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飛艇,人們都會想到齊柏林飛艇,其中最著名的非「興登堡」號莫屬。可它的出名卻源於那場與「泰坦尼克」號事故齊名的空難。
1937年5月6日,用了60個小時飛躍大西洋的「興登堡」號飛艇,到達美國新澤西州的美國海軍航空站,在降落的過程中發生燃爆。
這艘世界上最大的飛艇在一分鐘內便被沖天大火完全吞噬,艇上有35人喪生,地面1人喪生。芝加哥電臺記者莫裡森用顫抖的聲音報導了現場實況。有22架攝像機捕捉到了「興登堡」墜毀驚心動魄的瞬間。這是航空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一天。
本期節目為您講述——《飛艇墜落:「興登堡」號之殤》。
「可以載人的氣球船」
齊柏林系列飛艇的創始人齊柏林伯爵,全名叫費迪南德•阿道夫•阿格斯特•海因裡希•馮•齊柏林,1838年7月9日出生在德國南部的一個普魯士貴族家庭。
他23歲的時候到大西洋彼岸參加了美國內戰,成為北方軍胡克將軍手下的一名炮兵觀測員。齊柏林乘坐觀測氣球升空,認識到氣球具有成為運輸工具的巨大潛力。
1891年,齊柏林辭去軍隊職務,集中精力研究他的「可以載人的氣球船」。1898年,齊柏林邀請了特奧多爾•科貝爾博士和路德維希•杜爾來幫助他設計第一艘齊柏林飛艇的細節部分。
1900年7月2日,世界上第一艘硬式飛艇——LZ1開始了它的首航。
1906年初,一位名叫雨果•埃克納的年輕記者成了齊柏林的臨時公共關係顧問。1908年,齊伯林創辦了齊伯林飛艇公司,製造民用和軍用飛艇。
1909年11月16日,埃克納說服當時的制鋁業巨頭科爾斯曼家族支持齊伯林創辦了世界上首家商業性民用航空運輸公司——德國航空運輸有限公司,經營德國國內航線和漢堡至美國的航線,開創了商業性民用航空運輸的先河。
從1910年德國航空運輸有限責任公司利用齊柏林飛艇開始商業航空運輸,到1913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為止,該公司在德國各城市間運送旅客達33722人次,完全無事故。
【現代硬式飛艇之父齊柏林伯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大量採購齊柏林軍用飛艇,對英國的倫敦和其他一些位於東海岸的目標進行轟炸。
但隨著戰鬥機的發展和新的空戰戰術被採用,飛艇在執行轟炸任務時不斷被擊落。後來,飛艇的轟炸任務被取消,轉而開始為海軍的艦隊提供偵察。
1917年3月8日,齊柏林伯爵去世。雨果•埃克納接替了他的位置,並帶領齊柏林飛艇走向新的時代。
戰後,由於德國戰敗,聯軍禁止德國擁有軍用飛艇,所以齊柏林公司開始重新製造新型民用飛艇。1919年8月20日,戰後齊柏林的第一艘商業運營的飛艇LZ120「博登湖」號首飛。
到了1928年10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衷於洲際旅行。埃克納最新設計的齊柏林飛艇LZ127「格拉夫•齊柏林」號誕生,並開始了它的處女航——從法蘭克福到紐約。1929年8月,「格拉夫•齊柏林」號僅用時21天7小時34分就環球飛行一周,轟動了世界。
在9年的服役期間,「格拉夫•齊柏林」號飛艇完成了590多萬英裡的航班飛行,運送的34000名乘客無一人傷亡,取得了橫跨大西洋、世界首次商業飛行、北極科考、大西洋口岸第一個定期空中客運工具等成就,激起了世界各地民眾對飛艇的熱情。
【雨果•埃克納】
迄今為止全世界最大的飛行器
「格拉夫•齊柏林」號的成功促使齊柏林飛艇公司於1931年秋季開始建造另一艘更大的飛艇,這就是「興登堡」號飛艇。「興登堡」這個名字取自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
當時無論齊柏林飛艇公司還是民眾,都對這艘飛艇寄予了厚望,希望其能創造超越「格拉夫•齊柏林」號的成就。 1936年3月,齊柏林飛艇公司完成了LZ129「興登堡」號的建造。
