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戰理論基於兩點認識,這兩點認識使德軍在戰術上超過同時代其他軍隊兩個代級。1、裝甲集群部隊對傳統步兵軍隊有壓倒性甚至毀滅性的優勢,2、空軍對裝甲集群部隊有壓倒性甚至毀滅性的優勢。所以閃電戰的實行基於以下兩點:1、裝甲部隊的集中使用,2、絕對或者巨大的空中優勢,
閃電戰的作戰思路是,在守方的防線局部地區集中裝甲部隊,從而在局部地區形成壓倒性的軍事優勢,用最快的速度突破守方防線,同時利用裝甲部隊速度快的優勢,打出鉗形攻勢,包圍守方防線內的全部敵人,從而將擊潰戰打成圍殲戰,圍殲是閃電戰的最終目的。
鉗形攻勢後,攻擊方有了一個處於敵後的漫長的狹窄的防線隔絕了守方一線部隊和後方的聯繫,守方本可以利用防線的堅固軍事工事以逸待勞的對付侵犯之敵,但當自己的後方被敵方快速突擊部隊突破後,他們被迫走出工事,前往荒野進攻在後方的攻方防線(在閃電戰初期很多守方將領認為這是一個全滅對方孤軍深入之軍的機會,即使後來認識到閃電戰本質,為了保住己方供給線也必須出擊)。而此時,空軍出場了,巨大的空中優勢使得在荒野上的,沒有任何軍事工事保護的守方出擊軍隊,變成了活靶子。
所以閃電戰的本質是建立在巨大的軍事優勢之上的一種圍殲戰術,在以往的戰爭中,再大的軍事勝利本質上也不過是一種擊潰戰,擊潰戰能殺死的敵方人數其實是有上限的,守方很容易收集潰軍重新組織一條防線。比如若按照一戰或者以往任何的戰術,在德比邊境的上百萬法軍再怎麼失敗,總歸會有六七十萬潰軍逃下來,德國需要好幾次攻勢才能徹底瓦解這些法軍。但閃電戰徹底否決了這種可能,德軍利用閃電戰快速包圍了百萬法軍,切斷了對方逃跑路線,完全的圍殲了這百萬人,簡而言之就是畢其功於一役。
為什麼閃電戰可以橫掃歐洲?本質就是德國人對英法聯軍的軍事優勢,然後德國人利用閃電戰的戰術,等同於逼迫英法直接戰略決戰,把所有家當都壓上,一場戰役定勝負,敗者出局。到了後期德國人之所以無法發動閃電戰了,是因為德國人已經不再具有空中優勢和整體軍事優勢,閃電戰打出鉗形攻勢後在敵方的那條狹窄防線,已經守不住了。
所以我覺得沒必要神話閃電戰這一戰術本身,並不是閃電戰理論使德國橫掃歐洲,而是德國本身的軍事優勢使它橫掃歐洲。閃電戰本質也不過是無數圍殲戰術中的一種戰術,它並不具備以少勝多等等的神奇效用,它的偉大在與它開了圍殲戰術這一先河,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圍殲戰術,從此以後,戰爭不再是「打敗」而是「殲滅」。古德裡安的軍事成就最大的還是他提出並驗證了裝甲部隊和空軍對戰爭的重要性,就像航母取代巨艦大炮的戰列艦一樣,古德裡安之後,陸地屬於坦克。
海因茨·威廉·古德裡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德國陸軍大將,著名軍事家,「閃擊戰」的創始人,歷史學家贊其「閃擊戰之父」。他同時也是裝甲戰、坦克戰的倡導者,被譽為「德國裝甲兵之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著名的德國陸軍將領之一。
古德裡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提倡坦克與機械化部隊使用於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推動者,在他組織與推動理論下,德國建立了一支當時作戰最具效率的裝甲部隊,屢屢擊敗敵軍,是聯合兵種作戰和前線指揮等戰爭型態發展的推動者。
海因茨·威廉·古德裡安與曼施坦因、隆美爾被後人並稱為二戰德國三大名將,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帝國之鷹」。
