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表現挺積極,是第一批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歐洲國家。
2013年12月,正值烏克蘭危機不斷升溫之際,時任總統維克託·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宣布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國籤署價值100億美元的貸款和合作協議,包括在克裡米亞興建深水港。
白俄羅斯與中國於2014年底籤訂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合作協議,正式啟動建設中國-白俄羅斯巨石工業園。
位於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希望扮演中轉站角色,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樞紐。陸地上,兩國是新歐亞大陸橋的沿線國家;海路上,烏克蘭敖德薩港(Odessa)能發揮樞紐港的作用,參與連接中東歐國家的多瑙河水運。
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而言,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具備地緣政治和經濟因素,降低對俄國的依賴。烏克蘭認為,如果我們大舉投資,成為烏克蘭發展的持份者,俄國不再如往日般有恃無恐。當烏、中建立緊密的雙邊關係,烏克蘭加入歐盟也就事半功倍。
在後烏克蘭危機時期,白俄羅斯與其他蘇聯國家同樣憂心忡忡,擔心會步烏克蘭後塵。白俄羅斯審視其國防政策,意識到過度依賴俄國的風險,所以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如聯合反恐演習和軍事人員培訓等。
經濟上,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期望一帶一路倡議帶來可觀的過境收入,提升對華貿易和投資,也能降低跨國運輸成本和時間,從而提升兩國與歐盟及中國的貿易,帶動經濟增長。根據烏克蘭海關統計,中國是烏克蘭第二大貿易夥伴,貿易額於2013年達106.3億美元,貿易以原材料為主,包括農產品和礦產。
不過,我們對烏克蘭的外國直接投資微不足道,只有1014萬美元,佔總量不足1%;這或可歸咎於烏克蘭營商環境不好、貪汙問題嚴重。
相對而言,白俄羅斯仍然依賴俄國市場。2013年中、白貿易額僅為32.9億美元,對華主要出口鉀肥,進口機械設備。白俄羅斯的投資環境也乏善可陳,所以中國對白直接投資僅為2718萬美元。
壹選烏克蘭,還是白俄羅斯?穩定壓倒一切其實烏克蘭的經濟潛力比白俄羅斯略勝一籌,可惜一直飽受地緣政治和國內政局衝擊,使得最終選擇途經白俄羅斯而非烏克蘭。
2014年烏克蘭經歷「獨立廣場革命」,此後克裡米亞被俄國吞併,烏東頓巴斯地區戰火不停。烏克蘭前總統波羅申科走強硬反俄路線,把加入歐盟和北約寫入憲法,與俄國的地緣政治目標背道而馳。
隨著克裡米亞成為爭議領土,頓巴斯戰爭變成「凍結衝突」(frozen conflicts),俄國著力左右烏克蘭外交決策,擾亂烏克蘭的「融入西方」大計。烏克蘭難逃美、俄地緣政治夾縫,所以,我們只好繞路而行,減低政治風險。
當然,白俄羅斯同樣處於歐洲的地緣政治中心,俄國近年致力推動歐亞融合,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一直投其所好,參與俄國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
每當與俄國爆發能源爭議,白俄羅斯往往向西方伸出橄欖枝,以爭取更多談判籌碼,最終普京與盧卡申科一錘定音地解決紛爭。縱使白俄羅斯曾招致西方制裁,但白俄羅斯參與歐盟「東方夥伴關係」計劃和開放免籤證待遇予西方國家,巧妙地拉近與西方的距離而又避免觸怒俄國。
在頓巴斯戰爭中,盧卡申科邀請俄、烏、法、德四國元首到白俄羅斯進行和談,促成「諾曼第模式」四方會談和《明斯克協議》。儘管《明斯克協議》成效備受質疑,但無損白俄羅斯確立其「中間人」地位,遊走於俄國與西方之間。盧卡申科靈活的外交手腕既能保持白俄羅斯外交獨立,又能在地緣政治夾縫中存活,獲得「一帶一路」倡議的青睞。
作為「歐洲最後的獨裁者」,過去白俄羅斯政局較烏克蘭平穩。白俄羅斯沿襲蘇聯政治制度,權力集中於總統身上,讓盧卡申科肆意剷除反對派,不遺餘力讓被捕示威者付出失業等沉重代價。白俄羅斯的公民社會被動,以發展換取穩定的觀念根深蒂固,視烏克蘭「廣場革命」為反面教材,並不熱衷於加入歐盟。
白俄羅斯位置圖
2006年爆發的「牛仔褲革命」抗議盧卡申科操縱總統大選,但最終無疾而終。明斯克看重意識形態灌輸,於是在各個國家機構設立意識形態部,並在大學新增必修的思想教育課。
