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兵制下,唐朝不同兵種的士兵,待遇相差有多大?

2021-02-13 囧聊歷史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士兵一直是歷代維護統治者統治的重要角色,是保證國家安定、百姓安居的柱石。

唐朝初期,朝廷用府兵制來徵集管理軍隊。當時的做法是,按資產多少把老百姓分成九個等級,資產在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要派一人充當府兵。府兵基本上是終身服役,只有到了五十八歲方可退休。

府兵的待遇

府兵制是南北朝以來實行的一種重要兵制。唐太宗貞觀時期,全國有有675個折衝府,這些折衝府分成上、中、下三個等級,上等掌1200人,中等掌1000人,下等掌800人,總兵力達60萬人。

府兵需要自己準備武器和物資,每位府兵在被應徵時,按規定都要準備好一張弓、三十隻箭、一把橫刀以氈帽、氈裝,還要準備九鬥小麥。這些物資由折衝府代為保管,官府發給憑券,一旦發生戰爭時,憑券兌換。如果府兵防戍超過一年,官府則另外給予補助。

這種供軍方式,給國家節省了大量財政。唐代士卒一年的餉錢是絹布12匹、慄12石,60萬士兵如果全部要國家財政支撥,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而採取府兵制,國家只承擔府兵徵行的口糧,其他大部費用由府兵自己負擔。

府兵中,也有全額財政撥款的兵種,那就是北衙禁軍。北衙禁軍是皇帝的親兵,總兵力約3萬人,是一支獨立的軍事力量。北衙禁軍的基本生活所需由國家供給,享有廚食、身糧、衣賜等待遇。

募兵的待遇

唐玄宗開元年間,均田制崩壞,府兵制解體,募兵制走上了歷史舞臺。

唐朝的募兵,分為禁軍、藩鎮兵、防秋兵、團結兵等等。兵種不同,待遇相差也很大。

募兵制下的中央禁軍稱為神策軍,總數有十五萬,分別屯駐在長安及長武、興平等八鎮,具有禁衛軍和中央直屬作戰的雙重職能,因此待遇厚於其他各軍。神策兵的待遇是邊兵的三倍,每年的軍餉是粟米36石,布21匹。除日常供養外,還經常有額外賞賜。

唐朝在全國沿邊地區設置9個節度使和兩個經略史,安史之亂擁兵49萬。這些藩鎮兵根據任務的不同,可分為牙兵、牙外兵,外鎮兵、州兵等。

牙兵是守衛節度使治所牙城的軍隊,多則上萬,少則數千。牙外兵亦稱外營兵,是駐紮在節度使治所牙城之外的守衛部隊,約佔各鎮兵的三分之一。外鎮兵是藩鎮之下州縣的軍隊,也稱「州兵」,少則數百,多則二千。唐後期,藩鎮兵基本上為募兵,而且隨著藩鎮割據加深而不斷增加,高峰時兵額達到八十萬有餘,佔全國總兵力的80%。

中唐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兵員急劇減少,各個藩鎮為爭奪兵員,紛紛開出優厚的條件來募兵。這時的募兵,待遇已經接近中央禁軍,成為藩鎮擴張勢力的有力工具。

防秋兵是在安史之亂之後,為遏止吐蕃東侵而駐防京西京北的軍隊。防秋兵糧食標準為每年給月糧14石,超過邊軍月糧的標準。他們不但自己有軍餉,家屬也可以得到一定的補助,補助標準一般為防秋兵士兵的三分之一。這也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募兵的賞賜與授官

在唐朝,軍人立功受獎已被寫入法律,有了十分詳細的規定。這種軍中的賞賜稱為「尚格」,軍人在戰鬥時,矢石未交,先鋒挺入,陷堅突眾,賊徒因而破敗者,為首功,賞絹十匹。

和物質上的賞賜相比,「授勳」無疑更有吸引力。在唐代,立功大小是授勳的唯一依據。凡英勇戰鬥者,都有機會立一等功,酬勳三轉。如果在攻城戰中能首先躍入對方城池者,其功稱為「跳蕩功」,可得到更高、更多的獎勵,從士兵一躍而成為軍官。

