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的強悍,一直令歷代史學家著迷不已。它的魅力,不僅來源於其充滿神話色彩的建立方式,更在於其獨特的存在和發展方式:一個以傳統農業為支撐的落後的經濟體,卻供養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一個徵服南北的國度,卻仍然保持著高度節儉的生活作風;一個野蠻、只知作戰的文明,卻以其幹練的語言影響後人。這些看似矛盾的事實,恰恰解釋了斯巴達的魅力所在。
斯巴達位於希臘南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拉哥尼亞地區,是一塊三面環山的馬蹄形河谷。因為該地陽光明媚,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所以農業比較發達。實際上,斯巴達的本意便是「適合耕種的地方」。時至今日,斯巴達地區也以其柑橘和橄欖聞名於世。
斯巴達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6世紀的邁錫尼文明時期,在著名的特洛伊戰爭中,它曾經扮演過重要的角色,戰爭之源海倫也是在這裡被搶走的。
邁錫尼是希臘神話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故鄉,其生母的丈夫安菲特律翁曾是邁錫尼的國王,但後來安菲特律翁因謀殺叔父,不得不放棄王位,攜妻子兒女出逃。
到了公元前11世紀,北希臘的多利安人逐漸強大起來,他們聲稱自己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後裔,邁錫尼原是赫拉克勒斯的故鄉,因而理應屬於多利安人。憑藉這樣的口號,多利安人在希臘北部招兵買馬,進而大舉南下,消滅了邁錫尼人,佔領了包括斯巴達在內的南部希臘。
因其所標榜的「奪回赫拉克勒斯領地」的口號,這次著名的多利安人南下又被稱作「大力神歸來」,這成為後來斯巴達建立的重要條件。
古希臘士兵的頭盔和甲冑
這套裝備是用於武裝盾牌兵的頭、胸和背部的。
斯巴達的建立與發展多利安人南下成功之後,原來帶兵南下的三兄弟決定抓鬮分地,拉哥尼亞地區為老三的領地,但因他已戰死沙場,他的領地被兩個兒子繼承。之後,大量多利安人來到拉哥尼亞,並在富饒的斯巴達地區安家立業。這些定居在斯巴達的多利安人因城得名,被稱為斯巴達人。
起初,拉哥尼亞地區群國林立,各國間戰亂不斷,斯巴達只不過是眾多小國中的一個。但是到了公元前8世紀,斯巴達憑藉其天然的地理優勢以及強大的軍事力量,強勢統一了拉哥尼亞地區,建立起了統一的、高度軍事化的拉哥尼亞城邦。
建立之初,斯巴達由三個原始部落組成,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軍事首領。社會制度採取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氏族制。後來,隨著部落間的相互通婚以及人口遷徙,氏族制度遭到衝擊而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斯巴達城為中心的五個地域性組織(村社),斯巴達也隨之進入了奴隸制社會。
斯巴達的將士們都十分勇猛善戰,而且當時斯巴達在對外徵戰中已經能夠熟練使用軍事方陣。戰鬥一般都按照一定的步驟進行,在步兵方陣中,通常是每列8人,每行200列。
社會形態的變化勢必導致政治制度的變化。進入奴隸社會之前,斯巴達採取軍事民主制,每個部落的首領在部落會議上都有發言權;進入奴隸社會之後,斯巴達採取了王國統治的形式,即整個國家由一個勢力最大的氏族貴族統治,統治者由「首領」逐漸轉變成了「王」,王位承襲採取世襲制。
但是後來,和其他城邦一樣,斯巴達的貴族逐漸對「王」的獨裁統治開始感到不滿,他們聯合起來,逐步削弱王權,從氏族議會慢慢衍生出貴族議會。接著,貴族議會把持了大權,實行寡頭政治。雖然斯巴達「王」的位置依然保留,但是已經失去了實權。
獨特的社會與強大的陸軍奴隸制時代的希臘有兩個最為典型的城邦,一個是雅典,另一個便是斯巴達。斯巴達全盛之時,是僅次於雅典的全希臘第二大城邦。一般來說,希臘城邦的布局大同小異,地域中心構建一個核心城市,城市周邊發展若干個村社。但是斯巴達的布局卻不同。
嚴格地講,斯巴達根本沒有一個核心的城市,在所謂的「城市地帶」,不僅沒有完整的城市規劃,也沒有像雅典那樣高大華麗的建築物,有的只是布局鬆散的簡樸屋舍。在歷史上,斯巴達從頭至尾一直保留了農村的風貌,可以說它實際上是一個農村的集合體。這與斯巴達人樸實無華、直來直去的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
斯巴達是一個農業佔主導地位的城邦,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整個國家在全民皆兵的制度下仍然可以生產足夠的糧食,無須從其他城市進口。
除了農業,斯巴達生產的金屬器皿和花瓶也相當精美,廣泛出口國外,與外邦有著密切的貿易聯繫。同時,斯巴達又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家,它沒有割斷與外界的交流,但是在社會制度與政治制度等方面嚴格保有自己的傳統,不容外界的思想入侵。這與其軍事制度是分不開的。
雅典以強大的海軍稱雄希臘,而斯巴達陸軍之兇悍是其他城邦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在公元前431至前404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大敗雅典,使雅典不得不臣服。
可能有人會問,雅典在當時實行較為進步的奴隸主民主制,而且大力發展工商業和文化教育事業;而斯巴達則實行保守的貴族氏族寡頭政治,以農立國,同時又輕視文化的發展。就此看來,雅典的國力應該遠高於斯巴達,但為什麼在耗時二十多年的戰爭中遭遇慘敗了呢?
