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陸軍武器局是德國陸軍武器、彈藥、裝備生產和研發的管理部門,其存在可以追溯到魏瑪共和國時期。1919年8月成立之初,這一部門叫作帝國武器局,1922年5月5日時改為陸軍武器局。
二戰時期的武器局大樓 位於柏林夏洛騰堡耶本街1號
保存至今的武器局總部大樓及其內庭 該樓在柏林戰役中沒有受到損壞
目前樓內還有包括德中協會等若干單位在此辦公
武器局是德國國防軍的下屬機構,由來自軍方的人員以及平民身份的專家和管理人員組成。在戰時與軍備部合作非常緊密,軍備部的一些下屬機構乾脆就設在了武器局中。二戰時期的武器局組織結構非常複雜,其職權覆蓋軍工生產的方方面面(除了建築、食品和被服這幾樣管不著),但可以大致分成以下七大職能體系:·開發與測試分局:負責向軍工企業「提需求」並對產品進行測試,編制《技術驗收規則》(Technische Lieferbedingungen,TLs)供驗收分局使用。·武器裝備生產管理分局:負責為陸軍採購除彈藥之外一切武器裝備,並向軍工企業下訂單。·驗收分局:負責驗收軍工廠生產的武器裝備,確保最終成品質量和性能符合陸軍的要求,並代表陸軍接收成品。這也是戰爭期間最為重要,人數最多的一個部門。·工程總監分局:負責規劃和監管武器裝備的生產工作。·防空武器分局:單獨負責管理防空武器的開發生產工作。戰爭爆發之前,為武器局效力的軍官、士官、士兵和民間人員共有3800餘人,其中的驗收分局佔了大頭,有3074人。一開始,驗收只是工程總監分局的下屬單位,但後來發展為與工程總監分局平級。到了1940年,驗收分局的人員規模迅速膨脹到25000人,1942-43年間,驗收工作的流程發生了變化,武器局僱傭了一部分廠方人員,進行培訓,成為廠方持證測試員負責協助陸軍武器驗收員工作,以便軍方騰出人力調往前線。1944年中旬,約有8000名驗收員被調離崗位,派往前線以彌補前線的人員虧空。除了負責對武器裝備進行驗收的驗收員之外,武器局還有一批負責測試開發工作的測試員。派駐到各個軍工廠的驗收官和驗收員都是從部隊中的軍械士(負責修理武器裝備的士官)培養而來的,一開始的銜級是武器局少尉=,這是只是一個民事銜級,而非軍階。在德國重整軍備的時候,德國陸軍在每一個軍工廠都建立了驗收處,並鼓勵部隊中的軍械士申請驗收員崗位。在軍械士的申請獲得批准之後,他們就需要在陸軍軍械士學校接受為期四周的培訓,培訓後通過測試的驗收員會得到武器局中尉的銜級。在1935年剛剛建立驗收制度的時候,驗收官和驗收員的起點都是一樣的,但到了1939年的時候,幾乎所有的驗收官都被升為一等驗收員,也就是武器局上尉的銜級。在整個第三帝國境內遍布著好幾百個驗收處,這些驗收處歸不同的武器局驗收分局機構管轄,驗收分局在布雷斯勞、柏林、德勒斯登、漢諾瓦、埃爾富特、紐倫堡、蒙斯特、斯圖加特、斯潘道、維也納、柯尼斯堡、波蘭拉多姆、捷克布拉格和比利時布魯塞爾都設有監察站,其下各分區還設有分站。在義大利、挪威、烏克蘭和巴爾幹還特設了指揮部。一般來講,每個軍工廠的驗收處都會派駐10名驗收官和驗收員,武器軍還會在分包商廠內派駐一些技術軍士,以協助驗收官的工作。在位於奧本多夫的毛瑟軍工廠,那裡的驗收團隊由一名武器局少校驗收官來領導。驗收團隊的職責不僅僅限於驗收最終出廠的武器裝備,他們的活動貫穿整個生產過程的始終,每一個單獨的部件都是需要進行檢驗的。只有十個人的驗收處根本無法應付這麼繁重的工作,所以一些毛瑟廠的廠方人員也被抽調來進行驗收。雖然如此,由廠方人員進行的試射工作還是要在驗收員們的嚴密監視之下進行。執行驗收任務的驗收官會得到一個對應的武器局委託代碼,以及一套帶有這個代碼的驗收章,這一組人都要使用這一套驗收章。如果驗收官被調到其他的工廠去了,那麼他會帶著整套驗收章一起離開,驗收處的其他人員則由下一位驗收官來接管。驗收官發生調動並不是一件罕見的事情,這可以從在毛瑟公司生產的魯格P08手槍上面驗收章代碼所發生的變化上看出來。後來在引入廠方持證測試員制度時,驗收章也發生了變化,每一位驗收人員都獲得了單獨編碼的驗收章。1936年年初時,武器局向驗收員發放了《技術驗收規則》,作為工作規範使用。還是以魯格P08手槍為例,在其生產過程中,為其編制的《技術驗收規則》一直在經歷著修改和增補,加入了很多內容。正如與其類似的其他手冊一樣,如果某頁的內容發生變化,則將此頁按照新的內容重印,並在底部標註日期下發。陸軍最高統帥部將《技術驗收規則》列為國家機密文件,但並沒有在每一頁上都蓋上保密章。《技術驗收規則》內容的變化使得驗收員可以在魯格P08的表面處理上適當放鬆標準,但毛瑟生產的沃爾特P38手槍質量卻沒有隨著戰爭進程而發生變化,嚴格的《技術驗收規則》一直被貫徹到戰爭結束,以保證前線部隊能夠放心使用他們手中的武器。1945年2月,武器局被從柏林疏散到德國北部和南部地區,單位名稱從陸軍武器局變為國防軍武器局,但這隻體現在紙面上,沒有發生什麼實質性的變化。其上級從預備隊總指揮變成了陸軍武器總監。1945年4月27日至5月2日間,陸軍武器總監下達命令,解散了武器局這個組織。除了陸軍武器局之外,德國空軍和海軍也有職能類似的機構,空軍的是空軍技術局下屬的航空部製造監察管理處,而海軍的則叫作海軍武器總局。此外,黨衛隊、警察和國社黨組織本身也存在自己的驗收制度,但具體運作方式不明。
