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戰犯管理所始建於1936年,1937年6月竣工交付使用。當時是日本侵佔東北後,用於日偽統治時期的一座高級軍事監獄。所謂「高級軍事監獄」,是因為這裡關押的全是「政治犯」,即抗日愛國志士和反對侵略中國的日本反戰人士等。這裡以前通常稱之為「撫順典獄」,所謂「典」是指典型、法典,也有「模範監獄」的意思。這所監獄與其他監獄沒有什麼兩樣,瀰漫著陰森恐怖的氣息,解放後改造這裡的時候,還可以到處發現愛國志士遇害的屍骨。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後,這裡曾改作「遼寧第四監獄」。1948年11月20日撫順解放後,東北人民政府在此設立「遼東省第三監獄」。1950年6月,司法部根據中央領導指示,將其改為撫順戰犯管理所。
歷史竟給這些戰爭狂人開了個無情玩笑,本來是專門用於關押我愛國同胞及各國反戰和平人士的「撫順典獄」 ,卻在1950年成為從全國各地及前蘇聯引渡來的侵華日軍戰犯的收押地。「撫順典獄」最後一任典獄長大村忍也被關押在這裡,昔日的統治者變成了階下囚!還有到處建立無人區的日軍117師團中將師團長鈴木啟久、製造多次血腥慘案的日軍59師團中將師團長藤田茂、參與殺害趙一曼烈士的偽滿警務指揮官大野泰治、謀殺趙尚志將軍的偽滿警察署長田井久二郎、參與指揮南京大屠殺的旅團長後任日軍149師團中將師團長的佐佐木到一---這些昨天還在這片土地上橫行霸道的強盜,今天終於得到了應有的下場。同時,關押在這裡的還有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在這裡他被關押改造長達十年之久,思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封建社會裡,皇帝貴為「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威權和地位。可是,在撫順戰犯管理所裡,溥儀作為「第981號」戰犯,與其他戰犯一樣接受教育改造。此外,撫順戰犯管理所還收押了偽滿洲國戰犯71人,以及328名陸續被人民解放軍俘獲的犯有戰爭罪的戰犯。
在撫順戰犯管理所裡,這些戰犯們得到了新中國政府人道主義改造。工作人員嚴格執行了中央下達的關於對待戰犯的指示:不打、不罵、人格上尊重戰犯。中國人民在侵華戰爭中的傷害是無法用語言來表述的,面對這些使千百萬個中國百姓家破人亡痛苦萬分的日本戰犯,管理所的工作人員依然堅定地執行了中央關於戰犯的政策。
在生活上,管理所給予戰犯們人道主義關懷,無論是飲食與醫治都是無微不至,以中國人民博大的胸懷溫暖了這些戰爭狂魔。在思想上,管理所積極引導戰犯正確地認識侵略戰爭,從聽廣播、學習、觀看電影到思想交流,使戰犯的思想潛移默化地發生了轉變。與其說撫順戰犯管理所是關押戰犯的收容所,不如準確地說這裡是一座改造戰犯的學校。他們從一個個參與侵略戰爭的魔鬼變成了一個個復歸人性良知的認罪者。撫順戰犯管理所給他們的人生塗上了不同的顏色,改變了以往灰暗人生,留下了一段難忘的人生歷程。
1956年新中國審判結束後,這些受審戰犯依舊被關押在這裡,撫順戰犯管理所更名為「撫順監獄」。直到1964年,關押在這裡的日本戰犯全部釋放完畢。1959年12月至1975年3月期間,被關押的偽滿洲國戰犯和國民黨戰犯也被分期分批全部釋放。至此,撫順戰犯管理所成功地完成了歷史使命。
為了讓廣大讀者重溫這段難忘的歷史,1986年國務院批准恢復「撫順戰犯管理所」,財政部撥款對原址進行全面修繕,恢復其原貌。根據國務院的指示,戰犯管理所舊址改建為「撫順戰犯管理所陳列館」,大家可以來到撫順戰犯管理所舊址地了解這段歷史。撫順戰犯管理所被曾在這裡改造過的日本戰犯們稱為「再生之地」,有近300名日本戰犯重訪撫順戰犯管理所,眾多改造歸國的日本戰犯成為中日友好人士,創造了改造戰犯的歷史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