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的國軍軍銜等級森嚴,從將官到校官、尉官十分明確,很有現代軍官制度的樣子。但是關於高層軍官的軍銜,實際具體執行起來卻非常泛濫,甚至讓人覺得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其中一個軍銜,用得非常普遍,在國民黨軍中的職務跨度極大。這個軍銜就是「中將」了。40年代國軍從師長到軍長,再到兵團司令和副司令,綏靖區長官,剿總副總司令,存在大量的中將軍銜。當不確定國軍高級軍官軍銜時,似乎叫中將基本沒錯。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軍銜是國軍將領在軍中地位的一種體現,並不直接兌現實際軍權。但是和個人待遇有直接關係,更重要的是一種榮譽和身份,所以軍官對於軍銜還是很看重的。國軍裡面到了中將一級,就很難再往上晉升了。主要是國軍中將不嚴格限額,而上將軍銜卻是限額的,除非老一批上將去世或者離開軍隊,才有人補得上去。國軍在內戰後期只有區區幾十名現任上將,加上死去追贈的、曾經授銜的情況,總數也不到百人。這是很多名氣較大的將領到了中將銜後,就難以再進一步提升的原因。而上將名額控制嚴的另一個後果,很顯然就是中將軍銜的大量積壓。
先來看看師長當中將的情況。一般來說,普通師長是得不到中將軍銜的,還是以少將為主。但是46年國軍進行了整編,出現了一批中將師長(整編師長),比如大家熟悉的張靈甫(74師)、鍾松(36師)、楊文瑔(72師)等都是這樣的情況,這些師長的實際地位和軍長一樣,而軍長的標準對應軍銜就是中將,所以出現了部分師長成了中將,肩上掛二顆星的現象。普通師長和副師長一級則不會這樣,基本上都是少將。
接著就是普通的軍長,幾乎清一色都是中將銜。比如新6軍軍長李濤,5軍的熊笑三,都一樣,全是中將(除少數資歷較淺的)。而資歷較深的副軍長甚至也會被授予中將軍銜,大多數則是少將。中將當然不是最多的一種軍銜,但無疑是國軍裡面用得最泛濫和神奇的,因為比軍長再高半級或者一級的軍官,居然還是中將!繼續往下看。
比軍長更高的,就是兵團副司令和司令(包括綏靖區、兵團兩種)了。一個兵團含3-5個軍左右,兵權10萬人上下,按理來講比軍長重要得多,軍權也大得多,總該掛三顆星了吧?但是實際情況不是。國軍所有的兵團司令、副司令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和軍長一樣,全是中將(如邱清泉、劉嘉樹、李文)。甚至再大一級的剿總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權的杜聿明,居然也還是中將,就是達不到上將軍銜。到底什麼樣的職務才開始匹配上將呢?剿總司令起步。如衛立煌、傅作義等人,相當於我軍的野戰軍司令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