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終極真空管

2021-03-06 悅智網


━━━ ━━━ 

1962年7月,Telstar1號衛星發射升空,這一巨大的飛躍拉開了全球互聯的序幕,成就了今日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世界。Telstar 1號首次以空間中繼的方式實現了各大洲之間的實時電視畫面和電話傳輸,特別是緬因州安多弗市,以及英國和法國地面站之間的傳輸。如此長距離的傳輸得益於微波中繼器。這種中繼器的核心是外形小巧、功能強大的真空設備,稱為行波管。當時,這種30釐米長、玻璃材質的電子管是唯一功率足夠進行跨大洋寬帶電視信號傳輸的設備。固態器件還不足已勝任這一任務。 

半個多世紀後,行波管放大器依然統治著衛星通信領域。你沒看錯——太空中的真空管依然承擔著高清衛星電視、衛星廣播的傳輸任務。

當然,與通信衛星當年搭載的3.5瓦、4千兆赫放大器相比,2015年初發射的DirecTV-15衛星使用的數十個極為高效的微波放大器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最新一代行波管能在高達22千兆赫的頻率上輸出180瓦的功率,效率接近70%,額定壽命超過15年。雖然新舊微波放大器的基本功能相同,都是放大射頻信號,但其他各個環節(設計、測試、材料和工藝)都發生了變化。

這就是我要闡述的觀點。60年來,在電腦、接收器和電源等領域,真空管都已讓位於固態器件,但真空技術依然不斷演進,延伸進入了新的領域。世界各地仍有一小部分專業技術精湛的工程師和科學家潛心研究這一技術,形成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其原因在於,行波管和其他真空設備在大功率微波源、毫米波和亞毫米波輻射上依然性能卓越(真空管還用於樂器和高端音響的放大器,但是這裡所討論的真空管是用於產生射頻波而不是音頻波)。此外,真空設備的效率高、頻帶寬,能夠緊湊且可靠地工作。得益於製造方式,以及金屬和陶瓷的材質,行波管具有與生俱來抵禦輻射的能力(不同於固態器件),也能承受較為極端的溫度和機械條件。除衛星通信外,行波管還廣泛應用於雷達、電子作戰和其他軍事系統。

從目前形勢看,我們對新型、具有潛在革命性的行波管(超緊湊和超高效的冷陰極行波管)的研究在2020年之前就能產出實用性的設備。這是真空管發展史上令人激動的時刻,原因如下。

━━━ ━━━ 

時常有人攻擊真空管是老掉牙的古董設備,很快就會被半導體取代,真空電子學大師羅伯特•S•西蒙斯(Robert S. Symons)對此回應說:「就算當時先發明了電晶體,真空管也肯定隨後便會問世。」站在西蒙斯一邊的人自然會同意真空管貢獻巨大,值得繼續開發,但遺憾的是很多人對這一技術依然抱有偏見。

原因不在於我們已經有了晶片,而是真空管的優勢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回顧一下真空管的構造。真空管的核心為射頻源,是採用固態或真空電子設備的電源轉換器,用於將部分輸入電轉換成射頻功率。輸入功率是輸入電流和輸入電壓的乘積。行波管的運行電壓很高,一般從幾千伏至數十千伏不等,也就是說行波管僅需很小的電流就能產生很強的電子束。行波管確實需要大功率輸入才能運行,但是緊湊型高壓電子設備的進步已經解決了這一問題。

相比而言,射頻源使用的固態器件的運行電壓很低,砷化鎵電源一般為8到10伏,氮化鎵電源最高約為70伏。因此,為了獲得大功率輸出,需要很高的電流,但這可能使晶片線路過熱。關鍵在於,例如為了達到一個300瓦行波管的輸出功率,需要多個固態器件共同工作,這不僅增加了結構複雜度和成本,而且所獲得的射頻源的效率最多也只是現代行波管的一半左右。

