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衛戰犧牲的最高將領,死戰不退舉槍殉國,妻子抑鬱而終

2021-02-23 歷史史記

抗日戰爭期間,無數軍人在明知不敵的情況下依然走上戰場與日寇血戰,犧牲了大量優秀將領,比如說蕭山令將軍。

蕭山令是湖南益陽人,出生於1892年,父親是清末秀才,他從小就聰明好學。1914年蕭山令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進入湘軍服役,因為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受到了上司唐生智的欣賞。

1937年9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蕭山令被任命為南京市長、首都衛戍副司令兼南京市警備司司令,負責守衛南京安全。1937年11月,蔣介石連續召開3次會議商討南京是放棄還是死守的問題。

會議上,何應欽、白崇禧等人都認為南京城難以防守,應保存實力後撤,等日後再奪回來。不過唐生智堅持認為,南京作為國民政府的都城,不戰而逃會嚴重打擊國人的抗日信心,所以應當死守。

蔣介石認真思考後同意了唐生智的建議 ,決定死守南京城。1937年11月20日,南京衛戍長官司令部成立,唐生智擔任司令長官,負責指揮南京保衛戰,12月4日,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

當時南京城中共有約15萬軍隊,相當一部分是新兵,而日軍在南京保衛戰中投入的總兵力多達20萬人,而且武器裝備精良,炮火猛烈,天上還有飛機轟炸,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南京城守不住,但這裡的守軍沒有後退。

12月8日,蔣介石召唐生智赴重慶召開緊急會議,當時憲兵司令谷正倫也已經退到了重慶,所以當時南京的指揮權就落在了憲兵副司令蕭山令身上,他也成了南京保衛戰中的國軍最高指揮官。

蕭山令坐鎮南京城,鼓勵將士們與南京共存亡,有部下勸他趁南京還沒有淪陷,早點撤退,遭到了蕭山令義正言辭地拒絕,多次公開表示自己將「精忠報國,死守南京」。在日軍強大火力下攻擊下,南京城多處淪陷,眼看就守不住了。

12月12日拂曉,日本多路大軍同時攻入南京城,蕭山令指揮部隊在城中與日寇決戰,城中軍民傷亡非常大。下午,蔣介石和唐生智向蕭山令下達了放棄南京,全線突圍的命令。

接到命令後,蕭山令立即組織憲兵教導團斷後,掩護主力軍隊渡江撤離,蕭山令堅持親自斷後,先讓百姓和主力部隊離開。等蕭山令撤到江邊上時,發現江上船隻極少,很多百姓和士兵尚未撤退。

而日軍窮追不捨已經追到了江邊,為掩護百姓和其他人撤退,蕭山令沒有猶豫又帶著部下殺回了城中,與日軍血戰。戰鬥一直持續到12月13日,蕭山令率部與日寇血戰5小時,直至彈盡糧絕,數千將士英勇戰死,蕭山令寧死不降,舉槍自盡,時年45歲。

蕭山令將軍犧牲後,被國民政府追授陸軍中將軍銜,他也是南京保衛戰中我軍犧牲的最高將領。讓人唏噓不已的是,蕭山令將軍犧牲後,他的妻子張蕙蘭女士因悲傷過度一病不起,不斷咳血,1939年6月,張蕙蘭的身體終於支撐不住了,去九泉之下尋找他的丈夫了。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相關焦點

