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源:http://vod.kankan.com/v/27/27452.shtml?id=751033
2002年9月25日,我在看完電影《諾曼第登陸》之後,寫下一文《假如諾曼第登陸是一部中國電影》,發表在了後來的《燕趙都市報》上,此刻,找出來,粘於此,供大家品味與思考。
十幾年來,每每看戰爭片便不由自主的想,近代中國經歷過鴉片戰爭,抗日戰爭,韓戰,中俄珍寶島,中印戰爭,中越戰爭,為什麼我們拍出來的戰爭片卻難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差距在哪兒呢?
抱歉,我沒有答案,這一議題留給所有業內人士……
假如諾曼第登陸是一部中國電影
1944年6月發生在英吉利海峽和諾曼第海灘的代號為「霸王?? 海王」作戰的大規模登陸戰被後人們用各種不同的論述方式記入了歷史。諾曼第登陸戰是盟軍方面在歐洲西部開闢「第二戰場」,配合蘇軍東線作戰,對德軍發起戰略總攻的一次決定性行動。電影《諾曼第登陸》就是、運用電影這一特殊的藝術手法,成功得再現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在闡訴頗為嚴肅的歷史事件時,導演加入了許多幽默的鏡頭,但如此處理後的效果給人的感覺不但並不戲謔反爾正顯真實。有人自做主張將美國電影《諾曼第登陸》中的一些場景按中國模式進行了改編,結果就出現了下面的一組鏡頭。
*鏡頭一:由於要避開諾曼第東部的那片沼澤地,盟軍的飛機錯過了著陸點,傘兵們不幸降在了德軍的駐軍營中,許多傘兵還沒著陸,便被德軍打死了。事後,兩個德軍士兵押著一個傘兵俘虜來到頹頂的德國軍官面前,德國軍官問:「你從哪裡來?」俘虜回答:
美國電影:「很抱歉,老頭兒,我只是偶然降落在這裡的!」
中國電影:「少說廢話,既然落在你們手裡了,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鏡頭二:一個傘兵落在了一家農民的院子裡,砸壞了農民的籬笆。一個帶著滿頭髮卷的法國老太太聞聲從屋子裡跑了出來,看到眼前的一幕,被驚得目瞪口呆。
美國電影:傘兵:將食指放在嘴邊:「噓!」示意老太太不要出聲。
中國電影:「大娘,我是八路軍。」「孩子,總算把你們盼來了!」
*鏡頭三:由於著陸是在晚上,看不到地面的東西。有人掛在了教堂的鐘塔上,有人落在了德國人的房頂上,有人掉進了水井裡,還有一個士兵居然砸漏了雞舍的頂棚,落在了雞窩裡,驚得雞四處亂飛。
美國電影:「當心點兒,你想把德國人吵醒怎麼著?」
中國電影:放心,中國空軍的傘兵是絕對不會落在這種「下三爛」的地方的。
*鏡頭四:正在激戰中,上校問:「你們這裡誰是頭?」一個中士回答,「他已經死了!」然後上校又問,「你叫什麼,中士?」「我叫希勒,長官!」
美國電影:「從現在開始你就是上尉了,不管你願不願意,希勒上尉,帶上你的士兵給我守住這裡!」
中國電影:「希勒,我代表黨組織任命你為臨時負責人,黨和人民考驗你的時候到了!」
*鏡頭五:戰事正急,陸軍開始了大規模的登陸,一個當地的法國人高興地拿著一瓶酒,在士兵中間一邊唱一邊跳,歡迎著他們。
美國電影:「嗨,這是難忘的一天,朋友們,歡迎你們,這是我為你們大家準備的香檳酒,每個人都喝可就不夠了,我代表你們喝了它吧,同盟國萬歲,法蘭西萬歲!」
中國電影:老鄉是不會拿著酒的,而且肯定會一臉苦大仇深地說:「給我一支槍吧,我也要當八路軍打鬼子!」
*鏡頭六:由於無線電出現了幹擾,盟軍不得不利用信鴿傳送戰爭的信息。一個通訊員放飛了手中帶著戰況的信鴿,不成想那隻鴿子因為受了驚嚇卻飛向了德軍的一邊。
美國電影:「錯了,錯了,那邊是德國人,回來,回來!你這該死的叛徒!」
中國電影:通訊員會語重心長地對鴿子說:「快回去報信!」同時,帶著親人囑託的中國鴿子是決對不會飛錯方向的。