唐代這種因作戰有功而授官的戰士,稱之為「勳官」。勳官可以由政府授給勳田,其家人犯流罪以下,可以減一等,有免除徵役的特權,可以娶妾。但是勳官同職事官相比,待遇還是有差距的。

戰亂時期,授勳成為朝廷或者軍閥收買軍心的一個重要手段。安史之亂期間,顏杲卿大破安祿山的部下李欽湊,玄宗賜給其部下數百人勳官。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戰士授勳人數劇增,安史之亂後期,朝廷封賞的勳官多達萬餘人,待遇也大不如從前。

士兵的醫療待遇

士兵的醫療待遇不僅關係到士兵本人的健康,也關係到軍隊士氣和軍隊戰鬥力,關係到戰爭的成敗,所以統治者也比較重視這個問題。

唐代傷病士卒醫療待遇的內容包括:政府給軍隊配備隨軍醫生,「行軍及作役之處,五百人以上,太常給醫師一人」,用於救治傷病軍人。士兵如果患病,主司不為之請醫或醫官不給醫治,造成患病士卒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的,主司和醫官要受笞刑四十的懲罰;如果造成士卒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治療而死亡的,主司和醫官則要被判處徒刑一年。

士兵得病後,其所用的藥物由政府或者部隊無償提供。部隊內部有著自己的藥局,如果這種藥局裡的藥物不能滿足治療的需要,則由官府出錢,在市場購買。軍隊在行軍途中,如果出現嚴重的傷病者,可以留在路過州縣養病,並由該州縣提供醫藥及食宿。

戰爭中,有許多士兵受傷成了殘疾人,不再適合從軍。這部份軍人會被「放歸」,讓他們回到家鄉。唐朝就有「在軍旅行陣,經敵傷害手足眼目,不能營生,亦各賜絹兩匹」的規定,這些放歸的士兵回家後,不再負擔國家的租庸調和謠役,還能分到一塊「身份地」供他們養老。

神策軍的待遇

以上說的,都是募兵制下普通藩鎮兵、防秋兵和邊兵的待遇,這些兵種是無法與中央神策軍相比的。

天寶十五年六月,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在逃亡途中,發生了兵變,唐玄宗不得不忍痛賜死了心愛的楊貴妃。安史之亂後,目睹過兵變的唐肅宗便決心著手建立一支強有力的直屬中央朝廷的軍隊。

唐肅宗把忠於自己的西北戍邊軍隊調入京師,成為唐王朝的禁軍,負責保衛京師和戍衛宮廷以及行徵伐事,成為唐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裝力量。

正因為神策軍所處地位特殊,所以它的待遇遠遠高於其他部隊。每名神策軍士兵,每年糧賜36石,春冬衣賜21匹;而邊軍的衣糧待遇為年粟12石,春冬衣7匹,神策軍的待遇是邊軍的三倍。差距之大,不言而喻。

神策軍在穩定政局中起著重要作用,所以皇帝不惜用大量金錢來籠絡神策軍,以防他們發生兵變。唐德宗建中四年,徑原軍發生兵變,德宗倉皇出逃,朱洩帶領徑原軍佔領長安。在這關鍵時刻,正是李晟的神策軍平定「徑原之變」並收復了長安。因此唐德宗對此次平叛中有功勞的將領賜名「興元元從奉天定難功臣」,並大加賞賜。

神策軍對於穩定晚唐政治局勢起著重大的作用,這與唐廷給予神策軍優厚的待遇是分不開的。這也是神策軍對中央一直保持忠誠的原因。

募兵制下,唐朝不同的軍隊,士卒待遇也大不相同,中央禁軍的待遇最好,一些地區的邊軍生活最為艱辛。雖然,唐代在士卒衣糧、醫療等士卒待遇上做出了種種嘗試,但是在封建社會當兵仍然是一份很苦的事情。而朝廷對各個軍隊的厚薄不均又勢必造成新的社會矛盾,這種矛盾也在唐末得到了總爆發。

