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臺灣,是中國復興的必經之路,既是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也是對復興成果的階段性驗證和夯實。
本文歸納了兩大脈絡:
一是武統臺灣的四個重點,二是中國臺海開打之前需要完成的八大拼圖。兩者密切相關,後者是前者得以實施的基礎。
第一,收復臺灣主要有四個重點:
1、何時打?
2、怎麼打?
3、收復之後怎麼治理?
4、開打之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當然在這四個問題之前有個大前提,就是是否一定需要武統。
從理想狀態上來說,倘若能夠和平解決,或者不戰而屈人之兵,那自然是最好的結果。
畢竟,中國的和平來之不易,沒有人希望打仗,良師就最不希望戰爭,何況還是同室操戈,俗話說血濃於水,若非逼不得已,斷不忍拔刀相向。
1、關於何時開打的問題。我分析過,短期比較好的時機是11月份美國大選期間或之後那幾天,因為總統大選是美國雷打不動的傳統,即使二戰期間都未曾改變時間安排,如果臺灣方面在11月之前有「急獨」行為,那正好可以趁大選期間美國無暇分身,速戰速決武統臺灣。
如果是大選之後幾天也可以,趁新的領導班子立足未穩之際,先把生米煮成熟飯再說。
除了這兩個短期的固定時間節點之外,還有一個隨機時間節點以及中長期時間節點,如果真有意外發生,屆時對中方來說,也將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性機會。
而至於中長期節點,我個人其實並不贊成此事再久拖,因為我一向的觀點都是「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因為戰局瞬息萬變,戰機也可能稍縱即逝,一旦出現了歷史性機遇,一定要當機立斷,以雷霆手段把握住,因為我們並不是在逞匹夫之勇、盲目意氣用事,而是已經準備和磨礪多年,無論在內部還是外部條件上,都已經具備了完成這一偉大歷史使命的實力。
我們缺乏的,只是一個最好的內外部時機。
這個時機,既要根據我們自身的實際情況,也要結合美國方面和世界政局的動態,找到能夠形成共振、對我們最有利的那個點出手,確保一擊成功!
教員曾說「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所以所謂的「不打第一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規則,要是永遠不打第一槍,那要槍幹什麼?
2、關於臺海戰爭怎麼打。我認為應該借鑑當年的赤瓜礁海戰,就是在做好周密充分準備的前提下,耐心等待對方犯錯誤,然後速戰速決,一舉拿下。
目前美國和臺當局不斷地以切香腸的方式蠶食我們的底線,倘若美軍EP-3E電子偵察機在臺灣起降這件事情有足夠的證據做實,那基本就隨時可以開打,只需等待最好的時機動手便是。
或者,像老胡後來建議的讓解放軍的戰機天天去臺灣頭頂上巡航溜達,我認為這個辦法還不錯,必要時,他們不挑事咱們都得主動給他們製造個擦槍走火的機會,何況他們還主動送上門來。
他們不是想用切香腸的手段磨咱們嗎?那咱們就同樣用刀子切回去。
前些天東風快遞一發,美國航母立刻沒了動靜,再趁他們亂搞美軍偵察機起降的這個機會,把臺灣上空直接劃成解放軍的正常巡航區域,到時候戰鬥機天天在頭頂上飛來飛去,試問誰最害怕?
必要之時,甚至咱們不排除也可以學學建國同志對付蘇萊曼尼的手段,臺獨份子當中誰叫囂得最兇,可以考慮給他先來個私人定製版的「意外驚喜」,從天而降的那種。
保準叫那些天天叫囂臺獨最兇猛的所謂強硬派,後背都溼透。
咱們泱泱大國,一時半會兒治不了美國本土是真,但還治不了家門口公然分裂國家的幾個鬧獨立的魑魅魍魎嗎?
笑話!真特麼打起來,弄他們跟捏死個螞蟻似的!
