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又要刷紀錄了,昨天的新聞說三哥下個月發射的PSLV C37火箭上將要一次性把103顆衛星送上太空……不過別急往下看,其中80顆的總重量達到……500公斤。
當然103顆也不是個小數字,如果成功那至少說明三哥的火箭上面級可靠度還過關。只不過現在航天領域的一流玩家早都不靠刷數量顯示自己有多牛X了,他們都玩同時把多顆衛星進入不同軌道了。
時候不早,我們進入正題吧。
FBI WARNING:歡迎大家關注騰訊軍事講武堂微信公眾號,更歡迎各位以留言的方式向我們提問題,只要是有關軍事領域的,在我們《講武堂》微信公眾號的最下面留言欄中先輸入 #踢館# 標籤,然後寫下您的問題,通過後臺篩選後(在不違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講武堂就會解答您的疑惑,我們的口號是無所不知,歡迎踢館!
追求學♂問的分割線
問:請問堂主,730/1130近防炮射速那麼快一般052D會備彈多少?要形成密集彈幕怎麼說也得幾千發吧?航炮一般幾百發幾秒就沒了,這玩意兒能打多久?打完一波,艦艇彈藥庫裡有庫存嗎?在海上能填裝嗎?炮管吃得消嗎?
以密集陣為例,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鐘4500發/分,備彈量1500發左右;730炮射速4200發/分,備彈量更少,約1000發;1130炮管多了4根,炮塔體積增加並不多,消耗只會更快。照這麼看即使是密集陣,以高速模式連續射擊只要20秒就見底了。
圖:丟彈殼速度比steam做特惠時候的吸金速度還快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圖:這張gif很有名,不過真正的攔截不是這麼大的,這麼玩更多驗證系統可靠性
近防炮本來任務就是對付最後突防到近距離的敵軍反艦飛彈,理論上來襲飛彈從被發現到進入近防炮的射程範圍要經過遠中近程攔截彈「層層剝皮」,進入這一層的飛彈是最後剩下來的。一般來說,這個級別的目標數量並不多,近防炮保證有四五次攔截的機會就足夠了。
圖:在來襲飛彈進入近防炮射程之前,會有數量眾多的各種武器進行攔截,還有漏網之魚的話才輪到近防系統出場
730/1130是對超音速掠海反艦飛彈有四五次攔截機會,對亞音速反艦飛彈則可以有十來次射擊機會,一條船如果帶兩套就是對魚叉這樣的飛彈可以攔截接近30次,對方再怎麼牛逼也不會一次性對一條驅逐艦扔七八十發飛彈吧……
圖:近防系統通常採用長點射射擊模式,打一輪射出200發左右的彈藥
另外,反艦飛彈飽和攻擊戰術也是針對了防空系統的特性而設計,一般是追求同時到達目標附近的,時間間隔很小。這樣的情況下,實際上短射程的近防炮也就只有一次攔截的窗口,多一點也就是兩次,這樣的話,備彈多少意義反而不是特別大。
還有就是除了需要穿透甲板安裝的AK630,絕大多數近防炮炮管是不帶水冷的,追求特別長的持續射擊能力也是價值不大,你得留時間讓炮管冷卻。
打光了的近防炮在海上是可以裝填的,不過必須在戰鬥間隔才行,炮管都是數萬次的壽命,哪怕把補給艦的炮彈都打光也不會報廢的。
問:躺主,請深入淺出且形象滴解釋下C3I,C4I等系統,畢竟這些不是具體的性能數據,作為老軍迷也概念模糊。十來年前知道最先進的是C4ISR,那現在又有些什麼發展?且我軍趕上趟沒有?
