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性能啥的百科都有,我只提供一些相對詳實一點的資料。本人之前去日本旅遊時,在橫須賀淘過一本很全面的大和號資料(當時電影《阿基米德大戰》宣傳正盛),對這艘巨艦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本人有幸拍攝到的長門號三年式410mm主炮,大艦巨炮主義者的聖物先說一說建造大和號的防護性能。日本海軍的表面硬化裝甲有兩種,一種是英國技術的維克斯滲碳裝甲(VC),長門、扶桑、金剛等老戰列艦使用;另一種是日本自己開發的維克斯硬化型非滲碳裝甲(VH),專供大和型戰列艦使用。
1946年,美國人對繳獲的12塊日本海軍裝甲(據說屬於大和型三號艦信濃,該艦因為被改裝成航母,留下一些重型鋼板)進行了實彈測試。其中,包括4塊大和型特有的VH型裝甲。厚度分別為183毫米,336毫米,380毫米,以及那塊著名的660毫米主炮前盾。但大和型主裝甲帶水線部位的裝甲沒有出現(厚度為410毫米)這幾塊裝甲的測試情況如下:
7英寸(實際為183毫米) 編號:3133 型號:VH
美國海軍對這塊裝甲發射了2發mk21-3型203毫米穿甲彈。結果令他們吃驚:測試得出的數值為118±1,不僅高於美國海軍同類裝甲的平均質量(112.8),甚至好於美國裝甲的最高質量(116-117)。於是,美國又拉來了新式的21-5型穿甲彈,向這塊裝甲打了4發,得出的數值為110-111。依然高於美軍平均質量(109.7),和美國最高質量接近(112±1)。
13英寸(實際為336毫米) 編號:3124 型號:VH
這塊裝甲遭到了2發美軍14英寸穿甲彈的打擊。得出的數值為87±1,略低於美國裝甲的平均質量89.7,約為其97%。估計與信濃號製造時,因為趕工期而偷工減料有關,這也導致了信濃號過早沉沒,成為世界海戰史中的一大笑柄。
26英寸(660毫米) 型號:VH
這塊裝甲的測試經過廣為人知。得出的數值為90±3。由於美國海軍沒有製造過同樣厚度的裝甲,因此很難比較。不過這塊裝甲的數值很明顯要高於或等於上述美日300毫米量級裝甲。
大和號設計標準是對自己的九四式18英寸炮,免疫區在20KM——30KM左右,小於20KM垂直裝甲被穿,大於30KM水平裝甲被穿。如果對抗衣阿華的MK7-16寸炮,經過計算,大和的免疫區大概是19.2KM——30.6KM,而世界第二的衣阿華號對大和的免疫區在22.8KM——29.8KM左右。衣阿華號使用的406mm超重彈對大和號的打擊結果尚且如此,就更用不說其他國家的各類戰列艦主炮了。
綜上來看,大和級的裝甲鋼質量在世界範圍內屬於相當先進的水平,質量與美國海軍用鋼相近,其優質品的質量甚至更高。而美國海軍CA鋼的性能則是公認優異的。再加上巨大的裝甲厚度和平賀讓大師設計的合理裝甲配置,大和號的防護水平,除去不盡如人意的艙室劃分(劃分過少),以及為了更防禦水中彈小幅犧牲了防魚雷性能(但憑藉儲備浮力,抗魚雷能力依然是戰列艦中最強大的),大和號無疑是人類建造過防護能力最好的戰艦。
關於大和號火力性能的問題。9門九四式460mm艦炮是人類歷史上製造並列裝過的口徑最大、威力最強的艦炮。光看裝藥量,大和的零式通常彈就和99艦爆常用的250kg九九式二五番通常爆弾的裝藥量差不多(約為58kg)。其常備的九一式穿甲彈重1460公斤,後期測試的性能如下(沒有做表格編排,將就著看看吧)
距離 垂直穿深 水平穿深
0 864毫米 /
20000米 494毫米 109毫米
30000米 360毫米 189毫米
距離 著彈速度 著彈角
10000米 620米/秒 7.2度
15000米 562米/秒 11.5度
20000米 521米/秒 16.5度
25000米 490米/秒 23度
91式穿甲彈是日本海軍開發的獨門利器,專門用來造成「水中彈」效果。其將被帽改為鈍頭,彈體外型和風帽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標準,沒有造成對精度的影響。日後的雷伊泰灣大海戰中,大和號在32000米開外跨射美軍航母白平原號,也證明了自身的優異火控與彈種性能(在海軍理論中,跨射即與命中等價)。另外鈍頭更有利於穿甲,現在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撣就是平頭彈體外加尖頭風帽。水中彈則可以在射入水中時繼續沿射入彈道前進,而不易產生跳彈。即使沒直接命中敵艦而是落入其艦體附近,仍有機會命中,而且命中水下艦體更容易使其大量進水,可以說在當時九一彈是一種先進的裝備,與氧氣魚雷類似是日本秘密研究的制勝武器。
