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文明(一)

2021-12-26 小站講歷史

一、印度早期文明形態—哈拉巴文化:

1.年代範圍:約BC2500-BC1750年

2.哈拉巴文化的主要成就:

(1)銅器和青銅器

(2)居民主要從事農業

(3)在印度河流域出現了計量工具

(4)商業貿易的範圍不僅局限於本地區,而且擴大到兩河流域

(5)出現了城市,以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兩城市為代表

(6)出現了文字

3.哈拉巴文化衰亡的原因流行說法:

(1)自然災害說

(2)山地部落入侵和雅利安人入侵說

二、吠陀文明:

1.古印度氏族部落解體和國家產生的歷史時代

2.約BC1500-BC600年,其中前期吠陀時代約為BC1500-BC900年,為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軍事民主制時期;後期吠陀時代約為BC900-BC600,這一時期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即瓦爾那制度;

3.大約至BC6世紀初,印度的大部分部落均進入國家階段,後期吠陀時代乃告結束,印度進入列國時代;

4.《吠陀》:

(1)印度上古時期的宗教歷史文獻;

(2)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後的歷史史料主要保存在《吠陀》及解釋《吠陀》的《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書中;

(3)「吠陀」原意為知識、學問,是印度雅利安人的聖書,是婆羅門祭司們祭神用的頌詩、經文和咒語的彙編;

(4)《吠陀》共四部,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達婆吠陀》。

三、婆羅門教:

(1)印度古代宗教,以吠陀經為經典,因崇拜梵天及有婆羅門種姓擔任祭司而得名;

(2)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4世紀是婆羅門教的鼎盛時期,公元4世紀後,由於佛教和耆那教的發展,婆羅門教開始衰弱;公元8、9世紀,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結合印度的一些民間信仰,經過商羯羅改革,逐漸發展成為印度教;

(3)婆羅門教信奉梵天、毗溼奴、溼婆三大神,主張善惡有報、人生輪迴,輪迴的形態取決於現世的表現。

四、種姓制度:

1.種姓制度包括瓦爾那制度和後期衍生出來的闍提制度;

2.中國史書中,玄奘稱其為族姓制度;西方史學界稱其為喀斯特製度;

3.瓦爾那制度:

婆羅門(祭祀僧侶集團)>剎帝利(軍事行政貴族)>吠舍(平民)>首陀羅(奴隸)

其中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屬於再生族;而首陀羅屬於非再生族。

瓦爾那制度形成後,個人社會地位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家庭出身和職業世襲,各種姓之間原則上不能通婚。(1)闍提,即按照世襲職業劃分的排他性的等級或身份集團;(2)該制度按行業劃分成眾多種姓,種姓內職業世襲,設置管理機構監督成員遵守規章制度和風俗習慣;

公元前4世紀60-20年代,摩揭陀徵服了恆河中上遊的強國拘薩羅,逐步統一了北印度地區,為後來的統一帝國—孔雀帝國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在婆羅門不得人心、遭到眾人反對的僵化儀式和人們日益反對婆羅門特權的背景下,自公元前6世紀開始,印度東北部經歷了一次非凡的宗教革命,這次宗教革命就是反婆羅門教思潮的興起。其中思想激進的是順世論派,認為一切是宿命論的阿什斐伽派,而影響最深遠的則是耆那教和佛教。

a.世界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人也是由四大元素組成;b.主張人的意識和身體是分不開的,意識隨著身體的毀滅而毀滅,反對靈魂獨立存在的說法;c.反對婆羅門教殺生祭祀的行為,否定種姓制度,認為人是生來平等的。(3)認為世界是按照既定程序絕對安排好了的,人的意識和行為不論善惡都影響不了整個既定過程,人生歷程完全是由宿命決定的。(1)公元前6世紀興起於印度的宗教,創始人是筏馱摩那;(2)耆那教的基本教義是業報輪迴、靈魂解脫、非暴力和苦行主義;(3)耆那教教人以身體的極苦去追求靈魂的極樂,認為要使靈魂超越輪迴,必須奉持「三寶」,即正信、正知、正行;(4)公元前3世紀初,耆那教教徒在華氏城舉行第一次大集結,整理大雄教義、編撰成耆那教的經典《十二支》。

