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真納和他的孩子巴基斯坦

2021-02-07 四海無人對夕陽
提示點擊上方↑「四海無人對夕陽」關注這個專注於西藏歷史、文化的原創帳號,如果對這個系列的其他內容感興趣,可以選擇「查看歷史文章」 ,或搜索微信「baifabuyi」和老布聊聊你的看法!

阿里·真納是巴基斯坦的國父,以一己之力將數以億計的穆斯林從印度剝離出來,並最終形成了兩個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在印巴分治的過程中,阿里·真納強硬且毫不妥協的作風,讓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個種族主義者,真的是這樣嗎?

今天我們以時間為軸,看看他成長的軌跡,以及各時間段裡,思想的變化!

穆罕默德·阿里·真納是巴基斯坦的國父、國家的締造者、巴基斯坦自治領首任總督、「穆盟」(全印穆斯林聯盟)終身主席。

以上這一長串頭銜,足以說明巴基斯坦建國期間,阿里·真納的巨大作用和崇高威望。

甚至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阿里·真納就不能可能有巴基斯坦這個國家,同時南亞次大陸的政治格局將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巴基斯坦的國父阿里·真納曾是印度國大黨的黨員,瑙羅吉、聖雄甘地的重要助手,長期秉持印度教徒應和穆斯林和睦相處的思想,堅決反對巴基斯坦獨立建國的政治人物。

究竟是什麼,讓阿里·真納的思想發生了180°的巨大轉變,又是怎樣的困頓,才使他用一種不顧一切的方式,建立了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我們來看看,阿里·真納的成長曆程和不同時期思想上的變化吧。

1、阿里·真納人生的第一個階段,英國求學和成為印度國大黨黨員。

1876年12月25日,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出生於喀拉蚩一個雜貨店店主的家裡,他的父親很開明,阿里·真納6歲時把他送進教會學校學習,當他發現兒子天資聰慧後,又在一個喀拉蚩的英國經紀人的幫助下,將16歲的真納送入了英國倫敦林肯律師學院繼續深造。

年輕的阿里·真納爆發出驚人能量,不到兩年時間便通過學院的考試,成為倫敦林肯律師學院建院幾百年來最年輕的律師。

隨後,阿里· 真納正式成為一名在冊的英國律師,在英國期間他結識的印度政治活動家,印度國大黨的奠基人之一達達拜·瑙羅吉。

在英國做律師期間的阿里·真納

瑙羅吉是印度歷史上一個開創性的人物,他是第一位以印度人的身份在英國本土當選下議院議員的人。

他首先提出了所謂「財富外流」的理論,明確指出「英國殖民統治者從印度榨取大量財富而沒有任何補償,是造成印度貧困的根本原因」。這一理論,也成為之後國大黨爭取印度獨立的政策基石。

1896年,年輕的阿里· 真納追隨瑙羅吉回到了印度,加入了印度國民大會黨,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三年後,他在穆斯林選民的擁戴下,成為印度立法議會議員。

需要注意一點,阿里·真納雖然是為穆斯林,但他不是從始至終都不是種族主義者,也不是一個教派為先的篤信之徒。

在他成為國大黨成員期間,阿里·真納沒有表現出任何伊斯蘭教的色彩,他奮鬥的訴求是為全體印度人民爭取權利和自由。

國大黨青年骨幹時期的阿里·真納

2、阿里·真納人生的第二個階段,與國大黨漸行漸遠。

1913年,阿里·真納加入了印度第一個以信仰劃分族群的政黨——全印穆斯林聯盟(簡稱「穆盟」)。

但此時的穆盟和國大黨尚不是死對頭,兩黨之間是合作關係,他們共同的對手是英國人。換句話說,兩黨共同追求的是所有印度人的權力和地位。

1917年,瑙羅吉在孟買逝世,聖雄甘地從南非回國繼續領導國大黨。從這時開始,阿里·真納逐漸與國大黨漸行漸遠。

這兩個風格迥異的領袖要是能合作一起,那真是活久見了!

