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鬥魚 飼養、品種、改良、常見病、繁殖夠全吧!各類鼠魚的繁殖方法 |【水族圈低調分享】

2021-02-13 水族圈

養觀賞魚,玩自然水景,懂生活的人都關注了水族圈!

引言:泰國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年均氣溫24-30度,空氣潮溼 悶熱,降水充足適合熱帶魚類的棲息和生長,自然之母在這片神秘之地的沼澤 稻田中孕育出了一種為戰鬥而生存的武士---泰國鬥魚。


原生環境

泰國每年11-6月份為枯水期,這期間隨著降水量的減弱,會造成很多鬥魚賴以生存的池塘乾旱,水質條件差 缺氧等問題悠然而生,在這種殘酷而惡劣的環境中鬥魚進化出了特殊的呼吸系統迷鰓,這種器官使得鬥魚可以直接從空氣中攝取氧氣呼吸,正因為擁有這種能力、每當鬥魚生存的池塘乾涸或是環境讓他無法忍受時,他就會跳到臨近的池塘中,在這期間只要身體表層覆蓋的黏膜不風乾 鬥魚就不會死亡,隨著6月份雨季的到來,水源帶變得廣闊,水質更清潔,食物也更豐富,鬥魚一生最重要的繁殖期就到了,在這期間公魚更富有攻擊性,體色也更豔麗,同性之間相遇後會進行滅絕式的戰鬥,而母魚則會從戰鬥中挑選強壯的一方與其交配,在鬥魚的擇偶條件中強壯就代表了一切,只有強壯的一方才能保證在繁殖後有充足的體力帶卵(鬥魚繁殖後 卵是由公魚負責照顧的)並保護魚卵不被其他魚吃掉

從殺戮中走來的暹羅武士

最初這種小生命的存在並未引起人們的過多注意,直到人們發現了他好鬥的特性後,一切都隨之而改變,人們開始用他們作為賭博的工具,據資料記載,19世紀泰國就有人專門繁殖鬥魚用於賭博,而這種人工繁殖的方式可以說是最早的改良,其改良的目的是為了培育出戰鬥力更強 戰鬥時間更久的搏擊型鬥魚,而其生存下去的唯一意義就是戰鬥,在殺戮中進化,從此這個世界上出現了一種不在受上帝左右而是隨著人類意志而進化的魚種。


曬下我做的鬥魚飼養設備,試水照



馬尾鬥魚
英文:Veiltails(VT)
也稱紗尾,由最原始的鬥魚定向改良而來,尾巴延長如馬匹的尾巴,最常見的觀賞型鬥魚,是泰國重要的經濟出口項目,為保正壟斷地位甚至一度限制馬尾母魚出口,直到現在國內市場上的所謂馬尾母魚多為淘汰的展鬥母魚。在泰國和歐洲,馬尾也和其他高級展鬥一樣有專門的比賽規則,顏色上也與展鬥相通,包括龍鱗馬尾,


國內的很多鬥魚玩家的練手魚就是馬尾鬥魚,其體質在觀賞型鬥魚中是非常健壯的


馬尾公魚



獅王鬥魚
英文:Crowntails(CT)
部分地區譯為:針尾鬥魚 冠尾鬥魚
尾部魚鰭的鰭膜退縮,骨幹外露,就像一根根尖銳的針,早期與將軍、半月同是高價展鬥,近年來隨著量貨大批流入國內市場,市價持續走低,CT已漸漸成為馬尾後的又一種大眾鬥魚,不過高檔CT在國際市場的價依然保持在10美元以上每條。


獅王的針有多種表現:單針型、雙針型、四針型、波浪形、內交叉型(也稱C型)、外交叉型(交叉角達到90度後也稱K型)


兩針白金獅王


半日鬥魚
英文:halfsun(HS)
屬獅王類,特指展示時尾部的尾展角達到180度的獅王


扇尾
英文:Deltas
也稱三角尾鬥魚
最早由德國人Edward Schmidt Focke改良出來,尾部骨幹的分支比馬尾多,看起來像扇子的形狀,半月的始祖,後來人們也把尾展角接近180度的扇尾鬥魚稱為超級三角(Super Deltas簡寫SD)

一直著迷泰國原生鬥魚,這回終於在兩位朋友的熱心幫助下完成了我的心願,下面就來說說我養原生鬥魚的一點心得,希望能給同樣喜歡原鬥並打算飼養的朋友一點點參考。


(四大原生鬥魚分布圖,紅色為Betta splendens區域,藍色為史馬分布範圍,深綠色為馬哈採分布範圍,淺綠色為英貝利斯分布範圍。)


泰國的四大原生鬥魚有Betta splendens Regan, 1910 野生種泰國鬥魚,Betta imbellis Ladiges, 1975 和平鬥魚也叫英貝利斯鬥魚,Betta smaragdina Ladiges, 1972 史馬格汀娜鬥魚,Betta aff. smaragdina 「Mahachai」 (學名未定) 我們習慣稱它為馬哈採原鬥,此魚是接近史馬格汀娜鬥魚的品種。



英貝利斯原鬥



Betta splendens

在外形上,野生鬥魚與和平鬥魚相似,史馬與馬哈採類似,至於是否為獨立品種或亞種關係,一直存在爭論,下面就說說我飼養所熟悉的Betta splendens Regan, 1910 野生種泰國鬥魚與Betta imbellis Ladiges, 1975 和平鬥魚。兩種鬥魚雖在外表上很相似,但是品性上卻不太相同,和平鬥魚生性膽小,又生長在泰國的南部,所以首先它對水溫的要求要比野鬥稍高,經過試驗,在水溫25度時和平鬥魚就比較萎靡,進食與活動量都減少,所以我將缸中的加熱棒溫度控制在27度左右,魚正常。缸內需要鋪設較細的底沙,種植放置大量水草與浮性水草,沉木石塊甚至剪開口的易拉罐來供其休息躲避,不要配置亮燈,因為它們還喜歡在相對陰暗的環境中生存,如果光線過強,你在缸裡看到它們放鬆遊動的機會可能不會比見到奧黑的機會多多少~和平喜歡在靜水中,所以不要安裝過濾器等造成水震蕩的設備,這樣就對飼養水平有了挑戰,底沙水草樣樣俱全,又不能過濾,所以保持水質還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我的英貝利斯飼養環境

因為水溫較高,4天左右就會蒸發掉4cm左右的水,我只補水,沒有意外不大量換水,最好養幾隻黑殼蝦,可以幫助清理食物殘渣,一定要控制好餵食量,以免剩餘太多破壞水質。說到食物,這對於未馴化的野生魚來說是一件比較頭疼的事,因為它們幾乎不願接受我們常用的人工飼料,馴化期只能堅持餵食活食,逐漸添加人工飼料為好。說了這麼多困難,那就說一下值得安慰的事吧,和平鬥魚,顧名思義是性情和平,但是大家要弄明白和平的意思,此種魚並不是友善的魚類,公魚與公魚在一起同樣會打得你死我活,但是值得慶幸的是,此種公魚與母魚可以相對和平的共處,只要上述的陳設具備,基本不會發生公打母的嚴重事件



