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蔣介石敗走臺灣後,一直心存反攻大陸的幻想。1961年始,乘大陸經濟陷入低谷之際,臺灣方面秘密啟動實施了「國光計劃」,內容包括"敵前登陸、敵後特戰、敵前襲擊、乘勢反攻、應援抗暴"等。
1965年8月5日下午,臺灣海軍巡防第二艦隊「劍門」號與「章江」號組成編隊,駛出高雄左營港執行所謂「海嘯一號」計劃——輸送特戰隊員登上大陸東山島,對島上雷達站實施破壞。「海嘯一號」計劃即為「國光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劍門」號與「章江」號均屬獵潛艦,是以反潛武器為主要裝備的戰鬥艦艇。其中:1250噸級的「劍門」號,最大艦速18節(注1),艦上裝備有76毫米主炮2門、40毫米炮4門、反潛魚雷發射管1座、刺蝟炮24管。
450噸級的「章江」號,最大航速20節,艦上裝備有76毫米主炮1門、40毫米炮1門、20毫米炮5門、深彈投射器4具。
臺軍此次行動海上總指揮為胡嘉恆少將(注2)。
15時12分,「劍門」「章江」號駛入我東海與南海交匯海域,解放軍東海艦隊觀通站最先捕捉到目標。總參謀部接報後迅速下令:由就近的南海艦隊組織力量殲滅之。
時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兼南海艦隊司令吳瑞林(注3),迅速來到作戰室,組織相關人員分析敵情,並制定出「放至近岸,協同突擊,一一擊破」的作戰方案。
隨後,命令汕頭水警區護衛艇5艘、魚雷快艇11艘(第一梯隊6艘,第二梯隊5艘),做好戰鬥準備,隨時聽令出擊。
汕頭水警區,成立於1954年11月,隸屬於南海艦隊,主要擔負近海水域的軍事警戒戰鬥任務,並為轄區內海軍兵力提供勤務保障。此次出徵的護衛艇亦稱炮艇,排水量120噸,最大航速30節,艇上裝有雙聯37毫米炮和25毫米炮,另攜帶有數枚深水炸彈及水雷。
魚雷艇分為P-4、P-6級兩種。P-4級魚雷艇,排水量21噸,最高航速42節,配備457毫米魚雷發射管。P-6級魚雷艇,排水量61噸,最高航速43節,配備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和25毫米雙管炮。
從噸位和火力看,臺海軍佔有絕對優勢,而以速度和機動性論,我海軍佔有明顯優勢。不過,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優勢劣勢絕無定勢。對此,吳瑞林將軍作了反覆強調。
20時15分,正在觀看地方劇團慰問演出的汕頭水警區官兵,聽到尖利的戰鬥警報聲響起後,火速奔赴工作崗位各就各位。
21時,海上作戰總指揮、汕頭水警區副司令員孔照年(注4)一聲令下,護衛艇編隊開足馬力駛往預定海區。22時43分,魚雷快艇第一梯隊啟航。
6日1時42分,我方炮艇與來犯敵艦在東山島海域照面。遺憾的是,由於通訊聯絡不暢,魚雷艇第一梯隊未能趕到交戰地點。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仗著火炮射程遠的優勢,「劍門」「章江」號首先向我方護衛艇發起攻擊。孔照年馬上下令各艇展開戰鬥隊形接敵。通過連續兩次的突擊和抵近射擊,我方艇隊終於壓制住了敵艦的炮火,並通過穿插分割成功將「章江」號與「劍門」號隔離開來。
「劍門」號見勢不妙,一邊還擊,一邊向東規避。然後,莫名其妙地在遠處觀望。據相關資料稱,胡嘉恆之所以這樣做,意在等待天亮藉助空軍力量進行反撲。
不過,本人對此種說法持不同意見。
我認為,一定是臺軍後方指揮,壓根兒不相信海上戰場會在短時間內出現一邊倒的態勢,故而拒絕了胡嘉恆的撤退請求。
再說,處在被圍獵狀態中的「章江」號,左支右絀顧此失彼,幾次採用高速轉向的方式,企圖衝亂我方攻擊隊形,但均未奏效,反而給我方炮艇抵進打擊創造了機會。
在雙方距離縮短到不足百米時,我方炮艇連續發起四輪攻擊。2時20分,兩艇4雷齊射,命中1雷,「章江」號中彈起火。3時20分,我炮艇又連續發起六次攻擊,3時33分,「章江」號發生爆炸徹底沉沒。
期間,我方611艇在正好穿插到交戰雙方中間位置時,先是遭到己方炮彈的誤擊,接著又被「章江」號擊中,3部主機被打壞,前艙進水,艇長吳廣維(注5)不幸犧牲,麥賢得等多人負傷。