「興登堡」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飛行器。它全長達248.6米,幾乎和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客輪「瑪莉皇后」號一樣長,僅比「泰坦尼克」短24米,是波音747的三倍半。
為了建造「興登堡」號,齊柏林飛艇公司一共用了128.8公裡長的鋼絲,101.43公裡長的鋼筋,500多萬顆鉚釘。最後用巨大的纖維蒙皮將它包裹成一個巨大的「雪茄」,德國人稱之為「香腸」。巨大的艇身被分割成16個相互獨立的氣囊,能夠裝載203760立方米的氫氣,可以裝載363噸的旅客和貨物。
【」興登堡」號飛艇】
「興登堡」號是齊柏林系列飛艇中第一艘採用柴油發動機的飛艇,裝有4臺1100匹馬力的邁巴赫柴油發動機。當「興登堡」號滿載燃料時,可以載著110名旅客和乘員以每小時130公裡的巡航速度飛行16100公裡。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飛艇,「興登堡」號的各項配置也是世界頂級的。「興登堡」號不僅配備有寬敞的駕駛艙、控制室、導航室,更配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儀器設備,甚至有一套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在高度較高且環境穩定時持續工作超過40個小時。
「興登堡」號上的人員配置也堪稱頂配。空乘人員最少為39人,包括艇長、觀察員、導航員、舵手、升降控制員、索具操作員、無線電報務員、工程師、電氣技師等。此外,還有主服務員、主廚和10名左右的服務員和幫廚提供服務。1937年起,「興登堡」號還配備了醫生。
「興登堡」號的乘客區不僅有舒適的客房、寬闊的餐廳,還有休息室、寫字間、酒吧。在令人心曠神怡的眺望臺裡,透過巨大的觀景窗,人們可以居高臨下地欣賞250米下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令人驚訝的是,這艘藉助氫氣浮升的飛艇竟然還有吸菸室。當然,室內經過特殊的增壓設計,不會讓易爆的氫氣進入。
【「興登堡」號飛艇上的休息室內景,乘客們可以居高臨下欣賞到250米下的美景】
1936年3月4日,「興登堡」號完成首飛;3月23日,完成第一次載客飛行;5月6日,完成第一次跨洋客運飛行。「興登堡」號只用了2天半就橫跨了北大西洋,而當時最快的跨洋郵輪要5天,慢些的輪船更要花費10天時間。
當然,如此快的速度也有代價。在1936年,乘客乘坐「興登堡」號從歐洲到美國需要花費400美元,1937年則漲至450美元。在大蕭條時代,這樣的價格相當驚人,當時德國郵輪頭等艙的價格不過157美元。
新的交通方式獲得了無可爭議的成功,巨大的宣傳效用也引起了阿道夫•希特勒的注意。
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曾堅持要把納粹的標誌畫在「格拉夫•齊柏林」號的尾鰭上,參加於1933年10月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博覽會。這種張揚的做法遭到了埃克納的反對。然而,納粹並不聽他的。
1936年7月,德國拳擊選手馬克斯•施梅林擊敗美國黑人拳手喬•路易斯,納粹政府馬上安排施梅林乘坐「興登堡」號返回德國。戈培爾要最大限度地宣傳勝利的拳擊手和代表最高技術成就的齊柏林飛艇,以證明德國從運動到航空各個領域的霸主地位。
1936年8月1日,柏林奧運會開幕。「興登堡」號懸掛納粹標誌飛越開幕式主會場,柏林街頭近300萬民眾和遊客觀看了其近一小時的飛行。
【1936年5月,美國新澤西州萊克赫斯特海軍航空站的興登堡號。船體上的奧運五環,是在宣傳1936年的柏林夏季奧運會。】
