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萍軍人丨對越反擊戰時我軍在戰場上都吃什麼?

2021-02-13 昭萍網

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解放軍多年來研製的野戰食品全面上陣。

儘管現在看來其花色品種相當單一,口味也不能多加恭維。

但在那樣一個全民物質短缺的年代,這些野戰食品不啻於是讓普羅大眾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味,即便是當年參戰的很多軍人,在此之前也從未品嘗過。

01

唱主角的,當然是761壓縮乾糧

這是1976年研製成功並大規模裝備部隊的解放軍第一代野戰食品的骨幹品種。

以精製小麥粉、精製植物油、白砂糖、全脂奶粉、口服葡萄糖、精鹽等為主要原料,經滾軋、烘烤、粉碎、壓塊後再進行密封。

每小包兩塊,用羊皮紙包裝加食用膠水粘接而成,淨重250克,口味有蔥油、芝麻、椰香等幾種。

761壓縮乾糧的口感因人而異,有人覺得奶香味十足,香甜可口;有人覺得幹而無味,無法下咽;有人覺得非常油膩,不想再吃第二口。

結果就是,761壓縮乾糧的口感成為了日後綿延多年的「羅生門」。

共同的感覺也有:夠硬,非常鍛鍊腮幫子,需要大量的水共食。

特別是貯存期較長後,咬起來是滿口碎末。

761壓縮乾糧的優點是攜帶方便,不易腐壞,在野戰環境下能夠保障作戰人員得到必要的熱量補給。

缺點是水分過低,食用時有難以下咽的感覺,如果再多喝點涼水,就很容易拉肚子。

而且缺乏人體必要的維生素,長期食用會引發夜盲、口角炎等疾病。

不管怎麼說,在解放軍後勤保障還很落後的當年,761壓縮乾糧對保障部隊的連續作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沒。