相關焦點

  • 關於古代印度文明的12個事實,是怎樣的?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關於古代印度文明的12個事實的歷史往事。
  • 印度文明、中國文明和猶太是僅存的古文明嗎
    印度文明、中國文明和猶太是僅存的古文明嗎?quora讀者的評論:譯文來源:三泰虎 http://www.santaihu.com/46700.htmlQuora User, Beijing ChinaChina? Chinese?
  • 南極發現超古代文明遺蹟
    100萬年前金字塔都市群曾在地球上存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探索南極時有了驚人發現,利用最先進的勘測器捕捉到了冰床下似乎有著類似遺蹟的構造物,這難道是南極還未被冰川所覆蓋時的超古代文明遺蹟實際的冰床的畫面利用這種傳感器,進行遠程操作探測,拍攝到的畫面出現了類似超古代文明的遺蹟。在2017年3月公開的畫像中,確實能看到一些奇特的東西。
  • 印度的前世今生,為何古印度文明不在印度
    現今,一提起印度,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印度共和國。
  • 古印度文明與古中國文明有何聯繫?為何有印度學者提出中國起源論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很多人都以為古印度就是今天的印度,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創造古印度文明的居民是印度半島的原有的住民,他們在印度半島繁衍生息,創造了古印度文明,今天的印度人與古印度並沒有太大關係。
  • 古代印度的種族
    這些人以奧族人為主體,乃印度第一階段文明的主要締造者,但在後來被排斥在主體文明進程之外。二 荼盧毗族人在奧族人過後,又一個影響了印度歷史的移民族群荼盧毗族人移居印度。時間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前。荼盧毗族人,即荼盧毗人,又譯作達羅毗荼人,從伊朗遷徙到五河流域,即印度河流域,定居下來,所以又稱印度河人。
  • 【讀書筆記】農業文明時代——古代西亞文明
    兩河流域無天然屏障,又位於農耕文明和遊牧地區交界處,因此歷史上民族大遷徙頻頻發生,許多古代民族相繼在此登臺亮相,形成特有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特色。兩河流域地圖公元前4000年,兩河流域出現了最早的蘇美爾城邦文化。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最初城邦中的宗教勢力非常強大,後來世俗王權逐漸擴張,將神廟置於王權控制之下。
  • 伊斯蘭文明(一) 帝國崛起
    你可能不知道,「伊斯蘭」(Islam)這個詞的阿拉伯語本意,卻是「順服」、「和平」等意,「穆斯林」(Muslim)的本意是「順從者」,現實的伊斯蘭信徒,既好戰,又好學,他們曾經代表著世界最先進的文明。可以不誇張地說,沒有伊斯蘭文化的傳播,就沒有歐洲的文藝復興。在中國唐朝以前的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人種地,中部和北部的則是遊牧民族,以放牧經商打劫為生。
  • 印度文明起源於雅利安人?考古文化不支持!從「印度改國名」說起
    概括地說,現在的印度教其實就是古代婆羅門教本土化的結果。印度教在印度的地位,與儒道文化在中國的地位相當,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融進了印度人血液的傳統文化。  當今印度所在的這片土地,在古代波斯碑銘中叫做Hindu,婆羅門教經典稱之為Bharata-Varsha,意思為婆羅多人的土地。[1]因此,印度人從文化傳統的角度來提出上述建議還是可以理解的。
  • 為何說古印度文明不在印度 看看地圖就知道了
    現在,一提起印度,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印度這個國家。但是從地理概念上講,廣義的印度指的是整個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孟加拉國、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以及印巴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 印度的名字來源於著名的印度河,這條大河位於大印度的西北地區,印度河流域是位列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古印度的核心地帶。