美帝就喜歡整這些看上去很高大上的縮寫,搞得人眼花繚亂的。據說五角大樓裡有幫肩膀上扛星星的官老爺啥也不幹,成天淨琢磨這些玩意……扯遠了,我們回正題。
C3I(Communication,Command,Control and Intelligence systems)就是通信,指揮,控制和情報系統的意思。指揮的意思就是很好理解的,司令部下達各種命令指揮部隊作戰,而控制就是在指揮的基礎上,建立司令部和部隊之間的雙向反饋,讓司令部可以了解部隊的情況,部隊也了解戰場的情況,情報則是綜合敵我雙方的情況建立有效的戰場態勢信息,而這些能力就是由通信來組成。
圖:C3I時代以前,航母的CIC裡,靠人工把前方數據進行匯總,標圖,非常麻煩
圖:C3I時代,前方數據可以由計算機進行集中處理了,指揮官眼前擁有了比較直觀且即時的戰場全貌
一個簡單的理解,比如說甲司令命令乙團長進攻某個據點這叫做指揮,這時候丙通信員在兩人之間不斷傳遞雙方的信息,甲司令根據情況變化調整命令這叫控制,而丁偵察員查探到敵人情況反饋回來這叫做情報,而四人之間互相的交流就叫做通信。C3I系統是通過數據化的網絡,把這些戰場元素聯接在一起,就叫做C3I了。
而C4ISR則是又增加了計算機(computer)和監視(surveillance)和偵察(reconnaissance)形成了C4ISR,也就是更加自動化、控制的傳感器更多的C3I了。
說這些可能還是不太容易懂,其實指揮系統的代差更多是體現在通訊網絡帶寬的快速提高。在C3I時代網絡速度低下,能傳遞的其實只是命令文件,相當於文字聊天,就是各個單位把自己情況打字發到網上,指揮官要看個戰場照片還得搞架飛機專門飛來飛去運照片;而進入C4ISR時代,遠在後方的指揮員可以直接調閱前方雷達的實時圖像,和光電偵察的影像了。當然這與各種傳感器設備軟硬體接口高度規格統一化、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的大幅提升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把這些要素也加入進去了。
圖:到了C4ISR時代,屏幕上可以隨時調出前方某個偵察設備拍攝的即時影像,整個戰場徹底數位化了
問:堂主說標準3和薩德射高具有互補性,那麼是否意味著陸軍缺少標3這個射高的攔截能力,而海軍缺少薩德這個射高攔截能力。都是跛腳鴨??
打仗不是下鬥獸棋……
圖:THAAD還是用來對抗戰術級別威脅的
武器的部署,要根據不同的需求來分析,薩德是用來保護駐紮在前沿的陸軍部隊和設施的,這樣的目標,離敵軍距離近,所以面對的對手都是用戰術級別的飛彈來打擊,所以薩德針對的是對方戰術級別飛彈,比如說朝鮮打韓國,飛彈射程差不多就是150到700公裡,這樣的飛彈飛行高度低,對於攔截來說更要求80到40公裡範圍內攔截。
圖:標準3追求的是對射向自己後方的中遠程戰略飛彈實施攔截
而標準-3是用來保護較遠距離上的港口、城市的,最次也是用來保護日本不被朝鮮飛彈襲擊,因此追求的是攔截上千公裡射程的目標,至於薩德針對的那些飛彈根本就沒法在這種場合使用,那標準-3自然也不需要太考慮這些目標的問題了。
彈道飛彈也不是香腸,那都是很貴的,尤其是遠射程的更加燒錢,一般情況下沒人會土豪到用射程上千的飛彈射擊三四百公裡距離的目標(當年某些二愣子可能不在堂主說的一般情況範圍內),因此標準-3和薩德這個任務分工是相當科學的,而且真要遇到這樣的目標,那讓艦隊前出靠近些提供掩護就是了。
問:阿湯哥,我想問問比如我東海上空發生空情,我們會分派空軍去呢還是海航去呢?像這種情況海空軍是怎麼分派任務的,跨軍指揮很容易嗎?還有空軍與我們的軍艦又是怎麼在陌生海域保持通信的呢。希望能解惑.