1979對越作戰期間,後方加班生產了數千噸761壓縮乾糧並運上前線,有力保障了一線部隊的給養需要。

02

輔食

當年的副食就是罐頭,有午餐肉罐頭、紅燒豬肉罐頭、酸辣菜罐頭、豆腐罐頭、糖水菠蘿罐頭、糖水桔子罐頭等品種。

改良後的現代版本,賣的賊好~

上海梅林食品廠生產的午餐肉罐頭可能很多人還記得,1970年代時可是稀罕的美食,要靠關係才能弄得到。

在對越作戰之前,很多官兵也難得品嘗到午餐肉。

其實這東西原料也就是豬肉、澱粉、植物蛋白、鹽、香辛料、亞硝酸鈉等。因為其口感鮮嫩,味道香醇,到現在也很受人歡迎,成為各種火鍋的佐餐必備。

不過因為罐頭中添加了亞硝酸鈉等防腐劑,多食對人體有害。

軍用午餐肉罐頭以馬口鐵包裝,撕掉所有商標,也沒有廠家印記,是最受官兵們喜歡的肉罐頭。

這種罐頭開戰初期較少配發給一線部隊,主要配發給了幹部、技術兵種和傷員。

到了作戰後期,後勤運輸線已經打通,才較多地送上了一線。

紅燒豬肉罐頭足有1公斤重,鐵皮包裝,要用十字鎬或刀片開啟。

開蓋後但見上面白花花的厚厚一層油,參戰官兵的普遍反應是立時沒了胃口。

行軍作戰之初,為了減輕負重,官兵們首先扔掉的就是這種罐頭。在戰地真要吃起來也不方便,先要用刀刮掉厚厚的冷油,再挑著吃,那個膩勁就別提了。

要是就著壓縮乾糧吃,又膩又幹,半天咽不下去,再喝點冷水,等著拉肚子吧。

後來官兵們總結出了經驗,先用火將紅燒豬肉罐頭加熱一下,把油化開,味道就好多了。沒有生火條件的就用泥沙或者腰帶來回摩擦罐頭鐵皮至發熱,使裡面的冷油溶解,然後再吃。

還有的將壓縮乾糧用水化開,煮成糊狀,再就著紅燒豬肉罐頭吃。

不過罐頭加熱後剛開啟時要注意,小心被噴一臉熱油。最有創意的是將罐頭裡面的豬油舀出來,倒在柴草上點燃以加熱罐頭。

不過用這種方法時要戴上防毒面具,否則豬油燃燒的氣味實在難聞,堪比毒氣彈。

如果戰區環境比較安定,可以找來些菜葉就著紅燒肉燉一鍋菜肉湯,一個罐頭正好夠一個班吃的,那味道是很美的。

總的來說,紅燒豬肉罐頭雖不太受歡迎,但畢竟熱量還是最高的,對補充體力很有幫助。

當年前線雨裡來泥裡去的步兵是不愛吃,條件較好的炮兵可是沒吃夠。

行軍作戰非常勞累,官兵們普遍精神緊張,胃口不佳,對油膩的肉罐頭都不太感興趣。

03

酸菜罐頭

酸辣菜則能緩解一下大家的情緒。

酸辣菜是醃製的大雜燴,黃瓜、雪菜、蘿蔔、白菜、青豆什麼的都有,口感比較柴,缺油少料的,味道難以說是有多麼好。

不過還算有一些汁水,酸酸辣辣的,能起到開胃作用,配上壓縮乾糧能比較容易地送進肚去。

戰地環境較差,蔬菜難得,酸辣菜罐頭還是受到了很多官兵的喜愛。最受歡迎的便是水果罐頭了。

飢疲乾渴之下,打開一筒糖水菠蘿或糖水桔子,那清甜的汁水簡直能流到人的心裡去。

不過吃水果罐頭需要點技術,因為當時供應前線的水果罐頭不是軍品,還是寬口玻璃瓶裝的,不容易開啟。

用匕首或刺刀撬封口蓋的時候不小心就會將玻璃瓶打碎,水果還能吃到,甜美的汁水就浪費掉了。

有的官兵就用56式槍的彈匣來開罐頭蓋,大小稜角倒也合適,開啟順利。

有的官兵將罐頭倒置在平整的彈藥箱上,用隨處可見的彈片、尖石等在邊緣挑開一個小口,之後,用手槍通條抵住小口,順勢稍用力沿鐵蓋邊緣劃下去,整個鐵蓋就能完整的脫離玻璃瓶,之後馬上把罐頭再倒過來,即可品嘗美味了。

還有的官兵發明出了比較細膩的吃法:先在瓶口開個小洞,用小竹子或茅草梗做吸管,把罐頭水喝乾,然後再打開鐵蓋吃裡面的東西。

就是這種感覺

多少年後,聊起當年的水果罐頭,很多參戰老兵依然是滿懷深情。

04

鹹菜鹽巴

為了彌補因長時間行軍作戰大量出汗而流失掉的體內鹽分,官兵們要隨身攜帶一定量的鹽巴或鹹菜頭。

可能的話,還要帶上儘量多的大米,以便在能夠生火的時候蒸飯煮粥。

這樣一來,每個單兵隨身攜帶的壓縮乾糧、罐頭、鹽或鹹菜頭、大米等野戰食品的重量就不輕了,再加上武器彈藥和橫背豎掛的其他裝備,負重足有4、50斤,在越北這樣的山嶽叢林地帶行軍打仗,有時候還要緊急穿插,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1979之戰最初的一星期打得很艱苦,穿插部隊很多都中斷了給養。

官兵們因為輕裝前進而扔掉了許多罐頭,連碗筷也都扔掉了,只好一連多日涼水拌乾糧,拉肚子也就成了平常事。

後來,不少人就按761的音符讀法反過來念,戲稱其為「都拉稀」。

當時官兵們隨身攜帶的飲水早就喝光了,越南人還在井裡和河裡投毒,能補充上的水,只有河溝稻田裡的水。

接一水壺,再放兩顆淨水藥片,喝起來是一股藥味,難以下咽。

可如果不放淨水藥片,說不定水壺裡就會有一層牛屎和許多紅紅的小蟲,那就更讓人睹之鬧心了。

有的部隊經常補充不上飲水,焦渴異常。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靳開來就是為了給部隊砍點甘蔗來解渴才踩上了地雷,這正是真實歷史的反映。

