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戰退伍老兵陳瑞明:脫下軍裝不改擔當

2022-01-07 英雄旗幟

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全國5700多萬退役軍人,他們有的紮根基層,帶領一方百姓脫貧致富;有的立足本職,愛崗敬業、甘於奉獻;有的熱心公益,投身志願服務……他們雖然脫下了軍裝,但他們的工作就是軍人的另一個戰場,轉業不轉志,退役不褪色。正如河北參戰退伍老兵陳瑞明所說,雖然脫下了軍裝,但他要永遠發揚一個老兵的光榮傳統,為社會繼續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陳瑞明榮獲「河北省優秀退役軍人」稱號。 張鵬翔 攝

1971年3月出生的陳瑞明,1989年3月入黨,河北圍場人,1986年11月入伍,1990年3月退伍,1987年參加過老山對越防禦作戰,是一名退伍老兵,現居住在河北省邢臺市橋西區冶金社區。

陳瑞明出生在河北承德圍場大山深處,和許許多多的同齡人一樣,兒時的他對軍人有種說不清的神聖感,黃繼光、董存瑞等英雄故事他百聽不厭。1986年11月13日他應徵入伍進了部隊,所在的部隊正值參加老山對越作戰的任務,得到消息的那一刻,他馬上寫下血書「堅決參戰,絕不留守;為國捐軀,死而無憾!」,當時,部隊的首長被他這個 「娃娃兵」 的決心所感動,12月9日他如願以償隨部隊參加老山對越作戰。

臨戰訓練期間十五歲的他每次都跟大家一起負重訓練,他牢記連長的話:平時多流汗,戰時才能少流血!最後在上陣地前夕全師組織驗收考核中,陳瑞明的成績是全團第一名,全師第二名。軍首長給陳明題詞「冠軍今年十六歲」,長城戰報、解放軍報和老山精英書籍上刊登了他的事跡。艱苦的訓練和戰鬥,讓陳瑞明的身體因此落下永久的傷疤,直到現在傷痛還經常困擾著他。可是每每回想起這些,他總感覺和那些受傷致殘的戰友比、和那些為祖國而戰、為和平而永遠長眠的戰友比,他說我這點傷痛不算什麼呢。

以下編發一組陳瑞明當年在老山作戰期間的照片:

1990年退伍後,他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去榮軍醫院看望那些老紅軍、老革命跟他們聊天幫他們修剪指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經常回老部隊慰問官兵,每年新兵入伍的時候他借來攝像機給新戰士錄製光碟郵寄給新戰士家中,讓家長了解孩子在部隊的情況,更好的鼓勵孩子當好兵!

5.12汶川地震發生後,他時時刻刻關注著災區的情況,看到災區缺少救援人員,他有了前往災區參加抗震救災的想法,並通過網際網路向戰友們發出了倡議:「親愛的戰友們,二十年前我們風華正茂,在祖國和人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義無返顧走進了硝煙瀰漫的老山戰場,捍衛了祖國的尊嚴!二十年後雖已脫下軍裝步入中年,但我們永遠是人民子弟兵,四川的災情向我們吹響了集結的號角!為了災區的親人們我們要重新走到一起,組建「牛城抗震救災老兵突擊隊。」

「牛城老兵突擊隊」的77人是邢臺市第一支民間公益救援組織、第一支經過四川政府批准入川救援的志願者隊伍。他把這77名戰友分成7個戰鬥班、一個醫療組、自己帶領12名黨員組成黨員戰鬥班,執行急、難、險、重的任務。搶救傷員、搭建倉庫、搬運物資、衛生防疫……在四川抗震救災指揮部統一部署下,哪裡有險情,哪裡就有「牛城抗震救災老兵突擊隊」的隊員;哪裡有傷員,哪裡就會留下他們的身影;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們的奔波和回應。

四川救援過程中因為餘震導致千斤頂滑脫,他腰椎被壓傷,戰友們都勸他撤回邢臺接受治療,但是他想他代表的是邢臺形象,代表的是老兵的形象,他不能後退,一直靠打封閉堅持在一線指揮救援。「牛城老兵突擊隊」得到了當地群眾的信任。

