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灣的戰鬥 廟灣的人丨耀州故事之紅色記憶(31)

2021-02-12 沮水微瀾

耀州文聯官方公眾平臺郵箱:yaozhouwenlian@163.com

在中國紅色革命的歷史長河裡,在所有浸透著熱血的紅土地中,唯一有一塊在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個歷史時期的過程中,始終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它就是紅色照金。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中國紅色革命的中心由南方轉移到北方的基石。如果沒有劉志丹、習仲勳等人在陝甘特別是以照金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實踐,沒有他們從所經歷的挫折與失敗中得來的經驗與教訓,就不會有陝北根據地的創建,也就不會有中央紅軍長徵之後的落腳點。

今天,讓我們跟隨張軍朝的採訪重溫紅色記憶,走進那段光榮的革命烽火歲月。

從敵我激烈爭奪的據點,到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淳耀縣的行政中心,再到新中國成立後耀縣北部山區的煤業重鎮,廟灣見證了八十多年的血雨腥風和滄桑巨變,在陝甘寧邊區革命鬥爭的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1933年初的陝甘邊,天寒地凍,剛成立不久的紅26軍奇襲焦坪,轉戰旬邑、淳化,掃除了照金中心區域的民團、保甲等反動勢力,香山分糧後補給充足,根據地進一步鞏固。然而,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杜衡更加專橫獨斷,視黨的統戰工作為兒戲,主張蕩平廟灣民團,將根據地向北快速擴展。

廟灣是國民黨夏老么(原名夏玉山)民團苦心經營多年的老巢,團丁多是土匪、兵痞出身的亡命徒,佔據著險要的地形,明碉暗堡,戒備森嚴。以往,我軍與夏老么約定互不進犯,互行方便,李妙齋還通過給夏老么好處,讓夏買過幾批彈藥、物資。

1933年1月17日夜,杜衡不顧紅26軍的現實力量和劉志丹等人的勸阻,強命紅26軍兵分兩路進攻廟灣:由劉志丹、杜衡、鄭毅帶領主力走捷路,拂曉發動突然襲擊;王世泰帶騎兵連繞道走廟灣河川隱蔽起來,堵截並在野戰中消滅敵人。據王世泰回憶,由於事先對山路距離估計不足,我軍步兵雖先行出發,拂曉前卻未能到達廟灣後山,而騎兵已按時進入陣地。早八時左右,戰鬥還未打響,偷襲已失掉機會,突然一聲清脆的槍聲劃破了清晨的寂靜(敵人走火),騎兵連誤認為我軍已與敵人接火,立即發起攻擊。紅軍戰士個個久經戰火錘鍊,十分勇敢,奮勇衝進廟灣街裡。騎兵連長曹勝榮、指導員張秀山身先士卒,縱馬直接衝向敵人碉堡。

敵人龜縮在三個碉堡裡,居高臨下,阻擊我軍。此時,劉志丹帶領主力從山上壓下來,投入激戰。但是,由於我軍沒有炮,缺乏攻堅能力,民團佔據著有利地形,火力密集,我軍組織幾次強攻,終未奏效。衝鋒中,騎兵連連長曹勝榮中彈英勇犧牲,指導員張秀山被一顆子彈打中胸部,栽倒馬下,被戰士拚死救回。部隊傷亡很大,幾位班、排長犧牲。

下午,戰鬥仍在繼續。面對如此險惡的形勢,本應立即撤出戰鬥,但參謀長鄭毅不同意,重新組織突擊隊,反覆衝鋒四五次,結果每次都被敵人用手榴彈壓了下來。下午四時,部隊被迫撤出,退回老爺嶺、前後芋園一帶休整。

廟灣一戰不但沒有消滅敵人,反而傷亡二三十名紅軍幹部戰士,損失了不少馬匹。戰後,杜衡為了平息眾怒,把責任全部推在鄭毅身上,將鄭撤職,降為一連連長。鄭毅曾在馮玉祥部當過營長,喜歡打大仗,後在一次戰鬥中英勇犧牲。迫於幹部戰士的壓力,杜衡只好同意劉志丹出任參謀長。

