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斯巴達:野蠻的文明史

2021-02-07 世界歷史網

斯巴達的強悍,一直令歷代史學家著迷不已。它的魅力,不僅來源於其充滿神話色彩的建立方式,更在於其獨特的存在和發展方式:一個以傳統農業為支撐的落後的經濟體,卻供養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一個徵服南北的國度,卻仍然保持著高度節儉的生活作風;一個野蠻、只知作戰的文明,卻以其幹練的語言影響後人。這些看似矛盾的事實,恰恰解釋了斯巴達的魅力所在。

大力神歸來

斯巴達位於希臘南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拉哥尼亞地區,是一塊三面環山的馬蹄形河谷。因為該地陽光明媚,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所以農業比較發達。實際上,斯巴達的本意便是「適合耕種的地方」。時至今日,斯巴達地區也以其柑橘和橄欖聞名於世。

斯巴達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6世紀的邁錫尼文明時期,在著名的特洛伊戰爭中,它曾經扮演過重要的角色,戰爭之源海倫也是在這裡被搶走的。

邁錫尼是希臘神話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故鄉,其生母的丈夫安菲特律翁曾是邁錫尼的國王,但後來安菲特律翁因謀殺叔父,不得不放棄王位,攜妻子兒女出逃。

到了公元前11世紀,北希臘的多利安人逐漸強大起來,他們聲稱自己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後裔,邁錫尼原是赫拉克勒斯的故鄉,因而理應屬於多利安人。憑藉這樣的口號,多利安人在希臘北部招兵買馬,進而大舉南下,消滅了邁錫尼人,佔領了包括斯巴達在內的南部希臘。

因其所標榜的「奪回赫拉克勒斯領地」的口號,這次著名的多利安人南下又被稱作「大力神歸來」,這成為後來斯巴達建立的重要條件。

古希臘士兵的頭盔和甲冑

這套裝備是用於武裝盾牌兵的頭、胸和背部的。

斯巴達的建立與發展

多利安人南下成功之後,原來帶兵南下的三兄弟決定抓鬮分地,拉哥尼亞地區為老三的領地,但因他已戰死沙場,他的領地被兩個兒子繼承。之後,大量多利安人來到拉哥尼亞,並在富饒的斯巴達地區安家立業。這些定居在斯巴達的多利安人因城得名,被稱為斯巴達人。

起初,拉哥尼亞地區群國林立,各國間戰亂不斷,斯巴達只不過是眾多小國中的一個。但是到了公元前8世紀,斯巴達憑藉其天然的地理優勢以及強大的軍事力量,強勢統一了拉哥尼亞地區,建立起了統一的、高度軍事化的拉哥尼亞城邦。

建立之初,斯巴達由三個原始部落組成,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軍事首領。社會制度採取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氏族制。後來,隨著部落間的相互通婚以及人口遷徙,氏族制度遭到衝擊而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斯巴達城為中心的五個地域性組織(村社),斯巴達也隨之進入了奴隸制社會。

斯巴達的將士們都十分勇猛善戰,而且當時斯巴達在對外徵戰中已經能夠熟練使用軍事方陣。戰鬥一般都按照一定的步驟進行,在步兵方陣中,通常是每列8人,每行200列。

社會形態的變化勢必導致政治制度的變化。進入奴隸社會之前,斯巴達採取軍事民主制,每個部落的首領在部落會議上都有發言權;進入奴隸社會之後,斯巴達採取了王國統治的形式,即整個國家由一個勢力最大的氏族貴族統治,統治者由「首領」逐漸轉變成了「王」,王位承襲採取世襲制。

但是後來,和其他城邦一樣,斯巴達的貴族逐漸對「王」的獨裁統治開始感到不滿,他們聯合起來,逐步削弱王權,從氏族議會慢慢衍生出貴族議會。接著,貴族議會把持了大權,實行寡頭政治。雖然斯巴達「王」的位置依然保留,但是已經失去了實權。

獨特的社會與強大的陸軍

奴隸制時代的希臘有兩個最為典型的城邦,一個是雅典,另一個便是斯巴達。斯巴達全盛之時,是僅次於雅典的全希臘第二大城邦。一般來說,希臘城邦的布局大同小異,地域中心構建一個核心城市,城市周邊發展若干個村社。但是斯巴達的布局卻不同。