「有事兒就找牛城老兵突擊隊」,群眾的認可給了他們巨大的鼓舞與鞭策。據不完全統計,在災區的21天中,他們共救治傷病員800多人,卸下了167個車皮和130輛卡車的物資,共計1萬餘噸。老兵救援隊用過的救援器材,已經被四川感恩園作為兩個城市的友好見證,永久收藏並陳列展出。

「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想法,就是想為社會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1990年至今,他為需要救助的人員募集善款100多萬元,參加過汶川、玉樹、舟曲、邢臺水災等救援任務。老兵救援隊被省、市授予優秀志願者組織,被邢臺市委、市政府授予抗震救災重建家園 「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

每年新生入學他都走進幼兒園、學校給孩子們搞國防教育培訓並給他們傳授地震的緊急逃生、自救互救等知識。

他退役後先後評為中華首屆十大慈孝人物、全國優秀志願者、第八屆中國志願者優秀個人、河北省抗震救災優秀青年志願者、河北省優秀志願者、邢臺市抗震救災先進個人、邢臺市優秀志願者、邢臺永不褪色的老兵、邢臺市橋西最美退伍兵等榮譽稱號。2019年1月河北省省委、省政府、省軍區授予他河北省優秀退役軍人榮譽稱號。

如今他已年近半百,雖然身體有病但他還繼續做著公益事業,作為軍人他鐵骨錚錚!有人問他:老陳你身體有病(糖尿病高血壓和多種併發症)這樣忙碌你圖個啥?他說「我已經脫下軍裝29年了。可當兵一天,一輩子都是兵。我雖然離開了戰場,但是卻找到了為人民服務的『新戰場』,在這裡我願意為人民服務一生。」

【編後語】

一位外國記者問過朱德元帥:「您想身後留下什麼樣的名譽?」曾經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的他一語作答:「一名合格老兵足矣!」

一聲「合格」,天高地闊;一聲「老兵」,情深意長。

我軍從建立至今,不同發展時期,陸續有許多官兵退出現役,他們或許不是元帥不是將軍,但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老兵。這些老兵,服役時,是軍隊棟梁;退役後,是中國脊梁。

每一個步入人民軍隊的人,從融入這個偉大行列的那一天起,就記住了一個樸實的道理: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不能辜負祖國和人民的厚望。

新中國成立以來,多少曾立下赫赫戰功的老兵隱姓埋名、獨自承擔——承擔來自身體疾病或家庭不幸的困苦艱難,不居功自傲,不伸手苛求。有的拖著傷殘之軀幾十年,從不叫苦,從不抱怨;有的身患絕症卻拒絕接受捐助,堅持靠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

什麼是脊梁?脊梁就是默默奉獻、無悔擔當,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老兵賡續優良傳統,不僅是身體力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在打造一座座精神地標。

致敬!不忘初心,永遠擔當的所有老兵。

編輯整理:劉靜  凱凱  大湖 參考資料:中國新聞網 解放軍報等,圖片:陳瑞明 】

(分享是一種弘揚,點讚是一種鼓勵)

《英雄旗幟》高舉中國英雄的旗幟,高唱時代英雄的讚歌。「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講述英雄故事,維護英雄形象。歡迎投稿。郵箱:hgqsanya@163.com