臺海之戰,主動權在我們手裡,一旦開打,必然會具備突發性、閃電戰、速戰速決等特徵,絕不能拖泥帶水,不給美國充分反應和幹預的機會,哪怕是象徵性的幹預。
過程越簡短,則效果越顯著,正常來說,美國絕無膽量為了臺灣跟中國全力拼命,當年一場古巴飛彈危機,全美國嚇得六神無主,為什麼?就是因為其面對的是一個足夠強硬而又不可捉摸的赫魯雪夫。
古巴飛彈危機,看似兇險可怕,但其實正是赫魯雪夫的以攻為守,才使得美國最終撤銷了在土耳其和義大利部署的飛彈,達到了以戰止戰的目的,換來了兩全其美的和平局面。
退一步講,就算美國真的在軍工複合體的綁架之下,跟中國爆發了熱戰,那麼在中國近海打起來,中國也完全不落下風,而如果真爆發這種大規模的全面熱戰,那將是關乎本世紀中美國運最關鍵的一次對賭。
我在《中美國運之戰》以及後面多篇文章中陸續分析過,只要中國做好充分備戰和打持久戰的準備,那麼耗到最後最終的贏家一定是中國。
跟美國之間的全面大規模熱戰,我們不希望發生,但這由不得我們,如果一味退縮忍讓,只會不斷刺激美國的胃口,面對慾壑難填的昂撒民族和川普這種流氓政府,退縮和懦弱的下場,TT前段時間已經做足了示範。
我在《對美國存有幻想,中國將萬劫不復》裡說過,如果中國心存僥倖,消極備戰,最終將萬劫不復!只有做好充分備戰,向美國展現我們最強的勇氣、決心和實力,才有可能以戰止戰,甚至不戰而屈人之兵。
3、至於收復之後如何治理。
這個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臺灣要是能虛心學習澳門,那就用對澳門的方式治理;倘若非要學車臣,那就是逼咱們只能學普京了。
我在《車臣是如何被馴服的?》裡面講過普京是如何令車臣這群最頑固的高加索勇士臣服的,大不了咱們也借鑑一下就是,前提是臺獨份子真能像當年的車臣武裝那麼有種。
當年的車臣戰役中,車臣人不怕死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除了青壯年以外,老人、婦女、孩子全部武裝起來參戰。
車臣的娘子軍,白襪子的冷槍和黑寡婦的人肉炸彈,令俄羅斯談虎色變。
那些在溫室裡長大,天天叫囂著獨立的臺獨男女,女的要是真能有車臣黑寡婦那種化身人肉炸彈、男的要真能像車臣男人們那樣有敢把青壯年幾乎打絕的勇氣,他們要真是這般有種,那反而省事了,那就不用顧慮怎麼治理了,都打絕了反而好治理了。
當然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自然絕不希望出現這種情況,我也有不少臺灣朋友,論個人素質和修養都非常不錯,很難想像當有一天要化友成敵,刀兵相向,會是什麼場面。
我們熱愛每一位同胞,我在國外那些年,看到同胞、聽到鄉音都無比親切,臺灣講國語,跟普通話毫無二致,在海外相見,很是親密。
戰爭的苦果,不應由熱愛和平的人民去承擔,懲罰,從來都是針對破壞國家分裂的犯罪份子,而不是針對普通人民的。
但在維護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統一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未來的路到底怎麼走,需要臺灣人民真正冷靜下來、認真思考,到底將如何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到底。
4、開打之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當年鄧公的女兒毛毛有次曾好奇地問父親「長徵的時候你都幹了些什麼工作?」
鄧公的回答十分簡單幹脆,只有三個字:跟著走!
國家有足夠的政治智慧,無論是一國兩制還是香港國安法的出臺,都是順應歷史潮流的絕妙之筆,收復後怎麼治理,國家自有良策。
對渴望國家統一的普通大眾來說,跟著走,做好執行就是最好的支持和歸宿。
第二,中國臺海開打之前需要完成的八大拼圖
臺灣問題,本質上是中美問題。
21世紀的世界,前半個世紀這世界的主要問題都將是中美問題,而越往後,越將是中國的問題,這是歷史大勢。
為了確保在臺海問題上萬無一失,需要做好跟美國全面決裂甚至爆發熱戰的充分準備,因此武統臺灣,我們除了要考慮臺灣本身的問題之外,還需要兼顧整個國內國際環境,兼顧整個世界政局方可。
而這,就牽扯到了收復臺灣之前、中國必須要做好八個方面的準備工作,我稱之為需要完成的八大拼圖。
這八大拼圖都是什麼呢?
