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顧】緬懷身邊革命先烈,爭當文明祭掃先鋒

2021-02-10 和諧林口

柯鴻圖烈士從小跟隨父親柯儀鐵到印度尼西亞泗水謀生,於1939年17歲時在印尼參加革命,接觸共產党進步思想。1947年因國內革命戰爭需要,按照中國共產黨的指示,回到國內參加解放戰爭,組織工農群眾地下武裝,柯鴻圖回到到晉江林口村,接受福建省地下黨的領導,並與當地地下黨員柯炳南共同開展群眾工作,在張前、浯塘、蘇內、溪東、小浯塘,曾林、靈水等村莊以組建學堂為名積極開展革命活動,以教師公開身份,一面傳授學生學習知識,一面秘密開對學生及群眾宣傳革命思想,秘密傳播革命思想,宣傳共產黨主張,參加革命鬥爭活動。

在1947年一1949年,解放戰爭最關鍵時期,林口是地下黨基點村,柯鴻圖等經常組織進步青年進行破路、鋸電線柱等活動,特別連夜將泉州到安海的公路的田厝橋拆掉,使其交通中斷數月之久。由於積極頻繁的組織鬥爭活動,既鍛鍊革命群眾的鬥爭意志,提高了政治覺悟,同時還破壞了國民黨反動派的交通設施和通訊設施,使其指揮失靈,被動挨打。為晉江的解放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949年農曆七月廿九日,國民黨軍撤退到林口,老百姓都不敢住,紛紛拖兒帶女逃往外村,投靠親戚。國民黨軍來,到處抓雞抓鴨、宰豬宰羊,煮幾大鍋雞鴨豬肉,並在全村進行搜搶財物,柯鴻圖烈士親自帶領解放軍閩南遊擊隊及時趕到並將國民黨軍趕走,使林口村又一次免遭洗劫。1949年農曆7月廿九日,也就是林口的解放日。

新中國成立初,柯鴻圖烈士積極參加黨的農村土地改革運動。組織群眾掃盲,學習文化,移風易俗,組織互助組等大量農村工作。柯鴻圖烈士先後任過紫華鄉土改隊長,區財糧助手,可慕區區長,衙口區區長,57年10月後調任晉江縣委任統戰部部長。1958年經省委調任福建省潘洛鐵礦,擔任黨委委員並因礦區的福前農場情況複雜,柯鴻圖烈士主動要求到鐵礦附屬單位,福前農場主持工作,任黨委書記。1959年4月9日他帶領幹部,全面視察,翻山涉水,非常勞累,下午回來後又發生山火危情,他又帶領員工趕到現場滅火,晚上火撲滅後又組織會議及時了解情況,會後已是下半夜二點多,他又伏案書寫材料,準備明天的工作安排,由於勞累過度,他就這樣伏在辦公桌上,以身殉職了,晉江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柯鴻圖烈士長期從事農村工作,歷經土地改革,互助組,三反五反,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黨等社會主義建設運動,忠誠黨的事業,關心群眾,工作出色,所到之處深受群眾愛戴,有口皆碑,至今仍受到本村群眾和工作單位同事的老百姓的高度讚譽。

柯鴻圖烈士,從不擺官架子,平易近人。他關心群眾疾苦,群眾有困難,都會盡力幫助解決,甚至多次用自已的微薄工資資助因難群眾,林口老-輩的人曾津津樂道,非常敬仰柯鴻圖烈士的為人。柯鴻圖的一生,還有很多為群眾辦實事的事跡,林口村人都知道,還經常提到他,由於時間緊迫,就簡單介紹其中一丁點。作為新一代的黨員、少先隊、年輕人,我們更應該向柯鴻圖烈士學習這種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愛國愛民的精神。