嚴格地講,斯巴達根本沒有一個核心的城市,在所謂的「城市地帶」,不僅沒有完整的城市規劃,也沒有像雅典那樣高大華麗的建築物,有的只是布局鬆散的簡樸屋舍。在歷史上,斯巴達從頭至尾一直保留了農村的風貌,可以說它實際上是一個農村的集合體。這與斯巴達人樸實無華、直來直去的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

斯巴達是一個農業佔主導地位的城邦,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整個國家在全民皆兵的制度下仍然可以生產足夠的糧食,無須從其他城市進口。

除了農業,斯巴達生產的金屬器皿和花瓶也相當精美,廣泛出口國外,與外邦有著密切的貿易聯繫。同時,斯巴達又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家,它沒有割斷與外界的交流,但是在社會制度與政治制度等方面嚴格保有自己的傳統,不容外界的思想入侵。這與其軍事制度是分不開的。

雅典以強大的海軍稱雄希臘,而斯巴達陸軍之兇悍是其他城邦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在公元前431至前404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大敗雅典,使雅典不得不臣服。

可能有人會問,雅典在當時實行較為進步的奴隸主民主制,而且大力發展工商業和文化教育事業;而斯巴達則實行保守的貴族氏族寡頭政治,以農立國,同時又輕視文化的發展。就此看來,雅典的國力應該遠高於斯巴達,但為什麼在耗時二十多年的戰爭中遭遇慘敗了呢?

實際上,斯巴達軍事的強大,與其嚴格的軍事教育制度有著直接的關係。下面,我們將通過一個斯巴達人一生服兵役的經歷來體會這一制度。

終身服兵役的斯巴達人

受教育和軍事體制的控制,斯巴達人從一出生就開始為戰爭做準備了。一個男嬰出生之後,他的父母會首先將他送到特定的地方,由富有經驗的長者組成的委員會代表國家檢查孩子的身體。只有那些健壯的嬰兒才準許父母撫養成人,畸形兒和過於虛弱的嬰兒便會被拋棄到深谷裡,因為他們被看作不會打仗、沒有前途的廢物。

不僅如此,男嬰的母親也會用殘酷的方式來考驗嬰兒的體質。比如,她為嬰兒沐浴的時候,不會用水,而是用烈酒。如果嬰兒出現痙攣或者抽搐的情況,會被看作身體不健康的表現,不適合撫養;而如果嬰兒足夠健康,母親認為烈酒沐浴會增強其體質,為其將來作戰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

男孩7歲之前,由父母撫養。父母從來不用襁褓包裹孩子,而是讓他自由生長。同時,父母從小注意培養男孩的行為習慣,讓他成為不怕黑、不挑食、不哭不鬧、服從命令的人,為其即將開始的軍隊生活做準備。

一到7歲,男孩就要離開家庭,接受國家安排的軍事教育。從這個時候起,同齡的男孩就被編入團隊,過集體的軍事生活,接受統一的訓練,遵守統一的法令。在集體裡,他們練習跑步、擲鐵餅、拳擊、擊劍和毆鬥等,目的是增強勇氣和體力。在每一個團隊中,軍隊還要挑選出能力卓越、格鬥勇敢的成員作為首領。

集體生活非常艱苦,男孩平時要光腳走路,訓練時要赤身裸體,頭髮還要剪得極短。他們睡覺所鋪的乾草是自己親自收割回來的,收割時只能用手,不能藉助任何工具,所以孩子們的手常常被草割得傷痕累累。

隨著年齡的增長,訓練也越來越嚴格。12歲後,孩子們就不再穿內衣,一年只能領到一件外衣,每天訓練完畢之後就跳到冰冷的埃夫羅塔斯河裡洗澡,即使是冬天也不例外。同時,受訓者經常舉行演習和表演,國王等一些官員長者還親自到場觀看,鼓勵他們進行戰鬥演習。

有一種演習非常殘酷,其基本內容是將團隊分成兩組,相互搏鬥。在搏鬥中,雙方赤手空拳,渾身沒有任何護身的披掛。同時,雙方可以拳打腳踢、任意撕咬,甚至允許挖對方的眼睛。經過殘酷的搏鬥,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打倒對方,便能獲得榮譽和嘉獎。

