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走打結合 蘑菇戰術
這是毛澤東非常有意思的一個戰役謀略思想。之所以有意思,就是這個謀略中的「走」字和「蘑菇」兩字。關鍵就是這三個字。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關鍵就是這三個字。
我們先來看看「走」字。「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其實《三十六計》中「走」並不是最好的計謀,而是實在沒有辦法了,就採用「走」這一計,打不過跑得過也行啊,可以避免失敗,有了機會再打贏就行了。「行軍就是戰爭。」這是拿破崙的名言。「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是毛澤東的名言。在毛澤東的戰役謀略中,「走」真正成為了上等計策了。在毛澤東指揮的紅軍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圍剿」戰爭中,毛澤東除了讓紅軍誘敵深入、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殲滅的謀略外,非常純熟地運用了「走」字計。
我軍著名的戰將羅炳輝將軍(1946年病逝),他是漢族人,1897年出生在雲南彝良的一個漢族貧苦家庭,從小過著牛馬不如的農奴生活,紅軍時期當過紅十二軍軍長,1933年9月被任命為紅九軍團軍團長,參加過長徵。有一部電影《從奴隸到將軍》,描寫的就是他。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反「圍剿」戰爭中,羅均率部奉命擔任誘敵任務,屢立戰功,被周恩來譽為「戰略騎兵」。美國著名記者尼姆·韋爾斯(斯諾夫人)在延安聽到他的傳奇故事後,稱他是「神行太保」。為什麼他有這樣的美譽?關鍵就是他指揮的部隊最擅長打遊擊戰、運動戰。紅軍時期,凡是打攻堅戰,毛澤東都是讓彭德懷打,打襲擊戰,都是讓林彪打,搞誘敵深入和牽著敵人牛鼻子到處遊行,肯定是讓羅炳輝幹。紅軍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羅牽著敵軍在山裡大遊行是立了大功的。敵軍講自己的失敗說:「我們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講的就是毛澤東運用「走」字訣,羅牽著敵人大遊行導致敵軍「圍剿」失敗。
紅軍長徵時,毛澤東指揮的四渡赤水戰役,關鍵也是「走」字訣的運用。當時林彪抱怨說:「毛澤東現在指揮不行了,盡讓紅軍走路,以前會打仗,現在只會走路了。而且還盡走弓背不走弓弦。」甚至林彪還建議讓彭德懷接替毛澤東的指揮權呢。毛澤東聽說後講:「林彪還是個娃娃呢,懂得什麼。」
林彪當時不懂的「走」,正是毛澤東制勝的秘訣之一。1958年4月,毛澤東在漢口會議上的一次講話中說:「過去我們打遊擊,是旅行家,旅行了幾十年。」在與強敵的周旋作戰中,毛澤東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可以說是「走」出來的。早在紅軍時期,毛澤東就為紅軍確定了一條重要指導原則:「尋敵作戰以運動戰為上策,以打停止中之敵為下策。」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就是今天我們的運動戰的通俗解釋。」到了20世紀中期,毛澤東談到將來如何打仗時再次指出:打仗沒有什麼奧妙,就是兩句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我,就撲空;我打你,是殲滅戰。「我打我的」又是兩句話:「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毛澤東強調的「走」是與「打」相結合的。「一切的走都是為了更好的打。」毛澤東在其軍事著作中還專門論述了「走」與「打」的辯證關係:光走不打是逃跑主義,光打不走是拼命主義。只是善「走」還不足以完全掌握戰場主動權,只有會「打」方能消滅敵人,最終達成戰役、戰鬥的目的。打是目的,走是手段,一切走都是為了打,以走創造戰機,以打達到目的。
我們再來看看「蘑菇」這兩個字。其實「走」的戰術主要就是後來毛澤東講的「蘑菇戰術」。1947年3月13日,蔣介石命令胡宗南調集34個旅23萬人馬加上青海的馬步芳、寧夏的馬鴻逵和榆林的鄧寶珊部共25萬人進攻延安。如何保衛延安呢?前一章中講了毛澤東的「殲敵為主、略地次之」戰略謀略,毛澤東的戰略是放棄延安,給敵人一座空城。但光走不打也沒有辦法重新奪回延安。如何打呢?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蘑菇戰術」。