為了解真空管的工作原理,我們先看一下真空管的基本組成:一臺電子槍(電子槍的陰極經過加熱產生電子束,陽極將電子束加速至高速狀態,大多數情況下陰極附近的電子束控制柵電極,負責開啟和關閉陰極);與電子束交互的電磁電路;一個集電極,用於捕獲射出交互電路的電子束;聚焦磁鐵,用於聚集在管內傳輸的電子束。前3個部分——電子槍、交互電路和集電極——位於高真空環境中(約10-8帕斯卡),而磁鐵位於真空管外部。我們將管體在高於500攝氏度的溫度下持續加熱超過24小時,以清潔管體內壁,排出殘留氣體,製造真空狀態。現代真空管的管壁已經摒棄了玻璃,轉而使用耐熱、耐腐蝕的金屬,如鎢和鉬,以及鑄鐵、高純度銅和高溫陶瓷。

真空管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電子槍通過交互電路中心射入電子束;行波管中最常見的電路呈螺旋狀。然後,需要放大的射頻信號進入螺旋電路。由此產生的電磁波自螺旋電路向外傳播,對射入的電子束產生電磁力。首先進入螺旋電路的電子將沿電子束方向加速;半個周期後,進入的電子將減速。隨著電子束穿過電路,較快的電子將取代較慢的電子,從而形成成束的電子。

因此,起初進入螺旋電路的未調製電子束電流在信號頻率上具有了射頻的組成部分。調製的電子束在螺旋電路中引起電磁場,電磁場進一步作用於電子;隨後螺旋電路中的信號以指數形式放大——這就是我們獲得的信號。但是,根據能量守恆原理,在射頻信號放大的同時,電子束的動能會衰減,速度會下降。

即便如此,電子束通過電路時,通常也僅有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電子束能量轉換成射頻信號,也就是說電子束通過電路後依然帶有很多能量。為了回收這部分動能,我們使用降壓集電極進一步降低電子束的速度。降壓集電極本質上是一系列電極,工作原理與混合動力汽車的再生制動器相似。現代空間行波管配備了四級或五級降壓集電極,能夠回收80%以上的電子束能量,使總體工作效率達到65%,甚至更高。集電極帶有散熱片,用於將真空管和衛星的熱量散發到寒冷的宇宙空間。固態器件從未使用過類似降壓集電極的組件。

由於真空管內是精確的低真空,電子束近乎完美地聚焦,因此電子束穿過電路時幾乎不會因為碰撞損失能量。相比而言,固態器件中的電子在半導體內遊走時會經受諸多碰撞,因此會在電晶體連接處和器件內部產生廢熱。散熱為何會成為大功率固態器件的最大挑戰之一也就不難明白了。與行波管相比,固態器件的性能更容易受工作溫度變化的影響。

━━━ ━━━ 

那麼自Telstar1號衛星的時代至今,是什麼因素造就了真空管在性能和效率上的巨大飛躍?在某種程度上,得益於運算設計、工程材料和精密加工上的進步,固態器件和真空器件在過去50年來一直在並行發展。

例如,計算機建模和仿真使工程師能夠對真空管的陰極、集電極以及二者間的所有部件進行建模,結果得出的原型可在第一時間進行測試,這在10年前是無法想像的。真空管設計師如今可以製造過去無法想像的多重電子束真空設備,如諾斯洛普•格魯門公司的多重電子束行波管能夠在214千兆赫下產生驚人的50瓦脈衝功率。該行波管使用5個單獨的電子束,而非1個電子束,因此能夠在更低的電壓下工作,需要的磁聚焦強度更低。只需使用現代計算工具就可以了解產生聚焦、捕獲電子束和射頻能量轉換建模所涉及的複雜三維物理學。

