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毫山--是守備五師的官兵終生難忘的名字,因為她已經深深地刻在每個官兵的內心深處。
庭毫山,在中國和越南的史書上都是必書的一筆。因為發生在1978~1986先後持續8年的一場邊境戰爭,從這裡開始也從這裡終結,守備五師則是這場戰爭的「始終」參與者。其中有3場比較典型的戰鬥,是歷史不能忘記的。
1978年11月1日,在這裡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庭毫山流血衝突事件,成為了這場中越戰爭的直接導火索。建國以來,中國和越南一直保持著「同志加兄弟」的友好關係,後來卻發展到流血衝突,當然不是偶然的,是當時多種國際鬥爭因素的必然結果。1974 年,我海軍發動西沙群島戰鬥,從南越西貢偽政府軍手中收復了西沙群島。越南政府對此心存不滿。1975年,越軍發動胡志明戰役,一舉解放南越,隨即對西貢工商業進行國有化改造。西貢工商業主要是華僑,越南政府沒收其企業,將人員驅趕到農村。華僑流離失所,無法忍受,相繼逃離越南,大部分選擇歸國。越南藉機大肆驅趕華僑,同時又在中越邊境大量埋設地雷,設置各種障礙。大量的華僑在通過邊境時被地雷殺傷,有的一家老小全部身亡。中國政府對此進行了強烈抗議和多種外交幹涉,但未能阻止事態的發展,兩國關係急劇惡化。中國將駐越使館降低為臨時代辦,撤回各種專家。內部掌握的對越方針是「堅持團結、維護友好、針鋒相對、後發制人。開槍還擊權在中央。」我邊防部隊堅決執行中央的對越方針,採取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庭毫山位於廣西靖西縣湖潤鎮新興村邊境線的西路63-64號界碑之間,南北走向,富含鐵礦。由於在清朝末期劃定的「中法界的線」邊標誌模糊,導致中越雙方對兩國邊境數十個地段的邊界線出現明顯的分歧,後來發展到尖銳對立,庭毫山就是這樣的重點爭議地之一。兩國關係惡化後,庭毫山自然成為雙方關注的焦點。越南在此埋設了大量地雷與鐵籤、竹籤等障礙,障礙區邊沿延伸到了庭毫山北側我方境內,我方軍民當然不能容忍。
守備五師的前身之——邊防二團經過精心計劃,決定拆除越軍在該地的地雷與障礙。1978 年11月1日,由副團長楊玉光帶顏昌金、盧海輝和筆者等組成指揮組,由一連派出巡邏隊,三連作為後方掩護,組織工兵和當地約 400 民兵拆除地雷與障礙。排除障礙進行順利,大約3個小時後,巡邏隊通過障礙區進入邊境第一線巡邏。越軍發現我軍行動後,立即作出反應。組織數百名軍人與上千名中學生,進入陣地阻擋我軍民前進,雙方發生原始的械鬥衝突,三進三退,衝突十分激烈。最終我方將越方壓制在越方一側。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越軍突然鳴哨發出信號,越軍與越南中學生迅速向後撤退,十幾個火力點突然一齊向我方開火,處於十分擁擠狀態的我方軍民遭到突然襲擊。我方民兵被突然的火力襲擊打傷數十人,打死8人,綁架2人。我掩護分隊幾度試圖開火,但中央明文規定「開槍還擊權在中央」,這是對越外交鬥爭的底線,最終強忍怒火沒有還擊。
是夜,二團組織談判組從嶽圩口岸出境,向越方發出照會表示強烈抗議,並商定於11月3日北京時間12時在現場談判。3日,,我方準時到達,但越方拒絕談判。其時,越方組織了51個國家的記者進行現場採訪,4日在全球媒體同時報導「中國出動大規模軍隊入侵越南」,各國政府立即作出反應,譴責中國政府入侵越南。但是,法新社記者卻進行了如實報導「陣地上8具發黑的屍體顯然是中國平民,看不出大規模軍隊入侵的跡象。至今,我們沒有發現越南的傷亡人員。"這一報導使世界上許多人對「中國入侵越南」發生質疑。越南媒體不得已被迫改口承認事實真相。
軍事上的失利使許多人對部隊不理解。尤其是廣大群眾在失去親人的情況下,表現出極大的衝動,各種辱罵在當地民眾中出現,甚至出現了群眾遊行,邊防二團的官兵承受著巨大的壓力。11月20 日,李達副總參謀長率中央慰問團到達邊防2團,與庭毫山事件軍民代表座談,筆者作為當事人參與座談並發言。會上,李達副總長最後宣布:「你們堅決執行中央的命令是完全正確的。從表面看,我們在軍事上失利了,但由於二團堅決執行中央命令,沒有開槍還擊,讓全世界人民認清了事實真相,我們打了一場漂亮的政治外交大勝仗。我宣布,從現在起,開槍還擊權交給每一個戰士。」在場軍民群情激奮,熱淚盈眶。
隨後,我軍全面封鎖邊境,組織邊防二團和361 團備戰,準備收復庭毫山。然而,國際形勢急劇變化,越南於1978年12月1日全面入侵柬埔寨,僅一個星期打到首都金邊,柬埔寨全面淪陷。我軍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暫時停止了收復庭毫山的計劃,繼而是準備大規模的自衛還擊作戰。
1979年2月17日,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全面打響,我軍60萬大軍在中越邊境全面發動攻擊。收復庭毫山的戰鬥同時打響,由邊防二團獨立執行庭毫山戰鬥,這對於邊防二團具有特別的意義。此時的邊防2團已經擴建到4000餘人的建制,全體官兵帶著復仇的心理,戰鬥情緒十分高昂。經過5小時的攻堅戰鬥,全殲守敵,一舉收復庭毫山,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以後成為軍事院校教學的經典戰例。
自衛還擊戰勝利結束後,以四十二軍為主體,與邊防二團組建守備五師,接管了邊防二團的全部防區。自此,中越邊境處於長期的邊境衝突,每年都發生各種大小戰鬥,期間比較著名的戰役有法卡山戰役、老山戰役、1984 年大規模炮戰和庭毫山炮戰。
1986年3月24日,中越邊境的最後一次戰鬥,竟然又是在戰爭的起始地--庭毫山進行,雖然是巧合,但卻增添了五師戰鬥歷程的傳奇色彩。
此次戰鬥,我守備五師配屬 121 師(欠一個團)、炮一師、廣西軍區炮兵團、坦克團、高炮 70師、高炮 16 旅、總參電子對抗營等部隊,兵種多、建制多,總兵力達28000 餘人,筆者時任作訓科長,深感組織戰鬥十分複雜。廣州軍區副司令劉存智坐鎮指揮戰鬥準備,曾任我師師長的廣州軍區副司令李新良親臨我師審定作戰方案,並於戰鬥前夕陪同司令員張萬年視察參戰部隊。
戰鬥初衷是地面攻擊庭毫山當面 10 平方公裡內的越軍。由於敵情突然變化,戰鬥時機由凌晨改為黃昏前,由地面進攻改為炮擊,數個炮兵團經過近兩小時的炮擊,全殲當面守敵。
從1978年11月1日到1986年3月24日,前後持續8年的中越戰爭,以守備五師的完勝而畫上圓滿的句號。
戰爭的硝煙已經散盡,中越兩國再度進入友好的歷史時代。和平、友好、和諧的國際環境和社會環境,是我們五師將士的共同心願。我們雖然參加過戰爭,戰爭是我們無法忘卻的記憶,但我們希望永遠不再發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