毛澤東說:敵人有二十三萬人,我們才兩萬多。兩萬多人要消滅二十三萬人,是有困難的。要戰勝敵人,得有正確的作戰方針。現在,就靠你們作「磨心」,牽敵人,磨敵人,讓敵人圍著團團轉。這種辦法就叫「蘑菇」戰術。陝北山高路隘,你們牽上敵人去爬吧。等它爬夠了,疲勞了,餓飯了,就尋找機會殲滅它。
毛澤東和彭德懷指揮我軍牽著胡宗南大軍在陝北轉圈子,把國民黨二十多萬大軍拖在了陝北戰場,讓其沒有辦法投入其他戰場上的作戰。毛澤東說「蔣介石一佔領延安,他就輸掉了一切……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到延安來的。」一年以後,延安失而復得。
毛澤東收復延安,主要是靠「蘑菇戰術」把敵人拖垮了,但也不僅僅是一個「走」字能夠解決問題的,而是靠「走打結合」。「蘑菇戰術」的奧妙,就在於走和打高度結合。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兵團抓住機會,首戰在延安東北的青化砭以南設伏,殲滅了敵人一個旅,然後彭德懷又指揮我軍在瓦窯堡以南的羊馬河設伏殲滅了敵軍一個旅,又以襲擊戰攻打了敵軍重要補給基地蟠龍鎮,殲敵一個旅部和一個團。陝北這三戰三捷,就是毛澤東提出的「走打結合、蘑菇戰術」戰役謀略的戰果。
毛澤東在1948年4月21日在新華社發了題目為《戰局的轉折點》的社論,指出:「西北戰局的轉折點,同時就是全國戰局的轉折點。預計從4月開始的兩三個月內,蔣匪將由攻勢轉變為守勢,人民解放軍將由守勢轉變為攻勢。」歷史正如毛澤東所預言的,1948年5月1日,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正式開始到了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相繼指揮了這24場戰役,分別是:宛西戰役、冀熱察戰役、宛東戰役、兗州戰役、開封戰役、晉中戰役、漣水戰役、睢杞戰役、襄樊戰役、保北戰役、澄邰戰役、遼瀋戰役、察綏戰役、濟南戰役、太原戰役、荔北戰役、鄭州戰役、應城戰役、淮海戰役、西北冬季戰役、平津戰役、樊城戰役、荊門戰役、西北春季戰役。戰役時間從1948年5月2日至 1949年 3月24日,在上述 24場戰役中,殲敵10萬到55萬的大戰役有5場,共殲敵軍222萬餘人。加上此前(即1947年5月至1948年5月間)中央工作委員會指揮的4場戰役(共殲敵58330餘人),在不到兩年的時間中,黨中央、毛澤東在西柏坡實際組織了28場戰役,取得了殲敵228萬餘人的輝煌戰果!其中在西柏坡指揮的24場大戰役,毛澤東發了197封電報,體現了高超的戰役謀略藝術。在這些重大戰役中,我軍以大量的運動戰和陣地戰大量殲滅敵軍,「走打結合、蘑菇戰術」,始終都是一個必須遵循和運用的戰役謀略思想。
「走打結合、蘑菇戰術」這一謀略思想對我們今天有何指導意義?筆者認為:「走」字訣在維護國家安全和海洋權益的鬥爭中,我們不再是誘敵深入到我國國土上和海洋上來解決,而是要拒敵於國門之外。但同時,我們的海軍要堅決走出去,要經常到太平洋、印度洋去活動,顯示我們的實力,要熟悉將來的海戰場,這個「走」,平時是為了威懾對手和鍛鍊我們的戰鬥力,一旦開戰,就更要通過海軍在海洋上的廣泛機動戰、空軍和火箭軍的遠程機動戰克敵制勝。
「蘑菇戰術」也是有現實指導價值的。我們解決海洋爭端和邊境安全等問題,決不輕起戰端,要對我們對手的挑釁能夠有高度的戰略忍耐力。為什麼呢?我們可以想一想,美國成為超級大國後,有哪個國家敢於和美國爭奪領土和海洋利益,沒有!中國只要保持高速發展,只要我們一心一意實現中國夢,中國成了世界第一後,相信也是沒有人敢於和我們搞領土和海洋爭端的。今天的中國,霸權主義和強權國家不能把我們中國怎麼樣,今後的中國,他們更不可能遏制我們和戰勝我們。所以這個「蘑菇戰術」我們要用好,只要拖住戰略對手,將來我們完全是可以達到《孫子兵法》所倡導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目的的。
毛澤東這一戰役謀略思想,對於我們指導自己的為人處事和工作也是有價值的。對於有些自己不敢惹、不必要惹的人,就可以用「走」字訣的,「惹不起還躲不起嗎?」「蘑菇戰術」也是有用的,有的人交給你辦的違背你做人做事原則的事、有的領導交待的不合理工作,你沒有辦法正面對抗,怎麼辦?可以用「蘑菇戰術」。核心的要領就一個字「拖」,拖黃了就行了。實在拖不過去怎麼辦呢?那還有一計:「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毛澤東教導我們:「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辭職走人,另謀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