1936年10月9日,「興登堡」號從美國到德國的最後一班航班邀請了72名富翁和有影響力的乘客,在新英格蘭上空進行了10個半小時的巡航飛行。乘客們對飛艇的表現驚奇不已,「興登堡」號被媒體大量報導,客運飛艇的未來一片光明。
到1936年底,「興登堡」號已經完成了34次跨洋飛行,運載了超過3500名乘客和超過66000磅郵件和貨物。這似乎表明跨大西洋航空運輸的時代已經全面到來。然而,正如人們所知道的,在1937年首次飛往北美的航行中,「興登堡」號飛艇不僅結束了短暫的生命,也宣告了整個洲際客運飛艇時代的結束。
30秒內火焰席捲整個飛艇
這艘飛艇的第63次飛行開始於1937年5月3日。起飛時,「興登堡」號上共有97名旅客和空乘人員。飛艇於傍晚7點16分離開法蘭克福,飛越科隆,然後橫跨挪威和英吉利海峽,並於次日凌晨2點開始橫跨大西洋,飛越格陵蘭島,到達北美大陸。
一路上風平浪靜。飛艇的擴音器裡傳出馬克斯•普魯斯艇長的聲音。他宣布飛艇預計將在美國東部時間5月6日6點抵達目的地,並祝旅客們旅途愉快。但是,5月5日接近美國東岸的時候,飛艇遇到了一股強對流空氣,抵達時間被迫推後12個小時,預計於5月6日18點才能到達萊克赫斯特。
5月6日中午,飛艇飛經波士頓,下午3點飛越曼哈頓上空。當「興登堡」號的曲線在天際出現時,紐約的交通頓時陷於癱瘓。人們像中了咒語一般離開汽車,仰視這個雄踞天空的龐然大物,感受偉大的工業奇蹟所帶來的震撼。而飛艇尾鰭上的巨大納粹標誌顯得尤為惹眼。
下午3點30分,飛艇經過布魯克林區的艾伯茲球場上空時,正在舉行的紐約道奇隊對匹茲堡海盜隊的棒球比賽也被迫中斷,雙方的球員及觀眾都懷著敬畏的心情仰視頭頂上遮住了太陽的「烏雲」。
【1937年5月6日,「興登堡」號飛越了曼哈頓】
飛艇大約在下午5點20分接近新澤西州萊克赫斯特,不巧遇上了暴風雨。考慮到惡劣的氣象條件,地面控制官雷蒙德•特裡少尉建議「興登堡」號規避暴風雨。艇長馬克斯•普魯斯決定推遲著陸,直到氣象好轉。飛艇轉至新澤西海岸躲避風暴。就這樣,航程被迫又延長了2個小時。
下午6點,天氣情況有所好轉,地面站認為氣象條件「適合著陸」。大約7點,「興登堡」號終於在濛濛細雨中抵達萊克赫斯特的海軍航空站,從機場西南方向駛來,高度180米。當時是東風,飛艇飛越機場觀察地面情況後,左轉飛越機場的西北部,將艇首朝向迎風方向。
當艇長指揮飛艇轉向和調整發動機轉速時,大副阿爾伯特•薩姆特指揮進行了15秒的排氫操作以減少浮力,準備降落。薩姆特發現飛艇尾部偏重,於是下令艇首氣囊排氫30秒以保持飛艇水平,但效果不明顯。飛艇又進行了三次壓艙水的排放操作,排放了1100公斤尾部的壓艙水,隨後再次進行艇首排氫操作。當這些操作都無效時,大副指派6名機組人員從艇尾跑到艇首以改變配重。
此時風向突然由東風轉至西南風,艇長不得不再次改變航向。飛艇逐漸接近降落地點,在到達錨泊塔之前沒有太多的調整距離。考慮到氣象條件可能會變差,艇長急於快速降落,於是指揮飛艇完成了一個S彎轉向的機動飛行。
【1936年5月9日,地勤人員幫助「興登堡」號著陸,用錨泊塔頂的絞車將「興登堡」號上拋下的系泊繩系牢靠,以固定住飛艇】
7點21分,飛艇離地約60米時,鼻系索被放下。幾分鐘後,地勤人員發現飛艇後部5號氣囊處的艇身有類似氣流造成的空氣擾動,並報告可能出現氫氣洩露,錨泊塔上的操作人員同樣證實了這一點。7點25分,出現了第一個火花。後來收集到的證詞不同,但大部分的目擊者都看到有蘑菇雲狀的火焰首先出現在上垂翼的前方或者後發動機與下垂翼之間。
火勢迅速蔓延併吞噬了整個艇尾,幾秒鐘後艇尾開始下沉。火焰從抬起的艇首噴出,瞬間吞沒了那裡的12名乘務人員,包括被指派過來做配重的6個人。此時大部分乘客和乘務人員聚集在客艙。據一名叫瑪格利特的乘客回憶,她在餐廳被摔至5、6米遠的後牆,並隨即被好幾個人「釘」在牆上動彈不得。
火勢蔓延異常迅速,瞬間變成熊熊大火。僅僅30秒鐘左右,蒙皮被燒光,合金鋁龍骨爆裂,燃燒著的飛艇殘骸轟然落地。一分鐘內,整個飛艇就被燒毀。