相關焦點

  • 榜樣的力量|陳瑞明:退役30年,救援戰場立新功
    他們,雖然脫下軍裝,但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繼續保持和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滿腔熱情地投身地方建設,積極主動服務社會事業,為推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保障改善民生作出了積極貢獻。典型引領方向,榜樣凝聚力量。讓尊崇之光照耀退役之路。
  • 邢臺老兵陳瑞明為參戰老英雄錄視頻、留掌印
    邢臺市退役軍人陳瑞明為參戰老英雄留下紅掌印。
  • 脫下軍裝,掃雷老兵泣不成聲……
    11月27日,新一輪掃雷行動啟動時,出於不同的原因,他們不得不脫下軍裝離開曾一起參戰的戰友們。「留下的兄弟把安全放心上。」「你們放心,我們安全圓滿地完成任務。」11月29日14時許,在南部戰區陸軍雲南掃雷大隊四隊會議室,澎湃新聞見證了掃雷老兵退役時與部隊骨幹的交流,隊長龍泉本著戰士們經驗分享、囑託惜別的願景組織了一個氛圍輕鬆的交流會,「中越邊境的掃雷是生與死、殘與全、苦與甜的較量,我們是生死過命的交情」。
  • 真正的軍人,即使脫下軍裝依然會保持軍人的信念和勇敢!
    我們脫下了軍裝,卻卸不下軍人擔當。退役軍人來自人民、服務人民、回歸人民、回報人民,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人人都逃不出部隊的「走留定律」:剛參軍的時候,盼著走,外面的世界太誘人;快退伍的時候,捨不得,營區的軍歌沒聽夠。所以說,一日當兵,終生報國。這是兵者的屬性,脫下一時的軍裝,脫不下一輩子軍人的擔當。
  • 脫下軍裝是種刻骨銘心的痛
    30萬戰友軍裝是軍人的皮膚,脫下軍裝就好比脫層皮,這種刻骨銘心的痛,只有當過兵的人才懂人民軍隊的每一次重大轉型,都離不開無數軍人的默默轉身。軍裝是軍人的皮膚,脫下軍裝就好比脫層皮,這種刻骨銘心的痛,只有當過兵的人才懂。一位軍嫂問丈夫:「回家了,幹嘛還天天穿個軍裝?」
  • 老兵不死,也從不凋零
    2015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參加閱兵的抗戰老兵方陣備受人們的關注,老兵這一群體再次走進大眾的視野。田瑞華,86歲的抗戰老兵。父親因幫助八路軍送信被日本兵折磨至死,田瑞華在1944年於河北霧靈山找到八路軍並參軍,參加過多次戰鬥,親手殺死過4個日本兵,榮立二等功一次並獲冀東軍區司令部通令嘉獎。田瑞華於1953年退伍轉業至河北省興隆縣工作直至退休。歲月在他們臉上雕琢出道道溝壑,戰火在他們心裡留下累累傷痕。脫下軍裝的他們,始終不忘軍魂。
  • 林興燕:退伍不褪色
    還有電視《士兵突擊》和《我的兄弟叫順溜》這兩部電視也是我最愛看的,裡面的寶強兄分別飾演許三多和陳二雷,他看似一個軟蛋,其實他是一個真正的漢子,他做事雷厲風行,坦坦蕩蕩,為人忠厚老實,不怕吃苦受累,對身邊的戰友百般呵護,他這種不求回報的精神讓我深有感觸。他就是我的榜樣。再後來我也參軍了,在一個清晨的朝霞裡穿上了我最愛的綠軍裝,來到了部隊這個大熔爐。
  • 退伍不褪色!他樂於奉獻,用行動時刻彰顯著「兵」的責任與擔當
    「退伍不褪色,只是換個陣地去戰鬥。」這是退役軍人汪曉峰退役之後,一直謹記的一句話。今年30歲的他脫下戎裝後他積極參與公益救援樂於奉獻用行動時刻彰顯著「兵」的責任與擔當活出人生別樣精彩2008年,汪曉峰服役於武警廣東省總隊深圳市支隊,成為一名新兵。
  • 退伍不褪色,鑄就格力電工新軍魂!
    「時間真如白駒過隙,匆匆流逝,回首往昔,那些細微又真實的每一個瞬間在指尖輕輕綻放,在脫下軍裝的日子裡,我沒有一天不在想著那身橄欖綠。」曾立榮,曾服役於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從退伍復原到進入格力電工,已整整30年。30年光陰,他一步一個腳印,每一份付出、每一份辛勞,都在詮釋著這個50後退伍軍人默默奮鬥的心路歷程。
  • 許我曾經戎裝,不負格力擔當!
    因為在脫下軍裝的日子裡,我沒有一天不在想著那身橄欖綠。」曾立榮,1981年-1985年服役於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1986年入職格力電工,從退伍復原到進入格力電工,已整整34年。34年光陰,他一步一個腳印,每一份付出、每一份辛勞,都在詮釋著這個50後退伍軍人默默奮鬥的心路歷程。
  • 退伍季!武警三明支隊退伍老兵火車站揮淚告別,這些畫面實在感人!
    9月1日,是個惜別的日子,武警三明支隊全體退伍老兵們含淚依依不捨告別座座軍營,脫下心愛的戎裝,在送行戰友的祝福聲中,含淚擁抱,揮手告別文明山城
  • 退伍老兵的十種「後遺症」?你有嗎 ?
