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戰日本三八大蓋6.5MM子彈的威力,各種說法都有。在國內大部分人都認為,日本6.5毫米子彈威力太小,是人道彈,打在身體上就是一個對穿的小洞,其實不然,日軍的6.5毫米子彈有三種。
早期的6.5MM彈,實際上是個圓頭子彈,威力最小,還飛的特別的遠,一打就是一個對穿的小洞,很難在人體內翻滾,只有在遠距離中彈,這種子彈才會在人體內翻滾,近距離就是對穿。
日軍三八大蓋
三八大蓋防塵蓋近照
到了30年代以後,日本又開發出了一種6.5MM子彈,是一種輕型尖頭6.5MM子彈,這種子彈重心有所偏後,彈芯是由鉛銻合金構成。這種子彈在近距離命中人體就會發生翻滾,在中等距離命中也會在人體內發生翻滾,但是在遠距離不行,和早期圓柱體6.5MM子彈完全不同。
到了6.5MM改進型尖頭子彈出現後,性能又不一樣了。這種子彈的被甲前厚而後薄,並有預製卡槽,重心在子彈後部,子彈一命中目標就翻滾,並翻滾後還容易碎裂,早期只用於機槍。重心在後的彈頭,天生不穩定,沒有足夠旋轉力的約束,發射出去會自動翻滾為彈頭朝後,這樣的彈頭一旦命中物體立即就失去穩定性。幾乎達到了達姆彈的效果,是威力最強的6.5MM子彈,在任何距離被命中,子彈都會在人體內翻滾。
日本6.5MM子彈,實際上至少有3種款式,威力全不相同,那種說38步槍威力小,都是人云亦云。只有早期65彈才是在近距射擊容易造成小穿孔。
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遇到了日軍正規野戰部隊的大量機槍,這些機槍打的是6.5MM尖頭彈和改進型6.5MM尖頭彈,在戰場上機槍火力密集。而在抗戰初期日本步槍又是老式圓柱體子彈多,只是到了中期開始新型6.5MM尖頭彈才大量裝備步槍。所以國軍說6.5MM子彈中近距離威力大的也有,說遠距離威力大的也有。
在華北平原打遊擊的八路軍和遊擊隊遇到的是日軍的治安部隊,打的又是近距離襲擊戰,不是那種大型野戰。都是非常近的距離交火,治安部隊機槍比較少戰場上機槍火力稀鬆,新型子彈相對也少。使用圓柱體6.5MM子彈比較多,這就造成了近距離命中人體後,就是打出一個小洞,子彈不會在人體內翻滾。因為遊擊戰最常見的伏擊戰,基本上很少有遠距離開火的機會。圓柱體6.5MM的特性是遠距離命中才在人體內翻滾。
美軍報告對6.5MM改進型尖頭彈的評價是子彈在進入人體後會在裡面發生爆裂,彈芯和披甲分離,導致子彈穿出人體的傷口特別的大,如同達姆彈一樣
根據抗戰時國軍兵工署經試驗,給出的具有科學性的結論是這樣的,「近距離章動明顯,殺傷力等於79彈,而在遠距離彈道很穩」。據國外用「三八大蓋」打獵的人稱,「該款槍150米足能擊斃一頭棕熊」。因此說「三八大蓋」的殺傷力並不能認定為弱,而且在較近距離的殺傷力還是相當恐怖的,「一槍一個眼」的情況僅限於較遠距離中槍。其實小日本在設計「三八大蓋」時,在殺傷力上正也是如此設計的,而且完全地從實戰目的出發,將瞄準具設計得非常特比,以配合這種特殊殺傷力的。
英美澳軍隊在大反攻階段遇到的日軍,卻是裝備改進型6.5MM子彈的部隊,他們的評判又和中國戰場的軍人不一樣了。美軍對38子彈的威力有明確認定:從25碼到800碼距離的中彈傷情都有比達姆彈威力還大。
來源:網易精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