世界著名的水中彈命中案例之一有美軍重巡鹽湖城號的一次經歷。在科曼多斯海戰中,一發從鹽湖城號尾部外側入水的203mm九一式彈,在102-103號肋骨處油艙D4F穿入船體,一直前進到98-98號肋骨的D2F油艙爆炸,滲入艦體達28英尺,期間還碰歪了4號主軸,造成鹽湖城左傾4度,3號和4號主軸艙進水,陀螺儀艙進水進油。最關鍵的是間接效果,鹽湖城在注排水系統糾正左傾時,海水由損害處進入了供油管道,全部鍋爐因此熄火,導致軍艦直接癱瘓,全依靠美式魔法損管和日方的怯戰而逃才不致沉沒。
當然,水中彈的缺點也無法忽視,一旦打不出水中彈的效果,延遲觸發的引信很可能造成過穿。這也是為什麼塔菲三號艦隊在聯合艦隊的炮火打擊下能堅持很久,因為炮彈往往穿過護航航母薄薄的艦體後才爆炸,留下一個彈孔而已。不過綜合來看,大和號的炮戰水平還是十分驚人的,配合優異的炮術和彈種可以對世界上其他各類海上對手造成致命的打擊。
再講講艦型設計上的內容吧。大和號艦首的最大特點是呈球形。這種球狀艦首處於水線下約3米的地方。對於這樣的艦首,當時既無現成的理論可以遵循,也還沒有充分的論證,是由日海軍技術研究所通過試驗水池的船模試驗數據決定下來的。建成後,經過試航也證明這種艦首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球狀艦首內裝有水下聽音器,與今天的艦首聲納頗有些相似之處。「大和」號因採用了這種新穎的艦首,水線處約減少3米的長度,排水量節省30噸左右。那時,除日海軍的「翔鶴」型航母、「阿賀野」型輕巡洋艦採用了些種艦首外,德國海軍的「俾斯麥」號、美國海軍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也採用了這樣的艦首。
大和號的前甲板也與眾不同,其內側的細腰部呈曲線狀。從艦首前部到旗杆處,有左右錨鏈筒,內側有一對小系纜樁,需回收錨鏈時,錨鏈通過導板到達後面的錨鏈輪,並由帶2條螺旋鏈掣的鏈來固定。艦首部的兩舷,從前到後依次可以看到錨觀察臺,防雷具用導索器、鋁球投臺(測水深)、導索器、系纜樁等。鋼質的錨甲板後是木質甲板,一直延伸到後主炮旁。在前甲板上,只在木質甲板前端設有一個通風孔和一個升降口,而在後主炮前邊的擋風板之後集中設置升降、通風口。這樣既可使後主炮前的甲板顯得光淨簡潔,又可利用通風筒來減少主炮衝擊波的影響。
大和號上的艦員待遇也是舉世少有的,無外乎被成為「大和旅館」。大和號連普通士兵都配有專用的臥鋪(士兵總數的三分之一,其餘士兵仍住吊床)。以滿員2500人計算,其人均居住面積達3.2平方米,與之相比,長門級只有2.6平方米,驅逐艦更是只有1平方米左右。大和級的兵員居住區大多設置在艦體前方,住艙為白色,設有三層臥鋪,長1.8米、寬0.75米;軍官則是雙層臥鋪,兩人或四人一室。
各生活工作區域都通有冷氣和暖氣空調,製冷用的是彈藥庫冷卻機的強大剩餘功率,取暖則來自蒸汽加熱器。艦內溫度為恆溫,病員室最低溫度控制在24度左右,最高28度;軍官住艙、事務室、食堂的空調冷暖溫度區間為20一26度,艦內通路18一30度,作業室15一30度,操舵室10度一32度。
大和號雖然紙面性能優異,但因為時代的進步與海戰方式的改變,至死也沒有發揮想像中的威力。然而,我們不能陷入「唯戰果論」的觀點中(海軍著名笑話:因為擊沉胡德號,所以俾斯麥號世界第一),應該對大和號存在的意義進行更客觀的分析。
在大和號設計的年代,更厚護甲更大排水量更大口徑的戰列艦仍具有相當的戰略威懾力,這是從風帆時代就開始流傳下來的海軍理論。此為當時日本海軍雖然認識到了海軍航空兵的重要,但還是重視戰列艦的作用的原因。從戰術實行來說,沒有海軍航空兵時,軍艦如果能有更遠射程和更厚的裝甲,更大的口徑,就能夠在決戰或者一般戰鬥中預期有很大優勢。人類戰術發展都是用血換來的經驗,並且戰術發展不是井噴性質而是逐步修改進步的。正是大和號的沉沒而且只取得的很小戰績,才讓我們意識到戰列艦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大和號的設計理念是正基於戰列艦為決戰主力的理念之上進行設計與製造。在這個設計理念中海軍航空兵卻不是決戰主力,只是為決戰提供必要條件。所以我們看到,當日本航空兵沒有奪取制空權的戰爭中,大和號一直是在避免決戰,養精蓄銳,可是這樣海軍理念對於日本這樣工業基礎薄弱,並且海上運輸動脈一直被威脅,國民經濟承載力毫不重視的情況下,大家都重視戰列艦但也生產航母的情況下,美國有餘力生產航母,艦載機戰列艦,但日本沒有這個能力,資源有限,生產能力有限,海上生命線被威脅,國民經濟癱瘓停止。
當我們後人在知道結果的情況下,無權去評論當時的選擇是不是正確,而應該學習這些當時人們的思路,並結合結果發現思路中的問題,加以改進,從而出現更正確的思想和理論。此所謂「以史為鑑」。
-----------------------
9.15更
很多人給我留言,一口一個戰列艦廢物論、唯戰果論,看了一點東西就在知乎顯擺,挺滑稽的。
張口閉口就是塔蘭託、珍珠港、雷伊泰灣、紡之岬,只能說,大家地理學的確實不錯呢(逃)。
我實力強,和我一定能確定很好的成果有什麼邏輯聯繫?我有良好的成績,和我實力強有什麼必然聯繫?