在懶人葉下共同休息的一對英貝利斯原鬥



Betta splendens



我的Betta splendens飼養環境,缸內設置了隔離網將同種母魚隔離

和平說完,接下來就說說我最愛的Betta splendens Regan, 1910 野生種泰國鬥魚,此種鬥魚與剛才說到的英貝利斯鬥魚在外觀上非常相似,棕黑色的身體,綠射線尾巴,綠點背鰭。但是細心的玩家一定會觀察出不同之處,首先最大的不同在於鰓蓋,和平鬥魚鰓蓋為藍綠色,野生原鬥為紅色,身形上和平為瘦弱直挺形,基本沒有肌肉感,而野鬥卻和搏擊身形相似,背略高,嘴翹,但這只是外形上的,說到底它們最大的不同在性格上,野鬥膽子大,和我們現在養的展鬥或搏擊相似,不會對小噪音神經質,飼養環境也不必像和平一樣設置的隱秘,一般草缸就能滿足它的要求,它可以像普通鬥魚一樣在魚缸裡自由自在的遊弋,甚至見了主人還會來討食,最最大的不同在於不能混養,公魚與公魚混養必定戰到一方死去,公母混養必定母魚歸天。在飼養細節上野鬥也比較粗曠,水溫23度以上就可以,照樣活潑~


關於繁殖,兩種鬥魚的繁殖方法與我們熟悉的展鬥一樣,但是和平鬥魚由於身材較小,所以小魚的體型上也比普通展鬥小,即使細卵豐年蝦也吃不下去,可是試試醋蟲或者洄水。


最後的最後,說說養鬥的事情吧,鬥魚得病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大家一定要找到得病根源,從根本治療才會長治久安,不要有症狀就一味的下黃粉和粗鹽,很多魚友的魚都不是病去的,相當一部分都是被各種藥強烈刺激致死,我有句玩笑的話,不要得了粉刺就去放療~


好啦,簡單的說了一下我養原鬥的一點小心得,如果有不正確的地方請各位及時指正,重在交流,共同進步,祝大家養鬥開心~~保持一份摯愛的童趣~

補一張在缸邊休息的母英貝利斯,難得靠我這麼近


(馬哈採原鬥,馬哈採原鬥照片和以下資料整理自 @vickorph )


Mahachai原鬥學名Betta sp. Mahachai或 Betta mahachaiensis,此鬥魚是最新被發現的原鬥,被認為是最接近史馬格汀娜鬥魚的品種,目前只有在泰國龍仔厝府的少部分地區有發現。此魚尾鰭中央的鰭條能伸長,這是與其他成員的明顯差別之一。泰國認為展示級鬥魚的桃子尾or菩提尾的基因就是來源於Machachai鬥魚(有待考證)!



(史馬格汀娜鬥魚,此照片和以下資料整理自 @vickorph )
泰國東北原鬥(esan)學名:Betta smaragdina Ladiges, 1972 史馬格汀娜鬥魚 沿著湄公河,泰國,柬埔寨,越南和寮國都是史馬格汀娜鬥魚的分布範圍,也有在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的高原被發現的例子,此魚的適應能力之強可見一斑。在泰國這類鬥魚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吉他尾」其尾鰭花紋似吉他的手把,在泰國原鬥愛好者心中的地位僅次於Mahachai,Mahachai主要是分布和數量稀少,價格也就偏貴。


此時已進入秋季,由於內蒙古地區氣溫偏低,今年已無法再從四季如春的泰國購魚,最後這兩種原鬥打算明年天氣轉暖時購買,到時候再針對其不同的個性為大家介紹~

原鬥生活照

很少顯示母鬥,今天正好零距離接觸,來一張母野鬥的照片吧


原鬥生活照


經過二十幾日的精心 其中一條最大Betta splendens前幾日已經有了築巢行為,由於同種母原鬥都還小,所以將家中一條成年母戰神與之暴力合缸,刺激雙方發情,母搏擊10月5號晚入缸,公原鬥就激動的努力築巢了,7號開始有公魚追打母魚跡象,並將母魚魚鰭撕破,母魚開始出現豎紋,打至9號中午11點30左右,母魚突然頭低尾高身體成45度傾斜遊向公魚泡巢下並對公魚鼓腮和碰撞,隨即公魚配合與之交配

交配分成了3次,每次間隔15分鐘左右,表現為母魚突然離開藏入水草中休息躲避,然後再以傾斜姿勢遊向公魚主動交配

圖為公魚撿卵

由於缸內水草略多,遮擋視線,又怕驚動了繁殖,所以拍攝效果不佳。交配1下午1點三十左右結束,歷時2小時,具體是否結束我也不太肯定,母魚在角落裡躲藏了很久,而且遭到公魚猛烈攻擊,我就視為結束將其撈出。本次繁殖為27cm高水位,水溫加熱到了接近29度,缸底有底沙與沉木,種魚為Betta splendens公和戰神搏擊母。48小時後更新小魚的情況

來源:阿洋87

泰國鬥魚公母鑑別

鬥魚公母鑑別是新玩家比較在意的地方,記得之前發過一個帖,不過找不到了,所以從新弄一個,當然了所有鑑別都不是絕對,我就遇到好幾條難以分辨的魚,沒有絕對性特徵的同時又具有公母的小特點,所以本帖只談常規現象,不是絕對,希望大家靈活掌握。


1首先說一下母魚的決定性特徵—卵巢,當一條魚具有卵巢時無論他是否吐泡是否有攻擊性,魚鰭長得多像公魚,它都是一個MM.


2再說輸卵管,輸卵管是母魚排卵用的生殖器官,從側面可以清楚看到這個位於腹部的白色的非常明顯的小東西,但是請注意公魚一樣有類似的表現(當然不是輸卵管,是什麼你懂的),只是從側面很難看到,需要從下方向上查看.



上圖是母魚



上圖是公魚

3同品種鬥魚公魚魚鰭長於母魚,圖片講解請看下面的細化部分
4同品種公魚顏色較母魚更鮮明,但只憑藉這點很容易誤判,所以近年看顏色判斷魚的很少了)


有些一直流傳的說法存在很多漏洞,也和大家說下
說法1:母魚溫順,公魚好鬥.
實際:公魚母魚都有鬥性,繁殖期間把公魚打的遍體鱗傷的悍婦不在少數,混養時也會看到那裡幾條打來打去的母魚.
解說:公魚不是一定會打架,展鬥聯盟的成員已經通過多次實驗證明用特殊方式混養可以防止鬥魚間的爭鬥發生,而常說的母魚不打架也是因為在魚商那長期混養的原因,不單獨飼養就缺乏領地意識,自然就不好鬥,單獨飼養幾個月的母魚撈出來一樣是戰士.


說法2:誰漲鰓誰就是公魚.
實際:有的母魚見到公魚也一樣張鰓.
解說:漲鰓是鬥魚一種行為,可以看成是其思想在肢體上的表現方式,無論公母都可以有.

