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七世紀,一個軍事革命的時期即將到來,在中亞的美索不達米地區,如日中天的軍事帝國——亞述帝國正處於薩爾貢王朝時期,他們的國王薩爾貢二世攻克巴比倫的龐大軍隊結構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馬鞍」在帝國已經發明,而已為帝國服務了數百年,但一直淪為戰車的次要輔助兵種的騎兵開始逐步崛起。
當然這些「馬鞍」非常原始,實際上就是鞍布,用一條肚帶綁縛在馬的腹部和臀部。公元前860至865年的浮雕還顯示當時的亞述騎兵沒有馬鞍,更不要說馬鐙這些近千年之後還出現的裝備。因此亞述騎兵乘馬時不是讓雙腿自然地垂於馬的兩側,而是彎曲著雙膝緊夾住靠近馬頸的背部,以便在馬背上坐穩,這樣才不致由於馬匹的奔跑被顛簸下來。這個時期的亞述騎兵主要武器是弓箭,而劍與盾牌等近戰武器的使用基本沒有記錄。因此薩爾貢二世同樣熱衷於徵服的父親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僅將少量騎兵當做信使、斥候與遊擊弓箭手。但在薩爾貢二世手中,大量的騎兵開始出現在戰場上,而騎兵普及也意味著一種騎兵的開始,而這種騎兵——重騎兵將在一千三百年之後作為人類最可怕、最具震撼的兵種長期統治地球上歐亞大陸最著名的文明地區。
▲亞述弓騎兵浮雕
如何定性重騎兵一直是一個軍史學家爭論的話題,在當今較為普及的定性中,擁有突擊力量、有較強的近戰裝備、相較於同時代良好的防護,以及強壯的馬匹是必須的。因此,雖然薩爾貢二世的父親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比起過去的亞述騎兵,已經讓他的部分騎兵穿上了裝甲,但因為只用韁繩控制馬匹,費力控制戰馬讓這些騎手基本不具備任何突擊力量,因此很難算真正意義的重騎兵。
到了亞述帝國公元前668-626年的亞述巴尼拔時代,亞述騎兵分為了重騎兵與輕騎兵,重騎兵穿著盔甲,裝備長矛與劍,主要用於接敵作戰、真正意義上的重騎兵就誕生了,亞述巴尼拔這位最後的亞述徵服者帶領著他的軍隊四處徵戰,只可惜資料有限,我們並不知道他麾下重騎兵的作戰方式。
真正有記載,並能較好實物復原的重型騎兵令人驚異的並非出現在亞述這種相對更加文明的定居民族中,而是出現在東歐黑海之濱的大草原上,那個時代羅斯人還遠未出現,佔據那裡的是各個斯基泰人部落,和後來亞洲興盛起來的草原民族諸如匈人等不同,他們是白種人而非黃種人。「斯基泰」也譯為西徐亞人或是塞西亞人,這裡實際上是廣義的稱呼,實際上廣義的斯基泰人分為諸多的民族,在諸多斯基泰部族,狹義的「斯基泰人」只是其中之一,古典時代的歷史學家還記載了裏海西北的薩爾瑪提亞人、裏海東北的阿蘭人、鹹海以東的馬薩革泰人等。數個世紀之間他們之間互相徵戰,互相影響,起伏性崛起各領草原霸權。
▲亞述帝國的裝甲弓騎兵在戰鬥中
不同的斯基泰人在人種和生活習慣上有很多相似之處,第一是對黃金飾品、隨身盔甲、武器的鐘愛,並將它們陪葬於之前他們主人的墓地中去,對於沒有文字的草原民族來說,這個習慣非常受現代歷史學家喜愛,因為可以依靠實物來復原當時斯基泰人的很多生活。第二則是男女相對平等的傳統,在斯基泰人部落中,女性參與戰爭被認為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他們的女貴族和女戰士墓地中也可以見到女人生前擅長使用的匕首、短劍、弓箭。而這種早期古典時代留下來的朝氣蓬勃的女性氣質,對周邊民族都有影響。第三就是斯基泰人作為草原民族對於騎兵的精通。
法國歷史學家格魯塞認為,就連同時期偉大亞述王朝的騎兵部隊也是被斯基泰人所影響的,亞述帝國騎兵技術的提升與他們早期的盟友——斯基泰人是的分不開的。雖然最早馬鞍發明的專利很可能來自亞述帝國,草原斯基泰人同時也在使用簡單的鞍布,不過大約在公元前500-400年左右的時間,斯基泰的馬鞍樣式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斯基泰人有了基本框架的馬鞍,他們的馬鞍的樣式是同樣懸掛著馬肚帶的兩塊並列皮墊,有了最初級的「鞍頭」和「鞍尾」,這個鞍還甚至還可以為戰馬懸掛胸甲。