凡是略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二戰時的德國名將輩出,儘管由於其政治和道德上的邪惡而最終失敗,但從純軍事的角度上看,德國軍人在戰場上的表現可圈可點。雖然德軍將帥中優秀人物不少,但如果要優中選優的話,隆美爾、曼施坦因和古德裡安這三位將領是世所公認的二戰德國三大名將,他們都是軍事天才,各有特點,其成就也難分高下。古德裡安的專長是在裝甲兵戰術,他是「閃擊戰」的創始人,也是「裝甲戰」、「坦克戰」的倡導者,被稱為「德軍裝甲兵之父」,並且在戰略方面的也有不凡見解,可惜的他卻沒有多少機會去一展抱負,最終沒有當上元帥,只能以上將終老,確有讓人有「數奇不封」之感。
▲古德裡安和他的父母以及弟弟,他們都嚴肅得有些刻板,是典型的「德國一家人」
海因茨·威廉·古德裡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於1888年6月17日出生在普魯士維斯瓦河旁庫爾姆(Culm,今屬波蘭)的一個軍人家庭,他的父親弗雷德裡希·古德裡安(Friedrich Guderian)是第二波美安裡亞輕步兵營的一名中尉,所以古德裡安也可以講是德國的「軍二代」。老古德裡安於1891年調防到阿爾薩斯州的科爾馬,於是古德裡安就在那裡上學了。到1900年,老古德裡安又調駐柏林州的聖阿伏德,這個小地方沒有高級中學,所以他必須到一個寄宿學校去。因為家庭收入有限,所以老古德裡安希望他的兩個兒子都去當兵,於是1901年4月5日,古德裡安就和他的弟弟一起進入了卡爾斯魯厄軍官學校,一直到1903 年4月,古德裡安又被轉到柏林附近的學校——大裡希特場的中央軍官學校。
▲剛當上少尉的古德裡安
德國軍校課程以新式中學為標準,特別注重近代語文、數學和歷史方面的學習,這使得軍校畢業生的文化程度絕不遜色於普通學校的畢業生,因此古德裡安可算是「文武雙全」。1907年2月,古德裡安畢業了,被分配第十漢羅福裡亞輕步營當見習軍官,而營長正是他的老爹。這個意外的好運使古德裡安在離家6年之後,又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暖。但實際上作為職業軍人的父親對他並沒有什麼特殊「照顧」,因為軍營中只有軍人沒有父子,古德裡安反而受到了更嚴格的要求,這極大地鍛鍊了他的意志品質和軍人素質。
▲古德裡安的家庭,嚴肅的表情一直不變
一年之後,古德裡安的見習期結束,被授予少尉軍銜。隨後被晉升為中尉並在1911年被分派至隸屬普魯士陸軍通信兵團的第三通信兵營。1909年10月,古德裡安所在的輕步兵營被調到漢諾瓦省駐防其間,他與瑪格麗特·哥爾尼(Margareta Goerne)相識並訂婚,由於老古德裡安認為兒子還太年輕,不能過早成婚,所以在經過4年之後,也就是1913年,他們才結婚。自此以後,瑪加麗特就成了與古德裡安同甘共苦的賢內助。但是他們新婚快樂很快被一戰的戰火所打斷。從1914年8月起的四年中,他只回家過一次。上前線後不久,古德裡安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不幸——父親就去世了。這對他來說既是個重大的打擊,因為古德裡安一直把自己的父親當作是典型的軍人的楷模。但同時也有高興的事情——他有了第一個兒子海因茨·顧恩特爾(Heinz Günther),1918年9月17日,他又有了第二個兒子庫爾特(Kurt)。
▲在一戰中的古德裡安中尉(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古德裡安先後歷任電臺臺長,騎兵團參謀以及騎兵營長等職,並參與過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他實際上沒怎麼上過戰場,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機關」裡工作,這使得他反而能冷靜地觀察和思考戰爭。雖然古德裡安是步兵出身,但在通訊部門和騎兵部隊的經歷讓他對機動作戰有了深刻體會,加上戰爭中又看到英國坦克的威力,他無師自通地萌生了「坦克戰」的最初思想。