說法3:只有公魚才護卵築巢
實際:不止一次有玩家發現在自己的母魚容器裡有類似泡巢的東西,而且還有母魚在下面守著.
解說:吐泡巢是公魚的天性不假,但是有時我們也會遇到很特殊的極品顧家小主婦,她會幫公魚築巢,也會幫公魚帶卵,雖然不普及卻不是絕對沒有,遇見了可千萬要珍惜啊.

說法4:身上有橫紋豎紋的是母魚
實際:有時候我們看到在公魚身上也會出現橫豎的條紋,包括亞成期的魚基本都有條紋表現.
解說:身體的條紋是鬥魚心態的表現,橫紋代表抗拒\恐懼\不喜歡,豎紋代表順從,在很多鬥魚比賽中都把雄性鬥魚有豎線條紋表現作為扣分項,性質上有點像人類的男同,是不應出現的(不應不代表不會)

接下來做對比,看看不同品種公魚母魚是什麼樣子的,首先我們來說最簡單的CT。



上圖為白金獅王公魚



上圖為白獅王母魚

從圖片可以看出公魚的魚鰭明顯要長於母魚,這是因為獅王說的明白點就是具有明顯鰭膜回縮表現的HM,所以在魚鰭特徵上也就具有與HM相同而明顯的魚鰭長度差異。

接下來是DT,整體講DT就是HM的尾鰭分裂版,所以鑑別方法也和HM相同,不做多說。



上圖為雙尾公魚



上圖為雙尾母魚

接下來是HM,公母間的判斷也非常簡單。



上圖為HM公魚,雄性的張揚特徵明顯,所有魚鰭都很長。


上圖為HM母魚,除胸鰭外其他魚鰭(腹鰭、臀鰭、尾鰭、背鰭)都比雄性短。

接下來說將軍,將軍可以看作是縮小版的HM,魚鰭長度差異不明顯,所以我要用畫線的方式來說明了,首先是雄性和雌性的對比圖:

開始看著可能犯暈,接下來我們仔細分析

1綠色部分是背鰭,雄性將軍的背鰭更加寬大,像扇形或桃子形,而雌性的背鰭更加小巧,像正方形上面+三角形的組合。


2藍色部分是內臟和卵巢的位置,公魚這一區域相對平坦,從正上方俯視這一區域會顯得有些單薄,母魚則圓潤豐滿,注意這種觀察只適合半天以上沒有餵食無腹水的條件下觀察。


3紫色區域是腹鰭,公魚的腹鰭更寬長,母魚的腹鰭無論長度還是寬度都略微差了一些。


4白色區域是臀鰭,這也是最明顯的地方,母魚臀鰭接近正梯形,前面第一跟骨幹和最後一根骨幹長度基本接近(後面略長一點也正常),而公魚的臀鰭比母魚更寬,而且末端骨幹長度是前面第一根骨幹的1倍甚至更多。

接下來比較PK公魚和HM母魚,2者臀鰭具有同樣明顯的下拉表現,一旦混淆很難分辨

上面為將軍公魚和半月母魚的對比圖,看出差異了嗎

上面為將軍公魚和半月母魚的對比圖,看出差異了嗎

1兩條紅線部分,上面的線是去頭去尾的純體長,下面的那條是臀基線(臀鰭基部長度),將軍公魚的臀基線接近體長長度,半月母魚的臀基線則短了近三分之一的長度,這個辦法辨識的有效率非常高。


2藍色卵巢區域,公魚這一區域相對平坦,從正上方俯視這一區域會顯得有些單薄,母魚則圓潤豐滿。


3紫色的區域是腹鰭,雖然和將軍母魚相比半月母魚的腹鰭略長,但是依然比不上將軍腹鰭的長度,寬度上有時接近,不好作為判斷標準,所以放棄。

最後是比較PK母和HM母,原圖上面都有就不從發了,直接分析

上面為PK母和HM母
1看紫色部分的背鰭,半月畢竟是長鰭展鬥,背鰭最長的骨幹比背基線要長很多,將軍母的差異則不大。


2綠色部分是腹鰭,也是半月母明顯長於將軍母,可以和臀鰭最前端骨幹比較。


3白色的區域是臀鰭,將軍母魚臀鰭接近正梯形,前面第一跟骨幹和最後一根骨幹長度接近,半月母則是有明顯的下拉表現,最後的骨幹比前面的骨幹長了1倍左右。


看了上面的分析大家覺得將軍公魚和半月母魚很多地方相像吧,不過用上面記錄的辦法可以很明白的分析出PK公和HM母,當遇到一條魚不好分辨時可以用排除法,先看是不是將軍母,如果不是再看它是將軍哥哥還是半月妹妹。



豎條婚姻紋



橫紋手裡沒有圖,網上找了個,類似這種的

泰國鬥魚的品種及性別鑑定

雄魚一般來說尾巴較大,(將軍例外)腹下有兩根腹鰭,比較寬且長,兩根腹鰭中間有一個很明顯的白色的,公魚的比較大

獅王公鬥魚

半月公鬥魚

將軍公鬥魚

馬尾公鬥魚

雌魚尾巴較小,腹下有兩根腹鰭,短且窄,腹鰭間有白點,較圓。母鬥魚基本市場上比較少見,所以發幾張母鬥的圖

前幾天在花鳥市場買了一條很具觀賞性的熱帶魚——泰國鬥魚。這條魚可好看了!通體大紅色,一條約佔身體三分之二的似馬尾的尾巴,飄逸絢麗。泰國鬥魚,英文名為Siemese Fighting Fish,又名五彩搏魚、暹羅鬥魚、彩雀魚等。攀鱸科,原產地泰國、馬來半島,身長可達8釐米。其身上的色彩絢麗,有鮮紅、亮綠、豔藍、淡紫、純黑、奶白、微棕等單色,體色豔美,極具觀賞價值。我家那條泰國鬥魚絢麗的尾鰭宛如紅寶石做成的絲絨,晶瑩飄柔,就像小姑娘的秀髮一樣溫柔。還有那靈巧的身軀,時上時下,又忽然打個圈兒,煞是好看。

泰國鬥魚顧名思義,是一種原產於泰國的好鬥的熱帶觀賞魚。和其它鬥魚品種一樣,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外形豔麗誇張,性格好鬥兇猛,但也屬於比較容易飼養的觀賞魚之一。由於泰國鬥魚的好鬥性,在很早以前,很多的地方將它視為娛樂的一種工具。

鬥魚對水環境的溫度要求並不苛刻,一般在4-31攝氏度之內都能成活,而水溫處於24-27度時最適宜其生長;水的酸鹼度以中性水為宜,pH值為6.5-7.2;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溶氧量最好保持在5mg/l。除此以外,還應注意控制水質中的一些毒素的含量,例如氯、亞硝酸鹽、硝酸鹽、氨、磷酸鹽等含量應該保持在零。