從上至下分別是陸軍、海軍、空軍、武裝黨衛軍、警察和國社黨組織使用的一些驗收章圖樣示例
兩套不同的武器局驗收章,在驗收時會通過敲擊的方式戳記於武器表面,關於驗收章的內容在此不再展開,因為實在是過於複雜,幾本書都講不完。
戳記在一把魯格P08手槍表面的武器局驗收章
從1939年開始驗收章的圖案由皇冠變成了帝國鷹
戳記在一把毛瑟98K步槍機匣上面的兩個武器局驗收章
武器局的驗收章戳記是如今的軍品收藏家判斷二戰德軍軍品年份、廠別、品相和真偽的有力依據
波蘭拉多姆兵工廠為德軍生產的VIS-wz.35手槍 在德國監管下進行生產活動的佔領國工廠,或是接受德國訂貨的其他軸心國兵工廠的產品最後都要經過驗收員的驗收並打上戳記。
皮革製品上也會帶有武器局驗收章戳記,這是一個P08手槍槍套的背面。
保存至今的一門3.7cm Pak 36反坦克炮,幾乎每個組件上都帶有武器局驗收章戳記。
刺刀這一類冷兵器也會帶有武器局的驗收章戳記。
一枚2cm機關炮炮彈底火,也同樣帶有武器局驗收章戳記。為德軍生產的每一枚彈藥,無論大小,都要通過武器局的驗收才能下發給部隊。
就算是工兵用的剪線鉗也同樣會帶有武器局驗收章戳記。
某些武器和裝備上面的驗收章不是戳記,而是漆章。
武器局和其上下級單位 以及科研單位、軍工廠之間的關係
卡爾·貝克爾炮兵上將1938.03.1-1940.04.08(1940年4月8日因抑鬱發作自殺身亡)埃米爾·裡布少將1940.04.16-1945.02.01瓦爾特·布勒步兵上將1945.02.01-1945.05.08·企業管理處/ Betreibwirtschaftliche Abteilung (Wa Z 3)·規章編制處 負責印發局內各類指令、手冊、訂單等。·房屋建築及安保辦事處 負責武器局建築的基礎用地購置,建築工程以及安保事宜。·彈道與彈藥測試處(測試1處) 負責各類彈藥的開發與測試工作,下轄多個科室,分別負責各類常規彈藥、特種彈藥、射表編制、爆炸物和各類彈藥相關技術事宜。·炮兵裝備測試處(測試4處) 負責各類火炮和炮兵武器(包括坦克炮)的開發測試工作。·工兵和鐵道兵裝備測試處(測試5處) 下轄各科室分別負責工兵戰鬥裝備、架橋和渡河設備、工程機械、供水設備、工具、工兵運輸車輛、特殊建築設備、鐵路與水上設備的開發與測試。·要塞工兵裝備測試處 負責要塞工兵武器裝備的開發測試。·戰車與機動裝備測試處(測試6處) 下轄兩個科室分別負責坦克與機動車輛的開發與測試。·通訊器材測試處(測試7處 負責測試開發電臺等通訊器材。·光學、氣象、觀測、炮兵引導及製圖設備測試處(測試8處)·化學戰防禦裝備測試處(測試9處) 下轄位於斯潘道的陸軍毒氣防禦實驗室。·特種裝備測試處(測試11處 負責V-1,V-2等遠程火箭武器的開發、測試與部署。·試驗場管理處(測試12處)負責管理陸軍各個武器試驗場。·陸軍常規裝備處(生產管理1處) 負責管理一切裝備的生產採購事宜,包括醫療和獸醫器材。·陸軍武器裝備處(生產管理2處) 其下有若干科室負責管理不同種類武器的生產採購事宜。·光學與精密儀器處(生產管理8處)管理陸海空三軍的光學裝備,包括特種光學儀器、高射炮瞄準與校準設備、以及火炮指揮儀等設備的生產採購。·主設計師處(總監分局1處)其中包括一個和帝國專利局保持往來的科室·生產處(總監分局4處)下設科室負責研究武器裝備和車輛的生產製造。·記錄機械處(總監分局5處)負責管理穿孔卡片機(一種原始的計算機)以及其他辦公機械設備。
在庫默斯多夫試驗場上,鼠式V1樣車正在經過一輛KV-1,這個試驗場是陸軍最重要的試驗場,也是離柏林最近的試驗場。
武器局正在庫默斯多夫試驗場上對從突尼西亞繳獲的M4A1謝爾曼進行測試,這輛謝爾曼的名字叫做「戰爹2」。對外軍武器的測試分析也是武器局的職責之一。
軍備部長施佩爾親自參加針對「戰爹2」的測試。
1941年在武器局佩內明德火箭試驗場拍攝的照片,左一為時任武器局局長埃米爾·勒布,左二為軍備部長託特。
1943年1月7日,在佩內明德進行發射實驗的一枚A4飛彈一級推進部燃燒室在點火2.5秒後發生爆炸,導致實驗失敗。
1944年,「龍膽草」防空飛彈正在佩內明德接受測試。
尼伯龍根之歌:一座奧地利戰車工廠的興衰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