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水戰規模如何?伍子胥留下了一本書給出了答案

2021-02-07 卡牌倒流

   

原標題:春秋戰國時期的水戰規模如何?伍子胥留下了一本書給出了答案

                                                                                                                                                                                                                                     

                                                        

在談到中國古代戰爭的時候,最早是小規模械鬥,再而是規模化的車戰,後來有騎兵,有炮兵,陸地之戰貫穿所有朝代,而其最為輝煌的時代正是春秋戰國,其時有車,有馬,甚而有列陣,場面可謂恢宏。可是,在吳越之地,江河密布,臨海而聚,人們更擅長的則是水戰,歷來如此,從春秋,到三國,到宋明,皆為如此。《太平御覽》雲:行海者,生而至越,有舟也。史書還有:「吳伐楚,……楚師繼之,大敗吳師,獲其乘舟餘皇。」這即說明至少在吳國人時代,吳越之地也就有艦隊海軍了。

在我國的夏、商、西周時代,人們的活動範圍主要在中原地區,中原地區少有大江大河,因此沒有能夠徵戰的水軍,船隻也只是用來運輸資源。而到春秋戰國時代,中原人口已經超過了幾千萬,動輒幾十萬人參加的重大戰役都常常發生,比如樂毅伐齊七十座城的戰役,白起攻趙的長平之戰,吳王伐楚等,甚至參與作戰的士兵還有超百萬人的。因之於此,當時的陸地戰爭就有很多重大戰役為後人所知,而水戰常常容易被人忽略。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水戰規模如何呢?伍子胥留下了一本書給出了答案。

據《史記》記載,周代初期已經有了頗具規模的船隻,並且嚴格按照等級來分類。《爾雅》載:「天子舟,諸侯維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桴。」周代國家多達數百,由於地形所限制,大多數國家並不需要把船隻投入戰場之上,只是將其用來運輸資源。後來到了春秋時期,臨近水源的國家建立了水軍,而且已經會建造能夠水戰的戰船與武器了,即此而後漸漸形成了新的兵種—水軍。其中比較有名的國家有吳、越、楚、齊等,齊國與吳國之間、吳國與越國之間、吳國與楚國之間,都常常有發生水上的戰爭。

                                                                                                                                                                                                                                     

                                                        

春秋戰國名將伍子胥曾經留下一本書——《水戰兵法》,這本書詳細地記載了當時的水戰規模、戰船大小、水戰方法。不過《水戰兵法》原書已經失傳,只有史書《越絕書》引用了其中的部分可供參考,從中可以看出來我國春秋時代末期水軍的具體情況。根據書中記載,當時的大型戰船有20米長,戰船共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都是用來戰鬥的士兵,下層是划船的水手。士兵所用武器有長矛、大斧、弓箭、短劍等,船艦相距較遠則以弓矢射之,相距較近則以長毛短劍弦戰,最後再進行登船戰。

史書記載,伍子胥為了迷惑敵人,還設置了「假旗艦」的戰船,用其他的戰船裝扮成主帥的戰船來吸引敵人火力,真正的主要旗艦就會減少作戰壓力,能夠更好地指揮戰鬥。春秋時期的戰船種類很多,大多仿造戰車的種類來建造,有的戰船船首裝了衝角,能夠撞擊敵船;有的戰船為指揮型的樓船,有的戰船類似騎兵叫做橋船。伍子胥為攻打楚國都城,為發揮水軍作用,甚至從吳國開挖人工運河「胥江」,西出長江直抵楚國都城附近,後來吳國人的大軍正是依靠「胥江」擺渡登陸楚國腹地,偷襲楚國大軍,取得五戰五捷,最終攻破楚都郢。

吳國當時已頗具造船技術,甚至建造出了樓船旗艦「餘皇」號,據傳可承載數百人,有厚重的木板防護,具有強大的防護能力和戰鬥力。吳國水軍成為列國忌憚的重要軍事力量,待得吳王夫差修築水渠貫穿黃淮和長江,吳國的樓船戰艦即可航行中原核心區域,當時遭受戰爭磨難的列國面對吳國龐然巨艦,畏懼其強大戰力,大多便也臣服於吳國,就連周天子嫡系封國魯國也成為吳國的聯盟之國,中原可謂盡在吳人之掌握中。後來越王勾踐為反攻吳國,對吳國水軍非常重視,特意命範鰲、後庸率師沿海溯淮,以絕吳路,就是趁吳王會盟中原之時,派遣艦隊切斷吳軍退路,為最終擊敗吳國準備了充足時間。