泰國鬥魚以好鬥聞名,是指同類之間相鬥——兩雄相遇必定來場決鬥,相鬥時張大腮蓋和魚鰭,用身體互相衝擊挑釁,然後用嘴互相撕咬。因此在飼養中,不能把2尾以上的成年雄魚放養1缸。他們不與其他的熱帶魚相鬥,有說泰國鬥魚可以與其他小型熱帶魚混養,但本人飼養的魚中不鮮見泰國鬥魚攻擊其他小型魚的事件,所以還是建議單養。

泰國鬥魚簡單的體色分類可以分成淺色身體和深色身體兩大類,改良型泰國鬥魚的詳細體色分類,是以色彩斑紋分為單色、雙色、大理石紋及蝶翼,是一般水族市場上較常看到單色的泰國鬥魚個體,其它就頗為稀少。

在泰國鬥魚單色系中又主要可以分為:紅、藍、黃、白、黑五種體色。其中,紅色系與藍色系的泰國鬥魚在水族市場上是最為常見的,尤其是純紅色的泰國鬥魚更為多數水族愛好者所喜愛。

價格:因品種和品相的差異,價格差異較大,便宜的如馬尾幾元就能買到(5至10元左右),但如果是展示級鬥魚的話,在數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

泰國鬥魚的品種分類 


馬尾鬥魚(VT) 

顧名思義尾巴就像馬匹的尾巴,最常見的觀賞型鬥魚,是泰國重要的經濟出口項目,為保正壟斷地位甚至一度限制馬尾母魚出口,目前國內觀賞魚商場上的所謂馬尾母魚多為淘汰的展鬥母魚


獅王鬥魚(CT)

又叫針尾鬥魚尾部鰭膜退縮,骨幹外露,就像一根根尖銳的針,要求是鰭膜退縮率在百分之33以上,否則為梳尾,來開始量產,市場價持續走低,CT已漸漸成為馬尾後的又一種廉價鬥魚


將軍鬥魚(PK)

原始鬥魚的改良品種之一,以展示為目的培養出的短鰭型鬥魚,展示期最長,價格因品相而定,因其飼養較易,很多玩家用它進行改良


半月鬥魚(HM) 

鬥魚中的人氣品種,由扇尾改良而來,也可以看成尾巴打開後達到180度的扇尾(超過180度則為超半月OHM)美麗而脆弱的魚,需要主人精心飼養,否則很容易變成掃把尾,因其尾長導致末梢循環差,需要經常鍛鍊,並保持良好的水質和多元化的營養


雙尾鬥魚(DT)

一種可以用BT來形容的魚種,有兩個尾巴和很弱的體質,不容易飼養,對疾病抵抗力差,繁殖後容易出現基因退化現象(包括畸形),在這些缺點之上是這種舉世無雙的表現,兩個尾巴,足以匹敵所有涉及到基因改良的魚種,人類智慧的傑作。

泰國鬥魚的改良過程歷史簡述

在泰國當地,從直接在天然水域捕捉泰國鬥魚,到人工馴養,乃至品種改良,在歷經百年的鬥魚人工飼養的過程中,這個「改良」的中心一直圍繞著一個「鬥」字始終,泰國鬥魚在國情不同的情況下,在原產國似乎經過品種改良增強其打鬥的能力要比觀賞更有「價值」。

然而,在1989-1990年初期,歐美的一些國家的水族專家利用遺傳基因改良出了體型極為誇張的展示級泰國鬥魚,用於觀賞的價值遠遠高於打鬥的價值。與傳統泰國鬥魚明顯不同的地方就在於魚鰭的分裂,展示級泰國鬥魚由尾柄基部算起具有3-4個分叉,也就是說每一支鰭條可分叉為8-16個(2的3-4次方)。  

除此之外,尾鰭的完全張開的角度也達到了150-180度。總而言之,飽滿和飄逸的魚鰭形狀是展示級泰國鬥魚的最大特徵。在這種打破傳統的展示級泰國鬥魚出現在全球水族市場上之後,引起的轟動效應是可想而知的,甚至出現了以研究泰國鬥魚為主的全球性泰國鬥魚協會--I.B.C.(International Betta Congress),不但每年舉辦觀賞性泰國鬥魚的比賽(Best Of Show)品評一年度以來產生的展示級泰國鬥魚,更集結了一些水族專家和愛好者對泰國鬥魚進行更為深入地研究和改良。 

隨後,在東南亞一些水族專家的改良之下,從展示級泰國鬥魚中又陸續出現了雙尾泰國鬥魚、團尾泰國鬥魚,乃至出現的冠尾泰國鬥魚和扇尾泰國鬥魚等等更具觀賞價值的成功改良固定種類。 

改良型泰國鬥魚在色彩方面,由四種基本色素或有或無組合而成,有256種可能,這也是泰國鬥魚另一個引人入勝的地方,色彩再加上其斑紋分布的遺傳基因,提供愛好者無限的發展空間。泰國鬥魚簡單的體色分類可以分成淺色身體(Light Body)和深色身體(Dark Body)兩大類,淺色身體的類型在國外被稱為Combodia,據說是因為50年代有水族經銷商在柬埔寨進口的泰國鬥魚魚種中,發現這種近似白化的美麗的泰國鬥魚,以地名稱之而延用至今。 

改良型泰國鬥魚的詳細體色分類,是以色彩斑紋分為單色(Concolorous)、雙色(Bicolor)、大理石紋(Marble)及蝶翼(Butterfly),是一般水族市場上較常看到單色的泰國鬥魚個體,其它就頗為稀少。單色系泰國鬥魚主要可以分為:紅(Red)、藍(Blue)、黃(Yellow)、白(White)、黑(Black)這五種體色。其中,紅色系與藍色系的泰國鬥魚在水族市場上是最為常見的,尤其是純紅色的泰國鬥魚更為多數水族愛好者所喜愛。 

藍色系的泰國鬥魚除了一般常見帶有強烈金屬色調的藍以外,還有一種純樸高雅帶較少金屬色的藍。被稱為Steel Blue,有些業者將其譯為鐵鏽藍,有些業者則因其底色中往往有黑色圓點而稱它為黑珍珠。白色系與黃色系就單色系魚種而言難度是較高的(1997年時,尚未接觸白色系,1998年後開始繁殖才知道白色系的難度不高,大約與紅色系和藍色系同等級)。

白色系又可分為不透明的白和完全無色透明的膚色的兩種,都是黑色素缺乏所致,有些白色系個體帶有藍色或綠色,因而呈現粉蠟筆色的筆觸(Pastel),有些水族愛好者將它翻譯為淡彩系列。黃色系亦可分為透明與不透明兩種,市面上黃色的透明型可以以黃金長尾鬥魚為代表(1997年時期開始出現,不像現今還有的黃色圓尾鬥魚)。