廟灣之戰,激怒了夏老么。不久,他率民團向根據地報復,在香山一帶,屠殺了六七十名農會幹部和革命群眾。

1月27日,騎兵連在新任連長強世卿、指導員楊重遠帶領下,由照金向宜君方向活動,伺機消滅敵人。當夜,部隊在瑤曲鎮衣食村的半山凹裡宿營。半夜,尾隨而來的夏老么民團突然向騎兵連發動襲擊。山凹裡槍聲呼嘯,戰馬狂奔亂叫,戰士們倉促應戰,邊打邊向後山撤退,等擺脫敵人,人馬已損失過半。

同年2月,國民黨調集三個正規團對照金根據地進行「圍剿」。夏老么民團也在北部與國民黨「圍剿」部隊緊密呼應。敵人力量十倍於我,在此嚴峻的形勢下,杜衡又一次錯誤強令紅二團集中於上下芋園一帶,與國民黨軍打陣地戰。   

2月4日,敵騎兵團、特務團各一營與夏老么民團,分三路包圍了紅二團,芋園反擊戰打響。敵人火力很強,步槍、機槍、迫擊炮彈,雨點般射來,紅軍戰士接連倒下,邊打邊向山上撤退,不料後路又被夏老么民團截斷,形勢萬分危急。關鍵時刻,渭北遊擊隊趕到接應,阻擊夏老么民團,掩護紅二團跳出合圍轉到外線作戰。

芋園戰鬥失利,紅軍和根據地蒙受巨大損失。3月3日,杜衡離開部隊返回省委,紅26軍在劉志丹指揮下,靈活轉戰,東出襲擊同官金鎖關,南下與渭北遊擊隊合力威逼涇陽,西進打擊淳化、旬邑民團,搞得敵人暈頭轉向。同時,在照金根據地,李妙齋指揮照金、香山、旬邑、淳化等地方遊擊隊與民團進行了機智頑強的鬥爭。遊擊隊神出鬼沒,處處襲擊敵人,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還深入民團老巢,給予痛擊,搞得敵人坐臥不寧,互相猜忌埋怨,紛紛逃出照金根據地。敵人策劃的「圍剿」終於被紅軍和我根據地軍民勝利粉碎了。

在反「圍剿」的日子裡,李妙齋指揮遊擊隊把廟灣、芋園戰鬥中負傷的張秀山等紅軍指戰員轉移到龍家寨隱蔽起來。敵軍到處搜查,民團反覆搜剿。一天上午,旬邑土橋民團到焦家後川進行「清剿」,搜查出紅軍傷員溫治國,殘忍將他殺害。當時,張秀山等傷員住在陰坡小廟,距後川很近。敵人剛走,焦家川的群眾便乘天黑將他們送到兔兒梁後邊的樹林裡,藏在一個燒木炭的破窯中,從四川逃荒來的一家群眾為傷員送來熱飯。過了幾天,得知敵人要到兔兒梁搜查,群眾又連夜將傷員轉移到黑田峪。一天早晨,霧很大,夏老么民團又到黑田峪「清剿」,群眾乘大霧將傷員攙扶上山。敵人撲了空,就在老百姓身上出氣,黑田峪村的群眾任憑敵人打罵,沒有一個人說出紅軍傷員隱藏的地方。當晚,敵人撤走,群眾又協助遊擊隊,用騾子將傷員轉移到兔兒梁隱蔽起來。

在頻繁的轉移中,傷員依然得到了很好的治療。當時,有好幾位傷勢較重,騎兵連指導員張秀山前胸、後背、嘴裡不斷往外流血、幾度昏迷,生命垂危。沒有醫生,李妙齋在石門關附近找到一位獸醫來為傷員治病。這位獸醫整天守護在傷員身邊,用土辦法精心為戰士治傷,查傷用的器械是燒大煙的鐵釺子,消毒用的是大煙水,取傷口裡的碎骨用嘴對著傷口,把膿血和碎骨一起吸出來,以致弄得滿臉膿血。他還用自己配製的「八寶生肌散」中草藥面,做成藥捻子插入傷口,兩三天換一次。就是這些土辦法,竟使張秀山等重傷號奇蹟般地一天天好了起來。

六十年過去,當我們尋訪當年的革命群眾時,已沒有多少人健在了,他們就像身邊的大山一樣,默默守護著家園,守護著那份與生俱來的恬靜和淡定。說起老區的群眾,1993年任廟灣鎮黨委書記的白黎明、鎮長張育民只用了兩個字:「感動!」