很多人都將兩位領袖的分離理解為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因為聖雄甘地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印度教徒,而深受英式教育影響的阿里·真納思想更世俗化。

因此,甘地主張通過印度教式的「堅忍、非暴力不合作」 的方式獲得印度自主權,而真納堅持採用憲法鬥爭的方式獲得獨立,當然這和他英國律師的經歷不無關係。

但其實從二人的性格上說,兩位領袖都不是甘居人下的人物,「一山難容二虎」幾乎是必然出現的局面。

終其一生,即便是在國大黨任職期間,阿里·真納對甘地的稱呼都是「甘地先生」而不是「聖雄」。

由此可見,他在當時的印度是少數不狂熱跟隨甘地的人士之一,而很多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都曾將甘地作為偶像。

1920年,真納退出國大黨,並警告甘地說:「他的手段(非暴力不合作)不但會造成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的分歧,而且會在這兩群人內造成分裂」。

但甘地不為所動,因為他的背後有多達三億的,印度新一代民族主義支持者。

3、阿里·真納人生的第三個階段,對穆盟政策失望,離開印度回英國,繼續從事律師職業。

阿里·真納之所以離開印度,一方面是因為他與甘地不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穆盟的政策也很失望。

雖然1924年,阿里·真納當選「穆盟」主席,但面對印度複雜的宗教紛爭,尤其是西孟加拉地區多次爆發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互相仇殺的局面。

阿里·真納不斷呼籲兩教教眾間的合作,他在向穆斯林的呼籲書中寫道:「難道我們不能埋葬我們的分歧,組成聯合陣線嗎?那樣,印度教的朋友將會更尊重我們,覺得我們更有資格和他們並肩站在一起!」

在成為「穆盟」主席後,他也對黨內同志呼籲:「外國統治印度,並且繼續維持統治,主要因為印度人民尤其是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不能團結一致,缺乏相互信任。我可以說,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團結之日,就是印度實現自治領責任政府之時。」

但可惜,他所堅持的「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一個民族,應該生活在一個印度」的理念,得不到黨內的支持。

中年的阿里·真納

當時,印度次大陸上瀰漫著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穆盟內部大多數人都主張建立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不和眾多印度教徒生活在一起。

為此,他和穆盟的另一個重要領袖伊克巴爾多次爆發激烈爭論,並直言不諱的抨擊他:「你這是在分裂印度!」

我們需要注意一點,阿里·真納是是什葉派穆斯林,在南亞次大陸的教派體系裡屬於少數派,他又是什葉派裡的七伊瑪目派,是少數派什葉派裡的少數派。

但和大多數少數派領袖不同,阿里·真納追求一個完整的印度獨立。這種觀點至少在1932年以前,參加倫敦討論印度問題的圓桌會議上一直如此。

阿里·真納(右坐者)和利雅卡特·阿里·汗(左坐戴眼鏡者)分別被任命為巴基斯坦第一任總督和總理,兩人都被認為是現代巴基斯坦的創始人。

4、阿里·真納人生的第四個階段,回到印度為巴基斯坦獨立建國奔走呼號。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1934年底,「穆盟」領導人伊克巴爾病入膏肓,「穆盟」需要一個新的領導核心。

伊克巴爾對追隨者說:「去倫敦請阿里·真納回來,雖然他不同意我的理念,但他是唯一一個能夠實現這一理想的人!」

後來的巴基斯坦第一任總理利雅卡特·阿里·汗親自去倫敦邀請阿里·真納並對他說:「人民需要你,只有你才能挽救穆盟,使它獲得新生!」

回到印度的阿里·真納同伊克巴爾進行了多次長談,雖然伊克巴爾反覆勸說,但未見得阿里·真納接受了他的觀點。

可緊接著發生的一件事,讓阿里·真納認識到,他心中的「兩教和睦」只是鏡花水月,永遠是個夢想。

1935年,英國國王批准印度政府法,印度有11省開始享有自治權。接著印度進行了大選,國大黨獲得多數選票,但國大黨領導人堅持一黨組織內閣,拒絕與「穆盟」合作。

在這種情況下,真納感到必須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

從此之後,阿里·真納從一個堅定的民族和睦主義者,轉變成一個堅定的穆斯林獨立主義者,開始毫不妥協的執行,由伊克巴爾首次提出的「兩個民族」道路。

伊克巴爾的「兩個民族」理論,其實就是巴基斯坦建國訴求的基礎。這個理論認為,「印度斯坦上生活著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一個是印度教,一個是穆斯林。」