就體色遺傳改良難度而言,黑色系的泰國鬥魚可以說是各國泰國鬥魚愛好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全世界尚沒有人能夠培養出百分之百的純黑色的泰國鬥魚,也因此使得許多高手廢寢忘食地投入研究,力求能夠早日突破。「雙色系」,這個名詞在泰國鬥魚體色上專指身體與魚鰭各一種顏色,最常見的是白身紅鰭或黃身紅鰭的泰國鬥魚個體,魚鰭、身體兩種不同的色彩以鮮明為佳。

大理石紋泰國鬥魚則是以肉色或白色等淺色身體為底色,覆蓋黑色或藍色等斑塊,大部份的大理石紋泰國鬥魚個體可以用淺或斑駁的頭部顏色來判斷,它身上斑塊的大小及分布有無限的可能,極富趣味性,它的顏色變化也可以用錦鋰來比擬,只不過很少出現黃色、紅色等暖色調的色彩。而所謂的蝶翼泰國鬥魚則是指魚鰭的顏色由內而外呈現環狀的清晰分布,可能有兩層或兩層以上,基本上內層以紅色為主,其它顏色則很少見。不過,如果想培育兩層以上的蝶翼泰國鬥魚,只有紅色是不夠的。 

蝶翼泰國鬥魚的個體,一般水族愛好者在第一次看見時,除了訝異它的美麗之外,大部份的愛好者都會認為只是單獨挑選出來的泰國鬥魚個體,而不是基因遺傳,我當初亦是如此認為,但其實際確為基因遺傳,可以繁殖驗證。有關泰國鬥魚遺傳基因的問題,不象孔雀魚遺傳基因那樣已有許多水族愛好者在進行討論和研究,國內外都很少文獻發表。在水族生物的世界中,有許多魚類因為人工繁殖改良的可行性高,而吸引眾多水族愛好。 

其實,泰國鬥魚也是其中的一種。在這些繁殖改良可行性高的魚種中,除了歷史悠久的錦鋰、金魚之外,七彩神仙、孔雀魚和泰國鬥魚可以算是三個最具有代表性的改良魚種。 

七彩神仙雖然高貴美麗,體型較大適於展示,但一般七彩神仙一個世代約需八個月至兩年的時間,野生七彩神仙可能更不止於此,除非是專業魚場的飼養空間及時間都許可,否則想要做品種改良十分不易。而孔雀魚由於體色豔麗,繁殖容易且世代短,目前最受水族愛好者的喜愛。不過,泰國鬥魚魚鰭形狀以及體色變化絲毫不遜色於孔雀魚,其自出生到生育下一代也不過需4-6個月,而且它的體形較大,更提升了觀賞價值。而且,泰國鬥魚在遺傳基因方面也非常的多變,新的體色及魚鰭形狀比較容易出現,就像1995年所發表的黃金雙尾鬥魚,便是一個例子,它的黃色是帶有金屬色澤的金色,而不是一般的黃色鬥魚,雖然它還帶有部份藍黑色不是純色,不過也是非常特別。泰國鬥魚在育成方面和孔雀魚一樣,良好的鰭型及體型還是需要細心的照料,它才能完美的展現出獨具的美麗。

泰國鬥魚的飼料 吃什麼好?

可以吃的東西還是比較多的。 幹血蟲,豐年蝦,即使是蚊子,對他們也是很好的食物。 

夏天蚊子也多,你看見蚊子,拍了丟進魚缸,漂在水面,它知道吃的,而且蚊子對鬥魚發色有很好的幫助的。你也可以餵它吃水蚤或紅線蟲(花鳥市場、魚店都有售),如果沒有的話,它們也吃顆粒飼料。鬥魚是肉食性魚類,如果想養好餵食不能太單一,活食和人工飼料配合使用效果最好。鬥魚只對同類兇狠,其實它們還是比較害羞的魚,搶食沒有一般的熱帶魚兇狠積極,所以建議你把鬥魚跟別的魚分開飼養,否則它們可能會餓死。 

鬥魚吃東西時先要盯住食物看一會兒,然後突然把食物吸進嘴裡,因此它們不太喜歡不動的和沉底的食物。

泰國鬥魚的繁殖

將選擇好的親魚放人調配好水溫、水質的水族箱中,任其自行繁殖。在生殖過程中,雄魚先行在水面吹空氣和吐粘液形成小泡,無數的小泡粘附在一起,形成一個表面隆起或略扁平的浮巢。雄魚築好巢後,立即向雌魚求婚。美麗的雄魚在雌魚的周圍一刻不停地遊來遊去,儘量把美麗的鰭張開,口張得很大,鰓膜突出,可以一直看到下面鮮紅色的鰓。在求愛過程中,雄魚的顏色變得很鮮豔,身體和鰭出現虹光樣的燦爛,身體由於極度興奮而戰慄。有時雌魚對這種興奮狀態不起反應,雄魚就會惱羞成怒,追逐它一直到被迫而跳出水面脫逃為止。

若發生雌雄相鬥,應立即將雄魚撈出,另換一尾雄魚作父本。雌雄親魚經過求愛動作後,雌魚表示接受雄魚的求婚,它先接近雄魚,接著就突然橫臥;雄魚就緊貼著雌魚,接著雌魚身體倒轉,腹部朝上,而雄魚在雌魚下面,雌魚開始排卵。卵排出後,由雌魚掌握片刻,此時雄魚已將精液散在水中,雌魚依靠頭部及口的活動,使卵在有精液的水中停留片刻,以保證受精。由於卵比水重,卵向下沉落時,等候在下面的雄魚立即用口接住,塗上一層粘液,再向上遊泳,把它粘附在浮巢下面。雌魚每次產出的卵僅3~7粒,這樣的動作反覆進行,直至產出150~200粒為止。護卵工作由雄魚擔任,以防雌魚吞食這些卵。仔魚孵化後,暫時附著在巢泡上。任何仔魚,倘若下沉,雄魚就會把它拖回浮巢中。這種保育工作一直到仔魚能遊泳並自行覓食,而自然地離開浮巢為止。

泰國鬥魚4~8月齡性腺成熟。雌魚比雄魚小諸鰭也小,色澤較差。選擇6釐米以上的做親魚。雌雄魚以1:1合缸後,雄魚吐泡築巢雌魚進入孵巢區,最後雄魚以體擁裹雌魚,並持續許多次後,完成產卵排精。這一過程幾乎持續兩天。受精卵孵化期間撈出雌魚,留下雄魚守巢護幼,2天後孵出魚苗,撈出雄魚。1年中多次繁殖,1次產卵數十粒至數百粒不等。繁殖中的水溫應比平時提高2度,達26~27度,水質弱酸性、中性,硬度8度左右。

繁殖用的缸:40*25*25(cm)有蓋子

光源:不宜太激烈的光源,光合植物和促進小魚成長。(方便拍照)

加熱器:25(watt)

擺放:魚缸不能放在光線太強的地方(暗為佳)。周圍要用擋板遮擋起來,避免其他魚的幹擾。

水缸內的水位是10~15(cm)。酸鹼度要穩定控制在6.5~7.5之間。水的溫度控制在27~30攝氏度

注意:繁殖過程中水溫不能有較大的波動

圖片說明繁殖缸內布置的細膩部分

1、小塊泡沫塑料(聚泡)                        