隨著戰役的發展,中國軍隊控制了戰場,打通了交通線,後方物資源源不斷運上前線,這才保證了部隊的後勤需要。

野戰食品,主要為了保障行軍作戰中士兵們最基本的熱量供給,維持必要的體力。

至於口味如何,已難以多加挑剔了。

再說,多好的口味,連續十天半個月的吃,也早倒了胃口。

1979之戰時,前線官兵們最高興的,就是炊事班送上來的白花花的大米飯。為了節約時間,同時又便於運輸,炊事人員就將菜爆鍋後加上水放上大米做成爆鍋米飯,裝在罐頭盒裡送上前線。

官兵們席地而坐,樹枝為筷,吃起來美味異常,多年難忘。

有時候做出了熱飯熱菜,卻沒有傢伙盛。官兵們就將裝在軍用掛包裡的一塊小塑料布鋪在地上,把飯菜直接倒在上面,再迫不及待地筷夾手抓,大快朵頤。

05

就地取材

異國作戰,繳獲很多,很多部隊就地取食,吃到了不少新東西。

如繳獲的蘇聯產煉乳和牛油罐頭、美國沙丁魚罐頭、蘇聯壓縮米飯、木瓜炒狗肉、蛇肉等。因為特殊的作戰環境,有時候實在供應不上,部隊不得不從越南老百姓那裡獲取食物。

如果越南老百姓在家,官兵們會付上一些越幣購買食物。如果越南老百姓已經逃散,而家裡還有一些糧食或禽、畜,那也就顧不了那麼多了。

膽子大的官兵,殺雞宰豬也是常有的事。對於普通的越南老百姓,出國時規定的紀律是絕對不能傷害他們。

有時,部隊還會把繳獲的糧食分送給他們,並向他們宣傳解放軍的政策。

06

差異

在1979之戰中,因為各部隊作戰地域不同、戰場態勢不同、補給條件不同,在後勤保障上往往差距極大。

先不說深入敵後打穿插的部隊,就說正面進攻的部隊,如第13軍,沿河口正面進攻,公路、鐵路、紅河水運交通發達,補給便利。

該軍37師111團渡河先遣營2月17日偷渡紅河後,部隊還在灘頭要點230高地與越軍激戰,炊事人員就已利用越軍扔下的竹籤當柴禾,採用散煙避光方式開始做飯了。

並且冒著踩到地雷的危險,到越南人的菜地裡搞來白菜和萵筍,做出了豬肉炒白菜、燴粉條、罐頭紅燒肉燒萵筍、白菜湯等菜餚和熱騰騰的米飯。

當部隊打下越軍陣地後,立即就吃到了新鮮熱辣的飯菜,鬥志更加高昂;再觀攻打祿平方向的第43軍128師,從交蛙山向540高地、長條山地域進攻,戰場偏僻,山地連綿,離後勤補給線較遠。結果官兵們一連多日只能吃涼水就壓縮乾糧,再加些罐頭,連口熱水都喝不上。

如果他們當時知道第13軍弟兄吃得是這樣好,還不要羨慕死了。

壓縮乾糧和罐頭食品是1979之戰中的兩大功臣。

然而不能忘了,最艱苦的時候,有的部隊連這些也吃不上了。

東線121師和123師穿插班莊、扣屯,西線149師447團穿插黃連山埡口,因戰區情況複雜多變,部隊給養補充不上,指戰員都斷糧多日,艱苦異常,靠吃野菜、野果甚至青草、樹葉維持。

