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經典:任正非:一江春水向東流

2021-02-23 王育琨頻道

「我們對未來的無知是無法解決的問題,但我們可以通過歸納找到方向,並使自己處在合理組織結構及優良的進取狀態,以此來預防未來」。


真實還是虛妄?迷茫,存在於每一個時空交匯的當下,關鍵是你選擇什麼確認鍵。


當你選擇虛妄,就是按下了浮名的確認鍵,從此就會寵辱若驚,走上不知所終的飄蕩;


當你選擇真實,就是按下了「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堅持自我批判」的確認鍵,你就會腳踏實地磨好豆腐,你就有了開放、妥協、包容的灰度哲學,你就摒棄了自是、自負、自閉的狀態,你就會耳順,所有的看得見的看不見的能量,都會向你你這裡集聚,你一剎那接一剎那活潑潑地精進,一如一江春水向東活潑潑地向東流。


——王育琨記

大機會時代,不要機會主義。經濟寒冬之時,更要專注,兢兢業業。


任正非,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

小時候,媽媽給我們講希臘大力神的故事,我們崇拜得不得了。少年不知事的時期我們崇拜上李元霸、宇文成都這種蓋世英雄,傳播著張飛「殺」(爭鬥)嶽飛的荒誕故事。在青春萌動的時期,突然敏感到李清照的千古情人是力拔山兮的項羽。至此「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又成了我們的人生警句。當然這種個人英雄主義,也不是沒有意義,它迫使我們在學習上爭鬥,成就了較好的成績。

當我走向社會,多少年後才知道,我碰到頭破血流的,就是這種不知事的人生哲學。我大學沒入了團,當兵多年沒入了黨,處處都處在人生逆境,個人很孤立,當我明白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的政治內涵時,已過了不惑之年。想起蹉跎了的歲月,才覺得,怎麼會這麼幼稚可笑,一點都不明白開放、妥協、灰度呢?

不惑之年才創華為,

我是在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時候,創立華為的。那時我已領悟到個人才是歷史長河中最渺小的,這個人生真諦。我看過雲南的盤山道,那麼艱險,一百多年前是怎麼確定路線,怎麼修築的,為築路人的智慧與辛苦佩服;我看過薄薄的絲綢衣服,以及為上面栩栩如生的花紋是怎麼織出來的,而折服,織女們怎麼這麼巧奪天工?天啊!不僅萬裡長城、河邊的縴夫、奔馳的高鐵……我深刻地體會到,組織的力量、眾人的力量,才是力大無窮的。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為才開始偉大。在創立華為時,我已過了不惑之年。不惑是什麼意思,是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環境變動緩慢,等待人的心理成熟的一個尺度。而我進入不惑之年時,人類已進入電腦時代,世界開始瘋起來了,等不得我的不惑了。我突然發覺自己本來是優秀的中國青年,所謂的專家,竟然越來越無知。不是不惑,而是要重新起步新的學習,時代已經沒時間與機會,讓我不惑了,前程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剛來深圳還準備從事技術工作,或者搞點科研的,如果我選擇這條路,早已被時代拋在垃圾堆裡了。我後來明白,一個人不管如何努力,永遠也趕不上時代的步伐,更何況知識爆炸的時代。只有組織起數十人、數百人、數千人一同奮鬥,你站在這上面,才摸得到時代的腳。我轉而去創建華為時,不再是自己去做專家,而是做組織者。在時代前面,我越來越不懂技術、越來越不懂財務、半懂不懂管理,如果不能民主的善待團體,充分發揮各路英雄的作用,我將一事無成。從事組織建設成了我後來的追求,如何組織起千軍萬馬,這對我來說是天大的難題。