雖然春秋戰國時期的水戰的規模遠沒有長平之戰那些陸戰的規模大,可是從伍子胥留下來的《水戰兵法》中卻能夠看出來當時的戰船建造水平之高,人們航海技術之強,水戰的規模之大。總之,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造船業已經具有一定規模,訓練有素的水軍這一新兵種已經成型。

相關焦點

  • 歷史大猜想:孫武、伍子胥或為一人
    吳軍攻破楚國郢都後,孫武便在《史記》的記載中完全消失了。在此之後,只見有伍子胥與伯嚭兩個外來者供職於吳國朝堂。關於孫武的最早且時間最為接近的文字記載為成書於戰國末年的兵法《尉繚子》。成書於東漢的《吳越春秋》中又稱孫武是吳國人,在早期的典籍中,也僅有此書中描寫了孫武為將單獨領兵作戰之事。在《系年》《國語》《左傳》與《越絕書》等書中未見有孫武其人,這一點不得不說是件怪事。
  • 春秋戰國時期五大經典戰役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各諸侯國爭奪霸主,戰爭頻繁。下面,帶大家回顧一下這一時期的五大經典戰役。縱橫策略手遊《榮耀戰國》1、長勺之戰長勺之戰是發生在春秋時期齊、魯之間的一場戰爭。
  • 春秋戰國歷史時期的十大名將
    春秋戰國歷史時期的十大名將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們中華民族第一個大黃金時代,這個時代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爆炸,出現了許多的思想流派
  • 冷兵器的發展產生了三次飛躍:局座又一本書開始連載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476),銅兵器的發展已經達到極盛時期,數量激增,各國所擁有的軍隊從過去的幾萬迅速擴展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一次戰役往往要投入700多乘戰車或10萬餘人的兵力。兵多將眾、戰場廣闊了,如何排兵布陣、運籌帷幄,又成了軍事指揮家思考的一件大事。這時,專門研究戰法和謀略的謀士隨之出現於軍中,進而發展了專門的戰術和謀略。
  • 春秋戰國時期的均勢——一種國際關係理論的解讀
    春秋五霸的陸續上臺,使我們想起了近現代法國、英國、美國等相繼稱霸世界;秦國佔優勢的戰國七雄在中國大地的龍爭虎鬥,我們想到了冷戰後由美國佔據主導地位的各大國在世界舞臺上的精彩演出;晉楚爭霸使我們想到了冷戰時期的美蘇兩極對抗;霸國操縱下的古代盟會使我們又想到了由大國控制的聯合國……由此筆者希望通過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均勢政策,對現今的國際關係研究有所啟示,使更多的人能夠有興趣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進而應用於當今的國際關係領域
  • 為何戰國時期出兵數十萬很隨意,而明清時期出兵十幾萬已是極限
    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分裂時期,在此期間也是發生了很多可歌可泣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 歷史上的百兵之王,論古代兵器劍的演變和發展
    相傳《廣黃帝本行紀》記載: 黃帝採銅而煉成寶劍一把。這說明劍的發明和製作從上古黃帝時期就誕生了。當時以青銅為原材料鍛造的青銅劍,已經是戰場殺敵,防身護命的主要武器裝備了。劍在春秋時期,巳經是各諸侯國軍隊常備近戰武器。劍開始尺寸較短,所以又稱短兵,隨著戰場上的需要,長劍從軍隊中流行開來。最終成為戰場主要裝備。
  • 戰國時期沒什麼「建樹」的韓國,為何能登上「戰國七雄」榜單
    【來源:歷史D學堂(ID:lishi1600)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歷史上較為璀璨而又混亂的時期,各個諸侯政權並起,天下大亂
  • 淺談戰國時期的武器裝備
    ▲春秋時期兵器-宋公欒戈銘這時不但有了鋒利的鐵兵器,而且創造了遠射有力的弩。弩的起源很早,最初用於狩獵。作戰用弩,可能在春秋後期最先出現於楚國。《吳越春秋》記載陳音對越王勾踐說「弩生於弓」,弩是由弓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又說弩是楚國琴氏所創造,傳給楚的三侯,再傳到楚靈王(《勾踐陰謀外傳》)。弩不可能創造這樣早,但是到春秋晚期,南方楚、吳、越等國確實已經使用了。
  • 因為一個人,春秋吳國軍隊搖身一變成亞洲版的羅馬軍團
    在申公巫臣到來之前,吳國雖然有相當的軍事實力,但是根據記載:(吳軍)「不施詭譎,不練戎車,故不敢抗與中國。」這一時期的吳國因為地形原因,戰車發展極為遲緩,又因為與中原交流不多,已經不能適應春秋時期的戰爭形態了。
