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帶兵打仗的時候,執政官手握生殺大權,幾乎沒有什麼限制。回到羅馬,遇事得商量著辦。
理論上來說,羅馬的政治需要公民的直接參與,城邦之中官員的選舉,法條的制定,還有罪犯的審判,都在開大會的時候做出。
這樣的大會,像是村裡人的碰頭大會,所有的公民都可以參加,但只有執政官或是國務官可以召集,大會的程序與討論事項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決議草案也由他們草擬。
開會投票只在羅馬城內舉行,你願意來就來,你來不了,沒投上票,那是你自己的事,因而每次參加會議的人還都不大一樣。
開會的時候,一般民眾不可以發言,只有主持會議的官員可以講話,其他與會者只能傾聽官員們之間的辨論,過後投票贊成或是反對。
這樣一來,一般到會者能發表不滿的空間不大,最多也就是喝幾句倒彩,發一些噪音。
投票的過程是由富到貧,騎士百人隊最先投票,然後將結果報告給大會,接下來是一等百人隊,二等百人隊,依次遞減。
當百人隊票數超過半數通過之後,投票就終止了。所以,當富人們有基本一致的意見時,眾多窮人所在的低等百人隊根本就不用投票了。
這種大會也不能經常開。尋常百姓屋裡屋外那麼多事情要忙,除非有什麼大事,否則誰有興致成天聽著那些官員們在那裡辯論。
更何況,住在城外的百姓,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往返十幾二十公裡地,一天的活就泡湯了。說句老實話,也就當官的人喜歡開會,古今中外都是這個理。
真正與官員們經常在一起開會討論的,是元老院。在古希臘與古羅馬的城邦之中,不管採用什麼政治體制,元老院都是一個很常見的機構。
前邊提到過,開始的時候,元老們都是各村落的頭面人物,通常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們,成員則多半由國王根據需要來挑選,有事要問問他們的主意。
常言道,薑還是老的辣,特別是在讀書識字還不普及的古代社會,經歷與經驗就更為重要。
在共和的羅馬,這樣的諮詢慢慢發展成為一種制度。從財政官算起,任何羅馬官員在任期結束後,都有成為元老的資格,除非他犯了什麼大錯。
與官員不一樣的是,元老的資格是終身的。羅馬的制度下,官員任期短,又不許連任,不許兼任,於是產生了許多退下來的官員,可以在元老院裡發揮作用。
這樣的制度,也造成另一個事實,那就是新上任的官員多半沒有很多經驗,也需要元老們當顧問。
選上官員的人也知道,他們在官職上的任期其實要比他們在元老院的任期短,所以考慮自己下臺之後的角色,也會對元老院多一分尊敬。
雖然代表元老院的單詞「Senate」,與現代的參議院是同一個詞,但是古羅馬的元老院在組織、角色與功能上更像我們八十年代的中央顧問委員會,而不像西方兩院制之中的上院或是參議院。
開初羅馬元老院的人數大約在300左右,名字排在最前面的通常是以前曾當過執政官,現在眾人之中最具威望的元老,又稱為首席元老,開會時可以坐在前排,討論時也是他們先發表意見。
理論上來說,元老們只是起一個顧問的作用,執政官或是國務官有權召集元老們開會,至於說要在什麼問題上向他們請教原本也是官員們各自的決定,元老院的意見也只是僅供參考。
可是開起諮詢會的時候,官員們才那麼幾個人,相互之間還沒有什麼協調,元老們卻在那裡坐了一大排。
官員的任期才一年,許多事情上還是新手,元老們對往例、細節卻知道得更為具體。
這樣久而久之,元老們的權力越來越大,不論是宗教問題、財政的監督、接待外邦的使節、對外宣戰或是議和、以及執政官國務官軍務政務的具體分配,後來都變成要元老們商議討論之後,才能形成具體的決議草案,然後才交付公民大會正式通過。
許多涉及叛國、暗殺、瀆職的大案件,也是由元老們來審議。於是形成一個不成文的制度,城邦裡的大事,從行政、立法到司法,都要在元老院裡討論通過。
換言之,山寨之中的大事,由這些做過官的元老們商量著辦。公民大會基本上只是走個過場,真正的決議討論都在元老院進行,而在外徵戰時大權在握的執政官,在元老院開起會來倒更像是雖主持會議、卻任期不長的值日生。
附註:文章均只代表其個人觀點與立場,不代表「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及其網站、公眾號的觀點與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