還要沿路與敵激戰,很多犧牲的烈士嘴裡含著青草而不瞑目,打出來的腸子中裝滿野菜、野草,情景悲壯異常。

從湘西鳳凰縣千裡迢迢趕來的95歲老人滕清蓮終於來到兒子田擁華的墓前,禁不住老淚縱橫「兒啊,三十一年了,娘可算看到你啦!」老人甩開手杖,一下子撲在墓上嚎啕大哭。

和平年代的人們,不要忘了他們。

相關焦點

  • 對越反擊戰時我軍在戰場上都吃什麼?
    酸辣菜是醃製的大雜燴,黃瓜、雪菜、蘿蔔、白菜、青豆什麼的都有,口感比較柴,缺油少料的,味道難以說是有多麼好。不過還算有一些汁水,酸酸辣辣的,能起到開胃作用,配上壓縮乾糧能比較容易地送進肚去。1979之戰最初的一星期打得很艱苦,穿插部隊很多都中斷了給養。官兵們因為輕裝前進而扔掉了許多罐頭,連碗筷也都扔掉了,只好一連多日涼水拌乾糧,拉肚子也就成了平常事。後來,不少人就按761的音符讀法反過來念,戲稱其為「都拉稀」。當時官兵們隨身攜帶的飲水早就喝光了,越南人還在井裡和河裡投毒,能補充上的水,只有河溝稻田裡的水。
  • 對越自衛反擊戰時的北京軍區守備一師三團
    當年為了抵禦和挫敗戰時蘇軍的坦克摩步化師對我團各主陣地的進攻,在全團漫長的陣地圍挖築了反坦克壕,進一步修築和完善了火力交叉的建築工事,以及各級坑道內的戰備物資儲備工作等。機關幹部多次進行防禦陣地作戰的指揮演練和參謀業務六會的專業技能培訓,機關幹部開展了大規模的崗位練兵活動。全團並經常組織幹部戰士學習戰時對蘇軍蒙軍人員戰場喊話的日常用語培訓。
  • 我軍首批軍人保障標識牌配發一線部隊!也指明了戰場方向
    軍人保障標識牌是記錄軍人基本信息和電子傷票(傷票:記載傷員受傷及有關處置等情況的卡片)信息,用於身份認證、傷員救治、遺體辨認、戰時保障的智能載體。根據圖片我們可以發現,此次配發的軍人保障標識牌,由主牌和無源副牌構成。主牌採用金屬材質,約2釐米寬、4釐米高。在牌子的正面,蝕刻有官兵的姓名、性別、血型、保障號等一些基本信息。
  • 軍人標識牌將成為平戰時辨別身份重要標識
    據今天出版的《解放軍報》報導,我軍軍人保障標識牌在部隊試驗試用全面展開,軍人保障標識牌將成為我軍官兵平戰時辨別身份的重要標識。「為提升我軍作戰保障能力建設,推動軍人保障卡向戰場應用延伸,科研人員攻關研製了集軍人保障卡、電子傷票、身份標識等應用於一體的軍人保障標識牌,將成為我軍官兵平戰時辨別身份的重要標識。」
  • 1962年,曾有一批年輕人在這裡反擊印軍
    10月,印軍越過克節朗河,打死我軍幹部戰士多名,群情激憤,新兵都寫了請戰書。百名學生兵在當時的西藏軍區是稀有的高學歷人才,軍區領導決定讓他們到實戰中鍛鍊。沒有時間留給他們做準備。10月中旬的晚上,部隊已經向前線開進了,學生兵被打散分配到各個連隊,一片漆黑中,匆匆登上路過拉薩西郊的運兵車。他們來不及告訴北京家人自己上了前線,在戰場三個月更不可能寫信,兩軍對陣,部隊的行動都是嚴格保密的。
  • 我軍首批軍人保障標識牌配發一線部隊!
    軍人保障標識牌是記錄軍人基本信息和電子傷票(傷票:記載傷員受傷及有關處置等情況的卡片)信息,用於身份認證、傷員救治、遺體辨認、戰時保障的智能載體。根據圖片我們可以發現,此次配發的軍人保障標識牌,由主牌和無源副牌構成。主牌採用金屬材質,約2釐米寬、4釐米高。在牌子的正面,蝕刻有官兵的姓名、性別、血型、保障號等一些基本信息。
  • 軍人保障卡2.0版!戰時不僅是個「身份牌」