與此同時,精密加工上的進步使新的設計有了走出圖紙、走進現實的可能。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使用高速微加工技術——刀具轉速超過5萬轉/分,肉眼根本看不清——加工尺寸精度達到微米級的金屬結構。這種精密的結構能產生如今最複雜的行波管通常所需的超高頻率。在半導體產業方面,諾斯洛普•格魯門和Teledyne Scientific公司的工程師已經在矽片上刻蝕出行波管。作為對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的拓展,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正利用紫外線光刻和電鍍結合工藝製造用於毫米波行波管的高精度全金屬結構。鑑於增材製造的進步,3D列印真空管組件離我們也沒有那麼遠了。

━━━ ━━━ 

工程材料也為真空管制造帶來了小規模的變革。我想很多人都沒聽過納米氧化鈧摻雜鎢粉,但這種材料卻是真空管陰極取得數十年來最大發展的功臣。

如前文所述,陰極是真空管內電子束的來源或發射端。大多數真空管使用熱離子發射器,在加熱至約1000攝氏度時會產生豐富的電子流。(400攝氏度能夠把牛排烤焦。)最常見的陰極包括浸漬在多孔鎢基中的鋇混合物。加熱後,鋇混合物不斷擴散到表面,形成一層薄氧化層。這一氧化層具有所謂的「逸出功」,用于衡量電子從其中逸出的難度(用電子伏表示)。逸出功越低,發射電子所需的溫度越低,鋇的蒸發率越低,陰極的壽命因此越長。一般而言,逸出功每降低0.2電子伏,陰極壽命增加兩倍。如今陰極的逸出功約為2.0電子伏;覆蓋薄金屬表層會使逸出功降為1.8電子伏。

如今,陰極的工作溫度取決於其電流密度,即單位面積通過的電流量。謹慎控制空間行波管的電流密度能使陰極的壽命達到20年;通常,地面真空管的工作電流密度更高,因此使用壽命僅為7年。但是,真空管的設計者們一直在尋求能夠降低逸出功的材料,從而延長真空管的壽命。

因此,氧化鈧進入了研究人員的視野。多年來,研究人員已經了解鎢和氧化鈧製成的鈧酸鹽陰極擁有較低的逸出功,但是將這一想法轉化成可用的商業器件的嘗試始終無法成功。不過,北京工業大學的王亦曼和她的同事發現,由氧化鈧和鎢的納米晶粉末製成的陰極具有活躍的電子發射能力,逸出功為1.43電子伏,使標準行波管陰極壽命延長了兩倍以上。這一進步使我們能在更高的電流密度下操作陰極,極大地簡化了高頻毫米波和亞毫米波真空管所需的細電子束聚焦程序。

━━━ ━━━  

鈧酸鹽陰極已經具有非凡的性能,如果熱離子發射體用無須加熱的發射體代替,前景將更為誘人。這無疑是革命性的跨越。真空管工程師甚至為這種設備想好了名字:冷陰極行波管。能夠在環境溫度工作的陰極將具有多種優勢:無需加熱器;陰極不會損耗;真空管無需預熱,可即開即用;無需過強的電流,因為發射器不受工作溫度的限制。此外,還可在陰極調製電子束的電流,如同在分米波電視發射機的大功率真空管中調製一樣,只不過如今將在微波頻率調製。冷陰極真空管將帶來新一代超緊湊、高保真、高效率的放大器,可用於小型衛星上的大功率、微型發射器等領域。

這也是研究人員數十年來潛心鑽研冷陰極行波管的原因。1966年,加州門洛帕克斯坦福國際研究所的查爾斯•斯賓特(Charles 「Capp」 Spindt)和肯尼斯•舒爾德斯(KennethShoulders)在他們的論文《微米級場致發射管研究》中首先討論了冷陰極行波管的優勢。

儘管在無須加熱的情況下發射電子束有多種多樣的方法,但是斯賓特和舒爾德斯在近50年前提出的方法還是最具前景的:場致發射。只須在發射器表面和真空管之間形成強電場就可實現場致發射。通常,由於室溫下金屬中的自由電子無法穿過金屬表面的勢壘,因此會被束縛在固體內。但是當金屬受到加熱時(如熱離子發射體),一些電子會獲得足夠的能量穿過勢壘。