    退伍了,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時常影響著老兵們的生活。今天,小編整理出退伍老兵留下的種種「後遺症」,大家對號入座吧!
  • 提前退伍再入伍!武警上等兵當陸軍新兵
    他只服役1年3個月便脫下了心愛的軍裝他曾是一名武警上等兵為了圓夢軍旅再度入伍
  • 送給退伍老兵的「禮物」,看完破防了!
    近日,第73集團軍某旅退出現役的老兵們從野外駐訓場返營,而在營區等待他們的,是旅隊特意為他們準備的禮物。離別之際,旅黨委決定,要歡送老兵,為老兵們獻上一場充滿軍營印記的晚會。在他們精心編排的節目中,充滿了對老兵們的不舍。舞蹈《永遠十八歲》仿佛讓人看到了入伍之初的那個懵懂少年,聽著歌曲《班長的話》,不禁回想起犯錯後班長的諄諄教導。兩年、五年、八年,成長、進步、離別,軍旅時光雖然短暫,卻是那樣的難忘。
  • 退伍季丨戰友們,願你們未來可期、前程似錦
    ▲告別儀式現場相見時難別亦難,軍旅的點滴恍如昨日,脫下軍裝,打起背包,告別曾經一起摸爬滾打的戰友,踏上奮鬥創業的新徵程,重整行囊再出發,祝願退伍老兵們,帶著軍人的美好品質和無上榮譽▲退伍老兵離隊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臨行前,身著最後一次軍裝的退役老兵緩緩走向歡送隊伍,與戰友一一握手、擁抱、告別。
  • 退伍不褪色∣你們是三峽新能源最可愛的人!
    在三峽新能源,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戎裝已卸,軍魂猶在他們使命牢記,初心不改他們特別有紀律、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他們退伍不褪色,轉業不轉志,換崗不換責不動刀槍,掌握戰局的瞬息萬變;彈指一揮間,傳遞決定成敗的關鍵信息。她是2013年入伍的通訊兵謝丹。兩年的部隊生活,讓她更加勇敢、堅強。2016年,謝丹加入內蒙古分公司國宏項目,並於2019年10月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一日入伍,一生戰士。謝丹將繼續保持軍人優良傳統,立足本職做好服務工作,時刻以一名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早日加入黨組織。
  • 《軍人風採》【王曙光和陳瑞明的故事】配CCTV-7《軍旅人生》王曙光專訪
    但依然服役在部隊,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了參戰軍人的方剛血性。上面的視頻是CCTV-7的專訪視頻。《軍人風採》十五【王曙光和陳瑞明的故事】作者:楊玉珍因為寫這些參戰老兵的故事,知道的他們的故事多了,無形中對他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親切感。【2017年8月1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建軍90周年大會的王曙光和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的楊利偉(中)等戰友們合影。】
  • 看著這些老兵退伍畫面,不禁淚流滿面......
    軍嫂韓文麗寫給丈夫王小生的信今日,我想對你說   又是一年退伍季,又是一朝別離時。今日,從軍16載的你光榮退役了。親愛的,歡迎你回家!揮別軍旅,惜別戰友,脫下軍裝,步入社會,此時的你百感交集,五味雜陳。今日,你是傷感的。多年來你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戰友,用相機留下了一幕幕離別的場景。
  • 穿軍裝、脫下軍裝的,都是超人!
    他們中,有醫護人員、扶貧隊長,有專武幹部、民兵連長,有退伍老兵、隨軍家屬。他們身處戰「疫」一線、踐行為民宗旨、發揚犧牲精神,成為「疫」無反顧的守護人。在這場不見硝煙的戰鬥中,他們以捨我其誰的擔當、英勇無畏的氣魄、愛國為民的情懷書寫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直擊人心的戰「疫」日記。中國有許多古老的節日。有的傳承至今,有的變革創新,有的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
  • 退伍老兵魏全志:21載赤膽忠心,脫下軍裝我還是一個兵!
    天】這雙手,摸過槍,宣過誓這雙腳,打過泡,流過血這矯健的身姿映照了千米高空的縱身一躍映照了塞外寧夏的宵衣旰食這不屈的意志鑄就了從天而降的英雄偵察兵鑄就了孤身拼搏的忠誠商海人他就是,空降退伍老兵魏全志當時,他是班裡年齡最小的戰士(至今仍被老班長親切稱之為「小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