    從我軍未來戰場環境的複雜性、殘酷性和應對多樣化非戰爭軍事行動要求看,加快研製具有我軍特色的軍人保障標識牌,對於推進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保障能力建設,推動軍人保障卡向戰場應用延伸,加速後勤保障大系統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 【轉】對「對越自衛反擊」幾個錯誤概念的糾正
    來源:老山之眸1.戰事名稱問題  誤:越戰 正:對越自衛還擊作戰 或者對越自衛反擊作戰 簡稱對越反擊 或者對越還擊 註:「越戰」指美國在越南的戰爭,國際上通用的概念。我國對越南的戰爭國際上說法不一,但國內統一「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在此大概念前提下,還有許多小專稱,比如,老山地區為對越防禦作戰等等,恕不一一列舉。國外對對越自衛反擊的稱呼有幾種,中國懲越戰爭,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等,對於很多朋友包括一些參戰老兵對這場戰爭的稱呼不是很準確,甚至我個人認為是有錯誤的。
  • 飛行員空中吃什麼?我軍飛行員吃巧克力,美軍吃披薩!
    來源:航空苑、鳳凰網飛行員在軍隊系統中可以說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職業,光是培養一個飛行員都會花費巨額的資金,同樣,在軍事技能方面,對於飛行員來說,肯定要比其他軍人要求高得多
  • 戰場上的瞬間——對越反擊戰一線戰鬥照片
    230高地在紅河邊,它既可控制北山瓦窯渡場師主力部隊架橋渡河,又可控制越境內谷柳至壩灑公路,滯阻戰局向越南縱深發展。固守230高地的越軍足有一個加強連。從照片看戰鬥十分激烈,高地上的植被幾乎都被炸光了。
  • 我軍是如何對待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女戰俘的?
    平時在時間安排上,也適當多給她們一定時間梳頭、洗澡、洗衣服。同時,針對她們年輕好玩的特點,組織她們開展文娛活動,儘量消除她們的敵對情緒,女俘普遍表示滿意。一個女俘甚至說:「如果有人問我做什麼人最好,我就回答當中國俘虜最好。」  挑選比較正派的女俘當班長,以俘管俘。越南的習慣是年長的女性在社會上普遍受到尊敬,因此俘管所選年齡大、比較正派的女俘當班長,管理女俘的日常事物和糾正不良現象。
  • 歷史解讀;中越反擊戰時,許世友衝進越南女兵營,被這一幕氣得當場大罵_【快資訊】
    在這場自衛反擊作戰中,越軍3師依託防衛陣地節節抵抗,猛烈程度堪稱空前,當年,不減當年的許世友司令員,壯懷激烈地參加了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wx_fmt=png) 0px 2px / 16px no-repeat;">大圖模式戰爭中,解放軍勢如破竹,這使得越南排出女兵上戰場來阻擋解放軍。越軍3師依託防衛陣地節節抵抗,猛烈程度堪稱空前,其炮兵部隊竟與中國炮兵打起了對攻,因此諒山之戰成為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最激烈的戰役。
  • 軍人保障卡有了「戰場版」 解放軍版「狗牌」功能詳解
    據今天出版的《解放軍報》報導,我軍軍人保障標識牌在部隊試驗試用全面展開,軍人保障標識牌將成為我軍官兵平戰時辨別身份的重要標識。我軍軍人保障標識牌在部隊試驗試用全面展開軍人保障卡有了「戰場版」集軍人保障卡、電子傷票、身份標識等應用於一體,將成為我軍官兵平戰時辨別身份的重要標識■特約記者趙傑、通訊員唐紹軍近日,記者從軍委機關有關部門獲悉,我軍軍人保障標識牌在陸軍某部試驗試用基礎上