而在場致發射場景中,在金屬表面施加向內的電場時,電子會受到向外的作用力,同時勢壘被削弱;隨著電場不斷增強,勢壘進一步減弱。為了達到行波管中的場致發射水平,勢壘必須降低至能使電子溢出的水平。從量子力學角度而言,電子通過「隧道」穿越了勢壘。為了獲得數量足夠的溢出電子,必須施加很強的電場,超過10億伏/米。相比而言,在雷暴中,本地電場達到2000伏/米就已經相當危險了。

那麼如何在不施加過高電壓的情況下獲得強電場呢?答案就在納米製造上。眾所周知,兩個電極距離越近,之間的電場越強。因此,如果將帶正電的柵電極(即模擬陰極發射的電極)和帶負電的柵電極之間的距離縮小到1微米以下,即可在發射器表面形成向內的強電場。我們還將發射器的性能縮小至納米級,然後利用鋒銳的邊沿和尖端自然產生強電場,有點類似納米級的避雷針。這樣就可獲得在100伏以下工作的場致發射陰極了。

迄今為止,以總發射電流和電流密度衡量,性能最好的還是斯坦福國際研究所斯賓特、克裡斯多夫•霍蘭(Christopher Holland)和保羅•斯庫貝爾(Paul Schwoebel)研製的設備。他們研製的陰極由數萬個微米級鉬錐組成,堆積在面積約為1平方毫米的圓形矽基上。每個鉬錐都是一個電子發射器,2.5微米厚的二氧化矽絕緣層中為每個電子發射器刻蝕出井道,將其置於其中。絕緣層外的超薄金屬塗層作為場致發射陰極陣列的柵電極。

十多年來,我和同事大衛•威利(DavidWhaley)一直與斯坦福國際研究所的團隊合作,旨在將這一實驗室成果轉化成更加實用的設備。主要的成就包括100瓦冷陰極行波管在4至6千兆赫頻率下首次運行,以及冷陰極首次產生100毫安電子束。威利和我研製的行波管通過冷陰極能產生超過15安培/平方釐米的電流密度,遠高於熱離子陰極常見的2安培/平方釐米。事實上,由於我們產生的電流密度很高,因此在推動電子束通過螺旋電路前必須將電子束放大而不是壓縮。

在發生電擊穿故障前,該陰極狀態良好地工作了一百五十多個小時。由於結構內的強電場和薄層柵電極,「易發生故障」一直是場致發射陰極的主要挑戰。柵電極和任何一個發射器錐發生短路都將燒毀整個發射器陣列,使設備癱瘓。

此外,我們在斯坦福國際研究所的團隊開發出了能夠降低短路破壞作用的功能。通過在錐基和柵電極之間增加介電層(可以理解為盾牌),這種功能可以切斷電擊穿路徑。我所在的L-3電子設備公司在行波管中測試了斯坦福國際研究所研發的陰極,在18千兆赫的頻率下產生了10瓦的功率,創下了冷陰極設備工作頻率的新紀錄。測試顯示,新的陰極更能抵禦單個發射器的故障。

高工作電壓是行波管的另一個挑戰。雖然場致發射器陰極能夠在100伏左右發射電子,但若將電子束加速並聚焦,進而與螺旋電路產生互動,還需要高得多的電壓。但同時,還應避免產生高壓電弧,例如正極和場致發射器陰極之間的高壓電弧。我們還在尋找方法,防止游離的離子返回,撞擊陰極門電路和場致發射器尖端。我們在行波管上面安裝了靜電離子屏障,阻擋離子返回陰極。