我國目前的軍事指揮體制已經是戰區指揮制,所以東海艦隊其實是受東部戰區指揮的(而在東海防空識別區成立後、戰區成立前組建過一個東海聯指)。在戰時,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部隊是在東部戰區聯合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作戰,聯合指揮部發布命令到各空軍軍和海航師後,再由空軍和海軍的部隊分別指揮自己部隊內的飛機出動。在空中則接受聯合的空中管制-指揮部門控制。
圖:海軍的蘇30在東海執行攔截任務,有興趣可以搜索一下,海空軍發布的有關在東海防空識別區執行攔截和巡邏任務的報導都一大堆
數據鏈來說,我們海空軍飛機的數據鏈都是差不多的……或者乾脆說,都是一樣的。過去海軍的飛機會多裝一個空艦數據鏈,現在空軍的飛機也是一樣安裝了,所以沒什麼區別。
早期數據鏈內部是很難互聯互通的,比如說LINK4和LINK11之間互相無法聯通,系統內部的交互數據也很困難,新的相當於LINK16以及更新的各種數據鏈出來以後,互聯互通就很方便了,而且可以快速的自動組網,海軍的飛機也可以迅速接入空軍預警機的通信網絡內。
圖:其實我們因為搞三軍通用的數據鏈系統起步比較晚,面對的歷史遺留問題比美帝海空軍之間相對來說算少的
問:堂主,是不是所有的戰鬥機都適合用DSI進氣道呢?//堂主,第一次提問求解答~我們的殲10A的帶附面隔層的進氣道經過重新設計變成了殲10B等的DSI進氣道,腦洞了一下,像蘇27/殲11這樣的戰鬥機的進氣道能改成DSI進氣道嗎?
目前看來DSI進氣道的適應性其實是非常好的,速度上已經可以做到支持超過2馬赫的飛行速度,這個速度基本可以滿足目前戰鬥機的需要,未來應該可以做得能同時兼顧高速、重量和隱身,在更先進的技術出現前,基本上DSI將是未來任何戰鬥機都必用的標配設計了。像殲-10的進氣道,更換DSI後省了兩三百公斤,甚至比F-16的皮托管式進氣道都輕。
圖:單發的F-16進氣道修改起來就沒什麼難度
蘇-27和殲-11這樣的機型的話,真要想換用DSI的話,要改也是可以的,但是意義真的不大。因為它們採用的是發動機短艙式布局,進氣道口尺寸和外形是直接跟後面的發動機粗細相關的,很難再根據進氣道自身的需求來調整形狀,這樣的話布置起來對阻力設計可能會有很大影響,反而會得不償失了。所以改進氣道還是一項系統工程,要通觀全局的。
圖:當年英國人買的F-4改斯貝發動機就是飛機改造中的反例,雖然有推力更大的發動機,但是因為機身截面積增大反而讓性能下降了
問:唐主,我國的直20發動機靠譜嗎?直20和美國黑鷹相比有哪些優點?另外我國的直升機和美國比有多大差距?
直-10計劃使用的是渦軸-10發動機,這款發動機現在已經即將投入使用了,就現在的試飛進度和試飛內容來看,經過多次高原試驗的直-20是滿足高原作戰需求的。當然可靠性之類的問題,需要以後大批量生產加上長時間使用,尤其是部隊使用才能了解得清楚。
圖:一般來說,試飛院敢拿去上高原了的機型試飛屬於接近完成了的,但是實際作戰應用表現還需要後續的軍方試飛
我國和美國有多大差距?直-20的性能可以達到美國80年代中後期的水平,但是我國只有一個直-20,最多加一個直-15一個直-10是比較先進的,而不像美國是有非常完善的直升機譜系,從1噸到30噸都有可以選擇的型號,而且持續發展適應新的時代需求以及應用最新的技術。
我國來說,堂主覺得,至少還要搞五六種先進直升機,才能建立美國這樣豐富的產品庫,從而滿足部隊的實際需求。
圖:重型機還是我們的硬傷啊
迷你踢館
問:英俊的堂主,線導魚雷或是飛彈有幾十公裡的線嗎?那怎麼裝得下啊?