  • 對越作戰(十一)——戰場點滴
    但此時前方已經沒有什麼情況了。因為越南人當時和我們打遊擊戰。一兩個人或一個戰鬥小組,躱在山上。把腰帶扣上,掛在樹上,然後把機槍或衝鋒鎗掛在腰帶上,這樣等於是把槍吊在樹上。見我們來了就開槍,打完就跑,槍也不要了。這確實給我們帶來許多困難。你如果不清剿,不反擊,你就很可能老是有人員受傷。但如果你打,他沒幾個人。
  • 戶外環境吃什麼?-自加熱型醬油炒飯套餐測評丨評測
    口糧是維持軍隊戰鬥力的保證,所以我國軍隊的後勤在讓士兵能「快速而愉快地填飽肚子」這件事上,無不是挖空心思,推出各種花樣的口糧,只為讓軍人們吃飽吃好。(我軍後勤正在加工炒麵作為軍隊口糧)(對越作戰時期使用壓縮乾糧和罐頭的我軍士兵。
  • 戶外環境吃什麼?-自加熱型雞丁炒飯套餐測評丨評測
    (我軍後勤正在加工炒麵作為軍隊口糧)(對越作戰時期使用壓縮乾糧和罐頭的我軍士兵。壓縮乾糧在我軍口糧歷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軍武警部隊也是單兵自熱食品的大用戶。對我軍口糧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點擊上圖)從最初的炒麵炒米到壓縮乾糧、罐頭,再到現在的自熱口糧。
  • 中越戰爭中的巔峰對決,我軍與越軍王牌首次較量,越南精銳被打殘
    在越南戰爭期間,該師都是清一色的蘇式裝備,武器性能相當不錯。在越南打退美國以後,獲得了美國200億元的軍事裝備,這些武器裝備大多數用在提升部隊作戰能力上,越軍316師就分到了大量的美式裝備。所以說,316師在武器上,蘇式武器、美式武器啥都不缺。在實戰能力方面更是不用多說,從1951年一直打到1975年,二三十年的實戰經驗。
  • 視界丨從炒麵說起聊聊我軍軍用壓縮口糧
    吃的問題擺在首位,吃不飽的軍隊難以打好仗,這一點中國高層一直非常重視,因為我軍從建軍的那一天開始,就時刻面臨著無後勤保障問題,那時候是打到哪吃到哪兒,後勤問題完全靠部隊自己解決。從土地革命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我軍都是靠根據地的老百姓大力支持,取得了勝利。解放戰爭時期,隨著我軍隊伍壯大、實力增強,各野戰軍在大兵團作戰中,開始組建各自的後勤保障系統,確保部隊遂行大的戰役任務。
  • 張萬年逝世:自衛反擊時越軍最怕他的127師
    在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127師在張萬年的指揮下,五戰五捷,進展神速。 127師的戰士曾在前線撿到越軍的傳單,上面用中文赫然寫著「消滅127,活捉張萬年」。戰場上的張萬年令敵人聞風喪膽,生活中的他待戰友親如手足。對越自衛反擊戰勝利在望時,張萬年的部隊奉命即將撤回,他與師政委蔡春禮商定要晚些再走。 「我想再到峙浪山烈士陵園去一趟,再跟他們告一次別。 」張萬年說。
  • 兵頭將尾的戰場心得 ——一個參加對越自衛作戰班長的回憶
    在戰場上一旦暴露自己,戰術動作要快、準、狠,確保一招制敵、消滅敵人。在這一點上,我軍開始是吃了些苦頭的,主要是低估了越軍的作戰能力,優良的武器裝備。他們的步兵配備蘇式AK47衝鋒鎗,射擊時連發威力大。我軍步兵配備的是56式半自動步槍,射擊時,相同時間射出的子彈數量、射程、密度,都不佔優勢。如果再按平時訓練那樣,擺好姿勢,瞄準、射擊,對方子彈早就打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