雖然冷陰極行波管領域還需要完成許多工作,但我堅信,我們可以在5年內生產出實用的設備。諸如我們的進展突顯了真空電子學的相關性和活力,即使再經過100年的發展亦是如此。也許,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於2015年8月份宣布了旨在進一步推進該領域發展的兩個新項目。真空技術不會沉寂,而將繼續打破性能瓶頸,打開新的應用領域。

━━━ ━━━  

在放大無線電頻率信號方面,行波管獨佔鰲頭。上圖是現代行波管(上)和1950年的行波管(下)。在兩種行波管中,都是陰極受熱發射電子束,然後注入螺旋電路。

需要放大的射頻信號在螺旋電路外沿電路產生電磁波,對進入電路的電子束產生作用力。電子束進入螺旋電路時未經調製,經調製後成為射頻的組成部分。調製在螺旋電路外產生電磁場,電磁場作用於電子,射頻信號因此呈指數級放大。

在現代行波管中,未轉化成射頻信號的電子束能量由降壓集電極回收,原理與混合動力汽車的再生制動器相似,使整體效率達到65%,甚至更高。除此以外,設計、測試和加工工藝上的進步也使行波管繼續領先於固態射頻發射源。近期關於冷陰極行波管的研究還將帶來革命性的真空管電子設備。

作者:Carter M. Armstrong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回復。<<<

