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全國5700多萬退役軍人,他們有的紮根基層,帶領一方百姓脫貧致富;有的立足本職,愛崗敬業、甘於奉獻;有的熱心公益,投身志願服務……他們雖然脫下了軍裝,但他們的工作就是軍人的另一個戰場,轉業不轉志,退役不褪色。正如河北參戰退伍老兵陳瑞明所說,雖然脫下了軍裝,但他要永遠發揚一個老兵的光榮傳統,為社會繼續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陳瑞明榮獲「河北省優秀退役軍人」稱號。 張鵬翔 攝
1971年3月出生的陳瑞明,1989年3月入黨,河北圍場人,1986年11月入伍,1990年3月退伍,1987年參加過老山對越防禦作戰,是一名退伍老兵,現居住在河北省邢臺市橋西區冶金社區。
陳瑞明出生在河北承德圍場大山深處,和許許多多的同齡人一樣,兒時的他對軍人有種說不清的神聖感,黃繼光、董存瑞等英雄故事他百聽不厭。1986年11月13日他應徵入伍進了部隊,所在的部隊正值參加老山對越作戰的任務,得到消息的那一刻,他馬上寫下血書「堅決參戰,絕不留守;為國捐軀,死而無憾!」,當時,部隊的首長被他這個 「娃娃兵」 的決心所感動,12月9日他如願以償隨部隊參加老山對越作戰。
臨戰訓練期間十五歲的他每次都跟大家一起負重訓練,他牢記連長的話:平時多流汗,戰時才能少流血!最後在上陣地前夕全師組織驗收考核中,陳瑞明的成績是全團第一名,全師第二名。軍首長給陳明題詞「冠軍今年十六歲」,長城戰報、解放軍報和老山精英書籍上刊登了他的事跡。艱苦的訓練和戰鬥,讓陳瑞明的身體因此落下永久的傷疤,直到現在傷痛還經常困擾著他。可是每每回想起這些,他總感覺和那些受傷致殘的戰友比、和那些為祖國而戰、為和平而永遠長眠的戰友比,他說我這點傷痛不算什麼呢。
以下編發一組陳瑞明當年在老山作戰期間的照片:
1990年退伍後,他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去榮軍醫院看望那些老紅軍、老革命跟他們聊天幫他們修剪指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經常回老部隊慰問官兵,每年新兵入伍的時候他借來攝像機給新戰士錄製光碟郵寄給新戰士家中,讓家長了解孩子在部隊的情況,更好的鼓勵孩子當好兵!
5.12汶川地震發生後,他時時刻刻關注著災區的情況,看到災區缺少救援人員,他有了前往災區參加抗震救災的想法,並通過網際網路向戰友們發出了倡議:「親愛的戰友們,二十年前我們風華正茂,在祖國和人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義無返顧走進了硝煙瀰漫的老山戰場,捍衛了祖國的尊嚴!二十年後雖已脫下軍裝步入中年,但我們永遠是人民子弟兵,四川的災情向我們吹響了集結的號角!為了災區的親人們我們要重新走到一起,組建「牛城抗震救災老兵突擊隊。」
「牛城老兵突擊隊」的77人是邢臺市第一支民間公益救援組織、第一支經過四川政府批准入川救援的志願者隊伍。他把這77名戰友分成7個戰鬥班、一個醫療組、自己帶領12名黨員組成黨員戰鬥班,執行急、難、險、重的任務。搶救傷員、搭建倉庫、搬運物資、衛生防疫……在四川抗震救災指揮部統一部署下,哪裡有險情,哪裡就有「牛城抗震救災老兵突擊隊」的隊員;哪裡有傷員,哪裡就會留下他們的身影;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們的奔波和回應。
四川救援過程中因為餘震導致千斤頂滑脫,他腰椎被壓傷,戰友們都勸他撤回邢臺接受治療,但是他想他代表的是邢臺形象,代表的是老兵的形象,他不能後退,一直靠打封閉堅持在一線指揮救援。「牛城老兵突擊隊」得到了當地群眾的信任。
「有事兒就找牛城老兵突擊隊」,群眾的認可給了他們巨大的鼓舞與鞭策。據不完全統計,在災區的21天中,他們共救治傷病員800多人,卸下了167個車皮和130輛卡車的物資,共計1萬餘噸。老兵救援隊用過的救援器材,已經被四川感恩園作為兩個城市的友好見證,永久收藏並陳列展出。
「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想法,就是想為社會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1990年至今,他為需要救助的人員募集善款100多萬元,參加過汶川、玉樹、舟曲、邢臺水災等救援任務。老兵救援隊被省、市授予優秀志願者組織,被邢臺市委、市政府授予抗震救災重建家園 「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
每年新生入學他都走進幼兒園、學校給孩子們搞國防教育培訓並給他們傳授地震的緊急逃生、自救互救等知識。
他退役後先後評為中華首屆十大慈孝人物、全國優秀志願者、第八屆中國志願者優秀個人、河北省抗震救災優秀青年志願者、河北省優秀志願者、邢臺市抗震救災先進個人、邢臺市優秀志願者、邢臺永不褪色的老兵、邢臺市橋西最美退伍兵等榮譽稱號。2019年1月河北省省委、省政府、省軍區授予他河北省優秀退役軍人榮譽稱號。
如今他已年近半百,雖然身體有病但他還繼續做著公益事業,作為軍人他鐵骨錚錚!有人問他:老陳你身體有病(糖尿病高血壓和多種併發症)這樣忙碌你圖個啥?他說「我已經脫下軍裝29年了。可當兵一天,一輩子都是兵。我雖然離開了戰場,但是卻找到了為人民服務的『新戰場』,在這裡我願意為人民服務一生。」
【編後語】
一位外國記者問過朱德元帥:「您想身後留下什麼樣的名譽?」曾經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的他一語作答:「一名合格老兵足矣!」
一聲「合格」,天高地闊;一聲「老兵」,情深意長。
我軍從建立至今,不同發展時期,陸續有許多官兵退出現役,他們或許不是元帥不是將軍,但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老兵。這些老兵,服役時,是軍隊棟梁;退役後,是中國脊梁。
每一個步入人民軍隊的人,從融入這個偉大行列的那一天起,就記住了一個樸實的道理: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不能辜負祖國和人民的厚望。
新中國成立以來,多少曾立下赫赫戰功的老兵隱姓埋名、獨自承擔——承擔來自身體疾病或家庭不幸的困苦艱難,不居功自傲,不伸手苛求。有的拖著傷殘之軀幾十年,從不叫苦,從不抱怨;有的身患絕症卻拒絕接受捐助,堅持靠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
什麼是脊梁?脊梁就是默默奉獻、無悔擔當,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老兵賡續優良傳統,不僅是身體力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在打造一座座精神地標。
致敬!不忘初心,永遠擔當的所有老兵。
【編輯整理:劉靜 凱凱 大湖 參考資料:中國新聞網 解放軍報等,圖片:陳瑞明 】
(分享是一種弘揚,點讚是一種鼓勵)
《英雄旗幟》高舉中國英雄的旗幟,高唱時代英雄的讚歌。「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講述英雄故事,維護英雄形象。歡迎投稿。郵箱:hgqsany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