  • 南京保衛戰,悲壯而慘烈
    最終,守軍1營官兵犧牲大半,營長羅雨豐殉國。 老虎洞失守,守軍退到紫金山第二主峰。教導總隊在這一帶已駐守4年多,了解地形,工事堅固,一時殺敵眾多。 守軍第262旅少將旅長朱赤、第264旅少將旅長高致嵩殉國,該2旅官兵大部犧牲,雨花臺陣地遂失。 △下午5時,唐生智召集守城將領會議,宣布撤退命令。書面命令中規定  「大部突圍,一部渡江」;但唐生智又口頭同意第87師、第88師、第74軍、教導總隊等部,「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過江向滁州集結。」唐生智本人於當晚9時渡江,次晨抵六合後,轉往滁州。
  • 蕭山令將軍:南京保衛戰失敗後飲彈自盡,妻子以死殉情
    南京大屠殺是悲慘的。但是今天我要說的是,南京城也並不是不戰而亡。南京城當時的最高指揮官蕭山令將軍,臨危受命,身兼南京市市長,渡江總指揮,警防空司令等六職。蕭將軍率眾殊死抵抗日軍,甚至率領官兵們與敵人展開肉搏。彈盡糧絕,又無援軍的時候,蕭將軍拒絕執行撤退的軍令。蕭將軍在滔滔江水中,用最後一顆子彈飲彈自盡,實現了誓與南京城共存亡的諾言。
  • 南京保衛戰的戰鬥與撤離
    原文《南京保衛戰守城官兵參戰及撤離人數再辨析》,刊於《軍事歷史研究》2020年第2期,針對眾說紛紜的南京保衛戰參戰人數進行考辨,提出不少於11萬的一己看法。為方便網絡閱讀,進行了節選和修訂,省略了少量推算過程,各節結論可直接看黑字部分。
  • 抗日戰爭中為保家衛國壯烈殉國的14位上將,他們都是民族英雄
    7月28日,日軍向北平發動總攻擊,進犯南苑,佟麟閣率部堅守,腿部不幸被機槍射中後,仍帶傷率部激戰,與日軍從拂曉戰至中午,頭部又再受重傷,終因流血過多壯烈殉國,時年45歲,是抗戰初期犧牲的第一位高級將領,國民政府追贈佟麟閣為陸軍上將,新中國成立後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 揭秘抗日"殉國將領"左權犧牲前為何仍背著"留黨察看"處分
    臺灣軍方日前發行的「勇士國魂月曆」將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的高級將領左權列為「殉國將領」引起關注。
  • 南京保衛戰之紫金山上的教導總隊 日軍放火燒山
    慘烈的淞滬會戰之後,退到南京的時候也只剩不到一半兵力,三個旅一共只有六個團。該部負責死守紫金山一線,這是南京城東最重要的戰略要地,也是唯一的制高點,自然也是日軍僅次於雨花臺的主攻方向。全營犧牲大半,羅雨豐營長英勇殉職,老虎洞遂先失守。」激戰整整兩日兩夜,日軍才攻陷老虎洞,防守的教導總隊第5團傷亡過半。
  • 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的指揮上是否失當?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 南京保衛戰
    上海淪陷後,距離上海僅300餘公裡的國民政府首都南京便直接處在侵華日軍的威脅之下。1937年11月11日,即在上海淪陷兩天之後,蔣介石召集國軍高級將領開會,商討保衛南京的問題。在此會議上,唐生智慷慨激昂地說:「南京不僅是我國的首都,而且是國父之陵所在地。如果我們不戰就放棄南京,怎麼對得起國父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人願意守衛南京,我願意與南京共存亡。」於是,蔣介石當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城防司令,全面負責南京保衛戰。
  • 蕭山令中將:南京保衛戰身兼數職,與日寇血戰5小時後舉槍自殺
    其中,不乏有張自忠等高級將領,雖然他們身居高位,卻依然能夠身先士卒,奔走在抗日前線。如全面抗戰爆發後,我軍在接受國民政府改編時,國民政府為了嚴格限制我軍的發展,最高也只不過是授予了我軍中將的軍銜,如朱總司令、彭副總司令、以及當時八路軍各個主力師的師長都只是中將軍銜。
  • 無畏犧牲!陸軍第五十一師「南京保衛戰」戰鬥詳報
    淞滬會戰結束後,剛剛戰場撤下來的第74軍不等整補,又奉命投入到南京保衛戰中。
  • 臺「國防部」紀念抗日殉國將領 左權在列