這兩個民族不能生活在一起,必須要分開。分開的方式是穆斯林人口佔大多數的地區,要分出去獨立成為一個或幾個穆斯林國家。

熟悉印度次大陸歷史的朋友會發現,英國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的「印巴分治」方案,幾乎就是這個方案的翻版。

而這正是阿里·真納和其領導的「穆盟」奮鬥的結果。

「大巴基斯坦」的宣傳海報

既然,「穆盟」不是阿里·真納創建的,「兩個民族」的理論也不是阿里·真納提出的,為什麼所有人都公認他是巴基斯坦的國父呢?

這是因為,當阿里·真納第二次回到印度領導「穆盟」開始奮鬥時,「穆盟」在印度根本不是一個重要的政黨。

在當時,即便是在穆斯林聚居區,「穆盟」獲得的選票都不超過5%,這其實也是國大黨不把「穆盟」當回事兒的原因之一。

廣大生活在印度次大陸的穆斯林,大多數都將選票投給了國大黨。其原因在於,這些底層的穆斯林腦子中並沒有種族區別的概念,長期生活在一起的民眾,已經習慣了「印度人」這個身份定位。

雖然兩教教徒差別如此之大,並經常爆發血腥的鬥毆,但大多數底層穆斯林,依舊認為自己是一個「印度人」。

如何給這些數量眾多的底層穆斯林進行「身份啟蒙」,讓他們萌生「身份差別化」的概念,是巴基斯坦建國的基礎,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阿里·真納開始全印各地奔走演講,反覆向民眾灌輸,「你們是穆斯林!你們不是印度人!」

同時,面對各種印度教黨派的示好,阿里·真納選擇了「絕不妥協」的態度,要麼100%按照我的條件談,否則就沒有談判。

因為,他心裡很清楚穆斯林是弱勢群體。自從1857年莫臥兒帝國崩潰後,在印度次大陸上的穆斯林,從統治階層變成被統治階層,之後英國對印度的殖民依靠的主要是印度教徒。

如果他在這時候,哪怕流露出一點要退後的跡象,那下面必然是一步一步的不斷後退。

因此,他擺出了一種強硬到極點的「絕不妥協」態度,告訴對手、告訴黨內同志、也告訴所有底層的穆斯林,我爭取的是一塊獨立的,屬於全體穆斯林的生存空間,至於它叫什麼並不重要。

真納在穆盟組織的大會上演講

1940年,「穆盟」在拉合爾召開年會,通過了著名的《拉合爾宣言》。這標誌著謀求建立獨立穆斯林生存空間的訴求,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有意思的是在《拉合爾宣言》中,穆盟表示要建立一個或幾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他們用的是複數。

這說明一個問題,即便到了這個時候,領導全印穆斯林獨立運動的穆盟依舊不能確定,到底能不能將分居各地的印度穆斯林捏合成一個國家。

造成這一局面的是印度穆斯林之間複雜的教派、地方豪門和部族勢力關係,誰都不知道,在這種亂麻一樣的政治、宗教關係影響下,大家究竟能不能走到一起。

《拉合爾宣言》代表的是穆斯林從印度出走的訴求,至於走出去以後如何,到時候再說。

所以,《拉合爾宣言》是一個統一戰線式的宣言,非常像當年國大黨和穆盟的聯合,共同對付英國人。而這次穆盟換了一個對手,變成了整合印度國內所有穆斯林勢力,一起對付代表印度的國大黨。

當英國最後一任駐印總督路易斯·蒙巴頓,1947年3月22日抵達新德裡時。

聖雄甘地和阿里·真納已經水火不容,甘地強烈反對分離思想,提倡實現統一印度,而真納毫不妥協的要求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離。