國內的四塊拼圖,是:統一思想、充分備戰、糧食安全、和內外雙循環。
與之對應的,國際四拼圖則為:輿論爭奪、穩住周邊、能源保障、以及縱俄聯歐。
直白地說,就是從思想上、軍事上、經濟上、輿論上、糧食和能源安全上、周邊及國際關係上,都做好充分準備和協調,既要確保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在思想上不陷入內耗。
同時又要有精準的軍事方案和各種意外備案,此外還要做好與美國徹底脫鉤、甚至爆發熱戰的準備,以及因此引發的其他國家選邊站隊、趁火打劫(北約或五眼聯盟)或可能的地緣衝突(比如阿三渾水摸魚之類)。
有的人可能一看頭就大了,腦瓜子嗡嗡響,大呼「這太難了」。
難與不難,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再難能比當年抗美援朝還難?
當年新中國是真正的一窮二白,跟歐美之間的差距可謂天壤之別,就是那種極端的敵我對比之下,中國把以美國為首的17國聯軍打到不得不坐到了談判桌上講和,這個難不難?再往前說,長徵難不難?
難與不難,要看你想要什麼,或者說,你的宿命是什麼。
目前的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且這種變革為重構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極其難得的歷史機遇。
這是歷史給中國的機會,也是中國通過幾代人的努力自己拼來的機會。我們一直講中國復興,復興什麼呢?復興的是華夏的文明、富強和榮耀。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如果你的目標是星辰大海,是光榮和夢想,那麼苦難和鬥爭註定無法避免,多大的榮耀匹配多大的困難,你渴望的必須能配得上你的苦難方可。
自古英雄多磨難,梅花香自苦寒來。
1、統一思想難不難?很難。
無論歷史的契機多麼寶貴,總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和千萬種反對的理由出現,這其中大致分為四類人:有真正因認知不同的理性異見者,有單純因為愛好和平、不願戰爭的樸素思想者,有懦弱的怯戰者,還有一些是感覺收不收復無所謂的對臺灣重要性認知的極端缺乏者。
不同思想的出發點,本質上是因為每個人的利益訴求不同,看問題的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就不同。
三國時期,面對曹操號稱80萬眾的強大北方軍團,東吳集團裡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力主孫權降曹,反倒是平時沉默低調的魯肅,提醒孫權說,倘若投降,我們這些人照樣還有得官做,主公你怎麼辦呢?
說到底,張昭們、包括後來的汪精衛、胡適們,他們本質上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把個人私利放在了家國利益之上,只求保住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的安逸小日子,殊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無論中美博弈,還是臺灣問題,這都是沒得選的單項命題,心存幻想,只會越來越被動,最終萬劫不復。
在認知問題上一個典型的負面代表,就是「世界公民」胡適。
1962年2月24日,胡適在演講中因心臟病發突然跌倒,不治逝世。蔣介石曾在當天日記中寫道:胡適之死,在革命事業與民族復興的建國思想言,乃除了障礙也。
由此可以看出,蔣對胡適這種「世界公民」有多麼的不滿。
所謂世界公民,就是沒有什麼民族認同和家國情懷,不關心國家和同胞死活,打起仗來大不了自己一走了之,去外國繼續逍遙度日那種人。
胡適可以看作是那個時代的頂尖公知(兼買辦)代表,100年前的上海,新潮和時髦的程度直追巴黎,名媛們用著香奈兒香水,看著跟西方同步的電影,胡適、張愛玲們是那個時代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代表,跟整個時代充滿了違和感。
胡適對本土文化充滿了自卑,極度崇尚西方,所謂屁股決定腦袋,這樣一個人擔任駐美大使,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馬不停蹄地遊走和演講,但除了為自己拿了足足30多個榮譽博士學位之外,基本沒取得什麼實際性成績。
蔣介石對胡適在日美談判過程中表現出的軟弱極為不滿,1942年10月13日,蔣介石在日記《上星期反省錄》中對胡適作出「毫無貢獻」的評價,他說:
「胡適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結果,不惜借外國之勢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損害國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彼使美四年,除為其個人謀得名譽博士十餘位以外,對於國家與戰事毫無貢獻,甚至不肯說話,恐其獲罪於美國,而外間猶謂美國之不敢與日本妥協,終至決裂者,是其之功,則此次廢除不平等條約以前,如其尚未撤換,則其功更大,而政府令撤更為難矣!」
這就是蔣介石對胡適外交生涯所作的結論,說白了就是:KPI為負,沽名釣譽的軟骨頭一個。
擁有一大堆高知的國民政府,始終沒能形成向心力,反觀延安的精神面貌,就知道統一思想有多重要。
對臺問題上,如果統一思想這關捋不清,將後患無窮。
要統一思想,就要對症下藥,對認知缺乏者,講清楚收復臺灣的重要性以及現在面臨的歷史契機;對怯戰者,講清楚中美在近海開戰的軍事實力對比,該補課的補課,該壯膽的壯膽,才能逐漸達成認知一致。
臺灣為什麼必須收復?
