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到中國,全國都能看到日偏食,而能看到日環食的環食帶,經過了西藏、四川、重慶(擦過西南和貴州交界處很小的部分)、貴州、湖南、江西、福建、臺灣部分地區。
加賀谷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沙羅周期。從2020年的日環食開始,以沙羅周期為間隔回溯,有多次類似的日食。
這次日環食屬於日食的137號沙羅序列,該序列在20世紀前後恰好處在「食分接近1」的位置上,即月球本影的末端很接近地表。因此連續多次發生全環食或「比日全食僅僅小了一點點」的日環食。(空間想像力好的朋友可以參考我的第一篇文章來理解)
137號沙羅序列部分日食信息(節選自維基百科)從觀賞和研究角度,由於從地球上看到的月面與日面邊緣貼得非常近,月球邊緣凹凸的山峰割裂了太陽邊緣,就會出現成串的貝利珠。即使是那幾次日環食,也如本系列第一篇文章所言,相較其他(食分比1小得多的)日環食也更容易看到貝利珠,而貝利珠通常在日全食時才有機會見到。
在沒有衛星觀測技術的年代,這就成了測量月面邊緣山峰的好機會。同時,由於全/環食帶很細,稍微偏離一些距離,可能就從日全食/日環食變為日偏食了。找到發生這一變化的臨界點,也對測量月球和地球的大小形狀有幫助。
這一類觀測,在1912年的法國巴黎郊區、1930年的美國加州、1966年的希臘[1]和土耳其都實施過。當然1948年也不例外,這是引起我最大興趣的一次日食觀測史。
——預兆印太戰略面臨軍事衝突,推背圖54象兩年內要應驗。大國博弈要走向殘局。印度會與中國往死裡磕,東邊日本在全速預備,臺灣牌會打得更加兇狠。越南也被利用起來了,澳大利亞會破摔!相似的日環食在1948年,恰好是中國解放戰爭時期,刀兵之象,如今是印太戰略運作,我們要警惕內外危機!1948年5月9日的日環食觀測史1. 日環食出現區域概況
這次日環食的環食帶從印度洋開始,穿過的陸地有印度卡爾尼科巴島(位於遠離印度本土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下圖箭頭1處)、中南半島、中國、韓國、日本禮文島(北海道西北的一個面積很小的離島,下圖箭頭2處)、蘇聯庫頁島東南角(下圖箭頭3處)和千島群島中的兩個小島(磨勘留島北半部和幌筵島南端,下圖箭頭4處)、美國阿拉斯加領地(當時還不是一個州)阿留申群島中的數個小島(下圖箭頭5處)。
其中,美國阿拉斯加領地位於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日食日期是5月8日。
1948年5月9日的環食帶環食帶的地理位置就非常有趣,雖然穿過的國家不少,但其中印度、日本、蘇聯、美國這幾個面積不算小的國家,環食帶都「不約而同」地只經過了幾個偏遠的離島。
而中國似乎運氣不錯,經過了很長一段陸地,選擇觀測地時有更多餘地。環食帶從廣東省遂溪縣與海康縣(今雷州市)交界處登陸中國,穿過廣東、江西、浙江、江蘇四省(其中包括後來劃入上海市的崇明島西北部),從江蘇省東南行署轄區呂四港(今屬啟東市)進入黃海。
彭博:美國公布對抗中國的計劃,涉及從印度到日韓的策略嗷嗷財經
發布時間:01-1313:27風控總監,優質創作者
作者: Philip Heijmans and Iain Marlow 編輯: 嗷嗷豬
[摘譯 - 原文 Bloomberg -- 2021年1月13日]
川普政府解密了其確保繼續主導中國的戰略,重點是加速印太的崛起,作為制衡北京的力量,以及關注臺灣地區。
周二,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Robert O 'Brien)宣布了這份題為《美國印太戰略框架》(United States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indian - pacific)的文件。奧布萊恩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份協議由唐納·川普總統於2018年2月批准,為美國過去三年的行動提供了「總體戰略指導」,並公布了這份協議,以顯示美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印太地區自由和開放」的承諾。
奧布萊恩在一份擴大的聲明中說:「美國的做法尋求確保我們的盟友和夥伴——所有擁有自由開放印度太平洋價值觀和願望的國家——能夠維護和保護自己的主權。」
這份文件列出了該地區的願景:朝鮮不再構成威脅,印度在南亞佔主導地位,美國與世界各地的夥伴一起抵制中國。它認為,中國將採取「越來越強硬」的措施,並警告稱,中國在人工智慧等尖端技術方面的主導地位,將「構成深刻的挑戰」。
在候任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就職一周前公布這份報告,引發了人們對其動機的質疑,但川普政府在亞洲反制中國的行動大體上得到了兩黨的支持。即將上任的拜登官員談到了與盟友和夥伴更多合作對抗中國的必要性,這也是該戰略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加強與澳大利亞、日本和印度的安全關係方面。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國家安全學院(National Security College)教授、院長羅裡·梅德卡夫(Rory Medcalf)說,這份文件顯示,美國在亞洲的政策是由「支持盟友和對抗中國」的努力驅動的。但他指出,在解除朝鮮武裝、維持該地區的「主導地位」以及在反對中國方面找到國際共識等問題上「幾乎肯定會失敗」。
梅德卡夫在為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這個解密的框架將具有持久的價值,因為它是處理與中國的戰略競爭的整個政府藍圖的開端。」「如果美國認真對待這場長期的競爭,它將無法在保持國內秩序和在印度-太平洋地區投射力量之間做出選擇。它需要同時做這兩件事。」
報告的重點包括:
--中國
假定中國「旨在瓦解美國在該地區的聯盟和夥伴關係」。
「中國尋求主導尖端技術,包括人工智慧和生物遺傳學。中國在這些技術上的主導地位將帶來深遠的挑戰。」
「中國將努力統一。」
「與盟友和志同道合的國家密切合作,阻止中國獲得軍事和戰略能力。」
--印度
期望的結果:「印度在安全問題上的首選夥伴是美國。雙方合作維護海上安全,對抗中國在南亞和東南亞以及其他共同關心的地區的影響。」
「印度在南亞仍處於領先地位,並在維護印度洋安全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他說:「加速印度的崛起,以及作為安全保障和主要防務合作夥伴的能力;鞏固與印度以強大的印度軍隊為基礎的持久戰略夥伴關係。」
「加強南亞新興夥伴的能力,包括馬爾地夫、孟加拉國和斯裡蘭卡。」
--臺灣地區
「設計並實施一種防禦戰略,能夠但不限於:(1)在衝突中否認中國在「第一島鏈」內持續的空中和海上優勢;(2)保衛包括臺灣在內的第一島鏈地區;(3)主導第一島鏈以外的所有領域。」
--朝鮮:
目標:「讓金氏相信,其生存的唯一途徑是放棄核武器。」
「最大化的對朝鮮施加壓力,使用經濟、外交、軍事、執法、情報和信息工具來削弱朝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遏制貨幣流動,削弱政權,並設置條件談判旨在扭轉其核項目和飛彈項目,最終實現完整的、可核實的,半島的和不可逆轉的無核化」。
「這樣做的方式是:(1)幫助韓國和日本獲得先進的常規軍事能力;(2)拉近韓國和日本之間的距離。」
--東南亞
目標:「促進和加強東南亞和東協在該地區安全架構中的中心作用,並鼓勵它在關鍵問題上用一個聲音說話。」
「在印度-太平洋地區推動一體化經濟發展模式,為一帶一路提供可靠的替代方案;建立一個關於如何最好地利用公私夥伴關係的工作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