    專家指出,臺灣這一舉動是尊重史實的做法,對改善兩岸關係有積極意義。名冊令大陸學者「眼前一亮」根據北青報記者獲得的月曆名冊顯示,該名冊援引何應欽上將《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的信息,列出的抗戰「殉國將領」共計268人,其中,在「國軍少將」部分,左權位列其中。
  • 南京保衛戰的最後一道堅守作戰命令——「衛參作第44號命令」
    該文物原件由日本友人巖松要輔先生於2017年3月底捐贈給紀念館,目前在我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的陳列大廳中陳列。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國家記憶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孫宅巍根據此份作戰命令,作出《新發現南京保衛戰第44號作戰令的重要價值》一文,探討「衛參作第44號命令」所蘊含的重要價值。以下改編自論文的部分內容。時間回到84年前。1937年12月11日夜,南京城外炮聲隆隆。
  • 南京1937:血戰
    >輕傷不下火線雖然日軍相繼攻陷了南京外圍陣地,但因為外圍戰地作戰區域較大,中國軍隊的誓死抵抗為城垣決戰的準備工作爭取到了時間。師長孫元良後來回憶,南京保衛戰時,該師3個旅長犧牲了2個,6個團長犧牲了3個。中校參謀長趙寒星、營長黃琪、周鴻、蘇天俊、王宏烈、李強華等人率部血戰,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或陣亡,或自殺殉國。527團團長李傑在突圍至飛機場時,被日軍擊傷,開槍自殺。
  • 南京1937:淪陷
    現在對唐生智多負面評價,將南京戰敗的責任全都推到唐生智身上,指責唐無意與日軍一戰,在接到蔣介石撤退令後,不做撤退安排、丟下部隊和百姓第一個逃跑,以致戰敗屠城等等。本文無意替唐生智說話,也不會去刻意美化或刻意貶低他,但歷史不是主觀情感下的臆斷與不做思考的妄斷,史既有載,那麼在閱讀和分析、對比史料以後,本文則想儘量的還歷史一個公正與客觀。關於唐生智對南京保衛戰失敗的責任後文會說到,這裡只說撤退一事。
  • 南京戰役中的國民政府
    一,南京的戰與退     南京保衛戰可以視為淞滬抗戰的後續,對於國民政府而言,淞滬抗戰雖然可歌可泣,也粉碎了日軍所謂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但掩蓋不了戰術和戰略的雙重失敗。但蔣介石有所不同的是,蔣介石常常無視軍隊秩序,越級指揮,在大兵團作戰,蔣甚至屢次向師級單位下達作戰命令,在蔣介石的幹預下,國民黨將領根本無法有效指揮軍隊,由此可見,蔣介石缺乏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同時,蔣介石也無法聽取合理建議。我們引用一段國民黨將領杜聿明的回憶:當時中國軍事最高統帥蔣介石指示,德國戰車全部留在南京抗戰。大概是11月20日,軍政部部長何應欽曾找杜聿明談話。
  • 民國憲兵的多重身份:集特務與軍中警察於一身,保衛南京時損失慘重
    1937年12月,南京保衛戰期間,日軍坦克攻陷南京光華門。此役中有大量憲兵參戰,憲兵副司令蕭山令等人殉國1935年3月,谷正倫將憲兵訓練所改為憲兵學校,蔣介石兼任校長,谷正倫任教育長。當然,憲兵真正下血本的還是南京保衛戰。淞滬會戰後期,國民政府高層曾對南京棄與守的問題召開會議,會上唐生智力主保衛南京,並親點了幾支精銳部隊:宋希濂的第36師、孫元良的第88師、桂永清的教導總隊、羅友勝的憲兵第2團以及張法乾的憲兵特務營。
  • 【遊氏英烈】1937年「南京空中保衛戰」烈士遊雲章
    市地誌辦的研究人員胡卓然說,在給予日軍重創的同時,也有不少年輕的飛行員和空勤人員用血染紅了南京的天空。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國守軍奮起還擊,「淞滬會戰」打響。8月15日,日軍飛機就開始轟炸南京,弱小的中國空軍升空迎敵,拉開了「南京空中保衛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