乘客和空乘人員紛紛跳窗逃生。一名叫約翰的乘客當時正在餐廳,攝影師卡爾讓他從窗戶跳下去,但他卻堅持去找回到客艙取外套的妻子,結果雙雙喪生。卡爾則從窗戶跳出並最終倖存了下來。還有一對赫曼夫婦和他們的三個孩子,事發前都在餐廳觀看降落,赫曼先生卻在起火前離開了餐廳。他的妻子和兩個小兒子成功跳出逃生,大女兒艾琳卻因為去尋找父親而不幸喪生。
地面人員一次又一次衝進火場,英勇地搶救跳窗逃生的旅客和乘員,把他們帶到安全的地方。最終,靠近「逃生出口」的人大多活了下來,包括發動機艙11名操作人員中的9人,控制室12人中的10人,而在電器室、吸菸室等位置的人以及位於艇首的9人幾乎全部喪生。
出發時的97人,最終62人生還。36名乘客中13人喪生,61名空乘人員中22人喪生。普魯斯艇長和同艇的顧問萊曼艇長被嚴重燒傷,其中萊曼在被送到醫院不久後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死亡。事故還造成地面上一個叫埃倫•哈格曼的人喪生。他被從飛艇上落下的燃燒著的龍骨殘骸困住而遇難。
【1937年5月6日,從尾部開始燃燒的「興登堡」號,飛艇尾部發生了兩次爆炸】
芝加哥WLS電臺的記者赫伯•莫裡森當時正在直播「興登堡」號抵達的情況,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大西洋兩岸之間直播的節目。那段著名的廣播記錄了他的聲音在短短的十多秒內由興奮轉為驚恐,最後歸於痛苦的嗚咽,其中還夾雜著周圍女人恐懼的尖叫聲,將現場的恐怖迅速傳播到了全世界。
在此之前,導致73人喪生的美國「阿克朗」號飛艇是在海上墜毀,導致48人喪生的英國R101飛艇是在夜間墜毀的,都缺少目擊者和影像記錄。而「興登堡」號的墜毀則被膠片真實地記錄下來,數百萬民眾看到了飛艇連同乘客一起被火焰吞噬的恐怖一幕。
這次災難讓世界不再對飛艇抱有信心。更重要的原因是,飛艇已經過時了,因為飛機技術已經逐漸成熟並開始翱翔藍天。就在「興登堡」號首飛前三個月的1935年11月22日,泛美航空公司的M-130飛機就完成了首次跨太平洋的飛行。
考慮到大型硬式飛艇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地面人員、安全因素,加上易燃的氫氣、巨大體積對風的高度敏感和對惡劣天氣的脆弱應變能力,對比飛機等新技術的發展,硬式飛艇的命運已經註定。
1940年4月,納粹元帥戈林下令關閉齊柏林公司,拆除廠房和已經建成的LZ130飛艇,將鋁用於生產戰鬥機。曾經輝煌的飛艇時代黯然謝幕,「興登堡」號的墜落成為這個時代結束的標誌。
【一分鐘之內「興登堡」號就化為灰燼】
事故還是人為破壞?
在飛艇失事以後,有多種版本的事故原因開始流傳。有的說是「興登堡」號引擎的回火引燃了洩漏的氫氣,有的說是雷雨引起的靜電,也有人認為「興登堡」號是在放下系泊繩時產生靜電火花引爆了氫氣。
但更多的人認為這是一起蓄意破壞,其中包括飛艇的設計者雨果•埃克納。他聲稱:「這很像是一起由人為破壞導致的災難。我曾經收到一些匿名恐嚇信,不斷警告我『興登堡』號不要在萊克赫斯特降落。」他說,「也許當時在飛艇的尾艙中就安置有炸彈。」齊柏林公司創始人的侄子C•齊柏林伯爵當時正在芝加哥,在接受採訪時,他也對埃克納的觀點表示了支持。
當「興登堡」號第一次從德國飛臨美國時,美國人反對納粹的呼聲日益高漲。時任德國駐美大使的漢斯•路德博士在位於華盛頓的大使館裡接到了數以百計的威脅電話和信件。
當時所有的德國籍船隻抵達美國港口時都要嚴加防範。在一次示威活動中,有100多名示威者喬裝成參觀者,企圖混入正在載客的德國客輪「不萊梅」號上。示威活動差點演變成一場騷亂,幸虧警察及時趕到,驅散了示威者。「興登堡」號飛往美國的風險由此可見一斑。
美國政府也擔心那些手持來復槍的民眾——他們站在曼哈頓摩天大樓的樓頂和位於萊克赫斯特海軍航空站的飛艇錨泊塔的圍欄外就可以開槍射擊。
除了反納粹分子外,航空站周圍的農民們也用氣槍對飛艇開火——據說是由於被飛艇臨空所驚嚇,航空站周圍養雞場裡的家禽「全都瘋了」,以至於經常一連許多天不下蛋……即使這種緊張氣氛在不斷加劇,「興登堡」號依然按照原定的計劃航行。
