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20:00,中航信託獨家冠名《中國故事》,作家薩蘇,獨家揭秘真實的"致遠號」巡洋艦打撈全過程,為您再現"致遠號"沉睡前的最後時刻事。
自2015年9月末,黃海海域的北洋水師沉船「丹東一號」,被確認為「致遠號」巡洋艦以來,國家文物局已進行了一系列水下發掘工作。隨著舷窗、子彈、炮彈、望遠鏡鏡片等文物相繼出水,引發各方討論。這些出水文物,可以還原「致遠號」的哪些經歷?「致遠號」沉沒前的最後時刻,到底發生了什麼?
2015年10月14日,在對「致遠號」的水下考古過程中,潛水員原計劃打撈舷窗殘骸,但就在拿起舷窗的一瞬間,潛水員立刻跪下了。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場景?原因是潛水員發現,在舷窗之上,粘附著一條人體腿骨,幾乎無可置疑,這條腿骨就是大東溝海戰中犧牲的,北洋水師戰士的遺骸。潛水員以下跪的方式,表示對烈士的敬重。按照當地風俗,死者遺體不能見光,潛水員要求岸上傳下一個黑色布袋,將遺骸罩住才運送出水。此前,也有多塊遺骸出水,這些遺骸證明了一件事:致遠艦的最後時刻燃起了大火。為什麼會有這個判斷?因為大部分骨骼,已經嚴重變形,甚至有被大火燒穿的痕跡。
在電影《甲午風雲》中,致遠艦在沉沒前的最後時刻,受到日本戰艦的集中攻擊。因為無力還擊,最終艦體起火,後沉入大海。按照《甲午風雲》的描述,致遠艦之所以無力還擊,是因為船上的炮彈都是拿沙子填充的,炮彈射擊後,不會對日方造成任何威脅。這一說法不免引人質疑,北洋水師的武器裝備,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事實上,通過考證北洋水師文物來看,致遠艦上的炮彈確實數量少、質量差,但並非用沙子填充。第一,在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使用了很多穿甲彈。穿甲彈以損傷目標為目的,並無爆炸能力。第二,北洋水師確實有一些大型炮彈,由黑火藥填充,但多建造於大東溝海戰前十餘年,因此大東溝海戰發生時,這類炮彈因擱置太久已無法爆炸。
從史料記載來看,1888年北洋水師成立之初,清政府預定每年撥款400萬兩白銀,用於海軍建設。1890年開始,北洋水師經費銳減,此後再沒有購置新戰艦。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水師最新式的戰艦,就是完工於1887年的致遠艦。此時,從航速、射擊速度、彈藥配備等方面,北洋水師戰艦都遠遠落後於日軍。更可悲的是, 1890年之前,清政府戶部尚書翁同龢,與北洋水師創建者李鴻章,存在個人恩怨,藉此處處刁難北洋水師。清朝時期,戶部主要負責管理全國土地、田地、戶籍、稅收、軍需、俸祿、糧餉、財政等事物,戶部尚書官職從一品,即九品十八級官制中第二等級官員。1890年,翁同龢掌管的戶部向朝廷上奏,以國家收支艱難為由,請求暫停海軍購買進口武器裝備等。自此,北洋水師的擴充建設就此滯延。
關於致遠艦的沉沒,比較普遍的說法是:鄧世昌企圖以孤艦撞向日本吉野艦,與其同沉大海。鄧世昌的這一做法,也曾飽受詬病,認為這是「無謂的勇敢」。事實上,綜合考證來看,鄧世昌指揮致遠艦衝鋒,有其戰術意圖。在大東溝海戰打響時,北洋水師十艘戰艦列成五隊,每隊兩艦,企圖以「雁陣式」衝入日本艦隊,切斷日本艦隊隊列後,將其逐一擊破。但是,海戰打響後3個小時,日本艦隊明顯佔了上風,北洋水師幾艘戰艦同時被包圍。此時,鄧世昌作為艦隊中資格最老的艦長,企圖帶領其他戰艦,再次嘗試切斷日本戰艦隊列,隨後率先衝向日艦。可惜的是,慌亂之餘,只有其他三名艦長看清鄧世昌的意圖,隨之發起衝鋒。終因寡不敵眾,四艘戰艦在日艦圍攻下,再次衝鋒失敗,致遠艦最終沉入海底。
在發掘「致遠號」沉船過程中,大量文物出水,包括一個搭扣錢包。有學者推測認為,這一錢包或為鄧世昌私人物品,他的贈送目標應是自己的女兒。考證來看,鄧世昌犧牲時,留下一名年僅四歲半的女兒。鄧世昌對這個女兒特別寵愛,女兒對鄧世昌也很依戀。每當艦隊回港時,鄧世昌的小女兒經常跑到碼頭等候父親。但因鄧世昌常常要善後,多留一天處理艦上事務,小女孩常常失望而歸。這個錢包,或為鄧世昌在最後一次訪問香港和新加坡等地時,為女兒買的禮物。只是,訪問一結束,北洋水師隨即加入甲午戰爭,這個禮物最終沒能送出。
明晚20:00,中航信託獨家冠名《中國故事》,作家薩蘇,獨家揭秘真實的「致遠號」巡洋艦打撈全過程,為您再現「致遠號」沉睡前的最後時刻。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