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這裡,訂閱最有趣有料的3D數位化VR/AR虛擬仿真資訊!
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通過手動旋轉的機槍。它的作用原理非常簡單,就是通過手柄搖動來旋轉槍管,並通過撞擊底火輪番射出子彈。
因為採用了多管結構,所以槍管不會迅速過熱,在早期比較低端的金屬冶煉工藝下,這是一種非常討巧聰明的武器。
話說加特林本人其實是個醫生,估計是受夠了前線送來的傷員,他決定發明一種「能有效減少傷亡」的武器。明白人都知道,他說的意思是敵人多流血,我軍就能少動手術。據說加特林的原理是從農機上悟到的。
但是「格林快炮」有很大的弱點:其一是超重,多條槍管造成了重量的加倍,旋轉機構本身也不是小塊頭。所以格林快炮只能裝上輪子,由馬拉著或人推著走,這極大的限制了其使用。
其二是轉速,由於採用人工手動旋轉,所以格林快炮的旋轉速度需要保持恆定,太慢只能浪費子彈,太快則會導致炸膛。大部分格林快炮的問題都是士兵心理上的——別指望戰場上士兵們面對洶湧而來的敵人會穩如泰山的搖手柄,他們只會不知不覺的拼命加快旋轉節奏,最後導致轉速過高整槍報廢。
50年代以後加特林原理首先被美國經重新改良後應用在槍械及小口徑航炮和防空炮上,使用該續射速普遍可以達到每分鐘每管1000發以上。
近代的加特林機槍以電子系統運作,並常見於戰鬥機及攻擊機等軍用」飛機上,口徑亦比早期版本為大,最大射速普遍能達到3,000發/分鐘。而「加特林機槍」這個名詞也變成了採用加特林原理運作的多管機槍及機炮的稱呼。而近迫武器系統,則是由電腦全自動操作的加特林機炮,用於防卸低空高速目標。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相比之1860年的格林快炮,馬克沁機槍的設計者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同期才剛剛聘上一份木工的職務。一直到1880年,他仍然只是一個民間的普通設計師和發明家,以氣體照明燈和自動滅火器著名,這些東西在今天仍然被使用。促成馬克沁改行製造殺人武器的是愛迪生,這個小心眼的奸商大發明家耍手段讓馬克沁的公司破產了。賣掉公司的馬克沁離開美國,跑到歐洲去碰運氣。
於是神器出爐,馬克沁似乎是有天神在耳語,到1883年,他成功地設計出火藥燃氣驅動的自由槍機式武器自動機構,並製造出第一支自動步槍。1884年,馬克沁專門研究了加特林機槍,得出的結論是這東西必然被淘汰。僅同年,他就拿出了自己的全自動機關槍。
話說這槍李中堂也買了,但是試射的時候他非常驚訝,覺得這槍潑子彈潑的太猛,射得太快,怕是有些不美哉。不過中堂大人依然拖回去給山寨了。
馬克沁機槍在1893年參加第一次實戰——英軍與非洲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英軍50人的部隊,依靠4挺馬克沁,防守住了5000麥塔比利軍的進攻,打死了其中3000人。
馬克沁機槍一炮走紅,從此各國紛紛發現自由槍機的魅力,開始大肆仿製和改進馬克沁的自動結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果不其然,馬克沁的各種改型成為了歐洲人互相收割生命最有效率的武器。
馬克沁機槍相比加特林機槍,擁有結構簡單、重量輕、攜行方便、可靠性高、持續性射擊、射速翻倍的優勢。幾個牛高馬大的士兵可以隨意提著機槍零件滿場的轉移,帆布彈鏈也遠比彈鬥供彈高效安全,士兵們只需要壓下扳機就可持續性的火力掃射,再也不會出現加特林那種人工旋轉手柄的毛病。眾多優勢,人們如何不青睞馬克沁呢?這個時候,加特林機槍已經不知被扔到哪個角落去了。
馬克沁機槍
下面來放一大波自動機槍的工作原理動態圖,仔細看哦。
1、彈簧和滑塊機構
2、彈簧和夾持機構
3、齒輪機構
4、射擊過程
5、彈簧拉伸和餵彈過程
6、機槍餵養機構
7、鏈和扭簧機構
8、裝彈過程
9、射擊後座整體機構
10、換彈機構
11、換彈機構
——【END】——
歡迎訂閱全國3D大賽公眾號-ilove3dds-最有趣有料的3D數位化資訊分享交流平臺!
對3D建模/動畫漫遊/數字仿真/、VR/AR/MR、掃描逆向/動捕交互/3D列印、數字孿生DigitalTwin/CPS等3D數位化方向感興趣的童鞋,快快申請加入ilove3dds微信群參與互動交流哦!
請在全國3D大賽公眾號-ilove3dds對話界面,回復「加群」,即可獲取入群方式!
全國3D大賽公眾號-ilove3dds正在招募編輯/記者,工作地點:北京,也可長期兼職,期待優秀的你加入,待遇從優,有意者後臺回復「應聘」獲取相關細節。
「3D大賽• 創新中國•數字宣言」
▼
「你絕不該錯過的精彩文章」
▼
智能製造這十個方向大有前途
通用機械3D原理動圖,看完秒懂
VR有多火,有什麼用?
數字工匠助力數字中國建設
前沿3D設計|VR|AR|3D列印|CPS等數位化技術
與產業資訊分享平臺
看完記得點讚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