  • 教師教學用書 新版歷史七上第七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戰國七雄、商鞅變法、合縱與連橫等基本史實,感知戰國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辯證地認識戰國時期的諸侯兼併戰爭;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過程與方法:識讀《戰國銅壺》《戰國形勢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通過材料研讀,學會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
  • 部編版:七上歷史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1.識記戰國七雄的名稱,理解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2.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主要內容及作用,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況、構成、功能和意義,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戰國七雄」的含義;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和著名軍事家;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都江堰的修建。
  • 三國謀略放入春秋戰國竟得如此評價……
    而談到謀略,就有人表示三國時期的戰時策略比起春秋戰國時期簡直是小兒科,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不妨翻看一下歷史記載(正史),三國時期的謀士們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典籍供大家品讀(當然,《三國演義》本身就是謀略類小說),即便是諸葛亮比較出色的著作,也是學習前人的書籍衍變而來。
  • 看地圖學歷史:春秋戰國各階段地圖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疆域變幻無常,將當時的地圖資料和歷史事件結合起來,對後來的學史人意義重大。春秋戰國(前770—前221),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過渡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貴族政治不斷走向瓦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逐漸建立起來,過去和貴族政治相關的分封制、宗法制、世官制、禮樂制、井田制都走向了崩潰。而根據局勢的變化,又將分為春秋(前771—前453)和戰國(前453—前221)兩個階段。
  • 春秋戰國打仗都不缺糧,為何魚米之鄉的諸葛亮,卻次次缺糧
    ,分享歷史知識,全都是小編精選內容喲。總之,戰國時期很多地方都不怎麼出產糧食,但是在歷史記載中,並沒有戰國很缺糧的記載。而諸葛亮生活在魚米之鄉,他的北伐卻次次缺糧。那麼,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但是木牛流馬只是解決了如何在崎嶇的山路上運行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勞力的問題,糧食依然需要人工來推拉的。事實上,春秋戰國時期,如果遇到勞師遠徵的事情,戰爭往往會打敗。比如秦穆公就曾試圖到中原去爭霸,當時他派上了孟明視等幾位大將去,結果就因為太遠,打了敗仗。這使得秦穆公明白,他當時根本就不具備勞師遠徵的能力。所以他最終只是在西域這裡打天下,擴大自己的地盤。
  • 一場「代理人」戰爭,改變了春秋列國的命運
    》)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2876,閱讀時間:8分鐘說到代理人戰爭,大家首先想到的多半是美蘇爭霸時期的一系列戰爭,如韓戰、越南戰爭。代理人戰爭頻繁出現的時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蘇冷戰開始的時候。由於當時美蘇之間的勢均力敵,兩國均呈現出投鼠忌器的態度,誰也不肯輕易對另一個與自己實力差不多的大國付諸武力。尤其是在美蘇兩國都擁有了核武器之後,出於對核武器威力的忌憚,雙方都怕與對方直接衝突,而最終導致核大戰的爆發。
  • 新世紀的春秋戰國 ——全球及亞洲秩序的解構與重建(上)
    這句話可以貫穿歷史古今,永遠正確;而所謂「天下」,在古,即為中國,在今,則為全球。無論古之中國,今之全球,或分或合,時分時合。由於分與合均為動能,故分合之間,必對原有秩序造成衝擊與破壞,是謂解構;然後,在解構之中,又會依循新的動能,逐漸摸索出一種新的穩定狀態,此即為新秩序的重建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