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裝騎兵的黎明:一塊鞍布帶來的亞述、斯基泰騎兵之崛起

2021-02-13 冷兵器研究所

公元前七世紀,一個軍事革命的時期即將到來,在中亞的美索不達米地區,如日中天的軍事帝國——亞述帝國正處於薩爾貢王朝時期,他們的國王薩爾貢二世攻克巴比倫的龐大軍隊結構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馬鞍」在帝國已經發明,而已為帝國服務了數百年,但一直淪為戰車的次要輔助兵種的騎兵開始逐步崛起。

當然這些「馬鞍」非常原始,實際上就是鞍布,用一條肚帶綁縛在馬的腹部和臀部。公元前860至865年的浮雕還顯示當時的亞述騎兵沒有馬鞍,更不要說馬鐙這些近千年之後還出現的裝備。因此亞述騎兵乘馬時不是讓雙腿自然地垂於馬的兩側,而是彎曲著雙膝緊夾住靠近馬頸的背部,以便在馬背上坐穩,這樣才不致由於馬匹的奔跑被顛簸下來。這個時期的亞述騎兵主要武器是弓箭,而劍與盾牌等近戰武器的使用基本沒有記錄。因此薩爾貢二世同樣熱衷於徵服的父親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僅將少量騎兵當做信使、斥候與遊擊弓箭手。但在薩爾貢二世手中,大量的騎兵開始出現在戰場上,而騎兵普及也意味著一種騎兵的開始,而這種騎兵——重騎兵將在一千三百年之後作為人類最可怕、最具震撼的兵種長期統治地球上歐亞大陸最著名的文明地區。

▲亞述弓騎兵浮雕


如何定性重騎兵一直是一個軍史學家爭論的話題,在當今較為普及的定性中,擁有突擊力量、有較強的近戰裝備、相較於同時代良好的防護,以及強壯的馬匹是必須的。因此,雖然薩爾貢二世的父親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比起過去的亞述騎兵,已經讓他的部分騎兵穿上了裝甲,但因為只用韁繩控制馬匹,費力控制戰馬讓這些騎手基本不具備任何突擊力量,因此很難算真正意義的重騎兵。

到了亞述帝國公元前668-626年的亞述巴尼拔時代,亞述騎兵分為了重騎兵與輕騎兵,重騎兵穿著盔甲,裝備長矛與劍,主要用於接敵作戰、真正意義上的重騎兵就誕生了,亞述巴尼拔這位最後的亞述徵服者帶領著他的軍隊四處徵戰,只可惜資料有限,我們並不知道他麾下重騎兵的作戰方式。

真正有記載,並能較好實物復原的重型騎兵令人驚異的並非出現在亞述這種相對更加文明的定居民族中,而是出現在東歐黑海之濱的大草原上,那個時代羅斯人還遠未出現,佔據那裡的是各個斯基泰人部落,和後來亞洲興盛起來的草原民族諸如匈人等不同,他們是白種人而非黃種人。「斯基泰」也譯為西徐亞人或是塞西亞人,這裡實際上是廣義的稱呼,實際上廣義的斯基泰人分為諸多的民族,在諸多斯基泰部族,狹義的「斯基泰人」只是其中之一,古典時代的歷史學家還記載了裏海西北的薩爾瑪提亞人、裏海東北的阿蘭人、鹹海以東的馬薩革泰人等。數個世紀之間他們之間互相徵戰,互相影響,起伏性崛起各領草原霸權。

▲亞述帝國的裝甲弓騎兵在戰鬥中


不同的斯基泰人在人種和生活習慣上有很多相似之處,第一是對黃金飾品、隨身盔甲、武器的鐘愛,並將它們陪葬於之前他們主人的墓地中去,對於沒有文字的草原民族來說,這個習慣非常受現代歷史學家喜愛,因為可以依靠實物來復原當時斯基泰人的很多生活。第二則是男女相對平等的傳統,在斯基泰人部落中,女性參與戰爭被認為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他們的女貴族和女戰士墓地中也可以見到女人生前擅長使用的匕首、短劍、弓箭。而這種早期古典時代留下來的朝氣蓬勃的女性氣質,對周邊民族都有影響。第三就是斯基泰人作為草原民族對於騎兵的精通。

