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過於自信的人們讓泡沫一再膨脹,整體經濟和社會會遭受怎樣的打擊?
本文共3929字 閱讀約需12分鐘
郵箱 | yanhaowang404@gmail.com1918年,經歷了4年毀滅性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所有參戰國都含著淚清點著自己的損失的時候,美國卻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坐在錢堆裡開懷大笑的。1900年的紐約街頭
圖片來源:Footage Archive, Youtube
就這樣,通過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徹底從一個進口國變為了出口國,從一個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以此一躍成為了世界金融貿易的中心。巨大的貿易順差加上戰勝國所得的賠款讓美國積累了極為雄厚的一筆財富。大量的資金讓美國經濟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科技,工業,農業都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發展著。美國這艘艦船似乎被高漲的海浪推向了繁榮的最高峰。黑色時代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一戰結束的11年後,美國金融整體崩潰。股票價格在一夜之間從峰頂跌至深淵,其下跌速度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無法跟上。美國Montgometry-Ward百貨公司的股票在這一天從83美元跌到50美元,美國無線電公司則從68.75美元跌至44.5美元。一上午,美國鋼鐵,通用電氣等公司賠光了幾個月所積累的財富。中午,華爾街(世界金融中心)6家投資銀行統一各拿出4000萬美元拯救股市。然而,局面並沒有得到好轉。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四」。1929年10月29日,一戰結束的11年後,星期二,崩盤還在繼續。這一天,拋售股票的風潮席捲了紐約證券交易所。不管價格如何,人們開始瘋狂的出售股票。股票經紀人們被團團圍住,交易大廳一片混亂。在這一整天,1641萬股票被拋售交易,創造了歷史記錄。一天之內,股票價格下降了40%。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二」。在1929年10月29日後的兩個星期,總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在暴跌的股價中灰飛煙滅。而這,只是美國4年經濟大蕭條的開端而已。在持續4年的經濟大蕭條中,約有200到400萬中學生中途輟學;失業總人口達到了830萬。在美國的多個城市,排隊領取救濟餐的人群延伸至數個街區之外。1932年,約有200萬美國人無家可歸;3400萬成年男女沒有任何收入,而這還不包括1100萬的農村人口。大蕭條期間在救助站的人們
圖片來源:PBS
發生了什麼?在短短的10年之間,是什麼讓美國這艘原本乘風破浪的巨艦頃刻之間深陷漩渦之中? 產能過剩
金融市場的崩塌
戰後的10年中,大量流入美國的資金讓美國人(更準確地說是美國的富人)的腰包更鼓了。有了閒錢的美國人便使用多餘的資本進行的投資。於是,大量的美元流入了美國的股票證券市場。這讓美國股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股票價格日益飆升。這一切都給民眾們造成了一個假象:只要你把錢投入股票市場,上升的價格一定會讓你嘗到甜頭。於是,越來越多經濟實力並不強的民眾都想在這蓬勃發展的股市中分到一杯羹。但是,他們哪來的錢去投資呢?為了接住這看似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民眾們選擇了一種極為激進的方式:從銀行貸款,把房子抵押賣掉,以此獲得投資資金。而這些貸款都是靠著從股票市場中的收益來償還的。更多的資金流入股市,股票價格持續增長,一切都是那麼的欣欣向榮。何為泡沫?泡沫指的就是一系列的資產的價格過度膨脹,使其遠超於真實價值。泡沫,顧名思義,只有外部有一層薄薄的膜覆蓋著,而內部卻十分空虛。一有騷亂就會即刻破滅。這就是當時的股票市場。持續上漲的股價讓很多普通民眾放棄了自己的全部家當投入股市。但是,漸漸的,公司企業發現了問題:每天都有那麼多的產品被生產出來,可卻都賣不出去(產能過剩)。於是,企業利潤大打折扣,企業員工大規模失業,企業工廠大多倒閉。慢慢的,人們意識到了,看似飛漲的股價背後是一個個瀕臨破產的公司。黑色星期二,被擠兌的銀行