相關焦點

  • 慎終追遠,緬懷先烈丨汕頭市潮陽實驗學校初中部文明祭祀倡議書
    2020年汕頭市「慎終追遠 緬懷先烈」網上祭英烈活動啟事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清明節即將到來之際,緬懷先烈、祭掃英烈,是弘揚英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進我市群眾性精神文明教育活動,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在青少年學生中營造慎終追遠、緬懷先烈、崇尚英雄的濃厚氛圍,倡導廣大青少年學生繼承革命優良傳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將在清明節期間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2020年汕頭市「慎終追遠 緬懷先烈」網上祭英烈活動。
  • 【緬懷烈士】淨峰中心小學開展清明節祭掃烈士墓活動
    「追尋先輩足記 爭做美德少年」——淨峰中心小學清明節祭掃烈士墓活動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如約而至,為了紀念這個有著深遠意義的日子,緬懷革命烈士,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促進我校精神文明建設。淨峰中心小學三年段全體師生在3月31日懷著對烈士無限崇敬的心情前往淨峰寺金廈革命烈士墓前,開展了「追尋先輩足跡 爭做美德少年」清明節祭掃烈士墓活動。3月31日上午,從學校出發,師生們步行約40分鐘後到達目的地。8點50分,簡短而又隆重的掃墓活動開始。參加活動的全體教師和少先隊員排著整齊的隊伍,在紀念碑前大聲唱隊歌。
  • 關於鉛山縣清明祭掃需要注意的事項,都在這裡!(附公告及二維碼)
    ,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現就 2020 年清明祭掃活動有關事項公 告如下:  一、清明期間暫停公祭活動,暫停祭祖等宗族式祭祀, 不允許組織任何大規模的祭掃活動。進入墓區祭掃的市民, 必須攜帶居民身份證、必須佩戴口罩、必須掃碼進入並配合體溫檢測。  三、嚴格做到「三個禁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禁止燃燒紙錢、禁止使用塑料祭掃用品,嚴防火災事故。  四、推行文明祭掃「三倡導」。倡導選擇清明節後錯峰祭掃、倡導預約各墓區管理人員代為祭掃、倡導居家追思等方式緬懷先人。  五、規範喪葬用品市場。
  • 新營小學•中隊篇|走進清明,感受傳統——各中隊活動實踐紀實
    清明節假期,我校各個中隊圍繞「走進清明,感受傳統」的主題,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清明主題實踐活動,緬懷革命先烈,提高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
  • 清明時節:每一次駐足,都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清明時節,人們以各種方式寄託對逝者的哀思。在山西太原,通過「雲追思」網上祭掃通道,人們創建追思小屋,緬懷逝去的親人;在河南開封,大家在網絡平臺獻上鮮花、點亮蠟燭,追思革命先烈;在陝西西安,紀念園區代替市民「送上一枝花」,表達對逝者的告慰、對生者的撫慰……清明時節,我們在追思中喚起切切真情,賦予這個特別的日子以豐厚的意蘊。 關於清明,很多人可能都會有自己的生活記憶和獨特解讀。
  • 【紀實視頻】清明,參戰老兵在海島呼喊犧牲戰友英靈魂歸!
    這是發自祖國第三大島參戰老兵的聲音;這是來自海島老兵對南疆犧牲戰友思念的呼喊;這是見證海島老兵不忘初心,深切緬懷犧牲戰友的時刻。2018年3月31日,清明時節,上海崇明區的參戰老兵們從四面八方返回海島,匯聚在「新河烈士陵園」,祭奠當年犧牲在南疆的戰友,用花、用淚、用詩、用真情,呼喊英靈魂歸!
  • 清明詩友緬懷專集
    七絕·清明花祭清明時節氣氤氳,英落繽紛祭弟心。屈指時年正花甲,舉杯祝壽慰英魂。浣溪沙·又逢清明素酒青糰一縷香,淡煙紅燭淚千行。沙風緊雨倍心傷。四十載長寧咋過?   緬懷母親   李龍江 母親已走有四年了,靜夜裡,我佇立在異鄉城市,在「母親」這支思念的歌裡漂流,漂過故鄉無垠的大海,漂過母親滿頭雪白的歲月,揚起那些夢幻般的落英,紛紛揚揚,紛紛揚揚……。
  • 「追尋先烈足跡」短視頻網上徵集展示活動成果發布會在京舉辦
    「追尋先烈足跡」短視頻徵集展示活動海報「追尋先烈足跡」短視頻徵集展示活動開展以來,全國展示展覽單位、媒體、網友等通過這一活動共同緬懷先烈,共吸引了全國200餘家組織機構報送作品,收到機構及網民個人報送作品累計1.4
  • 每一位為國捐軀的先烈都值得被銘記!
    (來源:央視新聞截圖)默哀結束後,少年兒童們面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歌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並齊致少年先鋒隊隊禮。(來源:央視新聞截圖)南京95對新婚夫婦向革命烈士獻花(來源:中國江蘇網)今天上午9點,95對新婚夫婦肅立在雨中,向先烈們默哀並獻花,用這種特別的方式留下難忘的人生記憶。
  • [電氣NEWS] 電氣工程學院開展祭奠革命先烈掃墓活動
    2019.04.04聚焦通知 | 電氣NEWS | 電氣風象 | 電氣風採 | 紅色電氣 | 電氣指南為緬懷革命先烈,激發我院青年大學生的愛國熱情,4月3日早上6:00,電氣工程學院在北山烈士陵園開展了祭奠革命先烈掃墓活動。
  • 清明,不忘卻過往更希冀未來!
    寒冬剛過,清明已至。今年的春天格外漫長。
  • 武安萬名幹部守衛平安清明
    清明前期,城管執法局出動8輛宣傳車與16名人員結合鄉鎮工作人員組成宣傳團隊,另外又派140人深入到分包的活水鄉長壽村、牛心山等7個村莊進行防火。他們深入各分包村商品售賣點加大文明祭掃新方式的宣傳力度。
  • 距國家烈士紀念日27天:《涿州國防》請你參與河北涿州「勿忘先烈,感恩時代——一人一元錢,送烈士英靈回故鄉」大型國防教育活動
    》各位微友積極參與和廣為轉發!戰士詩人、抗戰英雄陳輝烈士系湖南省原常德縣黑山尾村人,1920年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1937年抗戰爆發後奔赴延安,先後擔任晉察冀邊區通訊社記者、平西淶涿縣青救會主任、縣武工隊政委、區委書記等職,1945年2月,在涿州英勇犧牲。事隔71年後,其老家親人才得知烈士當年犧牲和掩埋地,在湖南常德市鼎城區宣傳部領導的安排和陪同下,今年清明前夕來到烈士墓前拜祭。
  • 公安邊防部隊高等專科學校組織官兵赴廣州烈士陵園祭奠革命先烈
    圖:王一棟、王弘哲、谷明軒本文系作者授權「軍校學員」發布青山埋忠骨,鮮花寄哀思。瞻仰葉劍英元帥陵墓天沉雲低,松柏嗚咽,廣州烈士陵園顯得格外莊嚴。學校官兵首先在講解員的帶領下瞻仰了開國元勳葉劍英元帥和廣州公社烈士的陵墓。下午15時30分,學校官兵在廣州起義紀念碑前隆重舉行了祭奠革命先烈儀式。
  • 惠東高潭革命精神具有強大生命力
    高潭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真實寫照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洪漢文表示,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時刻,回顧高潭革命歷史,宣傳高潭革命精神,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觀提供有益啟迪,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洪漢文認為,高潭革命精神是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