法國歷史學家格魯塞認為,就連同時期偉大亞述王朝的騎兵部隊也是被斯基泰人所影響的,亞述帝國騎兵技術的提升與他們早期的盟友——斯基泰人是的分不開的。雖然最早馬鞍發明的專利很可能來自亞述帝國,草原斯基泰人同時也在使用簡單的鞍布,不過大約在公元前500-400年左右的時間,斯基泰的馬鞍樣式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斯基泰人有了基本框架的馬鞍,他們的馬鞍的樣式是同樣懸掛著馬肚帶的兩塊並列皮墊,有了最初級的「鞍頭」和「鞍尾」,這個鞍還甚至還可以為戰馬懸掛胸甲。

雖然斯基泰人在文化的發展上與亞述帝國無法相比,在軍事上,斯基泰人也沒有亞述帝國訓練有素的戰車部隊、攻城部隊、輜重工兵、步兵部隊、野戰營壘和驛道。也沒有複雜的各兵種協同作戰,但斯基泰人這項駛入文化核心的資源——馬,憑藉他們最依仗的一項軍事特長——騎兵。但僅憑這一項,在與亞述、巴比倫、波斯、米底、等諸多強國的爭鋒中,並不落下風,這還是在馬鐙遠未出現的公元前7世紀。甚至,在終結亞述帝國的戰爭中,斯基泰人的作用也決不可忽視。

▲斯基泰重騎兵與輕騎兵在攻擊


雖然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考證「斯基泰」源於印歐語「弓箭手」,但真正意義上斯基泰人的弓箭手,與他們的坐騎是無法分開的。他們必須藉助馬力才能發揮斯基泰人真正的實力。斯基泰人的核心軍隊來源於他們的騎兵,雖然僅穿簡易皮甲,在馬背上嫻熟使用弓箭的斯基泰弓騎兵數量非常龐大,但他們真正的軍事精英卻是他們貴族之中身穿鐵質或銅質鱗甲的重騎兵,可能是第一種具有最標準意義的重裝騎兵。他們騎兵使用直到現代都非常著名的尼薩馬,這可以算是人類未廣泛雜家育種馬種之前最好的馬匹之一,那些高大的尼薩馬,肩高1.45米-1.50米的馬匹,都是騎兵特別是重騎兵偏愛的坐騎,而相對矮小或者較差的馬種,只能被當做食物(斯基泰人習慣吃馬肉,這也是他們的傳統,朋友們是否想到了《冰與火之歌》),高大強壯的坐騎保證了重型騎兵擁有真正意義的突擊能力。

在盔甲上斯基泰人很早就開始進入鐵器時代,諸如公元前6世紀,因此他們有大量鐵製的武器與盔甲,但並非放棄青銅武器製品(就如同公元前4世紀的中國戰國時代),比如他們的許多重裝騎兵,也裝備青銅的鱗甲,在皮革背心上釘金屬片的鱗甲是斯基泰人最主要的重甲,他們也廣泛使用青銅的頭盔。在他們與希臘人的交往與交戰中,也常常將希臘人的頭盔改造來給自己使用。盔甲上斯基泰人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們的重裝騎兵出現了專業的腿甲,這些在當時笨重而奢侈的裝備只為他們的貴族重裝騎兵準備的。而最有意思的是,他們的部分重裝騎兵已經出現了最早的馬鎧。早期斯基泰人的馬鎧記錄以較為簡單的當胸為主,也就是保護馬匹胸部的馬穿鱗甲,也就是說,他們進行了一個偉大的開始:他們不僅擁有相對於其他民族專業得多得重騎兵,而且還開始發展了重裝騎兵中最昂貴、最震撼,最恐怖的一支——具裝騎兵。

▲斯基泰半具裝騎兵(很可能是部族國王)


具裝騎兵,中國史書上往往稱呼其為「甲騎」,就是人與馬共同穿著盔甲的重裝騎兵,他們一般情況下擁有普通重裝騎兵更好,更全面的防護,而更大的質量也往往提供更恐怖的衝擊力,當然這一般情況下是以犧牲速度為前提,無論在古典時代,或是在重裝騎兵橫行的中世紀,他們都是最昂貴的兵種。在這個時代,就算是先驅者斯基泰人,也沒有全身一體化的馬鎧,在早期斯基泰人的早期時期(這不包括後來薩爾瑪提亞人與阿蘭人興起的時期),他們的具裝騎兵戰馬僅有金屬質鱗甲當胸,並非後世帕提亞、薩珊、東羅馬帝國等那種連人帶馬整個包裹在鎧甲中的全具裝騎兵。但對於公元前6世紀來說,這已經是足夠另人激動人心的進步。