線是裝在潛艇內的,不是裝在魚雷內部的……飛彈也是如此,線是裝在發射架上的。一公裡長的電線體積只有拳頭大小,光纖甚至更小
圖:魚雷用的導線封裝,底下擺的是一支筆
問:堂主,剛看了黑海奪金,潛艇完了,最後三人準備從魚雷管逃生 男主在送走同伴後坐下來點根煙然後等死!堂主 難道潛艇逃生真要最後留一個人給大家按發射鍵然後自己等死嗎?
魚雷管的用法以前堂主寫過了,人在魚雷管前部關閉的情況下鑽進去的,再關閉後蓋,打開前蓋才能出去。所以從魚雷管出入,後面肯定得有人負責關閉後蓋和打開前蓋。更正一下,之前堂主說的秘魯潛艇被撞沉倖存者通過魚雷管逃走的說法是錯誤的,堂主查了下外文網站上的描述,他們其實是通過通海閥跑出去的。
圖:這種雙層的通海閥才能保證最後一個人也能逃走
問:堂主,記得曾經F-22發生過什麼制氧設備還是呼吸系統出問題,導致飛行員昏厥的狀況?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現代戰機還要有呼吸面罩啊,不是密封挺好的嘛?
那次事故貌似是因為加壓背心加力過度,超過了人體承受極限了。戰鬥機飛行員用面罩,主要是因為他們承受的過載太大,很容易導致缺氧進而喪失意識,所以必須要佩戴供氧面罩來保證在劇烈機動中體內不會缺氧。
問:請問堂主,最近看現代級改裝說前甲板只能安裝054A上的垂髮,裝不了052D上的大垂。之前的踢館堂主也解答過這個問說是深度不夠。那麼為什麼不按照牛牛家的45型艦的垂髮方式呢?深度不夠高臺來湊。
052D那樣的垂髮,是搭配海之星相控陣雷達使用的,現代之類哪怕用了也發揮不出來效果。而這麼改造的成本就高,以現代級這點戰鬥力就划不來了。
圖:沒好雷達,再深的垂髮也出不來
問:堂主,現在國家這麼需要航母為什麼不把天津的那個基輔號改裝成直升機航母或者是別的什麼航母之類的,畢竟有現成的艦體,裝點高科技就行了啊。
那玩意在賣給我們之前,其實就已經報廢了。而且基輔級那種腦殘設計,要改成能用花錢就海了,比造的新的可能都貴,參見印度的超日王……
問:堂主好!請問薩德攔截器的側窗紅外導引頭為什麼就可以在氣動加熱下正常工作?這個側窗也是在彈頭錐體上吧?彈頭的錐體也會和空氣進行摩擦啊!
因為頭錐部位是直接衝擊的,發熱最大,而側面已經減速,溫度低很多了。像飛機也是尖銳部分溫度最高。
問:堂主請問一下,貌似反輻射飛彈都是用來摧毀陸地上的雷達設施,那能不能用來摧毀航母艦隊中艦艇上的雷達,讓其整個艦隊失去對空探測能力,然後再用東風快遞或者其他的一些飛彈來滅掉整個艦隊。
艦艇上雷達太多了,你要有足夠的命中能夠滅掉他們的雷達的話,那幹嘛不直接把他們打沉算了?
問:小時候看過一個電影《坦克大決戰》,講阿登戰役的,美國老的坦克被虎式一炮轟飛了炮塔,但是裡面的人沒事,也沒有起火,這可能嗎……什麼彈藥能打出這效果?
電影為了表現虎式的兇悍故意這麼演的,看看就好,別當真,謝爾曼坦克炮塔裡倒是沒彈藥,可炮塔底下連著吊籃,吊籃上又放著彈藥,炮彈精確地切斷炮塔與吊籃的連接,又沒傷到裡面的人和彈藥,這概率可以去買彩票了……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歡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騰訊軍事講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