身為英國王室成員的路易斯·蒙巴頓,根本無心促進印巴融合。反正英國人離開已經是種必然,以後的印度斯坦究竟是陽光明媚,還是洪水滔天都和他沒關係了。另外,從某種程度上說,分裂的印度次大陸對英國未嘗不是件好事。

1947年4月,國大黨和穆盟的最終談判最終破裂,蒙巴頓開始向國大黨施壓。在國大黨同意分治的前提下,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出臺。

阿里·真納和蒙巴頓

蒙巴頓命令毫無經驗的倫敦律師西裡爾·雷德克裡夫,在印度斯坦地圖上草率的劃分了兩國邊境,這就是著名的「雷德克裡夫線」。

西部的旁遮普地區,被分為旁遮普省和旁遮普邦,東邊的孟加拉地區,則被分為東巴基斯坦和西孟加拉邦,分屬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

1947年6月3日,蒙巴頓在全印廣播電臺發表講話,宣讀了《蒙巴頓方案》的內容,從此印、巴、分別成為了獨立的國家。

雖然草率分割兩國的《蒙巴頓方案》,給兩國新興的國家都造成了巨大的痛苦,第一次印巴戰爭四個月後即告爆發,但至少阿里·真納的建國夢想實現了,印度次大陸上的廣大穆斯林有了屬於自己的國家。

這個名叫「巴基斯坦」的新生兒,是他父親希望的哪個模樣嗎?

提倡「種族區隔」的阿里·真納是一位種族主義者嗎?

命運多舛的巴基斯坦在存在意義上又有哪些悖論呢?

我們下一篇仔細說!

對這個題材感興趣的朋友,關注老夫吧!我帶您從不同的視角,來解析唐蕃之間的關係。


本公眾號,全部都是老布原創的歷史文章,要是您看著覺得還湊合,順便關懷一下也是極好的!哈哈哈!

對老布感興趣的,可以嘗試一下這個,保您滿意,哈哈哈!