實際上,斯巴達軍事的強大,與其嚴格的軍事教育制度有著直接的關係。下面,我們將通過一個斯巴達人一生服兵役的經歷來體會這一制度。
終身服兵役的斯巴達人受教育和軍事體制的控制,斯巴達人從一出生就開始為戰爭做準備了。一個男嬰出生之後,他的父母會首先將他送到特定的地方,由富有經驗的長者組成的委員會代表國家檢查孩子的身體。只有那些健壯的嬰兒才準許父母撫養成人,畸形兒和過於虛弱的嬰兒便會被拋棄到深谷裡,因為他們被看作不會打仗、沒有前途的廢物。
不僅如此,男嬰的母親也會用殘酷的方式來考驗嬰兒的體質。比如,她為嬰兒沐浴的時候,不會用水,而是用烈酒。如果嬰兒出現痙攣或者抽搐的情況,會被看作身體不健康的表現,不適合撫養;而如果嬰兒足夠健康,母親認為烈酒沐浴會增強其體質,為其將來作戰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
男孩7歲之前,由父母撫養。父母從來不用襁褓包裹孩子,而是讓他自由生長。同時,父母從小注意培養男孩的行為習慣,讓他成為不怕黑、不挑食、不哭不鬧、服從命令的人,為其即將開始的軍隊生活做準備。
一到7歲,男孩就要離開家庭,接受國家安排的軍事教育。從這個時候起,同齡的男孩就被編入團隊,過集體的軍事生活,接受統一的訓練,遵守統一的法令。在集體裡,他們練習跑步、擲鐵餅、拳擊、擊劍和毆鬥等,目的是增強勇氣和體力。在每一個團隊中,軍隊還要挑選出能力卓越、格鬥勇敢的成員作為首領。
集體生活非常艱苦,男孩平時要光腳走路,訓練時要赤身裸體,頭髮還要剪得極短。他們睡覺所鋪的乾草是自己親自收割回來的,收割時只能用手,不能藉助任何工具,所以孩子們的手常常被草割得傷痕累累。
隨著年齡的增長,訓練也越來越嚴格。12歲後,孩子們就不再穿內衣,一年只能領到一件外衣,每天訓練完畢之後就跳到冰冷的埃夫羅塔斯河裡洗澡,即使是冬天也不例外。同時,受訓者經常舉行演習和表演,國王等一些官員長者還親自到場觀看,鼓勵他們進行戰鬥演習。
有一種演習非常殘酷,其基本內容是將團隊分成兩組,相互搏鬥。在搏鬥中,雙方赤手空拳,渾身沒有任何護身的披掛。同時,雙方可以拳打腳踢、任意撕咬,甚至允許挖對方的眼睛。經過殘酷的搏鬥,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打倒對方,便能獲得榮譽和嘉獎。
據說,在正式搏鬥的前一天晚上,男孩要用小狗來祭神,據說是因為狗機靈、勇猛。祭完神,他們還要同公豬搏鬥一次,來檢驗自己的訓練結果,為翌日的決戰做準備。
銅製雕塑斯巴達王
14歲開始,男孩就要參加對希洛人(斯巴達的奴隸)的屠殺。他們白天要潛藏在樹林或者草叢中,暗暗觀察正在勞動的希洛人。一旦發現有過於造成威脅的,或者有造反意圖的,便會記錄下來,等到天黑之後潛入希洛人的村子,將其殘忍地殺死。斯巴達用這種方式來培養男孩的戰鬥意識,以及對希洛人的冷酷意識。
在7歲至20歲期間,每一年男孩都要跪在月神阿爾忒彌斯的神殿前,接受一次鞭笞。這並不是接受懲罰,而是在訓練他們的服從性和忍耐力。每次鞭笞都非常殘酷,甚至會有人死去。但是,在整個鞭笞的過程中,他們不許叫喊,更不許求饒,只能面不改色地接受這種虐待。
在飲食方面,團隊中飯食的分量很少。首領雖不讓隊員吃飽,卻鼓勵他們到外面偷東西。無論是菜園還是公共食堂,只要能吃的都鼓勵他們去偷,偷到了是光榮。如果偷竊時被人抓住了,回來還要挨一頓重重的鞭打,因為他偷的本領不高明。