圖片來源:History.com
一時間人心惶惶。為了降低自己的損失,股民們選擇儘可能快的拋售自己的股票,以此換回一些收益。1929年10月,所有人不約而同的聚集華爾街,不論價格,賤賣自己的股票。山呼海嘯的賣股浪潮一下讓股價跌至深淵。人們看著飛馳而下的股票驚恐萬分,選擇以最快的速度拋售自己的股票以此止損。這讓股價進一步的下跌。那些沒來得及出售股票的人們看著自己畢生的家當和心血在暴跌的股價中付之東流。許多人失去工作,流離失所,甚至自殺。股票市場的巨大損失讓人們無力償還先前從銀行借的貸款。於是,當眾人紛紛前往銀行想要把自己的存款提取出來時,銀行也沒有足夠的財力。當一家銀行倒閉的時候,恐慌的人們便爭先恐後的蜂擁至各大銀行取錢。然而,當時的銀行根本沒有錢去給他們。「朋友們,讓我陳述一個簡單的事實,銀行並沒有把大家存的錢放在保險柜裡,而是拿來投資。」—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政府的昏招
1930年6月17日,美國總統胡佛不顧1028名經濟學家的聯名抵制,在兩位共和黨議員斯穆特和霍利的推動下批准了《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這項法案號稱想要保護國內的經濟市場,把20000多種進口商品的關稅提升至歷史最高點(平均約20%的關稅)。自此,別的國家想把產品賣到美國要付更多的錢。這一項愚蠢的法案引發了加拿大,法國,英國等國的報復性行為。他們紛紛提高美國出口產品的關稅。這樣一來,不僅是美國的進口額因為法案的批准受到了直接的影響,美國的出口額也因為別國的報復性行為而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一時間,美國的出口額驟降50%,而進口額驟降了66%。驟降的出口額意味著美國國內企業的產品無法繼續銷往國外。這讓本就產能過剩的美國企業雪上加霜。《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把本就風雨飄搖的美國經濟推向了深淵。紐約時報報導經濟學家集體抵制《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
圖片來源:Spartacus Educational
隨後,美聯儲又做出了第二個匪夷所思的決策:減少貨幣供應,提高利率。當時的美國和美國民眾本就因為暴跌的股市和倒閉的公司而身無分文。也就是口袋裡沒錢才會讓民眾們無力消費。更何況當時的銀行還面臨著財力不足的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加印貨幣,投入市場,刺激消費無疑是解決方法之一。但是,美聯儲(美國中央銀行)所做的卻恰恰相反。這無疑是在傷口上撒鹽:1931年年底,3000家銀行倒閉,失業率高達15.9%。然而,一切還沒有結束。《1932年稅收法案》毫無疑問是美國政府在蕭條中的又一個昏招。經濟蕭條,民眾手中沒錢付稅必定會讓政府的收入減少,赤字(政府支出大於收入)激增。為了達到「政府需要平衡預算」這一在當時無可爭議的理念,胡佛國會一致同意增加稅收:大幅上漲個人所得稅和營業稅,地產遺產稅翻了一倍。對於那些本就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生活質量低下的民眾來說,這簡直就是噩夢。赤字根本沒有磨平(因為沒人付得起稅),經濟反而又受到重創。In Conclusion...
經濟的災難往往不是有單個的因素引起的。而1929的美國大蕭條仍然在被人們反覆的議論著。不論是哪些原因導致了經濟大蕭條,過度的貪婪和盲目的自信總是處在話題的最中心。1933年,接替胡佛就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大刀闊斧的實行了一系列的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並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幫助美國走出了危機。經歷了4年風雨的美國經濟終於恢復到了正常的水平。二戰後,美國憑藉著科學技術又一次站到了世界之巔。然而,好了傷疤忘了疼的美國經濟終將在2008年經受又一次的考驗。封面來源:Insider.com
編輯&設計: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