我創建了華為公司,當時在中國叫個體戶,這麼一個弱小的個體戶,想組織起千軍萬馬,是有些狂妄,不合時宜,是有些想吃天鵝肉的夢幻。我創建公司時設計了員工持股制度,通過利益分享,團結起員工,那時我還不懂期權制度,更不知道西方在這方面很發達,有多種形式的激勵機制。僅憑自己過去的人生挫折,感悟到與員工分擔責任,分享利益。創立之初我與我父親相商過這種做法,結果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他在卅年代學過經濟學。這種無意中插的花,竟然今天開放到如此鮮豔,成就華為的大事業。在華為成立之初,我是聽任各地「遊擊隊長」們自由發揮的。其實,我也領導不了他們。前十年幾乎沒有開過辦公會類似的會議,總是飛到各地去,聽取他們的匯報,他們說怎麼辦就怎麼辦,理解他們,支持他們;聽聽研發人員的發散思維,亂成一團的所謂研發,當時簡直不可能有清晰的方向,像玻璃窗上的蒼蠅,亂碰亂撞,聽客戶一點點改進的要求,就奮力去找機會……更談不上如何去管財務的了,我根本就不懂財務,這與我後來沒有處理好與財務的關係,他們被提拔少,責任在我。也許是我無能、傻、才如此放權,使各路諸侯的聰明才智大發揮,成就了華為。我那時被稱作甩手掌柜,不是我甩手,而是我真不知道如何管。今天的接班人們,個個都是人中精英,他們還會不會像我那麼愚鈍,繼續放權,發揮全體的積極性,繼往開來,承前啟後呢?他們擔任的事業更大,責任更重,會不會被事務壓昏了,沒時間聽下面嘮叨了呢……相信華為的慣性,相信接班人們的智慧。

到97年後,公司內部的思想混亂,主義林立,各路諸侯都顯示出他們的實力,公司往何處去,不得要領。我請人民大學的教授們,一起討論一個「基本法」,用於集合一下大家發散的思維,几上幾下的討論,不知不覺中「春秋戰國」就無聲無息了,人大的教授厲害,怎麼就統一了大家的認識了呢?從此,開始形成了所謂的華為企業文化,說這個文化有多好,多厲害,不是我創造的,而是全體員工悟出來的。

業界老說我神秘、偉大,其實我知道自己,名實不符。我不是為了抬高自己,而隱起來,而是因害怕而低調的。真正聰明的是十三萬員工,以及客戶的寬容與牽引,我只不過用利益分享的方式,將他們的才智粘合起來。公司在意志適當集中以後,就必須產生必要的制度來支撐這個文化,這時,我這個假掌柜就躲不了了,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大約在2003年前的幾年時間,我累壞了,身體就是那時累垮的。身體有多項疾病,動過兩次癌症手術,但我樂觀……
那時,要出來多少文件才能指導,約束公司的運行,那時公司已有幾萬員工,而且每天還在不斷大量地湧入。你可以想像混亂到什麼樣子。我理解了,社會上那些承受不了的高管,為什麼選擇自殺。問題集中到你這一點,你不拿主意就無法運行,把你聚焦在太陽下烤,你才知道CEO不好當。每天十多個小時以上的工作,仍然是一頭霧水,衣服皺巴巴的,內外矛盾交集。我人生中並沒有合適的管理經歷,從學校,到軍隊,都沒有做過有行政權力的「官」,不可能有產生出有效文件的素質,左了改,右了又改過來,反覆烙餅,把多少優秀人才烙糊了,烙跑了……這段時間的摸著石頭過河,險些被水淹死。2002年,公司差點崩潰了。IT泡沫的破滅,公司內外矛盾的交集,我卻無能為力控制這個公司,有半年時間都是噩夢,夢醒時常常哭。真的,不是公司的骨幹們,在茫茫黑暗中,點燃自己的心,來照亮前進的路程,現在公司早已沒有了。這段時間孫董事長團結員工,增強信心,功不可沒。大約2004年,美國顧問公司幫助我們設計公司組織結構時,認為我們還沒有中樞機構,不可思議。而且高層只是空任命,也不運作,提出來要建立EMT(ExecutiveManagementTeam),我不願做EMT的主席,就開始了輪值主席制度,由八位領導輪流執政,每人半年,經過兩個循環,演變到今年的輪值CEO制度。也許是這種無意中的輪值制度,平衡了公司各方面的矛盾,使公司得以均衡成長。輪值的好處是,每個輪值者,在一段時間裡,擔負了公司COO的職責,不僅要處理日常事務,而且要為高層會議準備起草文件,大大地鍛鍊了他們。同時,他不得不削小他的屁股,否則就達不到別人對他決議的擁護。這樣他就將他管轄的部門,帶入了全局利益的平衡,公司的山頭無意中在這幾年削平了。經歷了八年輪值後,在新董事會選舉中,他們多數被選上。我們又開始了在董事會領導下的輪值CEO制度,他們在輪值期間是公司的最高的行政首長。他們更多的是著眼公司的戰略,著眼制度建設。將日常經營決策的權力進一步下放給各BG、區域,以推動擴張的合理進行。