據說當時有一位少年,偷了一隻狐狸藏在胸前,還沒有來得及逃開,便被人喝住了,他面不改色地回答別人的盤問,任由狐狸在衣服裡面抓咬他,用銳利的爪子扒出他的腸子。為了不讓人發現,他強忍著常人無法忍受的劇痛,直到被狐狸咬死。
所以,斯巴達就是通過類似的一系列訓練手段培養青少年,使他們具備吃苦耐勞、服從命令和機智勇敢的品格,為其將來的軍事生活做鋪墊。
到了20歲,斯巴達男性就完成了少年階段的訓練,要被編到正式的軍營,接受長達10年的正規的軍事訓練。這時他們可以留長髮了,因為長發被看作是勇猛的象徵。
過了30歲,斯巴達人才能結婚成家。然而夫妻二人只能在夜晚悄悄相會,度過一段短短的美好時光後,馬上回到軍營和其他夥伴一起生活。直到生下孩子,他們才能在白天見面。
結婚並不代表著集體生活的結束,他們必須參加一種稱為「斐迪提亞」的公民社團,每團15人,平時一起聚餐,一起紮營,戰時就是一個作戰的小隊。他們還必須每天出操,時時刻刻準備應徵入伍,直到60歲退役。
可以看出,斯巴達男性的兵役實際上從剛剛出生便已開始了,一直到60歲退役,60年的嚴格兵役在世界史上實屬罕見。
除了男性,女性也要從7歲開始接受嚴格的體能訓練,這主要是為了讓女性強身健體,為將來生育健康的嬰兒打下基礎。斯巴達人認為,只有身體強健的母親,才能生出勇猛的戰士。
視戰爭為天職斯巴達人將戰鬥看作自己的天職,只有戰死的斯巴達人,沒有屈膝投降的斯巴達人。斯巴達人將榮譽視為比生命更重要,他們為戰爭而生,為戰爭而死。對他們而言,人生最完美的結局就是戰死沙場。
據記載,當兒子要去前線徵戰的時候,母親會送給他一隻盾牌,並對他說:「要麼拿著它,要麼躺在它上面。」意思是,要麼好好戰鬥,要麼死在戰場上,不允許有其他情況出現。
斯巴達之所以全民皆兵是有歷史原因的。在建國早期,為了在拉哥尼亞地區爭得一席之地,斯巴達很早就十分重視軍事。為了擴張領土,掠奪奴隸,斯巴達開始四處徵戰,統一了拉哥尼亞地區,還徵服了美塞尼亞,使美塞尼亞人淪為他們的奴隸,也是我們剛剛提到的希洛人。
希洛人的人數比斯巴達人多出若干倍,斯巴達時刻面臨奴隸起義的危險。為了鎮壓日益嚴重的奴隸起義,斯巴達人需要一支更為專業化、更為強大的軍隊,於是斯巴達人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政治制度:全民皆兵制。所有的男性公民都必須參軍,全部斯巴達人幾乎都過著軍事化的生活。
斯巴達人不僅不怕戰爭,而且還十分喜歡戰爭,他們大概是全世界唯一能從戰爭狀態中獲得樂趣的民族了,這並不是因為戰爭真那麼有趣,而是因為一旦爆發戰爭,斯巴達人才能從平時的備戰中暫時解放出來。他們可以對自己的容貌進行修飾,同時生活待遇也好一些,訓練也沒有平日那麼嚴格了。因此,斯巴達人在上戰場時是高高興興的,一點兒也看不到對死亡的恐懼。
據說希波戰爭爆發後,波斯進軍希臘,其中的一個關卡溫泉關由斯巴達人把守。在開戰之前,波斯王薛西斯探聽到斯巴達人不但沒有加強訓練,反而在梳理長發,他覺得很奇怪。一旁熟悉斯巴達人的謀臣卻戰慄起來,他告訴薛西斯,這意味著斯巴達打算決一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