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古裝電視劇《清平樂》熱播讓許多觀眾對宋朝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夜讀史書就來和大家聊聊在《清平樂》中反覆被提到的樞密使、參知政事等職務都是什麼官,以及殿前司是幹什麼的?
樞密使一職起源於唐代,是國家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的主官,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部長一職。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天下大亂。為了在戰事發生後能迅速作出反應,樞密使的權力被大幅擴大,一度凌駕於宰相之上。公元950年,後漢樞密使郭威發動兵變,推翻後漢政權,建立了後周,這也是樞密使權力的頂峰時刻。
郭威當上皇帝後,深感樞密使權力過大會對國家造成潛在危險,於是便將樞密院的部分軍事權力交到皇帝直屬的禁軍機構殿前司手中。到了後周第二任皇帝柴榮(郭威養子,又稱郭榮)執政時期,樞密院已成為一個純粹負責軍隊行政事務的機構,軍事職能主要掌握在殿前司手中,殿前司最高長官殿前都點檢的權力也凌駕於樞密院最高長官樞密使之上。
不過,後周很快就重蹈了當年後漢的覆轍。柴榮英年早逝後,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由於此時的樞密使已幾乎成了空架子,所以在趙匡胤兵變的過程中沒有起到任何制衡作用。
趙匡胤兵變成功後建立了宋朝,造反出身的趙匡胤自然也擔心老趙家的江山會被他人所取代。因此開始了一系列中央集權改革,他將原本集中在宰相手中的軍、政、財三權分別交給了樞密使、參知政事、三司使。同時又將殿前司的部分軍權重新歸還到樞密院手中,樞密使的權力相比之前有所加強。不過,宋朝制定了一套嚴密的權力制衡制度,防止個別大臣權力過大危及皇權。比如樞密使雖然專掌軍事政令,並且能調動禁軍,但統兵的權力卻仍在殿前司。而殿前司雖有統兵之權,卻無調兵之權。兩者相互制衡,確保了皇權高高在上。
說完了樞密使,接著我們來說說上面已經提到過的參知政事。宋朝的最高行政機構是中書門下。在宋朝前期,中書門下最高長官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不過考慮到相權過大會危及皇權,因此又增設了參知政事一職,位同副相,相當於現在的副總理。
參知政事最少設一員,最多設四員,因此一些觀眾在《清平樂》中會看到幾個不同的大臣都冠以參知政事的頭銜,這就好比我們今天的國家總理只有一位,但副總理可以有好幾位。
殿前司在本文前面介紹樞密使的時候已經多次被提及。殿前司是宋朝兩大禁軍最高指揮機構之一(另一機構為侍衛親軍司),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殿前司主要職責分為兩層,在內為皇宮禁衛,隨駕出行則為皇帝近衛,隨侍左右。此外,國家大型祭典,執行儀仗、引導、安保、護衛等任務也都是由殿前司負責的。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軍制遵循「強幹弱枝,內外相維」原則,禁軍中最精銳的殿前軍駐守在京城,侍衛親軍駐守在各地,以此達到「內外相制,無輕重之患」的效果。
參考文獻:《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