*鏡頭七:一個年輕士兵衝海上灘時,身邊的戰友不斷有人倒下了,由於害怕,他扔下槍躲到了掩體的後面,卻無間中看到了正在研究戰事的指揮官。
嚇得年輕士兵趕忙敬了個禮:「你好,長官!」
美國電影:「孩子,我想你該拿回你的槍,我確信你今天肯定用得著它!」
中國電影:放心,八路軍裡絕沒有這樣貪生怕死的人,即使偶爾有一兩個敗類,也終將成為叛徒。
*鏡頭八:一個近視眼盟軍士兵慌亂中找到了眼鏡,打死了遠處的一個德國士兵。這年輕人高興地說「嗨,中士,看到了嗎?我幹的,這是我幹的,我擊中了那個德國人!」驀然回頭,卻發現中士已經陣亡了。
美國電影:「嗨,真不夠意思,扔下我你自己享福兒去了!」
中國電影:「安息吧,同志,我一定會為你報仇的!」
*鏡頭九:由於空投士兵選擇在了晚上,為分清是敵是友,部隊為每位戰士發放了一個板球兒,約定聽到遠處有動靜時,不要說話,先「咔嚓」一聲按一下板球,如果對方是自己人,則對方會發出兩聲「咔嚓」聲做為回應的,以避免誤傷自己人。一個美國年輕人看到了不遠處樹叢中有動靜,就按了一下腰間的板球,然後對方發出了兩聲「咔嚓」聲,他以為是自己人,立即放鬆了警惕,站了起來,結果被德國軍官一槍打死了,而事實上那兩聲「咔嚓」聲是德國人無意中拉槍栓發出的聲音。
美國電影:士兵在倒下的一瞬間仍一臉自信地說:「沒錯呀,我是聽到兩聲『咔嚓』聲的呀!」
中國電影:機警的中國軍人是絕對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的。
*鏡頭之十:因為戰爭的原因,一個年輕人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姑娘。
美國電影:傘兵如釋重負地站在飛機倉中說:「這回我可以輕鬆的跳了!」
中國電影:中國姑娘們的堅貞在這個時候將擁有最好的表現機會,她們會一臉深情地對男友說:「放心走吧,我等你勝利歸來!」。
*鏡頭十一:一個英國的指揮官無論走到哪兒都要牽著一頭胖墩墩地、笨頭笨腦的狗。登陸之際,在沙灘上,他一邊使勁託著那狗,一邊指揮著士兵。
美國電影:「向前衝,不要學這狗!」然後憤怒的對他的狗說「站起來,溫斯頓!」(註:當時的英國首相叫溫斯頓*邱吉爾。)
中國電影:第一,指揮官不會帶狗,第二,即使有狗也是由戰士牽著,而且絕對是英姿颯爽的黑貝,第三,嚇破指揮官的苦膽也不敢給那狗起個名字叫「毛」什麼什麼。
*鏡頭十二:登陸成功了,一個迷路的傘兵看到一個盟軍老兵靠在牆邊,腿下有一大灘血跡。他坐在那老兵的身邊,遞給了那老兵一支煙。
美國電影: 瞅著地上的死屍,老兵一臉茫然地說: 「他死了,我廢了,你迷路了,我想戰爭都是如此。」
中國電影:中國軍人一臉興奮慷慨激昂地說:「為了全人類的解放,我死而無憾!」
恭喜你,猜對了,是我改的。
看了這樣的改編後,大家感覺效果如何呢?不可否認,這樣的改編更符合中國特色,然而,它給人的感覺卻偏離了人性中貪、怯、詐的真實本性。在現實的世界裡,無論是所謂的「好人」還是所謂的「壞人」在生死面前,都有一種本能的表現,這才是真實的人性,而我們的電影卻往往做為一種政治上的宣傳工具,過多描繪英雄主義而遠離了真實的人性,讓人看了之後未免會感覺有幾分假惺。
電影是影響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人文素養的一門課程,它對受眾所造成的視覺的衝擊與心靈的震憾是其它方式不無可比擬的。正如美國電影協會主席傑克*瓦倫蒂先生所說的那樣:「電影本身就屬於一種意識形態。」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當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方便與簡潔時,世界各國的文化必將相互滲透與相互影響,做為特殊藝術表現手法的電影,其未來將走向何方,這已經成為擺在我們的電影工作者面前的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