據說,在正式搏鬥的前一天晚上,男孩要用小狗來祭神,據說是因為狗機靈、勇猛。祭完神,他們還要同公豬搏鬥一次,來檢驗自己的訓練結果,為翌日的決戰做準備。

銅製雕塑斯巴達王

14歲開始,男孩就要參加對希洛人(斯巴達的奴隸)的屠殺。他們白天要潛藏在樹林或者草叢中,暗暗觀察正在勞動的希洛人。一旦發現有過於造成威脅的,或者有造反意圖的,便會記錄下來,等到天黑之後潛入希洛人的村子,將其殘忍地殺死。斯巴達用這種方式來培養男孩的戰鬥意識,以及對希洛人的冷酷意識。

在7歲至20歲期間,每一年男孩都要跪在月神阿爾忒彌斯的神殿前,接受一次鞭笞。這並不是接受懲罰,而是在訓練他們的服從性和忍耐力。每次鞭笞都非常殘酷,甚至會有人死去。但是,在整個鞭笞的過程中,他們不許叫喊,更不許求饒,只能面不改色地接受這種虐待。

在飲食方面,團隊中飯食的分量很少。首領雖不讓隊員吃飽,卻鼓勵他們到外面偷東西。無論是菜園還是公共食堂,只要能吃的都鼓勵他們去偷,偷到了是光榮。如果偷竊時被人抓住了,回來還要挨一頓重重的鞭打,因為他偷的本領不高明。

據說當時有一位少年,偷了一隻狐狸藏在胸前,還沒有來得及逃開,便被人喝住了,他面不改色地回答別人的盤問,任由狐狸在衣服裡面抓咬他,用銳利的爪子扒出他的腸子。為了不讓人發現,他強忍著常人無法忍受的劇痛,直到被狐狸咬死。

所以,斯巴達就是通過類似的一系列訓練手段培養青少年,使他們具備吃苦耐勞、服從命令和機智勇敢的品格,為其將來的軍事生活做鋪墊。

到了20歲,斯巴達男性就完成了少年階段的訓練,要被編到正式的軍營,接受長達10年的正規的軍事訓練。這時他們可以留長髮了,因為長發被看作是勇猛的象徵。

過了30歲,斯巴達人才能結婚成家。然而夫妻二人只能在夜晚悄悄相會,度過一段短短的美好時光後,馬上回到軍營和其他夥伴一起生活。直到生下孩子,他們才能在白天見面。

結婚並不代表著集體生活的結束,他們必須參加一種稱為「斐迪提亞」的公民社團,每團15人,平時一起聚餐,一起紮營,戰時就是一個作戰的小隊。他們還必須每天出操,時時刻刻準備應徵入伍,直到60歲退役。

可以看出,斯巴達男性的兵役實際上從剛剛出生便已開始了,一直到60歲退役,60年的嚴格兵役在世界史上實屬罕見。

除了男性,女性也要從7歲開始接受嚴格的體能訓練,這主要是為了讓女性強身健體,為將來生育健康的嬰兒打下基礎。斯巴達人認為,只有身體強健的母親,才能生出勇猛的戰士。

視戰爭為天職

斯巴達人將戰鬥看作自己的天職,只有戰死的斯巴達人,沒有屈膝投降的斯巴達人。斯巴達人將榮譽視為比生命更重要,他們為戰爭而生,為戰爭而死。對他們而言,人生最完美的結局就是戰死沙場。

據記載,當兒子要去前線徵戰的時候,母親會送給他一隻盾牌,並對他說:「要麼拿著它,要麼躺在它上面。」意思是,要麼好好戰鬥,要麼死在戰場上,不允許有其他情況出現。

斯巴達之所以全民皆兵是有歷史原因的。在建國早期,為了在拉哥尼亞地區爭得一席之地,斯巴達很早就十分重視軍事。為了擴張領土,掠奪奴隸,斯巴達開始四處徵戰,統一了拉哥尼亞地區,還徵服了美塞尼亞,使美塞尼亞人淪為他們的奴隸,也是我們剛剛提到的希洛人。