解放後,由於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電路不通、信息不暢等原因,廟灣長期處於貧窮落後的狀態,1992年人均年純收入只有352元,還有兩個行政村十多個自熱村不通電。青草坪等村子的村民磨一次面要套著牛車跑幾十裡山路,往返需要好幾天。因路、電不通,小夥子娶不到媳婦,紛紛「外嫁」。為了擺脫貧窮的面貌,老區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努力,鎮黨委政府確定了五個多種經營基地建設規劃(玉門—走馬養魚基地、走馬—廟灣蔬菜基地、瑤峪—賀家莊畜牧基地、瑤峪—曲南蘋果基地、廟灣—三政藥材基地),打響了基礎設施建設「221工程」的攻堅戰:玉門、曲南通電工程;樓子—廟灣、廟灣—香山公路;陳家山集貿市場建設。

在這些工程建設中,老區幹部群眾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不計個人一分錢的報酬。樓子—廟灣公路建設中,走馬村一村民犧牲,村支書彭方文帶領群眾化悲痛為力量,提前三天完成了任務;三政村支書劉太文兩口子帶領100多名村民戰鬥在工地上,每天往返20多裡路,下雪天也不歇息;春林村離工地有15公裡,村民背著饃饃每天八點就趕到工地,前後20天不曾間斷。廟灣—香山公路要翻越一道山梁,鎮幹部吃住在工地上,與群眾一起挖土方、打釺子,山梁上的料僵石很硬,一天只能打出一個炮眼,一炮只能炸出雞窩大的地方,幹部群眾硬是一點點啃掉了4萬多方土石,拿下了最艱難的一段路程。

為了通上電,全鎮需人均集資100元,一些農戶連牛都賣了。施工中,電桿需要運到線路經過的一道山梁上,越過跨度900米的老虎溝。村民們義務出工,32個人抬一根電桿,老人在前面用砍刀開路,砍開密密的梢林,婦女們用繩子在前方拽拉,青壯年在中間抬槓子,第一天,只抬上去一根,第二天兩根……就這樣,連續六天,山梁上需要的十二根電桿全部到位,幾乎每一個抬杆的村民肩膀都磨得血肉模糊……

5月19日,記者採訪途中,正好趕上廟灣鎮曲南高壓輸電工程竣工,村民們高興地說:再也不用過「點燈靠油、磨麵靠牛」的日子了。

二十多年過去,廟灣以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山外的目光,水泥路鋪設到了每一個有人居住的小山村。原來的鎮黨委書記白黎明早已調任新的工作崗位,鎮長張育民已經退休並為地方經濟建設發揮餘熱,他們規劃的多種經營基地在老區的經濟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廟灣的每一村、每一戶都不再為水、電、路犯難。

張軍朝,1967年2月出生,祖籍陝西耀州,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國畫院特聘畫家,陝西日報主任記者。曾任《三秦都市報》新聞部副主任、發行部主任、《勞動早報》新聞中心主任、《西安商報》副總編、《報刊薈萃》雜誌副總編,現任陝西日報傳媒集團《當代女報》社社長。

多年來發表有300多萬字的新聞作品,長篇紀實報導《照金記憶》近日由西安出版社正式出版。美術作品先後入選全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屆鋼筆畫展,全國第四、第五、第六屆鋼筆畫展評委。