2、加熱器的放置

3、準備對魚的透明小杯                            

4、欖仁葉

5、活動植物(金魚藻)

交配

對魚、公魚先進繁殖缸一天左右熟悉環境。之後用透明杯裝母魚放在繁殖缸內(飄浮),建議旁晚對魚。公魚正常餵食,不要過飽。母魚多食。在對魚過程中公魚會不停展示吸引母魚,從中公魚做起泡巢。第二天公魚築滿泡巢時,早晨把母魚放出。

保護(打鬥情況、攻擊程度等) 

母魚放出後多會被打的,只要不是看見肉基本不會有問題,母魚被打得呆在繁殖缸一角不動了基本第二天就會繁殖。注意:公魚在沒有準備好或是和母魚體形相當時容易被打的,要及時勞出,這種情況不容易繁殖(母魚要比公魚小1/10為佳,母魚越小越容易繁殖,公魚基本不會受一點傷害,但太小了抱不住魚,不能繁殖)。

圖文說明交配過程



這是出現了婚姻紋的母魚(表示能接受繁殖了)


交配過程一



交配過程二



交配過程三



交配過程四


交配過程五,圖上清楚看到母魚產出已經受精的卵。接著公魚會用嘴揀上它們放回卵巢。


注意:交配結束後,公魚會用武力趕走母魚的(此時:及時撈出母魚是很關鍵的,拖得太就的話,在公魚追趕母魚同時容易撞散泡巢)。在撈母魚走的過程中儘量乾淨利落別驚嚇到公魚護卵。


圖文說明公魚的產後工作



正在護卵中的公魚。這是千萬不要驚動它,有時候因為驚動它會吃卵的。注意:在護卵這段時間是禁忌投餵食物的,因為投餵會引起公魚的食慾把卵吃下。



這是38小時的卵



大概48小時之後,籽魚出來。這是公魚的忙碌工作又開始了。因為剛出來的小魚還不會遊泳的,要靠粘在泡巢上面吸取氧氣。偶爾籽魚掉下公魚就會把他們一條條用口揀起來放回泡巢。


正在過渡溺水期的籽魚。這期間還是不要投餵任何食物的。
大概35小時溺水期過後籽魚們開始平遊。要投餵食物了。開口的食物:蛋黃水,或者綠水。1~2天過後能吃下豐年蝦.這時候公魚應該撈走休息去。
最後祝大家繁殖愉快  

鬥魚對配偶的要求十分嚴格一定要兩情相悅,互相配合才能成功交配。如果其中一方不悅,或體型上差異,那便會發生嚴重的後果,輕則不能成工交配,嚴重的可能會令兩敗俱傷,或死亡。所以應要挑選一些體型相近的魚種,而雄魚的體型不應太大亦不應太小,最合適應是比母魚細少許,這樣在交配期間便不會因母魚受到雄魚的猛列攻擊至死,母魚則以腹陪脹大索線成熟為佳。在年齡方面以四個月大至兩歲惟適合。繁殖期間親魚體被婚姻色,出現平時沒有的色彩,尢以雄魚為明顯。絕大多數卵生,體外受精,雄魚有吐泡營巢和護幼的特性。受精卵和苗很小,開口餌料需要活餌料。


儘管雄鬥魚鬥架時非常殘忍,然而它對自己的子女卻愛護備至,雄魚可謂一個親。它除在產卵前修建氣泡巢外,在魚卵孵化時,它一刻也不休息,時而拾起沉向粒,時而維修氣泡巢,經常環繞氣泡巢四處遊動,警惕地防範著可能入侵的敵人。動魚能獨立生活後,可以把雄鬥魚從繁殖箱中撈出餵養。一對親魚每次產卵200受精卵在36小時左右孵化,仔魚在孵化後三天後能自由遊動。泰國鬥魚雄魚不能合養。每條鬥魚的雄魚應該單獨飼養在一口小缸裡。雌魚可水質要求不嚴,在21℃-30℃的水溫下生長良好。實際飼養中可把一雌一雄與相同的魚混養。


  

鬥魚在生殖時期,雄魚體色非常豔麗,並有一套求婚和築巢的過程。產卵前,雄魚先選擇一處水面平靜避風的地方,由口吸空氣和吐粘液形成小泡,無數小泡粘附在一起,形成一個表面隆起或略平扁的浮巢。


當巢築成後,雄魚開始向雌魚求婚,美麗的雄魚在雌魚的周圍不停地遊來遊去,儘量把美麗的鰭舒展開,口也張得很大,鰓膜突出,可以看到鰓膜內鮮紅色的鰓。在求愛過程,身體顏色變得特別鮮明,身體和各鰭出現虹光樣的燦爛。雄魚由於極度興奮而戰抖。如果雌魚對雄魚的求愛表現無所反應,雄魚就會惱羞成怒,追逐雌魚一直到它被迫跳出水面脫逃為止。

在經過複雜的求愛動作後,雌魚接受了雄魚的求愛,接近雄魚,接著突然橫臥身體,雄魚隨即緊貼著雌魚,並把雌魚的身體倒轉過來,使其腹部朝上,雄魚貼在雌魚的下面。此時雌雄魚各排出卵子和精子。由於卵子比水重,卵子在水中往下沉,此時在下面等待著的雄魚,用口接住,並在卵上塗上一層粘液,再向上遊泳,把卵粘著在浮巢下面。

儘管雄鬥魚鬥架時非常殘忍,然而它對自己的子女卻愛護備至,雄魚可謂一個親。它除在產卵前修建氣泡巢外,在魚卵孵化時,它一刻也不休息,時而拾起沉向粒,時而維修氣泡巢,經常環繞氣泡巢四處遊動,警惕地防範著可能入侵的敵人。動魚能獨立生活後,可以把雄鬥魚從繁殖箱中撈出餵養。一對親魚每次產卵200受精卵在36小時左右孵化,仔魚在孵化後三天後能自由遊動。

遺傳與基因

體色遺傳

體色的基因分兩大類,深色體系(Dark body)以及淺色體系(Light body)。通常慣例,CC所表示的是深色體系的泰國鬥魚,而cc則是淺色體系的泰國鬥魚。用淺色體系雙親所繁殖的泰國鬥魚,無論其父代泰國鬥魚體色上有多少紅藍色斑塊,都可能生出10%左右的白色鬥魚。一般國外稱cc的表現型為Pastel以及Cambodia兩種類型。其中,Pastel是因其魚體色調表現猶如粉蠟筆的筆觸,而Cambodia則是因為它最早是在柬埔寨出口的魚種中被發現的,魚體具有極淺藍色底調的體色,配上藍色的斑塊,是其最普遍的表現,而近乎全白的體色表現,則是Cambodia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紅色基因

