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蒸發溫度的調節:
蒸發溫度一般由蒸發壓力查表得出,蒸發溫度的高低取決於生產工藝的需要及蒸發器的傳熱溫差。當被冷卻介質為自然對流的空氣時傳熱溫差約為10~15℃;被冷卻介質為強制循環的空氣時傳熱溫差約為5~10℃。
霜層或油垢過厚,供液閥開得過小而供液不足以及蒸發器中存油過多等,都會影響蒸發溫度,影響換熱效率。
2、冷凝溫度的調節:
水冷冷凝器:冷凝溫度較冷卻水出口溫度高4~6℃;
風冷冷凝器:冷凝溫度比空氣溫度高8~18℃。
蒸髮式冷凝器:冷凝溫度比夏季室外空氣溼球溫度高8~14℃;
冷凝溫度用冷凝壓力或排氣壓力查表得出。
3、過冷溫度的調節:
過冷溫度可從節流閥前液體管上測得。單級製冷循環一般利用冷凝器獲得過冷,一般過冷溫度為3℃,對雙級製冷循環過冷溫度一般比中冷器內的溫度高3~5℃。
4、中間溫度的調節:
中間溫度由中間壓力查表讀出。要根據蒸發溫度、冷凝溫度和高、低壓容積比確定中間溫度。實際使用中採用高低壓級壓縮機組能量增減載調節中間溫度。
5、壓縮機液擊的操作與管理:
壓縮機發生溼衝程是因為液體製冷劑進入氣缸所致。液體進入量少時,氣缸外部結霜,量多時不僅結霜,而且會發生敲缸,嚴重時損壞機器。
單級壓縮機液擊的操作調整
壓縮機發生溼衝程時應立即關小壓縮機吸氣閥,同時關閉節流閥停止供液。若吸氣溫度仍繼續下降,應再關小吸氣閥,待溫度回升後,慢慢開啟吸氣閥,逐漸增大負荷,直到機器恢復正常工作。
在處理溼衝程時,應注意調整油壓與油位,若過低時應停機。
當發生嚴重溼衝程時,應首先停機,等處理完液體製冷劑時再開機,同時,冷卻器和水套中的供水量應加大,以防凍裂。為儘快恢復機器運轉,機體內液體製冷劑可通過放空閥放出。
預防措施
應注意觀察吸氣溫度,正確調整各容器的液面。發現機器出現溼衝程的跡象如:吸排氣溫度下降很快,機器吸氣腔結露,機體發涼,運轉聲音沉重,閥門起落聲音不清晰等。
6、冷凝器操作管理:
1、水冷凝壓力一般不超過1.5MPa;風冷凝壓力一般不超過1.8MPa;
2、根據水質情況,定期除水垢,水垢厚度一般不得超過1.5mm,一般一年清除一次。
3、蒸髮式冷凝器運行時,應先開啟風機、然後是循環水泵,再開啟進氣閥和出液閥。噴水嘴應暢通,定期清除水垢。
7、油分離器操作管理:
油分離器是一種氣液分離設備,將製冷劑過熱蒸氣中夾帶的潤滑油蒸氣和微小油粒分離出來。
油分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利用油滴與製冷劑蒸氣的密度不同,通過降低混有潤滑油的製冷劑蒸氣的溫度和流速分離出潤滑油。常用的油分離器有洗滌式、離心式、填料式及過濾式等。
油分離器的主要作用有:
1、確保潤滑油返回到壓縮機儲油槽中,防止壓縮機由於潤滑油的缺乏而引起故障。
2、防止壓縮機產生油擊擊。更好的發揮冷凝器和蒸發器的效率。
3、減小系統高壓端的震動和噪音。
發生故障時,為保證運行正常,應定期開啟手動回油閥進行回油。
8、高壓貯液器的操作管理:
高壓貯液器液面應保持在40%~60%,最低不低於30%,最高不超過70%,壓力不超過1.5MPa。有油或空氣應及時放出。
貯液器停止使用時,應關閉進、出液閥,貯存液量不應超過70%,與冷凝器間的均壓管不應關閉。長期停機時,應儘可能將製冷劑抽回貯液器中,以防止其他設備洩露造成損失。收回製冷劑後,除壓力表閥,安全閥前截止閥,液面指示器閥打開外,其餘全部關閉。
9、氣液分離器操作管理:
根據結構不同可分為:立式與臥式氣液分離器。
根據所用位置不同分為:機房用與庫房用氣液分離器。
根據使用工質不同分為:氨用與氟利昂用氣液分離器。
氟利昂用氣液分離器主要作用:
1、儲存分離下來的液體製冷劑,防止壓縮機發生溼衝程,並防止液體進入壓縮機曲軸箱將潤滑油稀釋。
2、返送足夠的潤滑油回到壓縮機,保證曲軸箱內油而正常。
3、氣液分離器內的盤管可作為回熱器,使製冷系統運轉良好。
冷庫設備常見故障排除
涉氨製冷企業標準培訓教材
連載┃製冷工具使用與基本操作(下篇)
液氨易爆!「棄氨派」與「保氨派「展開激烈爭論!
冷庫設計、選型、安裝、電氣控制及其他注意事項
製冷百科微信技術群
入群須知:
1、製冷百科公眾號建立:「冷凍冷藏群」、「中央空調群」、「家用空調群」、「熱泵熱水群」、「精密空調群」、「設計施工群」,現在免費開放入群。
2、本群禁止發布廣告、垃圾信息和二維碼,製冷百科群僅支持發送「製冷名錄電子名片」 。
3、 每個號只能進一個群,入群須從事行業1年以上工作經驗,並積極分享討論製冷技術知識。
長按或掃描此二維碼,加小編好友拉您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