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無數軍人在明知不敵的情況下依然走上戰場與日寇血戰,犧牲了大量優秀將領,比如說蕭山令將軍。
蕭山令是湖南益陽人,出生於1892年,父親是清末秀才,他從小就聰明好學。1914年蕭山令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進入湘軍服役,因為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受到了上司唐生智的欣賞。
1937年9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蕭山令被任命為南京市長、首都衛戍副司令兼南京市警備司司令,負責守衛南京安全。1937年11月,蔣介石連續召開3次會議商討南京是放棄還是死守的問題。
會議上,何應欽、白崇禧等人都認為南京城難以防守,應保存實力後撤,等日後再奪回來。不過唐生智堅持認為,南京作為國民政府的都城,不戰而逃會嚴重打擊國人的抗日信心,所以應當死守。
蔣介石認真思考後同意了唐生智的建議 ,決定死守南京城。1937年11月20日,南京衛戍長官司令部成立,唐生智擔任司令長官,負責指揮南京保衛戰,12月4日,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
當時南京城中共有約15萬軍隊,相當一部分是新兵,而日軍在南京保衛戰中投入的總兵力多達20萬人,而且武器裝備精良,炮火猛烈,天上還有飛機轟炸,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南京城守不住,但這裡的守軍沒有後退。
12月8日,蔣介石召唐生智赴重慶召開緊急會議,當時憲兵司令谷正倫也已經退到了重慶,所以當時南京的指揮權就落在了憲兵副司令蕭山令身上,他也成了南京保衛戰中的國軍最高指揮官。
蕭山令坐鎮南京城,鼓勵將士們與南京共存亡,有部下勸他趁南京還沒有淪陷,早點撤退,遭到了蕭山令義正言辭地拒絕,多次公開表示自己將「精忠報國,死守南京」。在日軍強大火力下攻擊下,南京城多處淪陷,眼看就守不住了。
12月12日拂曉,日本多路大軍同時攻入南京城,蕭山令指揮部隊在城中與日寇決戰,城中軍民傷亡非常大。下午,蔣介石和唐生智向蕭山令下達了放棄南京,全線突圍的命令。
接到命令後,蕭山令立即組織憲兵教導團斷後,掩護主力軍隊渡江撤離,蕭山令堅持親自斷後,先讓百姓和主力部隊離開。等蕭山令撤到江邊上時,發現江上船隻極少,很多百姓和士兵尚未撤退。
而日軍窮追不捨已經追到了江邊,為掩護百姓和其他人撤退,蕭山令沒有猶豫又帶著部下殺回了城中,與日軍血戰。戰鬥一直持續到12月13日,蕭山令率部與日寇血戰5小時,直至彈盡糧絕,數千將士英勇戰死,蕭山令寧死不降,舉槍自盡,時年45歲。
蕭山令將軍犧牲後,被國民政府追授陸軍中將軍銜,他也是南京保衛戰中我軍犧牲的最高將領。讓人唏噓不已的是,蕭山令將軍犧牲後,他的妻子張蕙蘭女士因悲傷過度一病不起,不斷咳血,1939年6月,張蕙蘭的身體終於支撐不住了,去九泉之下尋找他的丈夫了。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