相關焦點

  • 真空管制造全過程(視頻)
    目前除了俄羅斯的軍事用途(例如米格戰鬥機)之外,真空管最大的用途就只剩下音響擴大機了,因此一些早期的真空管廠商不是關廠停產、就是轉作其他產品了,反倒是一些俄羅斯、中國的新興或老牌廠商還在持續生產真空管,專攻全球高低階音響市場。真空管的生產流程(視頻)只要你有玩音響,對真空管就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但你知道真空管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嗎?
  • 發燒友不可不知的:真空管制造全過程
    目前除了俄羅斯的軍事用途(例如米格戰鬥機)之外,真空管最大的用途就只剩下音響擴大機了,因此一些早期的真空管廠商不是關廠停產、就是轉作其他產品了,反倒是一些俄羅斯、中國的新興或老牌廠商還在持續生產真空管,專攻全球高低階音響市場。上圖是本次我在廣州音響展拍攝的中國真空管參展廠商攤位,圖中售價一萬七千人民幣的真空管體積大約跟 1.5 公升可口可樂相當,是相當少見的巨型真空管。
  • 你從未聽說過的9款最偉大的真空管
    在一個由無數固態器件支撐的時代,我們還需要關注真空管嗎?絕對需要!因為從豐富性、戲劇性和純粹的輝煌來說,很少有技術能與真空管116年(還在延續)的歷史媲美。為了證明這一點,我整理了一份清單,列出了在過去六七十年裡無疑改變了世界的真空器件。其中有一些獨特、酷炫或奇怪的真空管,我們不能讓它們在黑暗中獨自凋零。
  • 【音響雜談】發燒友不可不知的:真空管制造全過程
    目前除了俄羅斯的軍事用途(例如米格戰鬥機)之外,真空管最大的用途就只剩下音響擴大機了,因此一些早期的真空管廠商不是關廠停產、就是轉作其他產品了,反倒是一些俄羅斯、中國的新興或老牌廠商還在持續生產真空管,專攻全球高低階音響市場。上圖是本次我在廣州音響展拍攝的中國真空管參展廠商攤位,圖中售價一萬七千人民幣的真空管體積大約跟 1.5 公升可口可樂相當,是相當少見的巨型真空管。
  • 【無線電史話】您從未聽說過的11個最偉大的真空電子管在六七十年代獨領風騷
    在我們之前的認知中,只有老式收音機才使用真空電子管,這是一篇讓人大開眼界的文章,本文作者是真空電子管領域的專家,他給我們介紹了在過去60或70年代中無疑改變了世界的真空管。這些真空裝置在冷戰期間站崗,先進的粒子物理技術,治療過癌症的患者,並使甲殼蟲樂隊在收音機裡聽起來不錯。文:卡特·M·阿姆斯特朗(Carter M. Armstrong)在數以百萬計的固態設備支撐的時代,您是否還要關心真空管?你絕對應該!對於豐富性,戲劇性和純粹的光彩,很少有技術時間表可以與真空管的116年(且不斷增長)歷史相匹配。
  • LUXMAN 力士真空管放大器SQ-38u的誕生及榮光的家譜
    ×310Dmm (進深不含把手/終端)●質量:20kg力士男人真空管放大器的榮光的家譜 力士男人的真空管放大器"38系列"的原點以SQ-38,1963年開始著。可是,可以說由於應該改變看法的話象PL100一樣的尖銳的方法的loudspeaker system把出身也不變兼備兜風的能力,對雖說是真空管方式,有意外的懷的深度的事感到佩服了。   對向(以)模擬唱片再生全旺季過了年輕時的人們來說,舌肉noy的loudspeaker system是垂涎的靶子。而且組合的放大器是真空管方式……。
  • 【新品速遞】30年來首部單端管機:Octave V16 Single End 真空管擴大機
    德國真空管機品牌Octave秉持多年管機設計的經驗,開發出特別的V16 Single Ended擴大機,為什麼特別呢?這是Octave這30多年來第一部單端膽機,也是唯一的一部。驅動級使用2支EF800和1支ECC82為驅動管,功率管方面,原廠配上一對KT120功率管,不過,就像其他的Octave管機一樣,V16也可以換管,往上可換KT150,往下可換KT88、6550、KT77、6CA7、EL34。它本身能自動調整偏壓,用家只需選擇高偏壓或低偏壓即可,使用上很方便。純A類放大的設計,加上要因應不同的真空管,V16的輸出功率僅有8W。
  • 2020-2027年全球與中國X射線真空管發展現狀分析及前景趨勢報告
    1 X射線真空管行業發展綜述  1.1 X射線真空管行業概述及統計範圍  1.2 按照不同產品類型,X射線真空管主要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類別  1.2.1 不同產品類型X射線真空管增長趨勢2016 VS 2021 VS 2027  1.2.2 玻璃管  1.2.3 陶瓷管  1.2.4 金屬陶瓷管  1.3 從不同應用,X射線真空管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3.1 不同應用X射線真空管增長趨勢2016VS2021