紅色基因的遺傳變化時常令有意思改良泰國鬥魚顏色的愛好者非常頭痛,即使在純紅色的泰國鬥魚之間的同種交配繁殖也可能會繁殖出紅色、橘色、黃色或者無色透明等等不同色系的下一代泰國鬥魚,而黃色系的泰國鬥魚同種之間的交配繁殖亦可能繁殖出的下一代全部都是紅色系的泰國鬥魚!基本上,黃色並不算是一種顏色基因,它只是紅色系泰國鬥魚的淺色表現。如果想繁殖純藍色系的泰國鬥魚,也常常會因為紅色基因不易去除或壓抑或掩蓋皆無法去除而大傷腦筋。

黑色基因

黑色基因是改良型泰國鬥魚玩家的最終目標,一般也可分為淺色魚體和深色魚體的兩種表現。只有深色魚體的品系才可能改良出真正深黑色的泰國鬥魚個體,不過這類泰國鬥魚的雌魚常常會因為黑色素病變而導致不孕,使得改良的難度加大,因而純黑色系泰國鬥魚至今仍只是泰國鬥魚愛好者改良的夢想。不過,水族市場上已經有許多近似黑色的泰國鬥魚品系出現了,例如:有些個體帶有灰白色、有些個體的底色則是黃色……雖然還具有雜色,不是以純黑色的面貌展現,但是都足以使人耳目一新。

雙尾基因

雄魚選用東南亞所產的雙尾系泰國鬥魚,雌魚則選用常見的單尾系泰國鬥魚,其交配繁殖的下一代幾乎都是單尾系泰國鬥魚,需要經過幾次反覆試驗,亦可確定雙尾系是隱性基因。通常可以用大寫英文字母D以及小寫英文字母d來表示其區分,DD、Dd兩種表現出單尾系泰國鬥魚,dd則表現出雙尾系泰國鬥魚。

泰國鬥魚的常見疾病及治療

夾尾

表現:鬥魚的鰭(尾鰭為主)像被膠水粘起來一樣無法打開)

病因: 由於水質差或新水刺激過強(PH值震蕩溫度變化過大)引起魚體不適的一種表現形式

治療方法:升溫2度+少量大粒鹽+每日串養好的新水4分之1

預防方法:保持水質清潔,定期換水,加強對新水的處理,以防止魚出現不適的反應

燒尾

燒尾爛鰭是鬥魚的常見病啦,本人曾被這兩種魚病困擾很久。

表現:鬥魚的鰭(尾鰭為主)像被什麼東西吃掉啦一樣

燒尾病因:最初由水過酸(PH值過低)過老引起,後來可能會並發細菌性爛鰭

治療方法:首先穩定水質,並下殺菌水或黃粉以預防傷口感染,增加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飼料,一般魚鰭都會再長出來

預防方法:保持水質清潔,定期換水

爛鰭 針洞

爛鰭針洞病因:

1、細菌性爛鰭針洞 :由於水太老引起的水中細菌大量繁殖或魚鰭受傷引起的傷口感染

治療方法:升溫2度+黃粉或殺菌水類細菌性治療藥物,2-3天後換水補藥

預防方法:保持水質清潔,定期換水

2、寄生蟲性:車輪蟲寄生

治療方法:低濃度敵百蟲或硝酸亞貢藥浴

預防方法:活食消毒加強對水的處理能力,降低寄生蟲入侵的機率

胡椒病 (天鵝絨病)

表現:魚體出現很多微小的白色小點,魚的體色精神狀態不佳 還有夾尾現象出現

病因:長期水質不良

治療方法:換一半新水+溫度提升到30度+下重鹽,2-3天基本可以痊癒

預防方法:還是注意水質

腸炎

表現:食欲不振 白便

病因:分細菌性 寄生蟲性兩種

治療方法:

仔細觀察白便是中空的還是實心的,中空的用百必除治療,並下殺內寄藥餌,實心的用(停食,升溫2度,土黴素100升水3片+痢特靈100升水放6片,2天後換水補藥)這個方法治療

預防方法:對飼料把關,做好消毒處理

白點

表現:狀態不佳身上有白色小顆粒附著

病因:小瓜蟲寄生魚體

治療方法:病魚隔離+溫度30度+大粒鹽(也可用硝酸亞貢或其他專殺藥物藥浴)

預防方法:增強對水的處理,降低寄生蟲入侵的機率

腹水

表現:肚子腫脹,後期會有立鱗表現

病因+治療方法:

腹水有三種

1、因水質 食物帶菌引起的內部細菌性疾病,初期用慶大或呋喃唑酮+土黴素輔以鎂鹽或是大蒜素治療有百分之六十可能性痊癒

2、因內部寄生蟲引起,比較難治,用百必除治療有一線生機

3、自身缺陷引起的病變(像人類的癌症),沒有治療的可能

此病中後期會變為腹水 立鱗並發,所以儘早治療,不過個人認為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平時注意水質情況,勤換水,對食物做早期預防處理

預防方法:定期換水以控制細菌繁殖速度,對飼料進行處理,最好多餵殺菌冷凍紅蟲 豐年蝦等安全飼料,人工飼料也可以

水黴

表現:魚體表面出現絮狀物,仔細看可以看到菌絲

病因:水黴真菌感染,病魚的傷口較容易感染水黴

治療方法:建議用專殺藥物治療,推薦德龍黴菌治療劑,效果奇好,甲基藍+大粒鹽也可以

預防方法:水水 水還是水

白頭白嘴

表現:病魚頭部顏色消退變為乳白色,嘴部腫脹,有時會出現類似水黴的絮狀物

病因:沒有完全查明,應屬革蘭氏陰性桿菌

治療方法:使用強效殺菌藥物,如黃粉+土黴素 或特滅菌治療

預防方法:注意水質

泰國鬥魚最常見的五種疾病

以泰國鬥魚強健的體質而言,如果生活在一個良好的水質環境裡是很少生病的。不過,也會在一些意外的情況下感染生病。

1. 白點病

白點病是泰國鬥魚最為最為容易感染的疾病,

尤其是在冬天溫度較低的時候或換水的時候水溫溫差過大。治療的方法是:提高水溫至質 30 ℃以上,再配合甲基藍等藥物地使用,幾乎都可以治療痊癒。 

2. 絲絨病 

患此病的泰國鬥魚病症表現為全身布滿極其細小的白粉,其白色點狀物比白點病小很多。病情嚴重時,病魚全身猶如籠罩著一層白色的粉塵。這其實是一些原生蟲的寄生,因而可以使用一些治療原生蟲的藥物來進行醫治,即可治癒。 

3. 縮鰭症 

患此病的泰國鬥魚病症表現為體色變暗及食欲不振的現象,這通常都是因為飼養環境空間過不或者長期水質不良,引起鰓組織或全身的細菌必感染,除非感染過久或病入膏肓,否則用水族市場出售的一般治療細菌性的藥物進行治療就可以讓病情好轉。但是,如果不能改善泰國鬥魚的生活環境,它一樣會再次得病。 