希洛人的人數比斯巴達人多出若干倍,斯巴達時刻面臨奴隸起義的危險。為了鎮壓日益嚴重的奴隸起義,斯巴達人需要一支更為專業化、更為強大的軍隊,於是斯巴達人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政治制度:全民皆兵制。所有的男性公民都必須參軍,全部斯巴達人幾乎都過著軍事化的生活。

斯巴達人不僅不怕戰爭,而且還十分喜歡戰爭,他們大概是全世界唯一能從戰爭狀態中獲得樂趣的民族了,這並不是因為戰爭真那麼有趣,而是因為一旦爆發戰爭,斯巴達人才能從平時的備戰中暫時解放出來。他們可以對自己的容貌進行修飾,同時生活待遇也好一些,訓練也沒有平日那麼嚴格了。因此,斯巴達人在上戰場時是高高興興的,一點兒也看不到對死亡的恐懼。

據說希波戰爭爆發後,波斯進軍希臘,其中的一個關卡溫泉關由斯巴達人把守。在開戰之前,波斯王薛西斯探聽到斯巴達人不但沒有加強訓練,反而在梳理長發,他覺得很奇怪。一旁熟悉斯巴達人的謀臣卻戰慄起來,他告訴薛西斯,這意味著斯巴達打算決一死戰。