麥賢得,1945年出生在廣東饒平一個船民家庭。1964年3月入伍後,因表現突出,多次受到嘉獎,並獲評"五好"戰士。戰鬥中,麥賢得前額被彈片擊中,導致腦組織外露、鮮血模糊了雙眼,但他繼續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操縱機器,排除故障,奇蹟般地堅持戰鬥3小時。
「章江」號被擊沉後,我方炮艇旋即朝「劍門」號撲了過去,對方不知死期已到,火力全開死命頑抗,我方艦艇繼續發揮靈活機動的優勢,於5時10分左右,群狼般衝到距敵艦7鏈(注6)處。此時的「劍門」號,所有大炮有勁使不出,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我方炮艇則後發制人,將大量重磅彈藥砸向「劍門」號。中彈起火的「劍門」號,加大馬力企圖脫逃。後續趕到的魚雷快艇第二梯隊緊追不捨,並在距其僅2鏈時施放魚雷,齊射10枚,命中3枚。三聲悶雷般的巨響過後,「劍門」號解體並迅速下沉。我艦艇隨即展開包抄,抓捕落水俘虜。
7時許,臺軍機飛臨海戰上空,由於發現我空軍早有防備,不敢戀戰倉皇逃離。上午10時15分,我作戰艇隊乘風破浪返回基地。
此役,臺軍方面損失慘重,兩艘軍艦被擊沉,胡嘉恆少將以下170多人葬身海底,「劍門」號中校艦長王韞山以下33人被俘,僥倖逃回臺灣的僅5人。戰後,臺「海軍總司令」劉廣凱(注7)黯然下臺。
此時,距其履新尚不足8個月。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網上關於蔣介石予劉廣凱以撤職處分的說法,純屬空穴來風。事實上,劉廣凱的去職是迫於外部壓力主動請辭。為此,「國防部長」蔣經國曾親自上門安慰。
「八六海戰」臺海軍何以如此慘敗?個人認為,最主要原因是,臺灣方面嚴重低估了解放軍的近海作戰能力。另外,「八六海戰前」半個月,原「國民政府代總統」李宗仁,在大陸方面的大力協助下,成功躲過蔣介石的必殺令,從美國輾轉回到北京,氣急敗壞的蔣通過實施「海嘯一號」進行報復,也不是沒有可能。由於倉促起事,整個行動缺乏周密部署。個人觀點,不足為據。
「八六海戰」後,為安撫士氣,蔣介石追授胡嘉恆中將軍銜,並在高雄左營為其樹立紀念碑一座。至於八六海戰中被俘的33名國民黨官兵,身份屬臺灣籍的14人、大陸籍的19人,其中包括2名抗美援朝時期的志願軍戰俘。
8個月後,全部戰俘獲釋。王韞山等19位大陸籍官兵返遣原籍,14名臺灣籍官兵,有3人選擇留在大陸,其餘返遣臺灣。1987年7月蔣經國宣布臺灣「解嚴」後,王韞山提出回臺灣與家人團聚的請求,臺當局不予接受,王只好前往美國與家人團聚。
此役,我海軍吳廣維艇長以下4人犧牲,麥賢得等28人受傷,損傷護衛艇和魚雷快艇各兩艘。戰後,國防部通令嘉獎參戰部隊,611號護衛艇和119號魚雷艇分獲「海上英雄艇」和「英雄快艇」稱號。
獲悉麥賢得的英勇事跡後,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國內一流醫學專家,為其做了4次大的腦顱手術。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接見過麥賢得。長篇通訊——《鋼鐵戰士麥賢得》,經《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人民海軍》報發表後,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
麥賢得後曾擔任過海軍某部副處長、駐汕頭某部副司令員等職。大校軍銜。2017年7月,獲「八一勳章」。
1965年內,大陸與臺灣之間發生過三次大的海戰,除過「八六海戰」外,其他兩次分別是5月1日的東引海戰、11月13日的崇武以東海戰(臺灣稱烏丘海戰)。其中尤以「八六海戰」戰鬥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三次海戰,共致國民黨海軍損失軍艦3艘,陣亡失蹤官兵3百多人。
被打疼了的蔣介石,從此徹底斷了「反攻大陸」的念想,不再重彈「我把你們帶出來,就要把你們帶回去」的老調,臺海局勢由軍事對抗轉為軍事對峙,兩岸之間再無大的海上戰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