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基於雷達的高精地圖,被稱為「雷達道路標誌」,它可以提供釐米級的精度,同時使用的數據量只有基於攝像頭地圖的一半。
到目前為止,在自動駕駛領域,汽車製造商和技術公司通常使用攝像機和雷射雷達傳感器來完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相比之下,雷達已經在車輛上使用了20年,它一直是障礙物檢測的駕駛員輔助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被視為定位的工具。
其實,雷達一直是被低估的傳感器。無論是博世(Bosch)等全球供應商,還是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Lincoln Laboratory)最近推出的Lunewave和WaveSense等初創企業,都有新的雷達技術出現。雷達技術在二戰期間首次得到廣泛應用,並於1999年由德爾福(Delphi)供應商首次部署在生產汽車上。
在過去的19年裡,博世為汽車生產了2000萬個雷達傳感器,因此對雷達並不陌生。博世與利用雷達數據為自動駕駛繪製高精度地圖。
博世將這種方法稱為「雷達道路標誌」,並認為它可以提供釐米級的精度,同時使用的數據量只有基於攝像機地圖的一半。博世正在強調他們與TomTom合作製作基於雷達的高清地圖,博世將使用它來創建雷達道路標誌,該標誌與所有傳統地圖格式兼容。TomTom的職責包括將雷達道路標誌整合到整個地圖中並進行分發。他們將這些地圖分成三層:
定位層:計算汽車在世界上的位置
規劃層:決定汽車可以採取哪些行動
動態層:動態圖層中保存有關任何快速變化的交通狀況(如交通擁堵,施工工作和危險或可用停車位)的信息。
這是令人興奮的工作,因為高清(HD)地圖通常是雷射雷達的領域。雷射雷達點雲用於生成地圖,車輛可以通過該地圖比較以後的傳感器讀數。
一些工作已經嘗試用相機數據構建這樣的地圖,Visual SLAM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相比之下,從雷達數據構建高清地圖的工作相對較少。這使博世的努力變得新穎而令人興奮。
博世將其定位為基於車隊的測繪系統,其中地圖數據由普通消費者汽車生成,而不一定是專門的測繪車輛。很難知道它究竟是多麼逼真,但它會影響博世的規模優勢。
預計到2020年,第一批車輛將為歐洲和美國的雷達道路標誌提供數據。
在過去的20年裡,雷達傳感器並沒有出現很多改變遊戲規則的硬體技術。而隨著博世、Lunewave和WaveSense等公司的出現,讓規則正在改變。
博世認為雷達具有多種定位優勢,它可以在任何光線或天氣條件下工作。它的數據集比攝像頭創建的數據集要小,這對於傳輸基礎地圖層的更新很重要。而且它已經在量產了,雷射雷達沒有。
▎本文來源:由智車科技(IV_Technology)整理編輯。
相關閱讀:
海威華芯發布毫米波頻段用砷化鎵工藝
我國科學家發明單電晶體邏輯結構新原理
自主射頻和基帶晶片獲突破 北鬥三號系統2020年全面建成
射頻晶片設計有哪些難題?
最厲害的「雷達人」 探討微波光子雷達技術未來(附部分PPT)
新技術:原子天線將實現更快速的無線通信
中芯長電發布5G毫米波天線晶片晶圓級集成封裝SmartAiP™工藝技術
微波射頻行業人士 | 相聚在這裡
【10大細分領域的微信技術交流群】
微波射頻網已建立射頻、天線、雷達、毫米波、手機射頻、RFIC、功放、SDR等細分領域的技術交流群,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促進技術進步。
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加群主為好友,說明:單位+技術方向,邀請您加入相應技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