從性質上講,關乎國家主權統一,容不得半分妥協。
從戰略上講,臺灣是中國打破美國第一島鏈封鎖,反制美國在西太平洋封鎖、以及遏制日本的兵家必爭之地。簡單地說,丟了臺灣,就相當於丟了沿海海防,中國自北向南沿海200公裡以內、集中了全國41%人口和50%大中城市的沿海地帶,失去了有效海防,那將何其恐怖?
臺灣在中國手裡還是依附於美國,對中美兩國來說,是完全冰火兩重天的局面,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曾說過:在任何情況下,臺灣都不能落入共產黨之手,這可能迫使我們的西部邊界後退到加利福尼亞、俄勒岡和華盛頓州的海岸,其結果是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禦圈有崩潰的危險。
2、其次是輿論,包括對內輿論、對臺輿論以及佔領國際輿論的至高點。
對內輿論本身也是統一思想的一部分,即一方面,讓民眾知道為什麼目前是百年不遇之歷史契機、為什麼必須要武統、以及不要過分緊張、不要盲目恐美。
美國處心積慮對付中國,本質上是因為中國真正崛起和強大了,你強大才會被針對,被針對是對你崛起的最好肯定。
就像有個段子說的:為何美國要遏制中國的崛起,而不遏制印度崛起?這就跟美國為何敢打伊拉克而不敢打俄羅斯一樣的道理,因為俄羅斯是真有核武器。
當美國說你有威脅的時候,你最好真的有威脅,否則可能將分分鐘面臨一管洗衣粉引發的血案。
目前中國的戰力,雖跟美國仍有差距,但足以自保和打贏本土近海戰爭。
人因未知而恐懼,給他把力量對比講清楚,大多數隻希望維持現狀過踏實日子的群體們心裡就踏實了。
對臺輿論則是動用一切宣傳工具,跟臺灣的普通民眾溝通,無論他們是希望回歸也好,還是臺獨份子也罷,至少讓他們知道我們是不得已,而且我們是只針對分裂份子而不是普通民眾。
但說到底,每個人終究都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他們選出來的地區領導人,如果犯了歷史性錯誤,那也是他們的責任。
總而言之,對普通臺灣民眾,儘量廣泛地團結和爭取,把武統的不得已交代清楚,把大是大非的道理講清楚,也把未來的願景傳達到。
國際輿論方面,則更是必須佔領的至高點。
可以想像,一旦武統,美國為首的五眼聯盟和西方陣營,將對中國發起怎樣的輿論風暴和經濟制裁甚至武裝幹涉,把這一切都想清楚,做好充分準備和預案則不足為慮,俄羅斯奪回克裡米亞六年,什麼制裁都經歷了,俄羅斯不也沒死?雖然過了幾年勒緊褲腰帶的日子,但照樣還是生龍活虎。
制裁你、和跟你玩命,是兩個概念。
就算沒有臺灣問題,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照樣要制裁我們,蘇聯和日本的前車之鑑擺在那裡。
但美國絕對不會為了克裡米亞跟俄羅斯拼命,同樣也不會為了臺灣跟中國拼命,臺灣問題,充其量可以成為美國跟中國全面脫鉤、拉上西方陣營制裁中國的導火索而已。
3、這就引出接下來的問題,中國的合縱和連橫。
戰國時期,公孫衍和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
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後秦國自西向東橫向與各諸侯結交,乃稱「連橫」。
今日之天下,是以中美博弈為主旋律、多邊發展為大方向的時代,作為舞臺上的焦點中美雙方,其實都在積極合縱和連橫。
就像我在《未來10年:六脈神劍跟五眼聯盟的世界話事權之爭》裡說的,未來10年,將是以中國為首的六脈神劍集團跟以美國為首的五眼聯盟團夥之間對世界話事權的爭奪。
美國是一家銀行,也是一個宿體,供其背後的宿主寄生用的,這就可以解釋為何五眼聯盟會是目前這五個國家: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
五眼聯盟本質上其實是昂撒和猶太的主宰們在昂撒人種體系區域內的風險管理,將其財富、產業、家族、親人等等資源,進行風險分散布局,從而避免一旦發生戰爭時,家族勢力被一波核戰爭直接徹底滅絕。
六脈神劍VS五眼聯盟系列也是分為上下兩篇,這裡我不再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點擊連結查閱《未來10年:六脈神劍跟五眼聯盟的世界話事權之爭》(上篇)、《大國崛起!中國六脈神劍必將斬滅美英邪惡五眼》(下篇)。
