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緬北再次爆發武裝衝突。24日,《環球時報》刊發題為《一些緬北民地武想挾持中國 這是一條死路》的評論文章,但我們對這篇評論的部分觀點持保留態度。
關於國際合作
評論稱,緬北衝突「嚴重影響了中國邊境地區的安全和發展,特別是對中方正在推進的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和『一帶一路』形成制約。現在,到了中方認真考慮,採取必要方式促成各方放下武器、坐到談判桌前的時候了。」
緬北衝突對於中國的直接影響是難民入境,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收留緬北難民是積極承擔國際責任的應有之舉。9月19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在聯合國總部出席第71屆聯大解決難民和移民大規模流動問題高級別會議並發言。他強調,「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每一個人的尊嚴都應得到維護,人道主義精神必須弘揚。」2009年8月8日果敢事件至今,緬北多次爆發衝突,難民多次入境中國。中國方面已積累了較為豐富處理難民問題的經驗,也建立了相應的應急處理機制。
緬北衝突確實直接制約了貫穿緬北的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而這條走廊是「一帶一路」規劃建設的六大經濟走廊之一。評論稱:「緬甸軍方應與民盟政府配合,積極參與和平進程。應採取更加包容的姿態,放棄一味擠壓民地武的做法,換取少數民族的信任,推動緬北衝突問題的解決。」這種說法顯然是有問題的。對於其他國家的內部問題,中國(人)不應該指手畫腳。儘管熱愛和平,但中國人沒有「白人的負擔」。
更重要的是,「不幹涉他國內政」是中國的基本外交原則,局限於緬北地區的衝突顯然屬於緬甸的內政。2009年8月17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例行的記者會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果敢問題屬於緬甸內政,緬甸問題要由緬甸政府和人民通過自己的智慧來解決。我們希望緬甸通過自身努力解決存在的問題,實現民族和解,中國政府將採取不幹涉別國內政的一貫方針,希望看到一個穩定、民主、發展、和解的緬甸。」
至於說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從1999年8月孟、中、印、緬四國發表《昆明倡議》至今,並沒有實質性地落地。實際上,這條經濟走廊是很難落地的:緬北衝突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並仍將延續,迄今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它會很快結束;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國北部毗鄰而兩國在此地區仍然存在著水資源爭端、難民問題等諸多重大爭議;緬甸和孟加拉國經濟貧窮、技術落後,產業結構高度重疊,雙邊合作難以推動;中國經濟實力雄厚、技術先進,但無法取得印度、緬甸等國的政治信任,中國無法起到引領作用。顯然,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遲滯歸咎於緬北衝突,是不公平的,也是沒有邏輯的。
此外,中國何必急於推動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設呢?中國與孟加拉國的政治、外交、經濟、貿易、投資、基建和軍事合作都十分緊密,印度對此極為敏感但限於國力而難以牽制;瓜達爾港的正式啟用,標誌著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邁入了新的階段,而印度則開始明確感受到來自於經濟和戰略壓力;密松水電站和萊比塘銅礦等項目的一再延宕,在某種意義上表明緬甸並不急於發展其社會經濟,並不急於登上「中國快車」;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順利推進,昆曼公路也已開通,中老鐵路順利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進程不斷加速,而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已涵蓋了緬甸等全部中南半島國家。
中國快車主動打開車門,但無人上車。那麼,為什麼不能以靜制動,靜待數年?等到相關國家發現已經錯過時機,自然就會主動敲門、積極上車。「向東看」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向東看」的馬來西亞總理納吉,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
關於緬北衝突的出路
評論稱:「緬北和平的唯一出路就是交戰各方儘快實現無條件停火,重新回到和平談判的軌道,在和談中尋求共識,確定建立和維護長期和平的秩序框架。」
緬甸內戰的持續,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緬甸當局(無論是之前的軍人政府,還是如今的民選政府)不願意落實《彬龍協議》(the Panglong Agreement)的核心精神,即「民族平等、民族自治、民族自決」,不願意與各少數民族分享政治權利。《彬龍協議》是翁山將軍最重要的政治遺產,更是緬甸聯邦的立國之基。二是緬甸政府軍戰鬥力低下,始終無法消滅民族地方武裝勢力。試想,如果緬甸政府軍能夠輕鬆擊敗甚至消滅各民族地方武裝勢力,會有所謂的緬北問題長期存在嗎?
此外,我們還必須注意的是,和平時期的軍人,顯然是沒有戰爭時期的軍人地位高的。把民族地方武裝勢力都統統消滅了,緬甸還會需要強有力的軍隊嗎?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麼淺顯的道理,對於曾經長期執政的緬甸軍人來說,自然是最熟悉不過。至於憲法所提供的地位保障,緬甸軍人恐怕是不會迷信的。
翁山淑枝領導的民盟執政後,於2016年8月31日至9月3日舉行了「21世紀彬龍會議」,邀請各民族武裝實力參會,但前提是放下武器,舉手投降。一旦放下武器,即刻陷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境地,這是政治常識。薩達姆、卡扎菲放棄發展核武器的計劃,最終身死國破。這是現實的例子。
在美國和俄羅斯的擔保之下,烏克蘭放棄了龐大的核武庫,最終淪落到國破人亡的境地。這也是現實的例子。未能在緬甸政治格局中得到合適位置的各民族,怎麼可能輕易放下「民族武裝」這一安身立命之本、和平談判之基?此外,西方力推的「民主女神」翁山淑枝,如今為何不積極敦促民盟政府積極和談呢?本屆政府任滿時,翁山淑枝將年滿76歲,她還能有多少時間來處理緬北問題呢?
中國的角色
評論稱:「中國是緬甸的鄰國,實力雄厚,與緬甸衝突各方均有密切聯繫,具有影響各方決策的能力。中國應順勢而為,敢於擔當。近年來,中國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向緬方表明絕不拉偏架、願意積極促成談判的立場,還在雲南省的瑞麗為緬甸政府與部分民地武的和平談判提供了場所。中國出面協調能為各方所接受,是眾望所歸,也唯有中國才能有效發揮促和作用。」
這一段文字堪稱荒謬!
首先,中國與緬北衝突各方尤其是民族地方武裝勢力沒有任何關聯,中國一貫支持緬甸政府以和平方式解決其內部衝突問題,並堅持只與緬甸中央政府開展對話與合作的立場。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正是中緬印三國老一代領導人共同提出和倡導的,而「互不幹涉內政」正是五項基本原則之一。
其次,儘管是緬甸是重要和友好鄰國,但中國並不是緬甸國內和平進程的合適斡旋者。緬甸國內衝突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如果中國的介入可以輕鬆地解決問題,那緬甸何必苦熬此前的數十年時間?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不能高估自身對緬甸的影響力,密松水電站和萊比塘銅礦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和深刻的教訓。更何況,民主化進程啟動以來,中緬兩國已是漸行漸遠,中國對緬甸的影響力更是不可高估。朝鮮核問題的不斷惡化,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畢竟,朝鮮是中國唯一的盟國,而緬甸從來不是盟國。
因此,我們認為,中國應該與緬北問題保持距離。「民主女神」翁山淑枝一貫以歐美民主世界為後臺,由強大到足以推動緬甸民主轉型的歐美世界來推動緬甸的和平進程,自然是合適不過的了。
作者任職於雲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