一戰結束後,古德裡安幸運地沒有被裁掉,但德國陸軍被戰勝國強行限制在十萬人的規模,在這種小型軍隊裡,要升遷就沒那麼容易了。不過他還是等到了機會,1922年1月,古德裡安意想不到地被調往國防部運輸兵監察處擔任參謀。正是在這裡古德裡安開始了坦克與裝甲兵作戰理論。1922年4月,他在慕尼黑第七摩託化運輸營工作數月後,古德裡安被柴希維茲(Gen. von Tschischwitz)將軍召至柏林,讓他研究摩託化運輸的問題,而不是他所期盼的指揮部隊。雖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古德裡安也一樣全身心投入。他在進行了相關研究後,意識到了摩託化部隊的實用性。戰敗的德國受凡爾賽條約的約束,不光軍隊受限,而且萊茵河以東50公裡也不得設防,倘若有戰爭發生,德國將無險可守。古德裡安認為,德國必須依賴機動性防禦,而機動戰中又需要裝甲車輛。在研究英國同行如富勒、李德哈特的著作後,古德裡安產生了「集中運用裝甲兵」的軍事思想,並多次在《軍事周刊》等刊物上發表相關文章,闡述自己關於坦克將成為地面戰場主宰的新觀念。因此,雖然他的官階不高,但卻因「新軍事理論家」而聞名。1931年,小有名氣的古德裡安出任了摩託化部隊的參謀長。
不過,古德裡安在推行他的機動作戰思想時,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軍隊中的老舊派高級軍官並不認可他的想法。1925年,古德裡安陪同一位高級軍官參觀軍事演習,建議把摩託化部隊由勤務兵種轉變成戰鬥兵種時,得到的回答卻是:「什麼戰鬥部隊!它們只配裝運麵粉!」不過他有一個「最牛支持者」——元首希特勒,因為古德裡安的裝甲突擊戰術思想相當對希特勒企圖對外擴張的胃口,每當演習和試驗新坦克時,希特勒都親臨現場。當第一次參觀古德裡安組織的坦克進攻演習時,面對排山倒海的鋼鐵洪流,希特勒高興得手舞足蹈:「這正是我想要的東西!」因此希特勒指示在物資和財力上要優待保證裝甲部隊。1930年,德國的摩託化部隊只有幾輛陳舊的裝甲偵察車和幾個摩託車連。到1932年,摩託化部隊還在使用模型坦克。而在古德裡安擔任裝甲兵部隊參謀長後,德國裝甲兵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35年,德國建立起3個裝甲師,古德裡安任第二裝甲師的師長。每個裝甲師中有一個裝甲旅,坦克不少於561輛,負責支援的是一個摩託化步兵旅,另加摩託化炮兵、工兵、通信、戰防等單位,還有一個搜索營。從此,德軍裝甲兵部隊基本成型,只等實戰檢驗了。
▲古德裡安的著作,不過這是戰後的版本
1936年到1937年,他寫下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注意!裝甲兵》,首次概括了坦克的三大特徵——火力、裝甲和機動,強調以裝甲部隊高速突擊,深入敵方縱深的戰法,他的這套「閃電戰術」有三個要素,即奇襲、快速和集中。他認為在作戰中應大量而集中使用坦克,坦克與飛機密切配合,突破對方的某一地區,其後由坦克和步兵的合成軍隊著手掃蕩對方的陣地及據點,迅速擴大佔領區域,實施包圍、合圍,殲滅對方部隊,迅速向縱深發展勝利。這也成為後來各國裝甲部隊作戰的理論基礎。1938年,希特勒任職古德裡安為機動部隊總參謀長,統管裝甲兵部隊的一切組織和訓練事項。這一年,德國又試製成功了3號坦克和4號坦克,成為德軍裝甲兵部隊的基本裝備。同年,希特勒吞併奧地利時,古德裡安率領兩個裝甲師打頭陣。儘管路上有些戰車因技術故障而拋錨,但還是在兩天之內前進了數百公裡,創造了部隊機動速度的新記錄,也震驚了各國的軍事家。
▲古德裡安和蘇軍少將克裡沃舍因在波蘭布列斯特會面,這是德軍戰術上的勝利,但也是歷史上醜陋的一幕——兩個侵略者共同瓜分了一個國家
