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3日,美國出臺對中國輸入美國5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制裁措施的徵求意見稿,磋商期為60天。
△點擊圖片 了解詳情
對於美國方面罔顧事實,執意出臺加稅措施。中國外交部、商務部和駐美大使館已經明確表明態度,中方有信心、有能力應對美方任何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點擊圖片 了解詳情 圖/視覺中國
4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徵25%的關稅。實施日期將視美國政府對我商品加徵關稅實施情況,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另行公布。
中國上下一心,不怕!
美方來勢洶洶,不顧中方正告,公布對我輸美5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制裁措施的徵求意見稿,拉出了詳細清單。然而,中國上上下下,從官方到民間,在此問題上凝聚了高度共識,在涉及重大國家利益和根本原則問題上,絕不容許美方肆意妄為。
△圖/視覺中國
美方動作頻頻 根本嚇不倒中國
美國貿易辦公室公布的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建議清單,共涉及大約1300個獨立關稅項目,價值約500億美元,涵蓋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術、機器人和機械等行業。美方想得很美,瞄準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在抑制中國對美出口的同時,精準打擊中國發展高科技產業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
△3月8日,川普籤署聲明,將對進口鋼鋁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
然而,美方以往針對其他經濟體似乎屢試不爽的這一套,根本嚇不倒中國。無論是商務部還是外交部的聲明,都明確告訴美方,中方將針對美方徵稅建議清單出臺同等力度、同等規模的對等措施。
中美之間貿易不平衡是事實,但美方存在貿易逆差有著客觀原因,既有目前國際產業分工的原因,也有美方限制對華高科技技術和產品出口的因素。這些美方並非不知,挑起貿易摩擦甚至要打一場貿易戰,根本考慮絕非在縮小貿易逆差上,而是瞄準中國的未來,要來一次釜底抽薪式的打擊。保持自己的領先優勢,維持現在國際分工格局,讓中國的產業發展繼續停留在中低端,這才是美國的核心考慮。看清楚了這一點,就會明白中方為何如此堅定。
「中國製造2025」 堅定不可動搖
今天早上,許多中國普通百姓看了美方拉出的清單後不由得驚訝道,要不是美方這麼不講道理,我們還真不知中國製造這麼厲害,紛紛手動為中國點讚。
△圖/視覺中國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綜合國力。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中國製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圖/視覺中國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中國製造2025」正是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中國政府立足於國際產業變革大勢,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國製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根本目標在於改變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這一步伐,堅定且不可動搖。
爾要戰,奉陪!
那麼,既然美方悍然拉出清單,中方也一定會秉持著「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原則,針對美方清單出臺同等力度、同等規模的對等措施。回擊要準要狠,美方最怕什麼,我們就打它什麼。因為面對不講理的角色,打疼它、疼得嗷嗷叫才是硬道理。打什麼?普通百姓雖然不是專家,但明白一個道理,寧願自己平靜幸福的生活受到一點影響也要跟祖國站在一起,那就沒有什麼顧慮了。
△圖/視覺中國
美國的大豆、玉米,應該列入反擊商品之列。因為美國這些輸往中國的農產品佔其出口比例很高,農業一旦受損,在美國造成的波及面大,政治衝擊力強。之前憂心忡忡的大豆哥、養豬哥,一定會讓執政的共和黨在中期選舉時付出代價。
△圖/視覺中國
汽車、飛機也是目標,削減對波音的訂單,既可以轉給空客,又可以加速我們大飛機的生產,何樂而不為?最新消息表明,果然想民之所想,中國已經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106項商品加徵關稅,其中就包括大豆、汽車等。這充分說明,中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
△資料圖/視覺中國
相比美方,我們更理性、更克制,知道以戰止戰需要付出的代價。如果能讓美方迷途知返、適時止步,無疑會是更好的選擇,也是整個世界的期待。也正因此,中方直到現在都不主動出拳,而且已經表示要上訴到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讓世界來評評這個理。總之,我們不怕,真的不怕。奉勸美方,不要到最後,輸了面子又輸掉裡子。
文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首席國際時事評論員 洪琳
監製/楊繼紅 主編/王興棟 張天宇
編輯/馬瑋璐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