  • 新品 | 美國McIntosh麥景圖 發布全新MC1502真空管立體聲後級放大器
    全新的McIntosh MC1502真空管放大器是一個立體聲放大器設計,每個聲道能夠有150瓦輸出。
  • 真空技術
    他將一根一端封閉的長玻璃管灌滿汞,並倒立於汞槽中時,發現管中汞面下降,直至與管外的汞面相差76釐米時為止。託裡拆利認為,玻璃管汞面上的空間是真空,76釐米高的汞柱是因為存在大氣壓力的緣故。1650年,德國的奧託·馮·格裡克製成活塞真空泵。
  • 用過一朝 此生不移:Audio Valve Assistent 30真空管擴大機
    除了搶眼外觀以外,內部設計Assistent 30也相當引人入勝。原廠在這臺每聲道40W的綜合擴大機上並未採用常見的管子,卻使用八支德國西門子QQE 03-12軍規管做為功率管,左右各四支推挽工作(push-pull)。每一支管子都有Audio Valve自家的「自動偏壓控制」(ABR)線路,令真空管陰極偏壓始終保持穩定。
  • 【真空應用】半導體真空設備零部件介紹與檢漏
    真空計顯示控制器也要求小型化, 有的做到了體積為105 mm × 110 mm × 250 mm,質量為1.3 kg, 帶3 個接頭, 每個接頭可以接電阻真空計或冷陰極電離真空計等, 這種智能型真空計控制器攜帶和使用都很方便。  真空閥門的密封方式有: 可伸縮波紋管、可伸縮疊片波紋管、PTFE 或PFA 墊片、旋轉軸密封圈、/ O型密封圈等。
  • 集成真空電子學
    所以人們開始關注微納技術和納米材料,並應用到真空器件的加工中,並取得很大進展,如場致發射陣列陰極,碳納米管場發射陰極,納米材料大電流密度熱陰極,LIGA技術和深反應離子刻蝕技術加工出的高頻結構已經成功用於W波段帶狀注速調管、650GHz正反饋行波管放大器等。另外,進入新世紀以來,太赫茲頻段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利用真空電子學的原理和微納加工技術可以產生大功率、寬頻帶、小型化的太赫茲真空輻射源。
  • 真空系統設計(真空泵閥門工作形式)
    圖2-23真空微調閥的結構形式通常的高、低真空閥門,密封墊圈的材料為橡膠,不能承受高通常的高、低真空閥門,密封墊圈的材料為橡膠,不能承受高溫烘烤,因而不能使用在超高真空設備上。能使用在超高真空設備上的超高真空閥門必須滿足:(1)能承受高溫(400~450℃)多次烘烤;(2)放氣量小,氣密性好;(3)重複性好;(4)流導大。
  • 真空技術的應用 汽車零件清洗機
    真空技術主要包括真空獲得、真空測量、真空檢漏和真空應用四個方面。在真空技術發展中,這四個方面的技術是相互促進的。    真空簡介真空是指低於大氣壓力的氣體的給定空間,即每立方釐米空間中氣體分子數大約少於兩千五百億億個的給定空間。真空是相對於大氣壓來說的,並非空間沒有物質存在。用現代抽氣方法獲得的最低壓力,每立方釐米的空間裡仍然會有數百個分子存在。
  • 肉類真空包裝機 食品真空包裝機
    熱壓封口裝置與印字裝置該裝置安裝在真空室內,通常有二組,也有一組的,一般單室翻板式的活動部分安裝在下真空室,而雙室往復式的活動部分安裝在上真空室,活動部分裝置主要由以下零部件組成,熱封氣室框固定在上真空室,二頭有導柱、彈簧組成復位裝置,熱壓架座二頭有導套,套在導柱上,熱封氣室框及熱壓架座之間有熱封氣室(也有稱真空室為大氣室,稱熱封氣室為小氣室的)熱封氣室有採用塑膠水管
  • 石英管真空密封機系統選型指南
    文 / 技術部  (微信公眾號:SUNJUNE善準儀器)VS-Q系列石英管真空密封機系統是由密封機(也叫封管機)+氫氧機+真空泵組成,能半自動地對石英管抽真空密封,把石英管套在真空密封機上,抽真空的同時密封機使石英管旋轉,然後用氫氧機產生的火焰燒結石英管,實現快速、簡易、安全地密封石英管。
  • 長城真空,專注於真空系統解決方案
    主要產品有:真空浸漆、浸漆設備、真空壓力浸漆、壓力浸漆、真空浸漆烘乾設備、含浸機等產品。專利產品:(01236289.9)。真空連續沉浸機、繞線機、真空環氧澆注設備、真空乾燥設備、新真空浸漆設備系列、特殊非標容器設備加工製造等。產品遠銷各地,遠銷海外,深受2000家左右客戶好評。
  • 詳解真空皮帶脫水機
    真空過濾機的基本原理是,石膏漿液經過旋流站分離(一級脫水),底流進入石膏漿液分配器進入脫水機(二級脫水),在真空泵形成的真空條件下,液體從過濾介質(通常為濾布)中透過,而分離出來的固體則留在過濾介質的表面。石膏旋流站(一期)一級脫水
  • 真空發生器知識
    真空發生器部件介紹       真空發生器主要有供氣口,拉瓦爾噴嘴,接收(混流)管,真空口,排氣口。除此之外,有的真空發生器還會集成有控制電磁閥,過濾器等模塊,比如FESTO的OVEM系列的真空發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