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醒:微信大改版,推送時間線被打亂,為避免與身心性失聯,請把「身心性」設為星標!
—— 以下是正文 ——
傳統武術練什麼,是所有痴迷於傳統武術的人苦苦探求的一個問題。
我探求的結果是:功、勁、技(著)、意(神),道。
功,是「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中所指的功。
功就猶如建大廈之築基,商人經營之本錢,原子彈之運載工具——潛艇火箭、轟炸機。功須千錘百鍊而成就,汗水與血水結晶,日積月累方有果。
真功極其簡單樸素,非有緣不傳,看古拳譜、古拳論到緊要處「須口傳身授」說的便是。
花三五甚而十年八年才能練出來的功未必就是真功。
練拳先明理,拳理既明,功效立顯。
當今社會更應講練功的效率,更要講練功的有效性。方法不當,十年八年也是枉然。方法得當,天天有體驗有應驗,日日有收穫。
方法必是可以實際檢驗的。每天有效練功1小時,三年可小成。每天有效練功6小時,三個月也可小成。
練功的有效性古今亦然。可拿古代上戰場的新兵做比,練幾個月的時間,卻能殺出無數戰力非凡的將軍。痴迷於十年不出門,完全是誤人子弟的說法練法。高級的東西都很樸素簡單,正因為此,真功難見,明師輕易不會外傳,「道不輕傳」說得即是。因得之不易,兩三句即能傳完,為什麼要傳給你?
所以有諺「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苦練十年,不如明師一點;寧傳千套拳,不傳一套功」
形意之三體式五行拳、八卦之轉掌、太極之抖杆,通臂、披掛中的基本功,網上披露的「面壁蹲牆功」,博文中提到過的《中國功夫跤》中之基本功,都是傳統武術練功入門的捷徑,堅持既久,神效立顯。勁即如商人之可支配之資金,(成一單生意不在你註冊資本多少,搏人功力再大,不會發勁也枉然),勁又如原子彈之當量。形意之「沉實猛烈」、「起鑽落翻」、「扁鑽強弩」;八卦之「擰裹鑽翻」、「大蟒鋼鞭」、「靈活巧變」;太極之「由著熟而懂勁」、「松活彈抖」「冷彈脆快硬」說的都是勁。勁分鞭勁、整勁、萃勁或寸勁(分、毫勁),先練鞭勁如鋼絲鞭,肩松能出鞭勁(網上有一篇《為什麼先練鞭勁》?說的很好),先出鞭勁後才有整勁,鬆柔沉實合出整勁。整勁加速度即為寸勁(越短越好至不露形之毫勁方妙)。加一段以前在論壇上回復別人的話:練武唯有先松肩活臂才能出鞭勁,出鞭勁才算真正步入武學殿堂,然後才會發整勁、脆勁、爆發勁。通臂拳基本功是練鞭勁的好方法,即便能松肩活臂,能發出來也有訣竅的。所謂「武藝雖真竅不真,空費心思枉費神」,故沒人會輕易將訣竅告人,真訣竅就是技術,很簡單,但非親授很難掌握松沉,剛柔,發勁、歷來是傳統武術核心問題。有幸接觸過太極、形意、八卦,個人感覺,鬆柔後而達勁整,柔極而生剛,剛柔瞬間轉化而勁發。再有就是練力與否的問題,我的觀點:先有千斤力,後有四兩巧,無有千斤力談牽動四兩撥千斤永遠是傳說。即便是四兩撥千斤,局部上、接觸點上也是大力打小力(有效作用力肯定是大力勝小力),小力勝大力不合科學,即如毛偉人說的集中優勢兵力、捏拳頭打指頭的關係。前輩大師們都很注重力量或恰當點說叫功法、勁法的訓練,如太極之抖杆,形意之扎槍,有記載的程廷華前輩練撞掌一式,筐裝三百斤沙而撞之,據說郭雲深所用砂袋也極重,聽聞孫存周讓人深蹲五百個加長跑(竊以為能深蹲五百三體式都不用站了),前人之練功的石鎖、石擔、沙包,分量都不輕,今人有誰還練呢,單單練拳,練輕,單靠感覺加意念,我認為想練出松沉勁、整勁是空想,是不切實際的,其實好多人仍在迷失中啊。技(招)即方法,諺「千招會不如一招熟」中的招即是。所有拳法的套路都含技法,千變萬化難以窮盡。無功、無勁所有的著法都是花法,皆中看不中用。有功發不出勁亦是看著嚇人,著人亦無半點實效,發不出勁的功,行之越久貽害越深,我輩不得不查。所謂「拳法得精在熟不在多,機關一熟用不完」說的極是,須深悟詳參。意即神,「練拳何以得竅?在會意用力」中的意,形意的意(內三合),太極中由「懂勁而階即神明」中的神即是。神意皆摸不著但可看到,又最難說。拳境未至神意非我所能解,姑妄言之。神意精氣神,清靜定中求,神內斂威外露,外圓內方柔中剛,太極之無極,意如「平地立杆將立定未立定」,形意之「拳無拳意無意」,境如清風明月,感如楊柳拂面沐春風,可意會難言傳!統而言之,神為司,功為基,著為形,勁為用,道為歸。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立場無關。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推薦友情關注:
共享【中財組】微信公眾號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