這比將公司的成功繫於一人,敗也是這一人的制度要好。每個輪值CEO在輪值期間奮力地拉車,牽引公司前進。他走偏了,下一輪的輪值CEO會及時去糾正航向,使大船能早一些撥正船頭。避免問題累積過重不得解決。我不知道我們的路能走多好,這需要全體員工的擁護,以及客戶和合作夥伴的理解與支持。我相信由於我的不聰明,引出來的集體奮鬥與集體智慧,若能為公司的強大、為祖國、為世界作出一點貢獻,廿多年的辛苦就值得了。我知識的底蘊不夠,也並不夠聰明,但我容得了優秀的員工與我一起工作,與他們在一起,我也被薰陶得優秀了。他們出類拔萃,夾著我前進,我又沒有什麼退路,不得不被「綁」著,「架」著往前走,不小心就讓他們抬到了峨眉山頂。我也體會到團結合作的力量。這些年來進步最大的是我,從一個「土民」,被精英們抬成了一個體面的小老頭。因為我的性格像海綿一樣,善於吸取他們的營養,總結他們的精華,而且大膽地開放輸出。那些人中精英,在時代的大潮中,更會被眾人團結合作抬到喜馬拉雅山頂。希臘大力神的母親是大地,他只要一靠在大地上就力大無窮。我們的大地就是眾人和制度,相信制度的力量,會使他們團結合作把公司抬到金頂的。作為輪值CEO,他們不再是只關注內部的建設與運作,同時,也要放眼外部,放眼世界,要自己適應外部環境的運作,趨利避害。我們伸出頭去,看見我們現在是處在一個多變的世界,風暴與驕陽,和煦的春光與萬丈深淵……並存著。

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未來,仍要大膽擁抱未來。面對潮起潮落,即使公司大幅度萎縮,我們不僅要淡定,也要矢志不移地繼續推動組織朝向長期價值貢獻的方向去改革。要改革,更要開放。要去除成功的惰性與思維的慣性對隊伍的影響,也不能躺在過去榮耀的延長線上,只要我們能不斷地激活隊伍,我們就有希望。

歷史的災難經常是周而復始的,人們的貪婪,從未因災難改進過,過高的槓桿比,推動經濟的泡沫化,總會破滅。我們唯有把握更清晰的方向,更努力地工作,任何投機總會要還帳的。經濟越來越不可控,如果金融危機的進一步延伸爆炸,貨幣急劇貶值,外部社會動蕩,我們會獨善其身嗎?我們有能力挽救自己嗎?我們行駛的航船,員工會像韓國人賣掉金首飾救國家一樣,給我們集資買油嗎?歷史沒有終結,繁榮會永恆嗎?我們既要有信心,也不要盲目相信未來,歷史的災難,都是我們的前車之鑑。我們對未來的無知是無法解決的問題,但我們可以通過歸納找到方向,並使自己處在合理組織結構及優良的進取狀態,以此來預防未來。死亡是會到來的,這是歷史規律,我們的責任是應不斷延長我們的生命。千古興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東流,流過太平洋,流過印度洋……不回頭。