1939年,古德裡安為第19軍軍長。這個軍包括第3裝甲師、第2和第20摩託化師,在閃擊波蘭的戰役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出色地執行了希特勒速戰速決的戰術原則,也使自己提倡的「閃擊戰」理論達到了驚人的成功,不到2個星期的時間裡,古德裡安和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的裝甲軍的高速前進就使戰術落後的波蘭軍隊陷入重圍,德國步兵所起的作用就是俘虜包圍圈裡的敵軍。在會戰開始1個月零1天後波蘭侵略戰結束,古德裡安的第19裝甲軍在整個戰役中只陣亡150人,受傷700人。在回憶錄中,古德裡安不無驕傲地聲稱,他很有可能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位坐在裝甲指揮車中利用無線電指揮部隊,並隨同一線戰鬥部隊一起衝過敵人防線的高級指揮官。1939年10月27日,古德裡安在希特勒總理府得到騎士鐵十字勳章,他深以為榮,並認為這是他歷盡艱苦建立起來的新型兵種——裝甲兵的一張成功證明書。
▲法國戰役中在指揮車上的古德裡安,他旁邊通訊兵使用的正是「恩尼格瑪」密碼機
1940年5月,古德裡安參加法國戰役,擔任A集團軍轄下第19裝甲軍軍長,他的第19裝甲軍僅用兩天時間便成功穿越了阿登山脈110公裡長的峽谷地帶。進攻速度之快不僅令對手惶恐,也讓他的上級倫德施泰特和希特勒都不敢相信。在渡過馬斯河後,古德裡安儘可能地發揮裝甲部隊的機動性向縱深挺進,從色當直到濱海的阿布維爾、格拉夫林,完成了一個巨大的包圍圈,把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的所有盟軍都裝進了口袋。古德裡安的部隊甚至沒有時間俘虜敵軍,而是通過擴音器大叫:「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你們要放下武器並且離開道路以免阻礙我們前進。」這也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的最快進攻速度——不到6天的時間裡,19裝甲軍橫貫法國,長驅400多公裡,坦克開到了大西洋岸邊。其中第3裝甲師還獲得了「鐵甲尖刃」、「裝甲狂飆」的美譽,古德裡安也因為其急躁和直爽的個性而被部下取了個「急速海因茨」(Schneller Heinz)的綽號。
▲1941年在東線的古德裡安露出了難得的笑容,此時正是德軍順風順水之時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對蘇戰爭時,古德裡安是隸屬中央集團軍費多爾·馮·博克元帥轄下的第二裝甲兵團司令,主要擔負了莫斯科西南方向的突擊任務。到了7月11日德軍已經幾乎佔領了白俄羅斯全境,向東推進了約450至600公裡。7月12日古德裡安的裝甲兵團包圍了前往救援斯摩稜斯克的蘇聯紅軍第13集團軍的4個師和第20機械化師的部分力量,並於7月16日攻克了斯摩稜斯克,次日希特勒在古德裡安的騎士鐵十字勳章上加授橡葉。古德裡安建議陸軍總部以莫斯科為目的地發起合圍攻勢。希特勒並沒有採納古德裡安以及博克元帥等人的建議,而是採用倫德施泰特的構想,首先攻擊蘇軍西南方面軍以及烏克蘭首府基輔。隨後古德裡安所在的第二裝甲兵團被調往倫德南方集團軍群,參加基輔會戰。德軍雖然贏得了基輔戰役的巨大勝利,但喪失了寶貴的時間,蘇軍得以完成以莫斯科的防禦布置。
▲戰爭潛力巨大的蘇聯在極度的嚴寒中贏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古德裡安不得不為此「背鍋」
在莫斯科戰役開始階段,蘇德都損失嚴重。德軍幾乎所有步兵師都減員兩千多人,裝甲部隊則只有不到一半兵力。古德裡安的每個團都減員500人以上,步兵連隊平均只剩下50人,王牌的艾貝爾巴赫坦克旅亦只剩下60輛坦克,而德軍的服裝、車輛和彈藥補給又嚴重的跟不上,還要面對源源不斷從遠東地區調來的蘇軍精銳,最終一敗塗地。直率的古德裡安因建議撤退而惹惱了希特勒,他被調回陸軍統帥部候命,實際上就是被撤了職,魯道夫?施密特中將接任了他的職務,他也喪失了「封帥」的機會。
▲1943年,古德裡安在一輛虎式上發表對士兵的演講
