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共和】元老院

2021-02-23 東方文化號

  在外帶兵打仗的時候,執政官手握生殺大權,幾乎沒有什麼限制。回到羅馬,遇事得商量著辦。

理論上來說,羅馬的政治需要公民的直接參與,城邦之中官員的選舉,法條的制定,還有罪犯的審判,都在開大會的時候做出。

這樣的大會,像是村裡人的碰頭大會,所有的公民都可以參加,但只有執政官或是國務官可以召集,大會的程序與討論事項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決議草案也由他們草擬。

開會投票只在羅馬城內舉行,你願意來就來,你來不了,沒投上票,那是你自己的事,因而每次參加會議的人還都不大一樣。

開會的時候,一般民眾不可以發言,只有主持會議的官員可以講話,其他與會者只能傾聽官員們之間的辨論,過後投票贊成或是反對。

這樣一來,一般到會者能發表不滿的空間不大,最多也就是喝幾句倒彩,發一些噪音。

投票的過程是由富到貧,騎士百人隊最先投票,然後將結果報告給大會,接下來是一等百人隊,二等百人隊,依次遞減。

當百人隊票數超過半數通過之後,投票就終止了。所以,當富人們有基本一致的意見時,眾多窮人所在的低等百人隊根本就不用投票了。

  這種大會也不能經常開。尋常百姓屋裡屋外那麼多事情要忙,除非有什麼大事,否則誰有興致成天聽著那些官員們在那裡辯論。

更何況,住在城外的百姓,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往返十幾二十公裡地,一天的活就泡湯了。說句老實話,也就當官的人喜歡開會,古今中外都是這個理。

真正與官員們經常在一起開會討論的,是元老院。在古希臘與古羅馬的城邦之中,不管採用什麼政治體制,元老院都是一個很常見的機構。

前邊提到過,開始的時候,元老們都是各村落的頭面人物,通常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們,成員則多半由國王根據需要來挑選,有事要問問他們的主意。

常言道,薑還是老的辣,特別是在讀書識字還不普及的古代社會,經歷與經驗就更為重要。

  在共和的羅馬,這樣的諮詢慢慢發展成為一種制度。從財政官算起,任何羅馬官員在任期結束後,都有成為元老的資格,除非他犯了什麼大錯。

與官員不一樣的是,元老的資格是終身的。羅馬的制度下,官員任期短,又不許連任,不許兼任,於是產生了許多退下來的官員,可以在元老院裡發揮作用。

這樣的制度,也造成另一個事實,那就是新上任的官員多半沒有很多經驗,也需要元老們當顧問。

選上官員的人也知道,他們在官職上的任期其實要比他們在元老院的任期短,所以考慮自己下臺之後的角色,也會對元老院多一分尊敬。

  雖然代表元老院的單詞「Senate」,與現代的參議院是同一個詞,但是古羅馬的元老院在組織、角色與功能上更像我們八十年代的中央顧問委員會,而不像西方兩院制之中的上院或是參議院。

開初羅馬元老院的人數大約在300左右,名字排在最前面的通常是以前曾當過執政官,現在眾人之中最具威望的元老,又稱為首席元老,開會時可以坐在前排,討論時也是他們先發表意見。

理論上來說,元老們只是起一個顧問的作用,執政官或是國務官有權召集元老們開會,至於說要在什麼問題上向他們請教原本也是官員們各自的決定,元老院的意見也只是僅供參考。

  可是開起諮詢會的時候,官員們才那麼幾個人,相互之間還沒有什麼協調,元老們卻在那裡坐了一大排。

官員的任期才一年,許多事情上還是新手,元老們對往例、細節卻知道得更為具體。

這樣久而久之,元老們的權力越來越大,不論是宗教問題、財政的監督、接待外邦的使節、對外宣戰或是議和、以及執政官國務官軍務政務的具體分配,後來都變成要元老們商議討論之後,才能形成具體的決議草案,然後才交付公民大會正式通過。

許多涉及叛國、暗殺、瀆職的大案件,也是由元老們來審議。於是形成一個不成文的制度,城邦裡的大事,從行政、立法到司法,都要在元老院裡討論通過。

換言之,山寨之中的大事,由這些做過官的元老們商量著辦。公民大會基本上只是走個過場,真正的決議討論都在元老院進行,而在外徵戰時大權在握的執政官,在元老院開起會來倒更像是雖主持會議、卻任期不長的值日生。


附註:文章均只代表其個人觀點與立場,不代表「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及其網站、公眾號的觀點與立場!


