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懷仁堂,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首次大授銜的序幕,上到元帥下至士兵,均授予軍銜,佩戴勳章。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次授勳,評定參考標準主要從五個方面考量,分別為任職、素質、能力、資歷、軍功,既不單純論資排輩,也不只看軍功,頒發勳章要從各個方面合理科學地進行評定。
我國的軍銜制共分為六等一共19級,1955年執行軍銜制,1965年取消,軍銜制在1988年後再次恢復,故此我國的軍銜制目前經歷了兩個歷史時期,1955年到1965年這一歷史時期,授銜的將帥都稱之為開國將帥。
1955年,新中國首次授銜時,共定下了10大元帥、10位大將,55位上將,175位中將,798位少將。之後這個數字有了較大改動,主要是少將增加了不少。
56年到58年,有2位高級將領晉升上將,2位高級將領晉升中將,還有8位將領晉升少將。
61年至63年,晉升233名大校軍官為少將軍銜。
64年及65年共有321位大校軍官晉升為少將軍銜。
綜上所述,新中國成立後一共有10名元帥、10名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和1360名少將,共計1614名開國將帥。這些將帥無一不是中國的寶貝,新中國成立後 ,這些人分散到各個行業,繼續為新中國的建設發光發熱,然而歲月不饒人,隨著時光流轉,許多老將都已辭世。
截止2020年6月1日,開國將星僅餘10位,並且開國將帥中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均已逝世,遺留下來的老將軍均是開國少將,並且這些當年最年輕的將帥,時至今日大多都已是百歲老人了。
1955年授銜的還有4位少將存世,分別是:
原瀋陽軍區副政委,江西贛州籍開國少將鄒衍;
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安徽六安籍開國少將詹大南;
原北京軍區工程兵政委,廣東大埔籍開國少將楊永松;
原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四川南充籍開國少將黎光。
1961年授銜的開國少將:
原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江西贛州籍的開國少將楊思祿;
原雲南軍區副司令員,福建上杭籍的張力雄少將。
1964年授銜的健在少將分別是:
原烏魯木齊軍區副司令員,陝西子洲籍開國少將王扶之(年齡最小的一位);
原冶金工業部部長,江蘇宿遷籍開國少將陳紹昆;
原總參謀部炮兵部部長,河南霸縣籍開國少將文擊;
原四醫大校長,解放軍總後衛生部副部長,福建長汀籍開國少將塗通今。
結語
這些老將都是中國最珍貴的財富,他們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一部宏偉詩篇,而他們已經出色完成了他們的使命和職責,剩下的就要看我們這一代了。
衷心祝願這些老將們,身體健康,心情舒暢,都能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