2020年8月盧卡申科再度勝選連任,引發民眾大規模抗爭,指控選舉舞弊,雖然一度引來國際關注,但依然未能撼動他。相反,烏克蘭在10年內經歷兩次革命,加上政治派系鬥爭、寡頭商人幹政、強烈地區性差異等結構性問題,短期內政局難免波動。
貳白俄羅斯「明珠」有多亮?2015年造訪中白巨石工業園,形容它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明珠」,標誌兩國的重大科研、創新合作。這個概念萌芽於2010年,仿效中國和新加坡共建的蘇州工業園,協助白俄羅斯推動高科技產業和吸引外資。
今日的中白工業園
作為特別經濟區,提供稅務優惠和關稅寬免,如豁免頭10年企業利得稅、園內製成品免徵出口稅等。工業園對落戶企業有嚴格要求,如從事電子、生物技術、大數據處理等高增值產業,並投入500萬美元最低投資額。
中白工業園也面臨挑戰,如過度依賴、國際化欠缺等。預計需要25年建成,將耗費約60億美元,但白俄羅斯政府表明只願承擔總開支的3.8%。我們為此設立投資基金以支撐工程費用,包括6億美元發展貸款。
工業園已吸引56家企業進駐,但當中大多為我們的投資,而其他外資則佔比不足20%;這些企業可以零關稅進入歐亞盟市場,但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存疑。另外,白俄羅斯的工業基礎薄弱、過度幹預經濟、產品監管要求不一致等因素,都會阻礙工業園的發展。
一帶一路經濟走廊及其途徑城市分布地勢圖
雖然中國在白俄羅斯的經濟影響力日益增加,但俄中摩擦因而加劇的機會不大。中國自2013年起向白俄羅斯投資33億美元,其中涉及工業園25億美元,其餘為基建項目。2019年底,白俄羅斯從我們獲得5億美元貸款以解國內經濟危機。
此前,俄國原承諾向白俄羅斯提供6億美元貸款,但兩國為「俄白聯盟」鬧得面紅耳赤,承諾失效。然而,俄國對中白關係變暖沒有太多顧慮,對牢牢控制白俄羅斯依然充滿信心。正如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學院教授所言,對於中國的經濟對外發展,相對於西方勢力介入,俄羅斯認為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始終難以消除白俄羅斯對俄國的經濟依賴,充其量只能成為白俄羅斯討價還價的籌碼之一。
叄烏克蘭問題背後的俄國「陰影」經歷過克裡米亞危機的衝擊後,烏克蘭與中國的貿易正在復甦,但投資意願依舊疲弱。隨著烏克蘭與俄國近年互相實施貿易限制,中國於2019年取代俄國成為烏克蘭的最大貿易夥伴。
受惠於貿易戰,現在中國的進口粟米80%來自烏克蘭。也成為烏克蘭軍火的最大買家,2017年的採購總額達8300萬美元。儘管烏克蘭與歐盟近年籤署聯合協議(Association Agreement),但我們對烏克蘭的外國直接投資未見起色,只佔總額的0.05%。
烏克蘭嘗試重拾中轉國地位,積極參與建設「跨裏海國際運輸路線」(Trans-Caspian International Transport Route)。作為新歐亞大陸橋的南線,它沿經哈薩克、亞塞拜然、喬治亞和烏克蘭,橫越裏海和黑海,全程需時約15天,較途經俄國的北線短,這無疑牴觸了俄國的地緣政治利益,俄羅斯立意要將烏克蘭邊緣化,削弱它投入西方陣營的議價能力。
2018年底俄國與烏克蘭爆發刻赤海峽衝突,影響後者的港口優勢。近年來烏克蘭的基建項目受到我們的垂青,例如港灣工程承接尤日內港(Yuzhny)和切爾諾莫斯克(Chernomorsk)海港的疏浚工程、斥資20億美元建造基輔地鐵4號線、基輔和鮑裡斯波爾(Boryspil)國際機場之間的接駁鐵路。
但相關交易有損害烏克蘭與西方陣營關係的風險,典型的事例有馬達西奇公司(Motor Sich)收購案,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撓,最終導致收購暫時擱置。美方擔憂,會藉此獲得飛機引擎核心技術,彌補其軍機技術不足的弱點,與此前購入「瓦良格號」(Varyag)改裝同出一轍。
烏克蘭經歷過美俄地緣政治衝突,又再面臨「新冷戰」,如何自處,對其外交智慧是大考驗。
根據「國際透明組織」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數,烏克蘭在180個國家中排名126位;而白俄羅斯沿用計劃經濟模式,政府的「有形之手」無處不在,兩國的營商環境令資本猶豫。
開宗明義,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為進軍歐洲市場的踏腳石,對當地市場本身興趣不大。作為中轉平臺,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政局穩定至為重要,但兩國處於地緣政治的核心地帶,勢必牽連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