  • 《世界文明史》農業文明時代(一):古代西亞文明(上)
    在每一個早期的城市中,上述這些特徵是以不同的比重存在著,造成各個文明的不同面貌。在兩河流域南端的蘇美爾地區,考古學者在歐貝德發現了這一地區最早的文明,遂稱之為歐貝德文化期(約公元前5300至前3600年)。該文化以埃利都城的遺址最具代表性。考古學者在此處發現了神廟遺蹟,以及形制特殊的小泥像。
  • 吳國盛:神秘的國度—東方四大古老文明之「印度」篇
    在這裡,我們將看到,水也是人類文明的哺育者。正是在幾個大河流域,孕育出了最早的發達文化。人類在這些古老文明的基礎上,把自已推向更燦爛輝煌的科技時代。《科學的歷程》正在連續推出吳國盛教授所撰寫的東方的四大古老文明,即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中國。◆  ◆  ◆  ◆  ◆  今日南亞次大陸素稱印度次大陸。
  • 中華文明與印度文明之間的代理戰爭!相殺幾百年直到一方覆滅!
    中國與印度,作為亞洲最具代表性的兩大文明古國,倘若歷史上正面PK,究竟誰會更勝一籌呢?相信很多人都會很好奇。
  • 【觀點】中西方古代文明的對比
    貴族制度最大的問題,就是統治階層的腐化墮落,而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除非被異族徵服,換一批貴族。3,與此相應,底層民眾也幾乎沒有上升的可能,他們生下來就是下等人,無論他們如何拼搏奮鬥,也不可能改變這一處境。唯一的辦法就是接受現實,忍耐,希望在天國中獲得永福。這樣就導致整個底層民眾也缺乏上進心,不努力,混口飯吃就OK了。這一形勢在資產階級興起和革命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變化。
  • 古代核戰爭的證據,人類文明空白期也許是不斷的發展和毀滅的輪迴
    半邊黑桃 古代核戰爭理論分為兩派,一派人認為古代發生過核戰爭,當時高度文明都被核武器毀滅了;另一派人則認為原來地球上存在過高度文明
  • 古印度河文明就是華夏文明的五個鐵證
    ,人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印度這個國家,然而卻沒有幾個人能正確地認識到:古印度河文明所處的印度河流域,乃是今日之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邦。這一地理區域,按照華夏文明風水堪輿之學,正是夏至那天正午日影一尺五寸之地,也就是北緯30度左右的印度河流域全境與恆河上遊。古印度河文明,又稱哈拉帕文明,是在1922年發現於英屬印度哈拉帕村,所以通常又稱為「哈拉帕文明」。哈拉帕文明的年代約為公元前3100年至前1600年.相當於中國的伏羲到夏朝。
  • 達羅毗荼人與印度河流域文明
    二、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亦稱印度河文明(Indus civilization)或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
  • 印度女學者:古印度文明實際上是中國建立的,跟現代印度無關
    到5世紀中葉,啞噠人自由中亞侵入印度,6世紀初,印度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區已被啞噠人所佔領,這使得原本的居民生活得到大規模破壞。公元前528年,北印度各王公聯手剿滅啞噠人,但在這之後,印度內部的各小邦開始紛紛獨立,一時間整個印度又陷入分裂的混戰之中。公元前570年,曾引以為傲的笈多王朝退出了歷史的舞臺。7世紀初,戒日帝國逐漸興起。
  • 尼希亞南達上師揭示的基扎迪偉大古代開悟文明被考古證實
    點擊上方「尼希亞南達華人區官方公眾號」關注我們更多有趣的靈魂等著你基扎迪(Keezhadi )的偉大古代開悟文明2017年7月,印度教最高教皇尼希亞南達帕冉瑪希瓦對基扎迪文明挖掘做了突破性揭露。雖然考古學家仍在努力尋找證據以獲取有關其存在的更多細節,但印度教最高教皇向人類提出挑戰,即基扎迪文明是完全基於《阿戈瑪經》中的《Kamikagama》經文建立的(潘迪亞王國就是基於《阿戈瑪經》這本主要經文建立和管理的)。
  • 新書推薦 | 《印度次大陸:文明五千年》
    文 | 某某來源 | 某某某(ID:abcdefg) 了解印度,就能掌握整個南亞歷史的主要脈絡。簡明扼要:300頁篇幅,勾勒5000年印度文明史脈絡。基礎通俗:美國密西根大學本科生「印度文明通史」講義。大家小書:美國著名印度史、南亞史教授託馬斯·R.特勞特曼,專為初學者量身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