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不受歡迎的原因很明顯:核電站危險性高,需要嚴密、獨立的監管;核電站目前仍然造價高昂。1979年美國的三哩島核洩露事件儘管沒有造成死亡,但讓數百萬人從此生活在陰影之下,這也成為美國核電建設的拐點。當前,美國正面臨能源產業轉型,頁巖氣繁榮帶來的天然氣井噴大大降低了電價,讓核能難以競爭。不少核電站已經難以為繼,只能關閉。核電在某些地區仍然處於增長階段:中國計劃在2020年將核電產量翻三倍,其他新興市場也在建設新核電站。另一些地區因為安全考慮減少了核電比重,例如自福島事故以來,全日本43座反應器中只有兩座還在運轉。而採取了激進的能源轉型政策的德國準備在2020年全面淘汰核能。總體上,核電站數量在下滑:《世界核工業狀況報告》顯示,2010年福島事故前,全球共有431座運行中的核電站,現在這一數字減少到了394座。
美國核能研究所(NEI)的研究顯示,去年美國核能發電的平均成本達到每兆瓦時(MWh)24美元(即每度電2.4美分),低於天然氣和煤炭。但「平均」數據掩蓋了巨大的差異,如果我們考量每單位電力的生產成本,最低效的核電站所需投資實際上高過天然氣和煤炭。而因為核電站的主要花費在前期的反應堆建設,運營成本差價縮小是個不好的兆頭。同時,天然氣價格還在不斷下跌。
美國核電已經停滯多年,20年來只有一座新建成並投用的核電站。類似的做法還出現在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站得到了英國政府承諾的遠高於市場價的固定電價擔保,得以在爭議中開展建設。在沒有優惠政策的自由市場中,核電站幾乎已經無法盈利,從頭開始建設新核電站的決定也風險過大。在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市場,核電站所有者必須和使用天然氣、煤炭等發電的對手直接競爭,這讓他們非常脆弱——因為成本往往已經高過市場電價。在歐洲,發電和電力供應都不受政策幹預,煤炭和天然氣價格下跌拉低了電價。金融研究機構CF Partners的羅蘭·維特(Roland Vetter)說,可再生能源作為電力來源的強勢生長同樣讓躉售電價不斷降低。市場電價低時,得到大量補貼支持的風能和太陽能利潤比核能更高。
瑞典的核電是受風能崛起衝擊最大的案例之一。由於電價時常回落到低於核電站運營的基本成本,加上左翼政府和強勢的反核綠黨對核能額外課稅,建於1969年、一度成為國家能源標誌性景觀的Ringhals核電站即將於2019年和2020年關閉其年限最久的兩座反應器。核能的公眾形象已經岌岌可危。它一度被視作可規模化、低碳能源的代表,如今卻已被排擠至邊緣。政府紛紛選擇補貼可再生能源,卻迴避真正能遏制煤炭、天然氣等高汙染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定價機制。許多以「反核」為使命的環保組織已經將核能塑造成了與全球變暖並舉的邪惡勢力。值得警惕的是:關閉核電站也不意味著更安全的未來。首先,大部分歐美國家都沒有足夠的場地永久儲存核廢料。面對運營期限的臨近和苛刻的政策,核電站的關閉潮還會繼續。其次,在全球各國致力減排的今天,關閉核電站導致了更多化石燃料的使用。「能源轉型」最為激進的德國和全歐洲使用核能最多的法國都為減核畫出了路線圖,承諾轉投風能和太陽能。但事實上,減核帶來的缺口有不少由高汙染的煤炭填補。在美國,核電站只有40年運營期限,要更新執照極為昂貴。但歐巴馬的「清潔能源計劃」提出的減排目標沒有核能提供的發電幾乎無法實現。現實面前,歐美政府應當重新考量能源戰略。
也許正如《經濟學人》11月28日刊社論中指出的:政府需要把更多類型的能源納入未來考量。一個要放眼數十年後乃至更長遠時期的文明,不應把新型核能排除在議程之外。
點擊標題閱讀上周封面文章《寫在巴黎氣候大會之前: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清晰思考》,或點擊「閱讀原文」,回顧評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