▲斯基泰重騎兵在衝殺,使用的是典型的下刺姿態


作為重裝騎兵最重要的近戰武器,他們矛的長度並不很長,約1.7米-1.8米,這些矛既可以作為刺殺使用,也可以作為投擲使用,當然,作為最早的重騎兵,當時重裝騎兵還未將後來在東方廣泛流行的,雙手使用更長的騎矛作為專業的衝擊,諸如斯基泰人中後來的延續的一支——薩爾瑪提亞人。這個時代的斯基泰重騎兵,還是講究著雙重重騎兵的作戰方法,所謂雙重,就是既裝備弓箭,也裝備矛或擲矛,並不將衝擊作為唯一的方式。交戰時,騎兵們包括輕重騎兵先以漫天的箭雨削弱敵軍或使其混亂,然後靠近投擲標槍,斯基泰重騎兵再以密集隊形衝擊敵軍核心地帶使其崩潰,如果衝擊沒有達到擊潰效果,受過嚴格訓練的重騎兵可以調轉馬頭重新集結,再進行新的衝擊,這無疑又是千年之後中世紀流行的重騎兵戰術的雛形。當敵軍被衝散之後,輕騎兵就包括過來給予最終的絕殺,徹底的瓦解對手。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龍語者。摘自《戰場決勝者006:重騎兵千年戰史(上)》,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