相關焦點

  • 巴基斯坦喜慶國父誕辰144周年
    本報訊 巴基斯坦每年12月25日為法定節假日,以紀念巴基斯坦國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納(Muhammad
  • 破碎的印度:印巴分治是真納之過?
    然而,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矛盾從未停息,克什米爾地區問題尚不明確,兩國自分治之初就從未和平共處。真納是否是名副其實的歷史罪人,《真納:印度-分治-獨立》給出了不一樣的見解。從BJP的標準來看,辛可能算是溫和的了,但是,他也牢牢抓住我們熟悉的,右翼對「破碎的印度」這個主題的關注——關於法律和秩序,「少數主義」(他把這個原則追溯到印度領導人們接受的分治原則)帶來的破壞,以及在穆斯林的不停要求下可能發生的「第三次分治」給印度帶來的威脅。這種混亂,他毫不含糊地告訴我們,是真納留下的「荒蕪的」和「破壞性的」遺產。
  • 巴基斯坦國父真納
    8月7日,巴基斯坦制憲會議在北部的喀拉蚩召開,會議主席、巴基斯坦國的奠基者真納激動地向代表們宣布:「你們自由了,你們可以自由地到廟宇去,到清真寺去,或者到這個巴基斯坦國家任何其他做禮拜的地方去。不論你們屬於什麼宗教、種性或信仰,都毫不妨礙我們都是同一個國家的公民,而且是平等的公民的這一基本原則。」全場代表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 想當羅密歐的巴基斯坦國父真納,尼赫魯的秘密激情 | 沃爾波特筆下的印巴分治
    沃爾波特撰寫的關於巴基斯坦「國父」真納(Muhammad Ali Jinnah,1876—1948)的作品《巴基斯坦的真納》(Jinnah of Pakistan,1984),讓他幾乎進不了巴基斯坦。沃爾波特在序言裡寫:「能顯著轉變歷史進程的人很少,能改變世界版圖的人更少,能創建一個民族國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穆罕默德·阿里·真納把上面這三件事都做了。」
  • 印巴分裂,巴基斯坦國父真納的故事
    舉個例子,巴基斯坦的空軍非常精銳,上次印度戰鬥機來襲的時候被巴基斯坦輕易擊落,但是陸軍就是打不過印度,這和中國形成強烈反差,中國在中印戰爭中使用穿插輕鬆能俘虜大批的印度軍隊,整個中印戰爭中,俘虜的印度軍人是擊斃的三倍。和大家想像的穆斯林的形象不同的是,真納實際上相當的世俗主義,看看今天的巴基斯坦,是不是覺得諷刺?
  • 印度和巴基斯坦衝突的真正原因
    印度政府指認巴基斯坦支持的「默罕默德軍」為事件元兇,又宣布取消對巴最惠國待遇、提高自巴進口商品關稅、威脅阻斷跨境水流向巴方;巴基斯坦則「強烈反對印度媒體和政府未經調查就影射此次襲擊事件與巴方有關」。他表示,印度空軍多架戰機在突入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後,巴基斯坦空軍隨後派出戰機攔截,印度戰機由於遭到攔截,匆忙拋棄有效載荷,並沒有對巴控克什米爾地區造成任何人員傷亡和損失。
  • 家族·傳奇 | 巴基斯坦第一大政治家族貝·布託家族:曾經的傳奇、如今的傳說
    1999年4月14日,巴基斯坦的一家法院裁定貝·布託與丈夫扎爾達裡因腐敗罪、濫用職權罪而判處5年監禁,並被處以860萬美元罰款。為此,貝·布託帶著三個孩子踏上了長達八年的海外流亡的漫漫長路,先後流亡於英國、阿聯、瑞士等國家。而扎爾達裡卻沒能逃過牢獄之災,因為涉嫌殺害貝·布託的弟弟穆爾塔扎·布託被捕入獄,直到2004年才結束了8年牢獄生活,重見天日,儘管扎爾達裡一直否認針對他的所有指控。
  • 真打起來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火藥桶」,是一個西方大國70多年前設計的陰謀!
    但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此君可是世界上響噹噹的人物:1937年2月22日,他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阿里汗他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因為他是當時的「世界首富」。印度瘋狂吞併境內土邦的行動,巴基斯坦不會視而不見:你的臥榻之側不容人酣睡,難道我的就可以嗎!克什米爾對於巴基斯坦,相比海得拉巴對於印度,要棘手很多。急於將克什米爾收入囊中的巴基斯坦,嚇壞了土邦君主辛格,他選擇主動投入印度,換取其武力支持。印度很樂意「插一槓子」。
  • 巴基斯坦強硬拒絕承認以色列:犯了大錯誤,先把巴勒斯坦解決好了
