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說炸了三峽大壩,中國南方一片汪洋,我們說1周之內攻下臺灣。「然而日本人想上釣魚島,菲律賓想搶黃巖島時,這兩個地區的人們總是會空前團結。」國外評論家這麼說我們和臺灣。 曾經有一個日本朋友問我,為什麼你們中國人和臺灣人說話可以聽懂,交流的順暢?我沉默了。
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英國政治家 班傑明·迪斯雷利
(右面軍官臂章可見日軍標誌)
寫在前面
封面圖片上的那個亞洲人就是委員長(China's nationalist leader Chiang Kai Shek)的次子蔣緯國(Chiang Wei-Kuo)。也許東方營和蔣緯國的關係不是那麼密切,但是他卻是德國亞裔士官中少有的一顆明珠。如果你要問起為什麼委員長派送自己的次子去德國基層部隊,那麼就要探討當年中國的形勢問題。眾所周知,委員長的大兒子,蔣經國被作為人質扣押在莫斯科學習(維基百科說法,與大陸說法不同),當時國民政府對於國家間形勢十分不明朗。簡要地說,一個明確,兩個不確定。敵人很明確:日本,是敵是友不明確:蘇聯,選擇哪個靠山不明確:英法美還是德意(日本1940年9月才加入軸心國)。因此委員長把次子派往德國,是在靠山下面學習軍事用以應對未來之敵,甚至蔣緯國還參加了德國秘密開設的絕密課程,內容針對蘇聯和波蘭的武裝力量(為德國後續入侵計劃做準備)。蔣緯國甚至參與入侵奧地利的「鮮花戰爭」和吞併蘇臺德地區的行動,直到德國入侵波蘭前夕,被得到風聲的委員長緊急調回國內(原因之一肯定是委員長擔心次子的人身安危)。然而蔣緯國已經掌握了當年最先進的戰術之一,他在隸屬於德國魏瑪(Wehrmart)國防軍的慕尼黑Kriegsmarine軍事學校學習戰術學說,組織管理和使用德國現代化武器Maschinengewehr(Machine gun,at this time MG-34)班組,空地裝甲兵步兵協同等,最後還加入了德國精銳的山地師,被晉升為候補軍官。他還是一名優秀的狙擊手,可以從下圖他所佩戴的系帶看出。至於這樣的人才是否在第二次中日戰爭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給予闡明。(部分資料出自維基百科)
介紹(第43東方營)(資料來源:英文維基)
在日本襲擊美國珍珠港後,美國加入了全球衝突,即第二次世界大戰。許多亞洲的人認為他們的敵人是蘇聯的communist。所以很多不同國家的亞洲人前去歐洲加入了第三帝國(德國)。一些居住在歐洲的亞洲人也加入了德國軍隊。這些亞洲志願兵們組建了自己的營,即第43東方營(Ost Battalion-43),之後這個營加入了魏瑪國防軍(即德國國防軍)並被派往東部前線,加入了入侵蘇聯的行動。
隸屬魏瑪國防軍的第43東方營中的成員多數來自於一些東亞的國家,其中有中國,日本,韓國和蒙古,還有一小部分士兵來自於泰國和印尼。在蘇俄的東部前線,43東方營同其他德國軍隊一樣浴血奮戰,他們經受了寒冷,飢餓和蘇聯紅軍的洗禮。從泥濘的俄國到肥沃的烏克蘭平原都不乏他們的身影,他們也不怕死亡和蘇聯紅軍的進攻。由於受到武士道精神影響,43東方營中來自日本和韓國的士兵是最狂熱的,蒙古的士兵由於受到蘇維埃聯盟的壓迫也同樣士氣高漲。來自中國的士兵為了擺脫蘇聯政府支持的中國(中國兩大主義)而更加勇敢。
1944年初,43東方營被從東部前線抽調出來,派遣到了法國,加入了隆美爾的諾曼第部隊。幾個月短暫而又平靜的法國生活顯得悠閒而又平和,然而好景不長,這些部隊便被用來防禦盟軍在諾曼第的登陸行動。
1944年6月6日,盟軍通過海空在法國諾曼第登陸。當美軍登陸時,43營分散在了整個灘頭陣地。在D日(盟軍對諾曼第登陸日的統稱)尾聲時,43營便多數被消滅和俘虜。至此,第43東方營結束了他的一生。而一些從戰鬥中所幸逃脫的43東方營亞裔士兵並沒有被德軍國防部組建為新的東方營。
有意思的是,有多少的民主主義者,罪犯,從遠東和近東(東歐)和一些非洲國家地區志願加入了德軍部隊。臭名昭著的黨衛軍(Waffen-SS)中10個人裡有6個是來自非德地區國家。
(被美軍俘獲的韓裔第43東方營士兵)
(可能也隸屬於第43東方營的韓裔士兵)
戰力評論
沒有人同意戰爭是無國界的。然而從德軍中擁有40多萬人的東方營可以看出,戰爭也可以是沒有國界的,或是出於無奈,或是出於某種理想的初衷。在德軍中也有比德國人還納粹的狂熱日本人,在諾曼第,他們拿著武士刀發起自殺性衝鋒,一美軍將領驚呼,「日本人怎麼從太平洋遊到諾曼第來了?」也有韓國士兵被強行應招加入日本軍隊,被用於對蘇諾門坎戰役,後被蘇軍俘虜到西伯利亞勞改營,德軍入侵後,又被應徵加入蘇聯紅軍,見到德軍後便又投降加入德軍第43東方營,最後被作為苦力修築德國設計的大西洋壁壘,沒想到盟軍登陸,俘虜的第一批德軍竟然是這些韓國人。(這段傳奇般經歷被韓國拍成電影:《登陸日》,其中一個東北抗聯女遊擊隊員由範冰冰扮演)可見,戰爭也是無奈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東方營的戰鬥力參差不齊,原因很簡單,初衷不同,目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