相關焦點

  • 騎兵武器哪家強:左右開弓為何難能可貴?長劍與馬刀哪個好?
    輕騎兵們主要使用的弓是複合弓(並非現代射箭比賽使用的複合弓,或稱合成弓),複合弓在中國、亞述帝國、埃及王國等地區很早開始使用,更是典型的草原輕騎兵所攜帶的必要武器。但饒是如此,十七騎金軍僅憑「且馳且射」就擊敗2000宋軍,仍可見騎射之威!
  • 重騎兵最後的華彩時代,波蘭翼騎兵
    這位波蘭國王在1576 年徵召了1000 名宮廷翼騎兵,並擴大化到逐步取代了波蘭傳統的中世紀重騎兵。從那個時候直至1770 年前,波蘭翼騎兵巨大的騎矛、身披帶有斑點的貓科動物的獸皮、誇張的背部羽飾都被看作是波蘭精英騎兵的象徵。 比起16 世紀後期—17 世紀初,德意志手槍重騎兵依然非常重視四分之三重型板甲帶來的防護,波蘭翼騎兵也是重裝的。
  • 歐洲重裝騎兵衝鋒時,騎槍瞄準哪?西班牙人這一招讓法國敕令騎士印象深刻
    戰爭藝術的復興對歐洲騎兵衝擊又能夠帶來怎樣的影響?「自從主創造天地以來,還沒有比(1512年4月11日)法蘭西人和西班牙人之間更殘酷、更艱苦的戰鬥,交戰持續了半個多小時,雙方(重裝騎兵)在敵人面前休整,恢復呼吸節奏,然後放下面甲,再度開始戰鬥」——「忠僕」《巴亞爾傳》
  • 亞述人為什麼「能」?
    開始,亞述帝國放棄了以前的民兵組織,建立了一支數量龐大的常備軍,同時改變了過去混亂無章的群體作戰,而代之以多兵種協同作戰——在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中,這種作戰方式尤為重要。        在亞述,騎兵早就存在,但很少在戰場上使用。
  • 中國重裝騎兵的輝煌:魏晉南北朝的甲騎具裝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同時也帶來了軍制和兵種的全新變化。最為著名和標誌性的莫過於人馬都配備鎧甲的重裝騎兵——甲騎具裝。歷史記載中,也多次出現北魏王朝在一次戰役中出動上萬「鐵馬」的字樣。比如北朝末年具有轉折性與決定意義的沙苑大戰中,東魏方面「喪甲士八萬」(陣亡、被俘、以及逃亡總數。這裡「甲士」一詞的意義,與先秦時期的「虎賁甲士」有所不同,更多是指騎兵。八萬的數字裡即包括了甲騎具裝,也包含人著鐵甲、戰馬未裝備馬鎧的重騎兵。
  • 清貧之家中崛起的騎兵巨人——秋山好古
    秋山好古的五弟出後家人想要把他送去寺廟寄養,秋山好古十分疼愛弟弟,對父親說:「請不要把弟弟送去寺廟,我會努力學習,以後賺到像豆腐塊那樣多的錢。」這個被秋山好古疼愛的弟弟,就是後來為海軍將領的秋山真之。因為家境貧寒,為了減輕家庭負擔,秋山好古只讀了小學便輟學,在當地的公共澡堂打工,但他並沒有因此徹底放棄學業,僅靠一天一個銅板的微薄工資買書自學。
  • 亞述帝國與「血腥的獅穴」
    亞述帝國的軍隊,擁有當時最強大的攻城武器。一種叫投石機,是亞述軍隊特有的一種攻城器械。它們是一個個巨大的木框,裡面裝有一種特製的轉盤,上面絞著用馬鬃和橡樹皮編成的繩索。只要用力一拉,就能射出巨大的石彈和燃燒著的油桶。還有一種攻城錘,是由青銅鑄成的,攻城時用來撞擊城牆。  亞述的軍隊兵種齊全,分為戰車兵、騎兵、重裝步兵、輕裝步兵、攻城兵、工兵等。
  • 古代騎兵到底有多強?為何嶽飛能用步兵大破兀朮的騎兵?
    騎兵對於古代的步兵來說,無異於現代的空軍對陸軍,其戰鬥力對比,毋庸置疑。蒙古帝國的崛起正是佔盡了騎兵的優勢,其領土疆域最北方到北冰洋,最南方達波斯灣和西沙,最東方至朝鮮半島,最西方在波蘭境內(部分匈牙利),蒙古帝國總面積達到三千五百多萬平方公裡,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空前絕後的龐大帝國。而這,都是蒙古帝國仗著蒙古鐵騎打下來的,那麼古代的騎兵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達到如此恐怖的戰鬥力?
  • 書摘|激戰克雷西:法蘭西重騎兵為何慘敗於長弓?
    作為腓力六世麾下較有經驗的指揮官之一,費伊的戈德馬爾已經率領大約500名重裝騎兵和3000名步兵駐紮此地。此外,潮水依然高得難以通過,所以英軍被迫在太陽升起,戈德馬爾不慌不忙地將麾下士兵沿河岸列成三道戰線之際,坐在敵軍能夠完全看到的地方。大約8點,100名重裝騎兵和大約相同數量的弓箭手開始涉水過河,率領他們的是北安普敦伯爵和雷金納德·科巴姆,一位五十年生活也未曾削弱活力的老兵。
  • 馬鐙與中國古代騎兵