編 輯:冬青

— THE  END —

相關焦點

  • 芋園訪紅嫂丨耀州故事之紅色記憶(23)
    耀州文聯官方公眾平臺郵箱:yaozhouwenlian@163.com在中國紅色革命的歷史長河裡,在所有浸透著熱血的紅土地中,唯一有一塊在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個歷史時期的過程中,始終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它就是紅色照金。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中國紅色革命的中心由南方轉移到北方的基石。
  • 張中良 | 華中敵後戰場風雲與作家戰時姿態——阿英《廟灣紀程》解讀
    在紛紜複雜的情勢下,新四軍部隊建制由小變大,根據地從無到有、不斷擴展,《廟灣日記》便留下了這樣的記載。7月1日記:黃部長「本在葉飛副師長所率之六團內,駐閩東。後隨葉來,在茅山與敵堅持六七個月,六團改編『江抗』 125-127,在青浦一帶流轉年餘,然後到揚中。
  • 血與火中熔鑄的軍魂 慶八一講述紅色文化故事主題訪談舉行
    中國青年網記者李延兵攝7月31日,為慶祝八一建軍節88周年,增進青少年對我國軍隊歷史、使命和未來發展戰略的了解,由中央網信辦指導,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中國青年網承辦的講述紅色文化故事「烈火青春軍魂永鑄」八一主題網絡訪談活動在中國青年網演播室舉行。
  • 重溫紅色記憶
    重溫紅色記憶        一九二七年冬收時,大木凹村挑腳夫們從茂芝(注:茂芝圩每月逢1、4、7集市)幫商販挑大米回大木凹,再從大木凹挑到楓朗(注:大埔縣楓朗圩每月逢2、5、8集市)戰鬥中張崇領導負傷,還有曉更(禮明和郭玉添原廣東省民政廳廳長同一批人)子彈從肚上穿出連腸都帶出來,通訊員詹海救出曉更,請來名醫條古醫生醫治,還有大埔下沐教同安醫師,經過精心醫治,才得康復,後成為中國地質隊隊長,為航天事業二彈一星的奠基人。
  • 【迪加幼兒園戶外研學活動】——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我們在行動!
    聽孫爺爺講戰場上的故事孫佑傑老爺爺今年已經95歲了,他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在近十年的戰場上,他穿行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經受了無數次血與火、生與死、吃不上飯穿不上衣的饑寒險阻,10次榮立戰功。
  • 那一年,那一間學校,那一個人,那一段紅色的記憶,在新星村……
    丨榕樹下傾聽新社村老同志講革命故事丨2020年6月27日早上,烈日當空,十幾位村民和鶴山文聯文藝工作者一起,在鶴山市古勞新星村委會新社村黨群服務中心門前的榕樹下,聆聽80多歲的呂炎成、呂志南、呂文勁、馮文勝、呂錫華(與同文中提及的洛社呂錫華同名)等幾位長者講述新社村的革命鬥爭往事,脈動了70多年的紅色革命史展現在我們眼前:前廣東省常務副省長楊德元同志,1947年作為中共鶴山縣委特派員在洛社
  • 白色恐怖下驚心動魄的暗戰故事,《國家記憶》今晚揭秘!
    他們是偽裝者,戰鬥在敵人的心臟;他們是聽風者,守護永不消逝的電波;他們是利劍,用生命刺破雲霧重重的長夜;他們是火焰,用熱血熔鑄光輝的旗幟。傳承紅色基因,《國家記憶》為您揭秘在白色恐怖下,鑄造《紅色堡壘》的神秘往事。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1927年,中國共產黨在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中得到迅速發展。
  • 媒體聚焦:水尾村的紅色故事
    貯滿紅色記憶的女貞樹      建寧縣客坊鄉水尾村,村名為水尾,實際上是水的源頭,地處高山之頂,山的那一邊,就是江西地界。  如今,客坊鄉利用省軍區撥下來資金,分批對這些紅色遺址進行修繕,並利用紅色資源和當地生態優勢、人文景觀,打造山村旅遊。「用紅色吸引人、綠色留住人、文化感染人,老區村也可以有新作為。」客坊鄉黨委書記祝俊元說,鄉裡已經對此進行了規劃,並將逐步建設紅色展覽館、青少年軍事實踐基地等項目,利用紅色資源帶動村民增收。  我們在村黨支部書記謝文雄的帶領下,在水尾村裡尋訪紅色故事。
  • 【厚橋故事】中杏裡的紅色記憶
    這裡曾有「紅色小延安」之稱。早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浦月波在原黨組織失散情況下,轉移到家鄉中杏裡。他帶來了一批上海進步青年和馬列主義書籍,在厚橋宣傳革命理論、發動群眾,點燃紅色火苗。也帶回圓盤印刷機一臺,支持杜莊上的江南抗日革命軍印刷廠,印刷「江抗券」和抗日傳單。1940年,其女兒浦惠英在父親和進步人士的影響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 紅色記憶:昔日海陽「鐵西瓜」威名傳天下,今朝庚續「三雷」精神續寫新篇章