雖然斯基泰人在文化的發展上與亞述帝國無法相比,在軍事上,斯基泰人也沒有亞述帝國訓練有素的戰車部隊、攻城部隊、輜重工兵、步兵部隊、野戰營壘和驛道。也沒有複雜的各兵種協同作戰,但斯基泰人這項駛入文化核心的資源——馬,憑藉他們最依仗的一項軍事特長——騎兵。但僅憑這一項,在與亞述、巴比倫、波斯、米底、等諸多強國的爭鋒中,並不落下風,這還是在馬鐙遠未出現的公元前7世紀。甚至,在終結亞述帝國的戰爭中,斯基泰人的作用也決不可忽視。
▲斯基泰重騎兵與輕騎兵在攻擊
雖然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考證「斯基泰」源於印歐語「弓箭手」,但真正意義上斯基泰人的弓箭手,與他們的坐騎是無法分開的。他們必須藉助馬力才能發揮斯基泰人真正的實力。斯基泰人的核心軍隊來源於他們的騎兵,雖然僅穿簡易皮甲,在馬背上嫻熟使用弓箭的斯基泰弓騎兵數量非常龐大,但他們真正的軍事精英卻是他們貴族之中身穿鐵質或銅質鱗甲的重騎兵,可能是第一種具有最標準意義的重裝騎兵。他們騎兵使用直到現代都非常著名的尼薩馬,這可以算是人類未廣泛雜家育種馬種之前最好的馬匹之一,那些高大的尼薩馬,肩高1.45米-1.50米的馬匹,都是騎兵特別是重騎兵偏愛的坐騎,而相對矮小或者較差的馬種,只能被當做食物(斯基泰人習慣吃馬肉,這也是他們的傳統,朋友們是否想到了《冰與火之歌》),高大強壯的坐騎保證了重型騎兵擁有真正意義的突擊能力。
在盔甲上斯基泰人很早就開始進入鐵器時代,諸如公元前6世紀,因此他們有大量鐵製的武器與盔甲,但並非放棄青銅武器製品(就如同公元前4世紀的中國戰國時代),比如他們的許多重裝騎兵,也裝備青銅的鱗甲,在皮革背心上釘金屬片的鱗甲是斯基泰人最主要的重甲,他們也廣泛使用青銅的頭盔。在他們與希臘人的交往與交戰中,也常常將希臘人的頭盔改造來給自己使用。盔甲上斯基泰人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們的重裝騎兵出現了專業的腿甲,這些在當時笨重而奢侈的裝備只為他們的貴族重裝騎兵準備的。而最有意思的是,他們的部分重裝騎兵已經出現了最早的馬鎧。早期斯基泰人的馬鎧記錄以較為簡單的當胸為主,也就是保護馬匹胸部的馬穿鱗甲,也就是說,他們進行了一個偉大的開始:他們不僅擁有相對於其他民族專業得多得重騎兵,而且還開始發展了重裝騎兵中最昂貴、最震撼,最恐怖的一支——具裝騎兵。
▲斯基泰半具裝騎兵(很可能是部族國王)
具裝騎兵,中國史書上往往稱呼其為「甲騎」,就是人與馬共同穿著盔甲的重裝騎兵,他們一般情況下擁有普通重裝騎兵更好,更全面的防護,而更大的質量也往往提供更恐怖的衝擊力,當然這一般情況下是以犧牲速度為前提,無論在古典時代,或是在重裝騎兵橫行的中世紀,他們都是最昂貴的兵種。在這個時代,就算是先驅者斯基泰人,也沒有全身一體化的馬鎧,在早期斯基泰人的早期時期(這不包括後來薩爾瑪提亞人與阿蘭人興起的時期),他們的具裝騎兵戰馬僅有金屬質鱗甲當胸,並非後世帕提亞、薩珊、東羅馬帝國等那種連人帶馬整個包裹在鎧甲中的全具裝騎兵。但對於公元前6世紀來說,這已經是足夠另人激動人心的進步。
▲斯基泰重騎兵在衝殺,使用的是典型的下刺姿態
作為重裝騎兵最重要的近戰武器,他們矛的長度並不很長,約1.7米-1.8米,這些矛既可以作為刺殺使用,也可以作為投擲使用,當然,作為最早的重騎兵,當時重裝騎兵還未將後來在東方廣泛流行的,雙手使用更長的騎矛作為專業的衝擊,諸如斯基泰人中後來的延續的一支——薩爾瑪提亞人。這個時代的斯基泰重騎兵,還是講究著雙重重騎兵的作戰方法,所謂雙重,就是既裝備弓箭,也裝備矛或擲矛,並不將衝擊作為唯一的方式。交戰時,騎兵們包括輕重騎兵先以漫天的箭雨削弱敵軍或使其混亂,然後靠近投擲標槍,斯基泰重騎兵再以密集隊形衝擊敵軍核心地帶使其崩潰,如果衝擊沒有達到擊潰效果,受過嚴格訓練的重騎兵可以調轉馬頭重新集結,再進行新的衝擊,這無疑又是千年之後中世紀流行的重騎兵戰術的雛形。當敵軍被衝散之後,輕騎兵就包括過來給予最終的絕殺,徹底的瓦解對手。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龍語者。摘自《戰場決勝者006:重騎兵千年戰史(上)》,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