    阿聯與以色列建交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巴林最近與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和經濟關係。海灣其他一些國家也在考慮使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選擇。這包括沙特、科威特等國。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說:「讓我們在經濟方面站穩腳跟,然後您可能會問到這些問題。」他指的是,巴基斯坦對石油資源豐富的海灣國家,主要是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長期經濟依賴。他明確表示,他對承認以色列沒有考慮。他繼續說:「除非達成一個能夠使巴勒斯坦人滿意的公正解決辦法,否則我不會再承認以色列。」在談到巴基斯坦「國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納時,穆罕默德·阿里·納一再拒絕承認以色列。
  • 印巴戰爭和中國態度
    優秀的人從來都不是獨行俠,尼赫魯的獨立運動、分家合伙人穆罕默德·阿里·真納按捺不住要登臺了。真納出生在印度最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喀拉蚩市,今天的巴基斯坦信德省首府。3歲的尼赫魯還在上幼兒園,16歲的真納已經跟著他父親在倫敦做貿易運輸生意,志向遠大的真納對生意倍感無聊,第二年轉身就去英國林肯法學協會學法學,拿下律師資格考試時才19歲。
  • 金一南:喀拉崑崙橫刀立馬,他是真英雄!
    他和戰友用生命捍衛守護,如果不是他張開雙臂,率先擔當,難以想像當時戰場態勢。一旦失守,河邊這條橫線,就算我們後來反攻,也會極為被動。他是真英雄。沒有打不垮的兵,只有打不垮的將!——— 金一南畢業後,我選擇來到西藏阿里。很多人覺得阿里很美,甚至不遠萬裡驅車遊玩,可在我們眼裡,這裡卻是沒有最苦、只有更苦的地方。我蹲守的前哨執勤點靠近中印邊界線,海拔超過5500米,極度嚴寒和缺氧。由於當時連頂帳篷都沒有,在夜間執勤時,我只能在睡袋裡打個盹。我們的物資都是直升機運輸的,到冬天的時候封山,直升機沒有辦法起飛,我們甚至長達半個月以上都沒有物資,只能靠巡邏間隙出去挖野菜撐著。
  • 知名演員納扎被塔利班處決,原教旨主義成為對塔利班之嘲諷
    一段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之視頻顯示,兩名男子扇了納扎.穆罕穆德耳光然後辱罵他。他後來身中數槍被處決。
  • 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關係的歷史回溯與展望
    巴方一直強調,巴基斯坦與所有鄰國和其他國家保持友好善意是唯一外交道路。因為,面臨東部邊境直接威脅的巴基斯坦,無法再承受西部邊界的敵對關係,巴基斯坦絕不希望東西邊境都存在敵對國家。並且,只有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確立友好關係才有可能實現該地區的和平與發展。但是,巴基斯坦的外交努力未能改善巴阿關係。
  • 難民親述|我是這樣從劇變的阿富汗逃到巴基斯坦的
    我是這樣從劇變的阿富汗逃到巴基斯坦的作者:阿里審校:站長排版:站長七八月,喀布爾人生活很舒適,由於疫情的關係,堵車很少,空氣也不錯,人們都為自己的生活忙碌著。不過,總的來說,阿富汗的安全形勢不太好,有幾個城市已經落在塔利班手裡,阿富汗最安全的地方還是首都喀布爾。
  • 約納森·內塔尼亞胡和他的最後一戰
    1973年贖罪日戰爭,以預備役身份再度應召加入「總參偵察營」,先後參加了在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的作戰,以及在戈蘭高地對敘利亞的作戰。繁忙的軍務並沒有阻攔班傑明的求學之路,他先後於1975年和1977年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和商學碩士學位。如果不是因為哥哥,班傑明不僅會修完他的博士學位,還會繼續從商。
  • 首提多元化治理,阿里為何變陣?
    阿里又一次「擁抱變化」。12月6日早,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發出內部信,任命戴珊和蔣凡分別操盤新設立的「中國數字商業」和「海外數字商業」兩大板塊。這也是自2015年提出「大中臺」戰略之後,阿里組織架構最重要的一次調整。
  • 巴國前總統死於空難,4個組織有嫌疑,美國情報機構:手段真高明
    1971年阿里·布託執政後,齊亞·哈克又對其忠心不二,唯命是從,因此受到阿里·布託信任,晉升為巴基斯坦第三軍軍長。當時的阿里·布託名為總理,其實權力很大,兼任外交、國防和內政部長,能得到布託的信任,自然是前途無量。
  • 叢林血戰~布納(4)
    叢林血戰~布納(3)1942年11月19日,布納戰役開始。今天要不惜一切代價,奪取布納。麥克阿瑟「。由於紅箭師沒有攜帶美國重炮出戰,哈丁只能依靠空軍的轟炸和迫擊炮炮擊對付這些隱藏的火力點,他下令進行正面攻擊。精心瞄準的日本機槍和迫擊炮火力和狙擊手讓美軍進攻屢屢受挫。
  • 【輸贏讀書會】阿里大政委歐德張:如何打造一支阿里鐵軍式的銷售冠軍團隊?
    馬雲曾公開評價,「阿里鐵軍」是阿里巴巴旗下勇猛彪悍、所向披靡的銷售團隊。在一個團隊中,成員的性格、背景和經歷存在差異,做事風格也大不相同,怎樣才能快速拉近彼此的距離,打造一支高留存率、高績效的鐵軍團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