我說的六脈神劍裡並沒有歐洲,不是歐洲不重要,而是歐洲尤其是北約作為歷史上美國曾經的親密盟友,雖然現在歐美關係有了裂隙,並且對中國有很強的利益訴求,但還沒到可以立刻結成親密同盟的地步,但中歐連橫、各取所需會是未來的趨勢。
歐洲跟美國的淵源太深了,親美勢力規模十分龐大,這點從本次王毅外長訪歐過程中遇到的層層的阻力便可見一斑。
所到之處,往往伴隨著所在國的親美勢力,做出種種對中國不利的發聲,外長的歐洲之旅絕非一帆風順,中途更是經歷了印度犯境、捷克議長防臺等添堵事件,這從側面上既反映了美國對歐洲的壓力,也反映了美國及一些其他國家對中歐走近的焦慮。
比如喜歡渾水摸魚的阿三,不失時機地跳出來搗亂,一是迎合美國,二是給中歐之間的交流添堵,三是繼續轉移其國內矛盾,畢竟印度國內的疫情控制已經到了連最佛系的印度人都坐不住了的地步,本來印度政府還寄希望於掩蓋疫情慘狀以瞞天過海,但悲催無比的是,就在這種關鍵的節骨眼上,印度的前總統穆吉克竟然死了!
而且地球人都知道他因何而死,因為8月10號那天穆吉克曾在社交媒體上自己爆出了他確診了新冠肺炎的消息!
連前總統都死於疫情,叫整個社會怎能不恐慌?
畢竟,放眼整個國家,有幾個人能比前總統的醫療待遇更好?
所以阿三趁中方訪歐之際跳出來製造點緊張空氣,也就不足為奇。
正因有諸多困難,所以本次中歐達成的三點共識就顯得格外不易,工作總要有人做,路總要一步一步地趟出來,只要戰略方針對路,哪怕日拱一卒,也終將水滴石穿。
歐洲,目前的處境非常困難,隨著全球經濟的萎靡和美國國力的劇烈衰退,以及美國利用美元在全世界薅羊毛與日俱增的肆無忌憚,歐洲和美國之間的罅隙越來越大。
經濟的疲軟、MSL勢力對歐洲的蠶食、以及歐盟本身之間風雨飄搖的脆弱關係,使得歐洲如同一個病入膏肓的耄耋老朽,顫顫巍巍地將目光投向了年富力強的中國身上,對歐洲、尤其是法德兩國來說,他們心裡十分清楚,跟著年富力強的猛男搭班子幹活兒,不斷省勁兒,而且還能吃飽飯。
德國的前外長約施卡·菲舍爾日前發表了一篇意味深長的文章,我摘取其中幾個重點,從中可以看出以部分德國政治家為代表的歐洲部分政客對中國態度的改變,節選有點長,嫌麻煩的朋友可以直接略過。
約施卡·菲舍爾說:
「西方領導人一直認為,現代化和經濟發展將使中國最終擁抱西方民主、人權和法治。他們錯了。中國共產黨已經演化出一種新型的混合發展模式。到目前為止,這種做法非常成功。
就在一代人之前,中國還是一個科技落後的國家。今天,中國在許多定義21世紀的關鍵領域——數位化、人工智慧、量子和超級計算機——都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隨著中國準備在許多領域將美國甩在後面,它成為所有重要指標的領先經濟體只是時間問題。
自工業化開始以來,西方就有效地壟斷了全球權力。但現在,一個亞洲大國將很快結束我們所熟悉的西方霸權。
不管11月大選後川普是否留任,西方所受到的挑戰越來越大,這一情況將長期存在。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對改變中國和全球對美國模式的看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突然之間,西方的弱點暴露無遺,大家看得清清楚楚。
而現在,新冠肺炎危機進一步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和國內的薄弱處。美國應對疫情不知所措,這將有力地強化2008年危機給全球留下的印象。
西方必須擺脫對中國的幻想——無論是基於戰略天真的幻想,還是基於過去那種強權政治的幻想。
西方國家也應放棄自以為可以推動、強迫或勸誘中國成為自己那樣「民主國家」的想法。這意味著要在磕頭和對抗之間找到一條道路,以西方的價值觀和利益為導向。
西方必須按照「中國是什麼就是什麼」的原則,找到與中國共處的方式。」
歐洲對中國的利益需求,決定了中國連橫歐洲的可能性,穩住歐洲尤其是北約,這對中國的武統臺灣大計極其重要。
4、再說說穩住周邊的問題。
毛主席曾教導我們,要集中優勢兵力,還教導我們,要抓主要矛盾,今天無論中國還是美國,都不具備同時兩線開戰的能力。
對中國來說,在南海問題、中印邊境衝突、臺灣問題當中,最主要的矛盾無疑是臺灣問題。
南海,再過一百年也還是會有問題,以中國領土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為例,距離廣東1900公裡,但距離馬來西亞的亞西暗沙(Tanjong Payong)北邊只有約50公裡,距印尼的納土納群島(Natuna)東方約400公裡,可以說就在他們的家門口,類似這種地方,短時間內它會消停嗎?