————————

———————————————


相關焦點

  • 高學歷士兵:「一江春水」流向何方?
    大隊將其列為重點培養的「提幹對象」,然而,黃磊另有打算:「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體驗,有了『軍人』這一站的經歷就好。」「思維敏捷、處事靈活、善於接受新事物……這是大學生士兵群體的優點。」此時,一位身著西裝的年輕人,正神採飛揚地向幾位企業高管介紹展示一款新開發的軟體產品……這位談吐沉穩、思維嚴謹的年輕人,名叫馬舒浩。走上客戶經理崗位才3個多月,他就帶領自己的團隊刷新了公司月銷售紀錄。而在此之前,他正是該大隊的一名大學生士兵。2016年9月,馬舒浩從湖北文理學院信息與計算科學系「攜筆從戎」。
  • 斬斷黑手,任正非英雄淚不白流!!
    汪峰用來向章子怡求婚,送戒指的無人機,也是大疆生產的,一時間妥妥地登上熱搜頭條!用產品說話,向世界發聲!正是因為極致地尊重技術+極致地敬畏用戶,讓大疆跟華為一樣,發展極為迅猛,也讓它跟華為一樣"可怕"!
  • 任正非:向偉大的祖國匯報!
    根本原因,在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身上。 華為憑什麼?就憑任正非;任正非又憑什麼?就憑改革開放40年,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還是那個霸道,不講規則的世界,但中國,已經不是那個可以任人欺負的中國了。
  • 細數川普的「歐洲攻略」:攪亂一池春水
    記者:卞磊一個多月來,美國總統川普行程滿滿,佔據了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從「史上最糟糕的」G7峰會,到維繫美英「特殊關係」的訪英之行,再到「普特會」,川普在訪問期間「過足嘴癮」的同時,攪亂了歐洲內部的一池春水
  •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觀書有感【宋•朱熹】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活水亭觀書有感》
    ,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挽而行。中流:河流的中心。創作背景  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幹、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
  • 被封殺的華為,暴亂的美國:任正非下了一招險棋!
    33年裡,任正非經歷過太多像現在這樣的「瀕死時刻」。巨額資金投入研發;農村包圍城市;在戰火和疾病中拓展華為版圖;預料與美國的生死戰……也正是任正非下了一招又一招的險棋,才有了華為的今天。在那些旁人看起來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有些戰爭早已悄然打響。任正非和華為,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 任正非推薦的一本書《失去的勝利》|周末薦書
    任正非推薦閱讀的戰略思維經典——《失去的勝利》,適讀人群 :軍事、歷史愛好者。宏觀思維建議看一點歷史和哲學,我曾推薦看三本書。有三位德軍的著名將領留下的三本書,對德國二戰戰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古德裡安的《閃擊英雄》,對如何用新技術改變戰爭模式以及德國進攻蘇聯的戰略有細緻的思考和討論;第二本:隆美爾的《戰時文件》,這個日記是英國大戰略家李德?
  • 重讀《中俄北京條約》
    17世紀中期,沙俄皇朝伺機東侵,尋求在遠東地區開拓港口。清康熙年間清政府和沙俄籤訂的《尼布楚條約》中明確訂明海參崴所在地區屬清朝。隨著清朝中後期國勢日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籤訂不平等的《璦琿條約》,規定包括海參崴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中俄共管。
  • 日本漫步|乘坐江之電感受鎌倉的百年韻味
    從小田急新宿站買free pass,或從藤澤站買江之電的一日乘車券,隨上隨下,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盡興的遊玩。在【鎌倉高校前】這一站可以看到海和江之島的合景,於是也有不少愛攝影的遊客在此站下車等電車開過,想要捕捉那一瞬的經典場景。迎著海風,急速駛過的江之電和並行的其他自動車輛、還有眼前觸手可及的大海,腦海中不禁浮現出很多動漫裡的浪漫場景。