相關焦點

  • 終結斯巴達在古希臘霸權的重要軍改:伊巴密濃達的底比斯步兵方陣
    由中上階級公民組成,訓練有素而且紀律嚴明的古希臘方陣的每個重裝步兵都通過體育運動和頻繁的作戰,練就了健壯的體魄。早期的重裝步兵頂盔摜甲,一手持大約2米長的短矛,一手持圓盾與敵人交戰。他們單手握矛的方式有點像握標槍,攻擊方式通常是從肩部刺出去,刺殺對方沒有盔甲保護的面部。這大概是從原始社會就被人類掌握的槍法,今天非洲原始部落仍然在這樣使用短矛。
  • Day1:外國教育史|斯巴達和雅典的教育制度
    學前導讀:古希臘是現代西方文明的搖籃,也是西方教育的發源地。在西方教育的發展史上,古希臘教育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希臘的教育成為西方奴隸制國家教育典型的代表,也是西方奴隸制社會教育發展的高峰。在希臘半島 150多個大大小小的城邦國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是雅典和斯巴達。1.簡介:斯巴達的外界交通不便,但是境內土壤肥沃,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發達,因而斯巴達逐漸成為諸城邦中最大的農業奴隸制國,基於此斯巴達人為了統治政府和奴役土著居民實行舉國皆兵的責任軍事化管理制度。
  • day67 333每日一背|【斯巴達教育】
    (a little effort everday  you will make a big difference)在斯巴達,教育被當作一項極為重要的國家事業,完全由國家控制,由尚武精神所決定。典型特徵是實用性的國家導向的軍事教育,教育成為斯巴達治國和維持統治的主要工具。1.教育目的:培養堅韌不拔的武士和一個絕對服從的公民是斯巴達的唯一目的。 2.教育制度: 斯巴達人實行嚴格的體格檢查制度,由長老代表國家檢查新生兒的體質。只有健康的新生兒,才允許被撫養。
  • 古希臘公民vs中國西周國人,誰更武德充沛?
    在古希臘城邦公民就是本城邦內經過軍事考驗的男子漢,不光斯巴達公民要為城邦長期服役,就連雅典公民也要度過至少兩年的兵役。 斯巴達並不是《300勇士》中的蠻荒之地,相反它的土地在伯羅奔尼撒島最為肥沃,斯巴達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種的平原」。
  • 力抗波斯數萬大軍的斯巴達三百勇士,其實是希臘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希臘城邦斯巴達,在國王列奧尼達一世率領下,以少量兵力對抗波斯大軍,雖最終全軍覆沒,但「斯巴達三百勇士」之名長久為人傳誦。不少文藝和影視作品刻畫了這場戰役,營造出古希臘人驍勇善戰、不畏強暴的形象。其實,駐守溫泉關的希臘聯軍有數千人,實際參戰的至少也有一千多人,不過其中斯巴達人確實僅三百左右。根據古希臘人記載,公元前480年,波斯大軍兵臨希臘中北部的溫泉關,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率聯軍扼守隘路。波斯軍隊輪番強攻,死傷慘重。
  • 斯巴達霸權的隕落:古希臘諸邦簡史之底比斯科林斯之戰
    但他們依然決定兵分兩路,讓萊山德自引一軍渡過科林斯海峽進入佛基斯,南下攻打底比斯;另一軍由斯巴達另一位國王波桑尼阿斯Pausanias親率,由斯巴達本土經科林斯地峽向底比斯挺進。兩軍相約會師于波奧提亞小邦Haliartus城下。不過波桑尼阿斯由於種種原因在伯羅奔尼撒地區耽擱了幾天。
  • 白起的大秦鐵軍VS列奧尼達的斯巴達勇士,冷兵器時代的巔峰對決
    列奧尼達,古希臘斯巴達國王,是古希臘抵抗波斯入侵的民族英雄,他曾率7000人在溫泉關阻擊薛西斯十餘萬波斯大軍,在腹背受敵下,命大部隊後撤。斯巴達三百勇士劇照白起具有狼性,兇殘,狡詐,即使在極端惡劣的情況下也有堅強的意志,而他率領的大秦鐵軍在戰鬥力與意志力在戰國七雄中獨霸鰲頭。
  • 斯巴達300勇士為什麼會被朝陽警察瞬間KO?
    古希臘的斯巴達是一個好戰的國家,他們從小就接受著各種為了戰鬥而準備的訓練,7歲的男孩就會被編入團隊過集體的軍事生活,體會戰鬥的樂趣,所以整個斯巴達就是好戰的代稱。斯巴達勇士指的是在第二次波希戰爭中斯巴達國王統領的300個鎮守溫泉關的斯巴達戰士,他們和6000多個奴隸一起抵抗了30萬波斯大軍數日,使波斯大軍損失慘重,最後在希臘叛徒的背叛下才被波斯軍隊消滅。他們面對數倍自己的敵人卻從未退縮,至死方休,因而得以流傳後世。  那真正的斯巴達勇士是什麼樣呢?
  • 為什麼擁有斯巴達戰士的希臘軍隊會敗給羅馬軍團?
    在波斯帝國興起以前,希臘老鄉們憑步兵專長就經常到埃及和呂底亞賺「小錢錢」,波斯帝國被希臘城邦的步兵戰術打的沒脾氣,最後還成了古希臘傭兵最大的僱主。希波戰爭想像圖/源自網絡羅馬人更是憑藉步兵打天下,把幾個村莊的聯盟變成了數百萬平方公裡的大帝國。古
  • 【古希臘列國志】雅典(四):庇西特拉圖
    在政治、軍事、外交、工業、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建樹,庇西特拉圖主政時期,他是一位開明的僭主,政策則是延續梭倫改革的路線,比梭倫的力度大得多,打擊貴族,增進人民的利益,雅典在庇西特拉圖治下,在希臘城邦影響力與日俱增,前527年,庇西特拉圖逝世,他的兒子希庇亞斯繼位後,由於專權殘酷,欺壓人民,漸失民心,克裡斯提尼得到斯巴達幫助後,推翻希庇亞斯,僭主統治結束。