【在萊克赫斯特爆炸起火的「興登堡」號】
1937年4月末,德國空軍特別情報處的主管弗裡茨•埃德曼上校收到了一份報告,說有人可能會利用定時炸彈破壞飛艇。埃德曼上校決定在5月3日「興登堡」號啟航時,和兩個同事喬裝成普通的旅客搭乘飛艇進行調查。
據說,之前蓋世太保在得到密報後,搜查了法蘭克福的一家旅館,在一間客房裡發現了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其中有「格拉夫•齊柏林」號和「興登堡」號的技術圖紙,一本偽造的瑞典護照和沒來得及帶走的其它物品。看來這位神秘人士剛剛得到消息匆匆離去。
埃德曼拿到了所有旅客的名單,勾出了5個有嫌疑的人。他們是:一個來自波恩的猶太攝影師;一對德國夫婦——夫妻二人都是記者;一個名叫愛德華•道格拉斯的美國廣告商,據調查他和美國的情報人員保持著聯繫;還有一個來自長島的美國歌劇演員約瑟夫•斯潘,因為曾在公開場合嘲諷納粹政權而受到德國當局的注意。
當時約瑟夫•斯潘正準備帶著一隻亞爾沙坦狗返回紐約。據斯潘說,這隻狗是他新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飛行需要近3天,飛艇乘員兩度在一個禁止旅客進入的尾艙中發現他。他解釋說他必須獨自餵他的狗,那個乘員也就沒怎麼在意,只是警告他不要再獨自到這個地方來。
普魯斯艇長對埃德曼上校的調查不以為然。艇長認為這艘飛艇非常安全。埃德曼上校警告說,如果犯罪份子真的有所企圖的話,他會等到飛艇抵達萊克赫斯特時再行動。
據他事後的推測,也許正是在進場前的45分鐘,當飛艇上所有人都在俯視地面景色的時候,定時炸彈被設定在了2小時之後引爆。因為那時大部分的艇員和所有的旅客都已經下艇了。但是,裝炸彈的人沒有料到,飛艇抵達的時間不是美國東部時間18點,而是往後推遲了。
【1937年5月7日,新澤西州萊克赫斯特海軍航空站機庫附近的「興登堡」號飛艇殘骸】
不過,德國納粹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派到美國去調查空難的技術小組最後認定,這次空難是「由靜電引起的」。美國方面也認可了德國方面的調查結果,並為這次空難結了案。美國和德國方面的調查組一致排除了人為蓄意破壞這樣一種可能。
調查報告最終也沒有給出一個十分確定的結論。或許是因為,哪怕僅僅只是一個推論,也會引發兩國的爭端而導致美德關係緊張。正如赫爾曼•戈林所說:「這是上帝的旨意,沒有人可以違抗。」關於這次空難的全部調查報告至今都存放在位於華盛頓的美國國家檔案館裡。
經過近80年的研究,有專家最終得出的結論與當初美德聯合事故調查組的結論相似:即靜電火花引燃洩露的氫氣,導致事故發生。飛艇當時在機場上空約60米的高度,金屬骨架連通至地面,造成飛艇與周圍空氣之間的電勢差,並很可能造成了一束穿透飛艇纖維蒙皮直達主框架的電火花。
氫氣洩漏的原因更加撲朔迷離。但可以肯定的是,事故前飛艇曾出現過明顯的氫氣洩漏。調查中也沒有發現蓄意破壞的活動。有專家指出,可能正是降落前的那次大角度機動導致飛艇應力過大,導致氣囊被固定拉繩撕裂,從而使氫氣洩漏,形成高易爆性的混合氣體。
飛艇的黃金年代已經遠去。然而,飛艇的高升限、大載重、低能耗、低成本決定著它的價值不會就此湮滅。近幾十年,隨著材料技術和控制技術的發展,飛艇這種古老的飛行器重獲新生。全球各地不斷出現各種測繪飛艇、通信飛艇、安保飛艇、廣告飛艇乃至衝到臨近空間的平流層飛艇。
就連齊柏林飛艇也沒有真正消失。它的繼承者「齊柏林NT」飛艇作為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載人飛艇,正在延續那段傳奇。沒有犧牲就沒有進步,航空領域更是如此。
【新型飛艇「天空登陸者10號」】
本文摘編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