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電影怎麼去描述戰爭,作為戰爭的受害國來講,我們總容易停留在民族角度上,缺乏對戰爭深層次的思考,即從全人類的角度上揭露人性之餘戰爭的關係。
優質的戰爭電影一定不只是發洩仇恨,對戰爭的一方刻意醜惡化是非理性的,但不可避免的是,戰爭的源起必然伴隨著一部分醜惡的人。
一直站在「反法西斯」前沿的德國在反戰題材電影方面也獨具特色,反法西斯題材的故事片和紀錄片加起來幾乎佔到柏林電影節全部參展影片的10%,可見德國人對此重視程度。
由於德國所處角色的特殊性,德國人在表現戰爭的作品中總採用異於他國的角度,作為一個認真的民族,德國人也一直能以科學、嚴謹的方式思考去戰爭。
而今天給大家所講述的一部電影,可以說是早早便被各路人士預定為年度最佳戰爭電影。
《冒牌上尉》
(又名:《以希魔的名義》)
(豆瓣8.4分,好於83%的戰爭片與86%的歷史片)
該片講述的在納粹德國即將戰敗的前夕,為穩固搖搖欲墜的政權,納粹極力防止軍隊因逃兵問題潰散,採用最為嚴苛的手段整治戰爭後方,影片採用黑白色鏡頭表現出戰爭陰霾下的陰冷氛圍,在觀看過程中感受將更加沉重。
開場便是主角赫羅德在吉普車的追趕下死裡逃生,作為逃兵赫羅德卯足的全身求生的本能,卻最終在一個樹洞中獲得生的成全,躲多了納粹官兵的追殺。
在戰爭後方民眾對逃兵的打家劫舍早已積怨已深,赫羅德與其在廢棄車站遇到的另一位逃兵來到一個農莊時,迎接他們的是一個寫著「搶劫者將被處死」的牌子,牌子掛在樹上吊死的人身上。
極度的飢餓讓兩人寧願為果腹鋌而走險,兩人準備偷取農場中的雞蛋。在讓另一個逃兵準備在農戶醒來前準備先下手為強之時,正準備偷取雞蛋的赫羅德目睹了農戶醒來同伴不忍下手被殘忍殺害的場景,他驚愕的停止了手中的一切,再度逃亡。
對「生」的追求佔據了赫羅德所有思想,此時只顧著逃命的他恐怕怎麼也想不到改變他的竟是在路邊偶然發現的一套空軍上尉制服。
在饑寒交迫之際,一套衣服一籃食物給了赫羅德最大的滿足。一把將他從死亡邊緣拉回的物資並沒有使他產生過多的奢望,但穿上制服後這個依舊落迫的逃兵卻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待遇——一個離隊的列兵對其畢恭畢敬的行納粹禮。
改變一個人有時只是一瞬間的想法,此時的赫羅德也許是一閃而過的念頭致使他開始嘗試著去假冒這套制服的身份,但最終從這條路遁入到黑暗之中。
影片取自真人真事,事件的主人公列兵威利赫羅德在德國歷史上被稱為「埃姆斯蘭德劊子手」的故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生於1925年一個修理工家庭的孩子,在年僅20歲時在戰爭中以一套假冒的上尉制服,混入德軍懲戒營,對懲戒營中的犯人進行了駭人聽聞的無情殺戮。
影片中赫羅德與其一同收納的士兵來到關押納粹逃兵的懲戒營中,極為諷刺的是,一個不久前苟求活命的逃兵在以一套制服和一個希特勒密令的幌子下便奪得了懲戒營中的管理權,手握著一營逃兵的生殺大權。
為了讓自己的謊言堅持下去,他並沒有憐惜懲戒營中逃兵的生命,他啟動了屠殺的機器為的只是讓別人不再質疑自己。
當我們再看這時的赫羅德,此時已經不得不質疑開始時與現在的天差地別,他到底是掌握了技巧能夠如此逼真的欺騙劇中的角色與觀影的觀眾。
而真正成全他的似乎並非他自己,正如他剛開始發現上尉制服時所想的只是取暖一樣,是那個列兵讓他走向了下一步。
同理,讓他成為懲戒營中惡魔的,是所有害怕這身「狼皮」制服的人啊!
真實事件中,1945年的5月赫羅德被英國皇家海軍,在1946年結束了其短暫且罪惡的一生。
而影片中抓獲罪惡的赫羅德的並非皇家海軍,而是納粹的憲兵隊。
已經揭開真面目的赫羅德在納粹的臨時法庭上面無懼色,同樣面臨生死的他早已經從影片的開始脫胎換骨,此時的他早以化身為一個蔑視生死的罪惡上尉。令人驚愕的是罪行罄竹難書的赫羅德卻因此而被納粹處刑。
在被審判時,陪審官的發言讓人為之震怒。
說白了,納粹所需要的正是這樣能夠善於利用一套「狼皮」的人才,納粹本身也只是以一張恐怖的「狼皮」發揮自己權利的爪牙,他們只是一群龐大的「赫羅德」,群眾會因此害怕而不敢憤起反抗,直到戰爭變的一發不可收拾,而群眾也無可避免的成為其中的犧牲品。
這才是納粹的本質,也是人性的悲哀!
文 | Brandy
編輯 | 大樹
看完再多的讚嘆不如一次有效的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