  • 古希臘人的世界認知
    8 世紀時期的古希臘盲詩人,被冠名為荷馬史詩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古希臘早期的經典文獻,作品以特洛伊戰爭和英雄返鄉為主題,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地理、航海和星象知識。這幅地圖後來被帶到斯巴達,用於勸說斯巴達人參加對波斯的戰爭。同時代的另一位米利都人赫卡泰烏斯用文字介紹了大殖民時代以後地中海沿岸的地區和城市。在文字描述的基礎上,他為阿拉克西曼德的地圖添加了更多具體的內容。這一時期的作家所描述的世界仍然是一個圓形平面,陸地被海洋環繞,希臘位於正中心。世界的範圍較荷馬時代稍有擴大,它西起地中海西岸的直布羅陀海峽,東到伊朗,南至埃及。
  • 古希臘的反曲戰刀,握手全包,刀身內弧,劈砍力最佳的單手戰刀
    提到古希臘或是斯巴達士兵,相信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又大又圓的盾牌以及長長的戰矛。雖然古希臘時期戰爭通常以方陣戰為主,由手持圓盾及長矛的重裝步兵組成方陣,向對方方陣衝鋒或緩緩壓迫。但雙方若是碰面該如何戰鬥?
  • 重步兵練習生:時常2年的古希臘軍事特訓 將少年錘鍊為鋼鐵戰士
    早期的古希臘重步兵,主要是為國王或者僭主們服務的特定人群。但是隨著古希臘公民的權利提升和戰場的戰術進步,希臘重步兵就幾乎成為古典時代的公民的同名詞。宣誓和初訓在黑暗時代和古風時代早期,古希臘城邦的部隊是以血緣氏族組織起來的戰團。
  • 丁學良:幾次大瘟疫改變西方文明史
    這次戰爭之前,古希臘人從來沒有遭到像天花這樣的傳染病的攻擊,雖然那時侯可能已有流感、結核和白喉等病發生。伯羅奔尼撒戰爭使得新型流行病從非洲傳到了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一帶,再在公元前430年到了希臘。這次重大傳染病造成的後果非常慘重,它使得雅典軍隊的生力軍1/4死亡。瘟疫繼續在南部希臘肆虐,導致了城邦人口的1/4死亡。
  • 戰鬥民族斯巴達的墮落之路
    說到戰鬥民族,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俄羅斯,網絡上常有關於俄羅斯人民在武力方面特別生猛的新聞,不過,對於西方人而言,他們歷史上最早也是最有名的戰鬥民族,應該歸屬於古希臘文明中的一個城邦
  • 文明為何總會被野蠻打臉?
    但筆走龍蛇之手,卻要沾滿亂世的汙血;無雙的才華、高貴的靈魂,卻被野蠻輕易扼殺。這樣的悲劇場景,在人類文明史上,並不罕見。譬如,絕對擔得上「偉大」二字的阿基米德,城破時正在研究幾何圖形,當羅馬士兵闖進門來,沉浸在科學思考中的阿基米德提醒侵略者不要踩壞他畫的圖,還有一說,請求侵略者待他運算完再下殺手,但後者立即用劍刺穿了老人的身體。文明是向善的,而野蠻卻只追求惡。
  • 子虛烏有的古希臘「海戰」:算不清的造船廠、工匠和水兵數字
    古希臘文明是海洋文明。海洋文明成就了古希臘的科技文明、工商業文明、民主與開放的政治文明,進而成就了希臘帝國、希臘化。
  • 【古希臘列國志】希臘古典時代(四):波希戰爭4
    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率領的大約7000名陸軍在中希臘的溫泉關布防,阻止波斯陸軍從色薩利地區侵入中希臘的維奧蒂亞地區和南希臘的阿提卡和伯羅奔尼撒地區。與此同時,為了防止波斯軍隊從海上繞道,以雅典海軍為主力的希臘各城邦聯合艦隊封鎖了埃維亞島北端的阿提米修姆海峽。
  • 既是雅典又是斯巴達,這是誰?
    古希臘有兩個典型的城邦,一個叫雅典,一個叫斯巴達。雅典代表思想自由,斯巴達代表團結強悍,而以色列既是雅典又是斯巴達。 雅典式的以色列 剛說過以色列是斯巴達,我要再說,以色列不僅是斯巴達,還是雅典。雅典娜女神賦予希臘用之不竭的智慧。兩千年前的愛琴海觀點比海上的小島還多。一邊畢達哥拉斯在說世界的本質是數,那邊可能赫拉克利特正在宣傳他的原子觀。雅典學派,是古代世界之絕唱。200年前的德國又是類似的無數的小城邦,百年爭鳴的局面。
  • 諸玄識:揭穿「古希臘」天文計算機的神話
    唯一的線索是(銘文上)它顯示黃道十二宮的標誌,而用於天文學和佔星術;還有「帕瓊」(Pachon)這個詞,是古希臘的一個月的意思。英國藝術家安德魯·特林在其文章《古希臘的納米機器人》中寫道:假設沒有外星人介入,而是古希臘人創造了一種複雜而精確的多齒輪裝置。……但這應該是現代科學的事件。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程,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精心策劃的騙局(be an elaborate hoax)。……我們不知道古希臘人從哪裡和怎樣獲得建造這種儀器的知識。我們也不知道他們的最偉大的發明是如何墜入海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