  • 任正非鄭重告誡:人不是靠「管」才發揮作用,管理之神要向經營之神邁進
    企業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資產的競爭,人不是靠「管」才在企業中發揮作用的,而應靠「經營」,就像馬雲說的那樣:「多花時間在人身上,才是最大的投資。」二戰結束後,來自美國戰時陸軍航空隊的十位精英,在福特汽車公司掀起了一場以規範和控制為特徵的管理變革,以擺脫原來的經驗主義管理模式,一度再現了福特當年的輝煌。這十位精英也因此獲得了「藍血十傑」的稱號。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種絕對的理性主義最終扼殺了企業的創新和活力,將福特重新帶向了衰敗。
  • 塵封41年軍隊報紙以《任正非》為標題新聞專訪現華為老總任正非
    最新發現:41年前的1978年10月18日《基建工程兵》報,在這份已經泛黃報紙的第四版,用大半個版面刊登報導任正非事跡的新聞特寫《任正非》。       這篇報導引用任正非的話作為名人名言開頭,這在當時可見宣傳規格之高。
  • 長沙城南又一跨江大橋正在崛起,預計建成時間為…
    記者29日從城發集團獲悉,自今年3月開工建設以來,備受矚目的暮坪湘江特大橋迎來新進展,全長645米的鋼棧橋全部完工,標誌著大橋臨時施工通道全面打通,項目各大工作面全面鋪開,正式進入大幹階段。目前暮坪湘江特大橋正在進行主橋和引橋樁基、鋼圍堰施工,今年底前將完成所有主橋樁基施工,明年4月底汛期來臨前完成主橋承臺施工,5月底完成主橋下部結構施工。
  • 重讀抗戰家書(五)︱傅常致妻兒書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東京灣密蘇裡號軍艦上舉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
  • 任正非接受外媒採訪全文:我想對美國說一句話
    那段時間我的體會:一是,接觸了世界最先進的技術;二是,吃著世界上最大的苦。當時法國這個化纖廠,自動控制水平是非常高的,至少當時全中國還沒有這麼先進的工廠,這是我第一次知道了什麼叫世界先進技術,還學會了吃苦。我們住在這種土坯房中,既不抗凍,也不防風,最低溫度可以達到零下28度。當時中國處於極度困難時期,肉和油的供應極少,東北老百姓每個月供應的食用油是3兩,相當於150克。
  • 華為突然宣布,任正非說到做到!
    如果熟悉任正非和華為的早期狀態,其實活下去是任正非和華為的一種發自內心的認知。任正非是家中長子,下面還有弟弟妹妹六人,生活拮据,受到父親任木生的影響,任正非一直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因此不僅在特殊時期也堅持上課,還堅持自學,例如電子計算機、數位技術等。
  • 任正非,你終於活成了他們害怕的樣子
    有書君說:「華為的戰爭」已持續了不知多少個日夜。面對美國一次又一次無理壓制,華為越戰越勇。先是在歐洲攻城拔寨,又在深夜祭出「備胎晶片」全部轉正的大招。華為一人「單挑」世界大國的壯舉,不禁令人肅然起敬,忍不住發聲支持。 今天,有書君就帶領大家認識、了解、領略一下,科技帝國華為背後,那個滿富「血性」的男人——任正非。
  • 走近任正非!最新發現塵封41年軍隊報紙《任正非》為標題新聞專訪 還原任總而立之年在部隊獲提撥並榮立二等功
    00二二九部隊技術員任正非研製的這臺儀器,填補了我國儀表工業的一項空白。消除了過去壓力的汞害,為國爭了光。中國計量科學院已向全國推廣,受到使用單位高度讚揚。任正非參加了遼陽化纖總廠建廠施工。這兒全是引進設備,成千上萬的儀表排列著,合格不合格呢?外國專家看到我們只有五十年代的蘇式活塞力計,便說:「我們用精密儀表測過,全合格,再說,你們這儀器查得了?!
  • 索尼CEO吉田憲一郎與華為任正非的對話
    任正非:對,決策是很慢的。四慢一快。3關於研發模式吉田社長:我曾在一本書上看到,華為高層有過退任和回任,當時是基於什麼目的去做的?任正非:迭代更新。任正非:是的。我如何知道「二等兵」可以升「將軍」呢?如果「二等兵」靠拼刺刀一層層選拔上來,他不一定能走「將軍」位置,即使走到「將軍」位置,他可能都80歲了。有些不是反對意見,是對事情的認識,可能比我們還深刻。反對的人,也許有真知灼見的天才,容忍反對,才會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