    我們只有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才能不忘初心,確保我軍血脈永續、根基永固、優勢永存。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的《地雷戰》,是幾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電影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膠東抗日根據地的民兵在武器、彈藥以及各類物資極度短缺的情況下,利用自制地雷,以變化無窮、無處不在的地雷戰配合八路軍,反擊日寇掃蕩的故事。影片原型就是發生在煙臺海陽的真實故事。
  • 紅色謝爾曼鐵騎的故事
    西林同志和車組成員一起,摧毀自行火炮1.汽車20,斃敵超過100人,他用履帶碾碎了至少10個希特勒匪徒。在連續4天的戰鬥中,西林同志率先突入3個城市,摧毀德軍坦克2、自行火炮2、汽車40多輛,機槍10多挺,斃敵約200人。他值得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 【8341戰友聚會方式】探訪優秀戰友-重溫紅色記憶
    2019年四月八日,一個春意盎然的日子,一個生機蓬勃的季節;我們說戰友最好的聚會方式是;    第一、重溫紅色記憶,感受革命先烈為國出生入死,拋頭顱灑熱血的高尚精神,回顧我們共和國成長的腳步;所以我們原
  • 中央特科成立90周年,中文國際頻道《國家記憶》 推出紀錄片《紅色堡壘》
    在中央特科成立九十周年之際,央視《國家記憶》欄目為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弘揚革命文化,特別推出第一部全景展示中央特科的紀錄片《紅色堡壘》,講述九十年前中國共產黨在白色恐怖下建立紅色堡壘的隱秘往事。紀錄片將以生動凝練的講故事手法,特殊的展示角度,為觀眾揭秘發生在黨的隱蔽戰線上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現隱蔽戰線的無名英雄們為了黨的事業默默犧牲的崢嶸歲月。
  • 【紅色記憶】小興安嶺抗日鬥爭「四個一百」——百次戰鬥(五)
    經軍校抗聯老戰士王明貴和李敏回憶,軍政幹校學員中,培養出軍級3人、師級13人、團級21人、團級以下20人。現在,抗聯三、六軍軍政幹校的紀念碑高高地聳立在伊春市伊伊美區的北山公園,成為抗日聯軍培養軍政幹部搖籃的永久紀念。83、戰火中的婚禮東北抗日名將李兆麟將軍和抗聯三軍被服廠黨支部書記金伯文同志的愛情故事,在艱苦的鬥爭歲月裡被傳為美談。
  • 崔家集民間故事丨高戈莊血戰
    我是住在崔家集鎮北高戈莊村的一名普通老師,我們村在建國之前曾經與日軍發生過一場血戰,我聽村裡的一位老者說,故事被記載成《高戈莊自衛戰民兵烈士撰文》,以下即撰文內容。那是一九四三年農曆九月九日,駐平度日偽軍500餘人下鄉掃蕩包圍我村,我村自衛團260餘人用的兩支步槍、生鐵炮、大抬杆土槍、長矛槍,石子與日偽軍用的追擊炮、三人式武裝的敵人展開特殊戰鬥。
  • 國家丨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國人嗎?
    圖中紅色的部分就是日本,我們發現,日本的國土完全被海洋所包圍,它就像是一隻瘦長的海馬,與中國所在的大陸隔海相望。「徐福東渡」的故事這個故事啊,要從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說起。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成為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皇帝。
  • 記憶|我在老山戰場硝煙中和攝影」假小子」梁子的故事
    我在老山戰場硝煙中和攝影「假小子」梁子的故事               周濤        我僅存的一張著名女攝影家、自由撰稿人――梁子(梁巧輝)當年參加老山作戰中的照片。   當時,梁子在軍中有個外號,叫「戰場假小子」。
  • 我有紅色傳家寶:一把繳獲的日本海軍短劍
    它背後的故事是紅色土地的烙印,是社會變遷的見證,更是良好家風的傳承。「這是我爺爺留下來的一把繳獲的日本海軍短劍,這把短劍見證了當年爺爺的戰爭歲月。」六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民警邵奇拿著爺爺當年繳獲的短劍驕傲的說:「它承載了爺爺的紅色革命精神,是我們家最珍貴的紅色傳家寶.。」
  • 悅讀 | 紅色故事之白江村智伏殘敵
    在新塘白江村,流傳著這麼一個鮮為人知的紅色故事:解放前夕,在敵我兵力懸殊的險境下,我地下黨員臨危不懼,智伏殘敵。白江村一角  在1949年10月增城解放前夕,廣州黨組織特派員鄧紹明找到增城縣委,要求組織一支隊伍配合南下大軍和地方遊擊隊截擊逃敵。
  • 今日新聞頭條車禍:紅色記憶|高虎腦阻擊戰
    他們與數倍於己的外軍展開殊死搏鬥……這段視頻,記錄了喀喇崑崙那場英勇戰鬥。銘記烈士,致敬英雄!TOP2:遼寧省紀委監委最新通報省政協原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原副主任白月先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日前,經省委批准,省紀委監委對省政協原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原副主任白月先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