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撰稿人/主筆
表1 能量發射線圈參數Tab. 1 Parameters of power transmitting coil
表2 能量接收線圈參數Tab. 2 Parameters of power receiving coil
將接收線圈放置在發射線圈對的中心位置,兩線圈中心軸重合,使互感耦合係數達到最大。以10 kHz為間隔測量負載兩端接收電壓與頻率的關係,結果如圖6(a)所示,峰值出現在200~210 kHz內。對該範圍內以1 kHz為間隔加密測量,實驗結果發現213 kHz時接收效率最大,將213 kHz確定為該發射線圈的最佳諧振頻率。在15 V的輸入電壓下,發射電流為0.92 A,負載接收電壓為4.86 V,接收功率為787 mW,傳輸效率為5.70%。圖6 不同頻率下的傳輸效率
Fig. 6 Transmission efficiencies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調節可調電容,使發射線圈和接收線圈在213 kHz下諧振,以50 mm為間隔在內部空間取點,測量接收電壓在線圈內部的空間分布,如圖7所示。可以看出,接收電壓的分布總體與磁場仿真結果一致。其中,在z=150 mm平面內仿真和實驗結果相對其他平面更加均勻。在線圈內部中心點處,接收功率為787 mW,距離線圈平面越近,接收功率越大。在z=150 mm平面,滿足650 mW以上的有效接收功率要求的範圍覆蓋了300 mm×300 mm的區域。由於距離兩發射線圈較遠,中心平面磁場衰減迅速,後續的改進方向在於通過增加磁芯或增加匝數的方法加強中心平面附近磁場的均勻性。圖7 213 kHz接收電壓分布Fig. 7 Received voltage distribution at 213 kHz為了驗證發射和接收線圈相對姿態對於接收效率的影響,將接收線圈放置在發射線圈對的中心,與線圈z軸傾斜30°,接收功率為675 mW,傾斜60°時,接收功率為386 mW,此時傳輸效率為2.80%。為了削弱姿態對於傳輸效率的影響,後續的改進方法在於使用三維接收線圈代替單維接收線圈。本文設計的能量發射系統的接收功率最大可達787 mW,效率為5.70%,滿足機器人的功率需求。與其他能量傳輸系統的性能對比見表3。本文使用的發射線圈為薄層平板式線圈對,相比傳統的螺線管對、亥姆霍茲線圈等發射線圈,軸向空間長度僅為10 mm,軸向尺寸大幅壓縮,且繞線簡單,性能較好。表3 不同能量傳輸系統的性能對比Tab. 3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WPT systems
本文研究了用於腸道機器人WPT系統的新型螺旋式平板發射線圈對,通過仿真分析和實驗驗證得到了線圈內部的磁場分布,確定了能量接收效率最大時發射系統的諧振頻率,獲得了最佳頻率下的接收電壓分布,該線圈對在中心處的功率為787 mW。本研究可為腸道機器人無線供能技術中的傳輸效率提高提供技術支持。引用本文
莊浩宇,顏國正,趙凱等.用於腸道機器人的螺旋式平板發射線圈對設計[J].光學精密工程,2021,29(01):84-90. (ZHUANG Hao-yu,YAN Guo-zheng,ZHAO Kai,et al.Design of spiral flat transmitting coil pair for intestinal robot[J].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2021,29(01):84-90.)
作者簡介
莊浩宇,博士研究生,2019年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得學士學位,主要從事膠囊機器人、無線能量傳輸和仿生微機器人的研究。E-mail:divine_zhy@sjtu.edu.cn
顏國正,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年於吉林工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95年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後出站,主要從事智慧機器人、微小機電系統的研究。E-mail:gzhyan@sjtu.edu.cn
基金信息: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No.61673271,No.81971767);上海市科研項目(No.19441910600,No.19441913800,No.19142203800);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資助項目(No.IMR2018KY05)
中圖分類號: R318.6;TM15
文章編號:1004-924X(2021)01-0084-07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2020-08-13
修回日期:2020-09-06
出版日期:2021-01-15
網刊發布日期:2021-02-04
歡迎課題組投遞成果宣傳稿
轉載/合作/課題組投稿,請加微信:447882024
開 放 投 稿: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
ISSN 2689-9620
期 刊 網 站:www.light-am.com
開 放 投 稿:eLight
CN 22-1427/O4
ISSN 2662-8643
期 刊 網 站:elight.springeropen.com
這是中國光學發布的第1610篇,如果你覺得有幫助,轉發朋友圈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