而且,臺灣問題一日不解決,南海問題、釣魚島等問題也始終會受到牽制。
武統臺灣,除了美國,最不情願的應該就是日本,臺灣地處西太平洋南北航線要衝的地緣位置,是日本進入大洋深處的踏腳石,被日本視為海上生命線。
日本圍繞臺灣海峽進行了周密軍事部署,所以武統臺灣的備戰計劃之中必須要考慮到日本因素。
我在《安培辭職,中美博弈重壓之下的以退為進!》裡說過,目前來看,在中美西太平洋激烈軍事博弈的背景之下,安倍的辭職,是面對美國想在日本部署中導的壓力下,因不想捲入中美軍事衝突的託病請辭,以個人的政治生涯為代價為日本換取觀望和決策的時間。
目前看,如果川普政府連任,安倍真的正式退出政壇,那麼日本的繼任者,是否有能力延續安倍強大的在中美之間搞平衡術的能力,則十分關鍵。
中日之間雖有衝突,但更有共同利益,而且對日本來說,想要有朝一日擺脫美國奴役,真正實現國家正常化,中國的崛起,將是日本唯一的機會,中國才是日本未來現實正常化的唯一希望。
除了穩住日本,還有印度,所以現在還不是收拾阿三的時候,以阿三的尿性,中國如果東部無戰事,他也也不敢在邊境掀起太大的波瀾,但如果武統臺灣,則要有做好其渾水摸魚的預案。說到底,最好的辦法還是確保對臺閃電武統,速戰速決。
5、最後說說糧食安全、內外雙循環以及能源保障。
糧食方面,雖然中國是糧食進口國,並且是美國大豆的最大進口國,但三大主糧基本可以保障自給,支撐臺海戰爭並無問題,需要嚴肅對待的是武統之後,面對可能接踵而至的中美脫鉤以及親美陣營發起的制裁問題。
內外雙循環,則是今年政治局會議之後被反覆提到的新發展格局,即: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一方面做大做強內需,另一方面構建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相貫通的完整內需體系,把「大市場」轉變成「強市場」,促進有效需求持續升級。
雙循環做起來,就能耗得起,而且一定能耗得贏。
關於能源保障問題,隨著我們跟伊朗的深度合作、在中東話語權的增強,以及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投入使用,其局面類似糧食問題,都是支撐短期戰爭無虞,但需做好長期搏殺和有可能出現的未來長期對耗的預案準備。
最後總結一下:
收復臺灣的四個重點是:前期準備、何時打、怎麼打、如何治理。
武統需完成的八塊拼圖是:統一思想、充分備戰、糧食安全、內外循環、輿論爭奪、穩住周邊、能源保障、縱俄聯歐。
值本文結尾之際,良師問大家一個問題,有沒有那麼三個字,能讓你一聽見就打心底感動和熱淚盈眶呢?
於我而言是有的,那三個字就是:解放軍。
如果七個字呢?那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
因為,這隻隊伍,從來沒有讓人民失望過!
華山穹劍——時政分析、軍情解讀、國際縱橫、歷史回眸,國人關注的微信大號,每日將提供您喜愛的精品薈萃。
【敬請關注公眾號:華山穹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