相關焦點

  • 羅馬帝國的元老院——元老的特權
    在共和制時期,元老一直在羅馬社會享有崇高的地位。奧古斯都不僅希望保持地位,而且進一步採取措施在公元前18年的婚姻法中第一次定義了「元老階層」,元老資格屬於元老和他們的男性後代,以及他們的妻子,一直延續到第三代。因此,在材料允許的條件下,我們需要考察這種階層的法律地位和它的發展。發展的說法其實很隨意,絕不是因為此階層享有的權利和特權從來沒有全面地定義過,它的限制也沒有定義過。
  • 【羅馬共和】羅馬的變化
    在羅馬,當官是功成名就、晉身元老院的唯一途徑,官員數目太多不免分薄元老們的地位。於是當權者們只好在官員任期上做一些通融:某位執政官或國務官的正式任期依然是一年,但是任滿之後,他可以繼續率領那支部隊,而他的官職則改成「代理執政官」或「代理國務官」。按規定,「代理」的頭銜只是讓他可以在外邊帶兵多徵戰一兩年,但是期間他回到羅馬城內的時候則沒有任何權力。
  • 15.共和危機——文字版
    15.共和危機馬略出身於平民家庭,因作戰勇敢,屢立戰功,深得主帥小西庇阿的賞識
  • 原因絕不是火燒羅馬迫害基督徒
    羅馬暴君尼祿在人生的最後時刻陷入了眾叛親離的境地,身邊只有十幾個釋放奴隸和衛兵,帝國的三十多萬大軍都成了他的敵人。他陷入如此境地,可不是羅馬大火和迫害基督徒,而是他失去了因為燒錢帶來的連鎖反應失去了羅馬軍人的支持。
  • 怎樣才能成為古羅馬首富?讓三巨頭裡的克拉蘇告訴你致富秘訣
    當時一個成年人一年所需的糧食不過是100塞斯特斯,一個羅馬士兵的年薪最多是1200塞斯特斯,西班牙銀礦中每年三十噸的白銀出產才給羅馬人帶來3650萬塞斯特斯的收益。按照羅馬元老院的資產審核標準,克拉蘇可以競選足足兩百次以上(100萬塞斯特斯是元老的標配)。克拉蘇的巨額資產既是祖上「積德」,也是自身奮鬥的結果。克拉蘇的老爹就是礦業和地產界的巨頭,給他留下了700多萬塞斯特斯的產業。
  • 羅馬軍團裝備全解析:一場戰爭,15萬大軍,後勤保障怎麼辦?
    羅馬人雖能取得主動,但由於內亂和其他邊境地區的襲擾,不得不與達契亞人約和。這引起了羅馬人的強烈不滿。公元96年,與元老院長期不和的圖密善皇帝被人暗殺。羅馬期待著一位偉大統帥能夠報仇雪恨。公元98年,這位偉大統帥終於出現了。圖拉真於公元98年接替涅爾瓦繼任羅馬皇帝。
  • 世界各地區歷史標誌及徽章-羅馬
    羅馬!
  • 羅馬三巨頭(克拉蘇、龐培、凱撒)是怎麼死的?實在慘不忍睹!
    公元前49年,龐培在內的元老院向愷撒發出命令要求撤回羅馬,表示如果不立刻回羅馬,將宣布愷撒為叛國之敵。凱撒曾跟著克拉蘇,鎮壓斯巴達克斯奴隸起義(龐培也幹過這事),軍事經驗豐富;後來凱撒出任高盧總督,用八年多的時間和高盧人進行長期戰爭,最終獲得勝利。之前,凱撒的女兒嫁給龐培,以維繫兩人之間的政治聯盟關係,可是在對高盧的戰爭勝利不久,他的女兒就去世了,龐培另娶他人。
  • 馬其頓長槍方陣VS羅馬步兵方陣哪家強?羅馬勝在政治,而非軍事
    其實這場戰爭馬其頓的實力略勝一籌,羅馬人及其同盟軍大約有2萬精銳,但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卻有25000人的軍隊。但誰能料到天助羅馬。在雙方交戰期間突然天降大霧,可見度太低,所以馬其頓的長槍方陣根本發揮不出威力。而羅馬人的步兵方陣,由於善於使用短兵器格鬥,因此相對於馬其頓軍隊而言,視線還比較清楚。所以此場戰役馬其頓人慘敗,羅馬人幸運地完勝。
  • 為什麼中國在漢朝崩毀後卻越來越統一歐洲在羅馬崩毀後越來越分裂
    這個時期,羅馬的主體版圖已經成型。不過,羅馬帝國這個帝國是翻譯,屋大維本人沒有改共和制和共和國號,奧古斯都與中國的皇帝權力結構也相差非常遠。羅馬帝國的元首制時期,應該是王國階段。羅馬帝國進入君主制時期,才有向帝國轉型的跡象。
  • 他是羅馬歷史上最可怕的敵人,以6000人擊斃羅馬7萬人,創造戰爭奇蹟,被西方譽為「戰略之父」!
    這些步步緊逼的挑釁最終惹惱了迦太基的元老大臣,為改變現狀,漢米爾卡因此受命出兵伊比利亞半島,此時的漢尼拔才九歲,他央求父親帶他一起上戰場,父親答應了,且命令他跪在祭壇前發誓:此生要與羅馬誓不兩立!自此,漢尼拔開始隨父出徵。歷經九年苦戰後,漢米爾卡終於奪回西班牙被佔的大半領土,軍隊也增加到十幾萬人。
  • 羅馬不是一天衰落的——冰雨風暴(九)
    前情提要:馬克西穆斯堅壁清野的策略使得南下羅馬的馬克西明大軍寸步難行,馬克西明軍團不得不在痛苦的饑饉中對抗固守在城中準備充分的元老院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