相關焦點

  • 北宋滅亡竟全因募兵制?全民皆兵的徵兵制和拿錢買命的募兵制哪個更好?
    有的人就認為,在古代以當兵吃糧為本業的職業軍人肯定吊打那些臨時徵發的,於是有人就對徵兵制嗤之以鼻,認為不如募兵制。更有強行加戲的,在各種秦漢VS希臘羅馬的話題裡,表示中國古代士兵都是臨時徵發來的農民,會被希臘羅馬的職業兵吊打!那麼,真是這樣嗎?徵兵制的突出特點是,全體男性國民都要義務從軍。也就是說,只要處於適齡期,男丁至少有服兩年義務兵役。兩年之後退出現役,變為國家後備兵員。
  • 臺軍募兵為何招無人
    資料圖:訓練中的臺軍士兵臺軍募兵為何招無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臺軍被稱為「國軍」,依照「中華民國憲法」,臺軍是「中華民國」的軍隊,臺軍也標榜「為中華民國生存發展而戰,為臺澎金馬百姓安全福祉而戰綠營民調機構「臺灣民意基金會」4月23日公布的民調顯示,有65.4%民眾對臺軍戰力沒有信心。它意味著在民進黨「臺獨」政策驅使下,當兵只能是當炮灰,淪為犧牲品。這一殘酷現實,無形中增加了青年從軍的畏懼心理。近日大陸為打擊「臺獨」囂張氣焰,高調在臺灣海峽舉行軍事演習,空軍機群數度「繞島」飛行,不僅對臺灣當局造成極大壓力,也加劇了青年的上述畏懼心理。
  • 臺軍實行全募兵制面臨的困境
    然而受預算不足、配套制度缺失尤其是「洪仲丘案」的影響,募兵情況很不理想,連續跳票。現在民進黨當局接盤繼續推行募兵制度,對外宣稱主要考慮是臺軍義務兵役期太短(僅為一年),部隊訓練不足導致戰力下降,但實際上是為防止「跳票」影響選民支持。  根據臺灣募兵制的相關規定,「募兵制即志願兵制……服役之動機系基於獲得報酬,以軍人為職業,對『國家』無服役義務與責任,服役者亦不限於『本國國民』」。
  • 時評:「發錢」難題折射臺軍募兵窘境
    原標題:時評:「發錢」難題折射臺軍募兵窘境  臺軍全募兵改革進入倒計時,為了刺激志願役軍人積極性,臺當局「國防部」計劃從4月1日開始加發「戰鬥部隊勤務加給」和「留營慰問補助」。但在「發錢」的最後時刻,軍方卻遭遇「錢該發給誰」的難題,「第一線戰鬥人員」成為爭議焦點。
  • 臺灣募兵怎麼這麼難?
    臺灣募兵到底有多困難?以至於要用到上街擺攤、網絡操作女性官兵形象使「美人計」這樣的手段?據臺防務主管部門表示,臺軍兵員缺口很大,目前臺軍兵力總員額為21.5萬,募兵制制定的志願役人力目標為90%,扣除文職等,尚缺1.7萬人。這是什麼概念呢?
  • 同樣採用府兵制,為何西魏培養出強悍軍隊,唐朝卻遭遇無兵可用
    宇文泰在均田制的基礎上,適時推出了府兵制。據《鄴侯家傳》介紹:「初置府兵皆於六戶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選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調,郡守農隙教試閱。兵仗衣馱牛驢及糗糧旨蓄,六家共蓄,撫養訓導,有如子弟。」上圖_ 唐朝宿衛部隊的府兵形象府兵制到了隋朝,有了長足的進步。「軍人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
  • 唐朝為何解決不了藩鎮割據
    天下軍隊由朝廷提供給養的,計有83萬多,比天寶時增加1/3。每兩戶人家得供養一個士兵。在唐朝中後期,朝廷能控制這麼多稅戶,還算是好的。唐憲宗就是憑藉這點財力,開始平叛。元和四年(809),朝廷調動各路軍隊共20萬,並派出守衛京城的禁軍,討伐反叛的成德節度使王承宗。這20多萬大軍由憲宗寵信的宦官吐突承璀統領。此人顯然不是帥才,到了行營,威令不行。戰爭曠日持久,「疲弊天下,卒無成功」。
  • 古代最特殊的兵種是什麼?一人服役,子孫世代服役,一個都逃不掉
    兵制在歷朝歷代中都有所差異,徵收士兵也各有各的特色。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就有了徵兵制,當時早期社會盛行部落,男女老少都可以參與戰爭,他們相當於「國人」,有著較高的政治地位。在《詩經·秦風》中記載著「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說的是一位秦國青年踴躍參軍,積極保衛國家,這時候已經到了西周末年。