    當馬匹和戰士結合在一起時,一個強悍的戰爭機器——騎兵誕生了。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是戰場上的主要兵種。研究中國古代騎兵發現,馬鐙並非伴隨騎兵的出現而同時問世的馬具。最早的騎兵並沒有馬鐙的支撐與輔助。千萬別小看這一對可有可無的小小馬鐙,它對於騎兵的作戰有著非同小可的作用。其實早在秦代,騎兵就裝備了齊全的馬鞍,勒馬之具也已經完備。
  • 世界古代騎兵圖(1)
    他們帶來的軍事革新很快就被採用,體現在拜佔庭重騎兵的裝備上。阿瓦爾人的貢獻是木框、皮面的馬鞍,馬鐙,以及用多層薄銅片穿制的護喉。毫無疑問,馬鐙是最重要的革新,極大的增強了騎兵的馬上格鬥能力,可以更有效的控制坐騎,可以在馬上站起來;並且將雙手解放出來,不用像以前那樣緊緊的抓著韁繩,可以裝備更大更重型的防盾。
  • 【魚鷹社】古代亞述人
    C:早期亞述騎兵,公元前9世紀騎兵首次出現在亞述軍隊中至少是圖庫爾蒂-尼努爾塔三世(Tukulti-Ninurta III)時期了。新的發展也展現在騎兵的外貌上,比如皇家騎兵衛隊(qurubti sha pitalli)的身上。這位國王首先組建了裝備青銅薄片胸甲和長矛的裝甲騎兵。這個時候騎乘馬匹時採用了適當的坐墊。
  • 古代騎兵真的比步兵強嗎?
    騎兵,在古代指騎馬,駱駝,大象等動物,機動性比較強的士兵及其組成的部隊。素有陸戰之王的美稱,在古代絕對是最強大的兵種。
  • 天使也是魔鬼,平獨鎮露的波蘭翼騎兵成色如何?
    14世紀末期,日漸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在徵服塞爾維亞後,矛頭直指歐洲,作為前沿陣地的匈牙利王國在1444年瓦爾納之戰的失敗,讓匈牙利總督約翰·匈雅提受到對手傳統東方輕裝騎兵"西帕希騎兵"(Sipahi)的啟發,創建了第一支輕裝騎兵部隊。
  • 騎兵與步兵
    請大家支持,謝謝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對抗,步兵與騎兵的對抗,是軍事歷史領域一個永恆的話題。本文從裝備,組織,戰術這三個方對這一問題進行規律性的探討。    是裝備決定戰術,還是戰術決定裝備,是一個類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不展開談。在一般情況下,裝備決定戰術的情況似乎更多。複合弓,金屬箭簇,高橋馬鞍,馬鐙。是騎兵具備攻擊能力的決定性裝備。
  • 蒙古騎兵為何天下無敵?
    同時期的歐洲重裝騎士一般全身(包括頭部)披戴鎖子甲,刀劍的劈砍不能損毀鎖子甲,但是箭和長矛能穿透,而且鎖子甲沉重,大大降低了騎兵的靈活性和速度。輕騎兵完成任務返回重騎身後,重騎兵趁勢發起衝鋒,同時兩翼的輕騎兵(往往藉助煙霧和塵土等掩護)包抄到敵軍的側翼乃至身後,與重騎兵一起形成合圍之勢。
  • 東徵之矛,馬其頓夥伴騎兵的裝備
    ——T·N·杜普伊《武器和戰爭的演變》 夥伴騎兵最重要的武器,是被稱為旭斯通(Xyston)的長槍。這種長度至少達到約3.5 米的武器,在疾馳的騎兵手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巨大威力。與之對應的,腓力二世改革之前的地中海世界主流騎兵,包括希臘、色薩利、馬其頓和波斯騎兵在內,都習慣使用約1.8 米長的標槍。
  • 李世民虎牢關之戰的王牌:「玄甲軍」到底是不是重騎兵?
    ▲唐太宗李世民由於竇建德騎兵數量眾多,唐軍騎兵突擊稍顯不利,李世民立即命令其他騎兵支援。他還趁夏軍防禦陣地轉移造成較大混亂之機,出動了自己的王牌。▲《貞觀之治》中虎牢關之役出現的唐軍具裝重騎兵實際上,我們以世界軍事史的規律來看,輕裝騎兵逐步取代重騎兵,是要到18世紀火藥武器不停飛速更新的時代,絕不可能出現在公元7世紀。
  • 西班牙皇家衛隊1895騎兵刀(實戰騎兵用刀)
    西班牙皇家衛隊1895騎兵刀(實戰騎兵用刀,原刃原磨),拿到手上有種想縱馬揮刀的衝動,極具殺氣如此完美品相的騎兵刀在國內非常少見。該型馬刀主體採用彎刀型,便於馬上揮砍,但彎曲的弧度並不大,刀尖部分採用劍型設計,便於衝刺。
  • 白鷹之翼,光彩壯麗的波蘭翼騎兵
    在波蘭的諸多鄰國中,除了奧地利的神聖羅馬帝國還保持著天主教的信仰,普魯士公國和瑞典王國已經改宗新教,東邊正在崛起的沙皇俄國,以及在國內叛服不定、不服約束的哥薩克,主要是東正教的信徒,至於克裡米亞韃靼人和奧斯曼人,則信奉伊斯蘭教。身處四戰之地,又同時能夠受到東方和西方的雙重影響,使得波蘭的軍隊既受到西歐的影響,也帶有東方的印記,更有其自身發展的種種特殊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