4. 溶鰭症 

和縮鰭症一樣,都是由於水質極度惡劣而引起的病症,病症表現除了病魚食欲不振、魚體色澤變得暗淡之外,病魚原本修長寬大的魚鰭會分裂散開,顯得格外乾枯脆弱;嚴重時會脫落、分解。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應該立即更換水質,然後使用一些治療細菌性的薌或抗生素即可在短時間內治癒,但已經溶解的魚鰭雖然能夠恢復,卻不會象以往那麼修長了,特別是魚鰭 邊緣部份會因為創口癒合而顯得粗糙不堪。 

5. 損傷 

泰國鬥魚往往會因為爭鬥而造成魚鰭、魚體部份的損傷,在水質不佳或其他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細菌、黴菌的入侵而感染患病。所以,在發現泰國鬥魚受到損傷的情況下,即時使用一些抗生素的藥劑有助於它們儘快恢復以及避免生病感染。 

另外,在保證適當的飼養空間、良好的水質環境以及不過低的水溫環境的前提下,再加上平時豐富多變的餌料餵飼以及可以讓泰國鬥魚用來炫耀自己的混養魚類;這些,都是泰國鬥魚健康成長的關鍵。

Reference :國鬥、吶痛丶佷明顯、風間卡米、幽靈夜伯爵、阿蓮

- The End -


水族愛好者第一本移動知識寶典

5000+品種資料持續更新中

感謝每一天有魚、有景、有您的陪伴!

與50萬水族愛好者共同分享!

一切靜好,而我們一直在!

轉載請獲取授權!

● ● ● ● ●

讚賞是對水族圈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關於皇冠直升機的飼養及繁殖
    戳上面的水族圈關注我們哦!
  • 皇冠直升機飼養與繁殖全記錄
    還有一點就是,直升機很喜歡跳躍,所以在飼養它們的水族箱上是有必要加裝蓋子的,以防它們真的「飛」出來。卵生魚類,雌雄鑑別較難,成熟的雌魚腹部比雄魚略顯膨脹。 【備註】 1、體長小於5cm的個體飼養難度比較高,容易死亡。 2、和黃金大鬍子、迷彩小鬍子並稱為「除藻三劍客」。
  • 皇冠直升機繁殖淺談
    一直都在玩異形,焦點一直放在飼養異形出狀態的方面上,很少嘗試繁殖,上大學時曾經飼養過皇冠直升機,對它特殊的形狀還是比較痴迷的,價位低廉,觀賞性偏中上等
  • 卷貝魚圖鑑大全與飼養經驗
    它有佔據貝殼棲身的獨特行為,以貝殼為家,貝殼是它的休息處,躲藏處和繁殖處。它還會聰明靈巧的拖動、推搬貝殼,放置在合適的地點,然後開始挖掘沙石布置自己的家。卷貝的原生棲息地在非洲坦幹伊克湖。卷貝有許多品種可供挑選,有諸多迷人特徵可供品味,也是身體強健容易飼養的魚種,受到熱帶魚愛好者喜愛。       各種卷貝在外形、習性和特徵上都有明顯的區別,可依個人的喜好選擇種類。
  • 豬品種介紹——大約克夏豬
    在飼養水平較差的地區,體型變小或腹圍增大。皮毛全白,少數額角皮上有小暗斑。性成熟較晚,母豬一般於8月齡、體重達125公斤以上時初配。大約克夏豬的增重速度快,飼料利用率高。有較好的適應性。    1、產地與分布:      大白豬又稱大約克夏(YORKSHIRE),原產英國北部的約克郡及其臨近的地區。
  • 亞達的飼養
    一直都想分享一些關於亞達陸龜的飼養,可惜國內外資源太少,沒有比較系統的飼養報告,也沒有辦法籠統的說怎麼樣飼養是最好的,所以沒有辦法直接複製粘貼的分享。國內的CB苗基本都是人工繁殖的,有大神繁殖的出來也是極其少數的,國內有,圈內都知道。作為世界第二大陸龜,可能在飼養前最需要考慮的問題是飼養空間,如果沒辦法提供大環境,真不適合養亞達,你沒辦法去想像1米的巨物怎麼在狹小的空間內活動。
  • 三個優良蜜蜂品種介紹
    晉蜂3號產卵力強,春季繁殖較快,能維持強群,採集力強,不僅能很好地採集大宗蜜源,也善於利用零星蜜源,抗病能力強,越冬性能好,性情溫馴,定向能力強,盜性弱,蜜、漿生產能力優良,清巢能力強。適合於我國華北地區飼養。
  • 澳洲兔子最初只有幾隻,為什麼沒因近親繁殖而滅絕,反而泛濫了?
    我們飼養的家兔也是穴兔馴化的,而非野兔。因此,澳洲野兔是個不太科學的譯名。在澳洲泛濫的其實是穴兔穴兔在澳洲的泛濫首批穴兔是在1788年隨英國第一艦隊進入澳洲的,這是英國殖民者首次在澳洲建立定居點。當時英國人只帶去了五六隻兔子,是作為口糧的,多半關在籠子裡,這批兔子沒有跑出去泛濫成災。
  • "藍舌"品種介紹及甄別大全——長知識咯
    主要特徵就是有著純黑的的四肢,也是blue tongued skink所有品種唯一具有這種特徵的藍舌(少數印尼個體前肢漆黑後肢帶斑點)所以較其他品種很容易甄別開來。見下圖:注意以上所述特徵年以上,每年只繁殖一次,交尾後雌性的妊娠期為100天,100天後會產下5-15隻幼體藍舌。
  • 史上最全陸龜品種解析——認龜就靠你了!!!
    歐洲陸龜在歐洲是最普遍的陸龜,也是因為它可以適應寒冷的溫帶氣候.也會冬眠.它們和蘇卡達一樣,後腿上長  有棘刺,這一點也是分辨歐陸與赫曼的主要依據.歐洲陸龜主要的亞種至少有四種:     歐洲陸龜,spur-thighed tortoise---分布於西班牙和北非摩洛哥,突尼西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地.國內出現的品種分為普通歐陸和黃金歐陸。
  • 倉鼠種類大全以及飼養小結
    自家繁殖的二代公公較容易上手。屬於倉鼠中體形最小的一類。坎培爾的野生色一線很容易與加卡利亞的野生色三線搞混,分辨的方法是加卡利亞的野生色三線鼠背上的條紋更明顯。體積比一般的一線小點,身上的毛都是深咖啡的,其實不是全黑的,在陽光下面有點發紅,頭頸和四肢的毛呈白色。
  • Geograpsus spp.陸方蟹屬飼養完全教程及成員匯總 | 肆養「寵物蟹」專題
    陸方蟹屬的成員都非常兇猛,甚至敢於和體型差不多的獵物戰鬥,在野外也會經常捕食陸寄居蟹、蜈蚣、甚至很多其他的螃蟹,食物來源非常廣,而且戰鬥欲望強,非常適合飼養。並且很少因為長時間人工環境而導致野性喪失,反而越熟悉環境膽子越大,甚至會隔著盒子撲我的手指頭。之前也有寫飼養教程貼,這次我補充一下大家常問的一些問題,再補充上全屬成員的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