  • 有哪些不同的待遇?
    有哪些不同的待遇?————下面是文字版————有人說,1955年全軍大授銜,是革命勝利之後的論功行賞。既然是論功行賞,就肯定得有級別的高低。解放前,由於經濟緊張,我軍實行供給制,大家都一樣,解放後,經濟好轉,開始實行薪金制,差距就出來了,不要小看軍銜的一字之差,背後涉及的都是最現實的利益。
  • 待遇又有何不同
    那么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之間到底有和區別?他們的待遇又有怎樣的不同?而且軍人的軍銜根據其職務、勞績或戰功授予不同等級,高低銜接,級級節制,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對維護現代軍隊的紀律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軍銜作為軍人身份、地位、榮譽和待遇的標誌,對於激發軍人奮發勤勞、向上進取、英勇作戰的精神,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 觀察丨臺軍實行全募兵制後要請保安站崗?
    根據臺灣募兵制的相關規定,「募兵制即志願兵制……服役之動機系基於獲得報酬,以軍人為職業,對『國家』無服役義務與責任,服役者亦不限於『本國國民』。」現在島內經濟不景氣,島內15-29歲數青年人約450萬,隱性失業率高達8%以上,按理來說,軍隊對臺青年世代來說有一定吸引力。但實際操作中,臺灣軍隊募兵成效不理想,步兵、裝甲部隊和離島守備部隊的兵員差額更大,有的部隊招募率不足10%。
  • 府兵和募兵差在哪?不能打不重要,聽不聽話才重要!
    在了解歷史之時,我們很容易將不同時期軍隊的作戰能力混為一談,將不同朝代、不同軍制下的軍隊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 揭秘世界各國軍人的工資待遇!看看中國軍人排第幾?
    士兵則是津貼制。【歡迎關注 老兵到:最有味兒的軍事平臺】揭秘世界各國軍人的工資待遇!看看中國軍人排第幾?澳大利亞陸、海、空三軍更是以福利好待遇優作為賣點吸引有參軍意向的年輕人關注。但據澳大利亞媒體11月8日卻報導,澳大利亞軍隊工資的漲幅問題成為了當地政府一個棘手的問題。反對黨領袖比爾肖頓表示,政府應該重新考慮士兵的待遇問題。據報導,近日一名澳大利亞士兵稱他現在「羞於做澳大利亞士兵」。他表示,很多士兵,無論是海軍還是空軍,感覺他們沒有發言權。
  • 這個兵種全軍只有100多人,享受營級待遇,每一個都是「國寶」!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我國非常珍貴的一個兵種,只有100多人,待遇很高,一般人根本進不去。到底是哪個兵種呢?一起來看看。「熊貓兵」只是這類士兵的簡稱,他們的全稱是一級軍士長。首先,一級軍士長是軍銜最高的兵種,都是萬裡挑一的人才,參與選拔的人必須有超過二十年的軍齡,也就是在軍隊裡服役超過二十年。軍士長是部隊中士兵軍銜的一種!軍士長是士兵的高級軍銜,一共分為四級軍士長,其中一級軍士長的軍銜最高,在部隊中一級軍士長是非常稀少的,很多人當兵兩年都沒有見過一個一級軍士長,軍士長一般都是技術人才。
  • 唐朝攻滅西突厥之戰(下):決戰以一敵十,大獲全勝!
    對蘇定方來說,奇兵致勝是其一貫的作戰風格,他並不在乎對方有多少兵力。而且對於一個坐了幾十年冷板凳的人來說,再不建功自己恐怕就老死了,而收兵不戰,又怎麼來立功的機會?因此,蘇定方冒著極大的風險對唐朝開國將軍程知節鬧了脾氣。但程知節也不生氣,既沒有處罰蘇定方,也沒有聽從他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