撤了職的古德裡安被編入預備役,過了一年多的閒散生活。此時戰局的發展已經漸漸地不利於德國,希特勒又想起了古德裡安這位理論和戰術都很高超的將領,再次讓他出山,負責裝甲部隊的生產、訓練、戰術制定及整編工作。上任後古德裡安調整了裝甲兵部隊的編制,把每個師的坦克團擴編為旅,每個旅轄四個營。編制的擴大,對坦克的需求也就越大。在古德裡安的努力下,德軍的坦克的生產與裝備有了一定的改善。德國著名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正式投產,重整軍備,戰車產量也由600輛不到提高到了1,955輛,同時古德裡安建議自東線戰場撤回裝甲部隊,予以重新整編,遭到希特勒拒絕,後來又建議撤回西線戰場的裝甲部隊整編,這個建議得到了批准。在1944年6月6日盟軍發動諾曼第戰役時,古德裡安已經重新整編出10個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重新整編後的裝甲師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面對德軍的裝甲「動物園」,英美軍隊的坦克往往付出很高的交換比才得消耗掉德軍的戰車。如果不是因為有絕對的空中優勢,盟軍的裝甲部隊實質上很難和德軍對抗。美軍的裝甲部隊自諾曼第登陸一路打到柏林,幾乎所有的坦克都損失掉了,只是由於能獲得充足的補充才得以維持編制完整,而這些幾乎都是德軍裝甲部隊的戰績(因為德軍當時已經沒有空中優勢了)。在戰爭後期,理性的古德裡安與近乎瘋狂希特勒在戰略見解上的分歧越來越大,兩人多次發生爭吵,但古德裡安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德國軍人,始終嚴守軍人誓言,沒有參與推翻希特勒的政變密謀,因此也一直被希特勒信任。當刺殺希特勒的事件發生後,古德裡安參與到負責審理工作的榮譽軍人法庭,並被任命為陸軍參謀長。1945年3月,古德裡安與希特勒再次發生衝突,已經完全聽不進任何正確建議的希特勒再次發飆,罷免了古德裡安,又將其貶入預備役,納粹德國也喪失了最後的希望。
▲這就是古德裡安懷裡抱著大兒子海因茨?岡特?古德裡安,後來也是子承父業
1945年5月10日,在希特勒自殺,德國已經完全失敗的情況下,古德裡安選擇向美軍投降,隨後被關押了三年,因為在戰爭期間沒有犯下戰爭罪行,所沒有被列為戰犯。他於1948年被釋放,之後一直在家中修養並撰寫回憶錄《一個士兵的回憶》,還曾短暫出任過美國國防部的顧問。古德裡安的大兒子海因茨·岡特·古德裡安(Heinz GüntherGuderian)在二戰中任德國陸軍116裝甲師參謀,後來在魯爾地區向美軍投降,戰後加入德國聯邦國防軍,以少將身份退伍,於2004年去世。
1954年5月14日,古德裡安因病去世,他被埋葬於下薩克森州戈斯拉爾(Goslar),因為這是他最早擔任軍職的地方,他的妻子則於1972年去世。古德裡安一家都被葬於同一墓地,他們即使在地下也是團圓的。
▲古德裡安的略章,他一共獲得了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一級鐵十字勳章等十二枚各種勳章
古德裡安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職業軍人,從道德上講,他與那些犯下了屠殺和反人類罪行的納粹黨徒有本質區別——他不過是在盡軍人的本職而已。事實上,他在戰爭中也從無諸如虐待戰俘、殺害平民一類犯罪行為,雙手非常乾淨。這位閃擊戰專家,雖然沒能當上元帥,但他在戰爭的地位和所負的盛名並不亞於納粹德國26位元帥中的任何一人。鑑於他在裝甲戰術上的貢獻,他的肖像至今還被掛在德國裝甲部隊的軍營裡,而古德裡安的名言——「坦克的發動機和主炮一樣,都是武器」、「裝甲兵在進攻時應永不停頓!坦克的防禦也是進攻性的!」也永遠迴響在每一個裝甲部隊軍人的耳邊,無論他來自哪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