懂了懂了,二戰最強戰列艦俾斯麥號,畢竟擊沉了胡德啊(狂喜)。那二戰最廢戰列艦估計鴨華4姐妹和大和2姐妹都要榜上有名了呢。
說點正經的東西吧,不陰陽怪氣了。
所謂的二戰中航母完壓戰列艦就是不折不扣的謬論。
大西洋的海況根本就不是大規模玩航母的地方,於是航吹小鬼紛紛拿一堆太平洋戰爭的事舉例子,其中大和、武藏被鞭屍次數是最多的。
二戰當中太平洋上的航母戰鬥從本質上來說都是海戰中的前哨戰,而前哨戰的特點是:如果前哨戰戰平,而雙方都有力量相當的主力部隊可以加入戰場,則可能會壓上主力,形成決戰。而如果前哨戰一方完全失敗,則失敗的那一方自然會選擇撤退,從而迴避不利態勢下的主力決戰,這種情況下主力決戰打不起來;而如果態勢決定前衛戰劣勢方必須投入主力,就會變成優勢方以近乎完整的前衛部隊以及完整的主力部隊碾壓劣勢方的態勢,這依然不可能成為主力決戰。
然而, 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部隊在珍珠港基本上全軍覆沒,等到太平洋艦隊重新擁有足夠數量的戰列艦的時候已經到43年末、44年初了。在大戰初期雙方航空前哨戰各有勝負的情況下本來應該是最容易觸發戰列艦決戰的情況,但是那個時候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沒有戰列艦自然打不出戰列艦決戰。就變成珊瑚海那樣前哨戰打個平手雙方就各自回家,後續作戰全部中斷的情況,因為一方的後續力量(戰列艦)基本上沒了,而日本因為美國沒有後續力量,它也就沒有出動後續力量。這種情況下自然打不出戰列艦決戰。
其次,美國的艦載航空兵配合陸基航空兵在42年末、43年初對日本建立了數量和質量的雙重優勢,在航空戰中完全碾壓對手,這種態勢實際上剝奪了日本進行戰列艦決戰的能力,因為決戰的戰場實際上會變成美國的航母和戰列艦圍毆日本戰列艦部隊的態勢,只要日本沒有到途窮末路的地步都不會在這種情況下尋求戰列艦決戰,於是戰列艦決戰還是打不成。到了後來雷伊泰灣的時候日本的前衛航空戰的能力基本上已經沒有了,於是主力部隊暴露在美軍航母的絕對空中優勢之下,這個時候美軍已經沒有必要投入戰列艦部隊和日本決戰了。
還有半個原因是日本雖然有一支足夠龐大的戰鬥艦艇部隊,但是它的保障能力和儲備卻非常有限——偷襲珍珠港的機動部隊基本上就用完了日本所有的快速油輪。所以日本實際上無法長期支持戰列艦主力和機動部隊的緊密配合作戰,把戰列艦放在後方待到有確切戰機再出動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是這樣毫無疑問使得戰列艦部隊喪失了所有的作戰機會。
所以總的來講,二戰中太平洋戰場之所以呈現出「航母打滿全場,戰列艦無所事事」的狀況,首要一條恰恰就是戰列艦依然是海軍的核心主力,航母是前衛打手,戰列艦的地位並沒有動搖;其次是美國的航空力量無論技術而是數量都碾壓日本,使得美國的前衛打手可以包辦所有任務。反過來看,如果日本擁有和美國相當的航空戰力,雙方的航母前衛戰分不出高下,那麼遲早在太平洋上會看到雙方戰列艦主力的決戰。
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