戰鬥中的具體情況和客觀條件進行的,軍事指揮者是通過各種戰術實現戰役的勝利,從而達到戰略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