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超級戰艦大和參加瓜島夜戰,能否一舉擊沉美軍兩艘戰列艦?

2021-02-18 燃燒的島群

發生於1942年11月12日至15日的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日方稱為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是日美海軍為爭奪瓜島周邊制海權而進行的一系列激烈海戰的高潮,尤其在14日至15日夜間的第二次交戰中,日軍"霧島"號與美軍"南達科他"、"華盛頓"號的較量是太平洋戰爭中少有的戰列艦對決。對於此次海戰驚心動魄的過程,軍迷們一直津津樂道,甚至提出如果日軍出戰的不是老舊的"霧島"號,而是號稱史上最強戰列艦的"大和"號,那麼交手結果會完全不同,2艘美軍戰列艦恐怕無法全身而退,那麼這個假設是否成立,不妨分析一二。

■1942年11月14日夜戰中,"華盛頓"號戰列艦的前主炮對"霧島"號戰列艦實施齊射。

首先,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海戰過程。當夜,以"霧島"號為核心的日軍艦隊在近藤信竹中將率領下再度奔襲鐵底灣,試圖炮擊亨德森機場,以"南達科他"、"華盛頓"號為核心的美軍艦隊在羅伯特·李少將指揮下迎擊日軍艦隊。在交戰中,"南達科他"號與"華盛頓"號失散,遭到包括"霧島"號在內的5艘日艦的集火攻擊,同時又發生電力故障,竟無力還擊,上層建築受損嚴重,被迫撤退。與此同時,未被日軍發現的"華盛頓"號對"霧島"號實施了猛烈炮擊,將其重創,"霧島"號最終沉沒。縱觀整個過程,日軍戰列艦實際上處於以一敵二的劣勢,即使換上"大和"也是如此。日軍要改變戰鬥結果,必須把握兩個關鍵點:第一,在戰鬥之初集中火力將"南達科他"號重創或直接擊沉;第二,在遭受"華盛頓"號攻擊時能夠承受打擊並轉移炮火將其反殺。那麼"大和"號是否能做到呢?

■1942年11月14日至15日夜間瓜島海戰第二次交戰形勢圖,可見雙方艦隊的行動十分複雜,完全是一場混戰。

先談談第一點,"南達科他"號是否會被擊沉取決於日艦的火力強度和命中率。就火力強度而言,"大和"號的45倍徑460毫米艦炮的威力遠勝"霧島"號的45倍徑356毫米艦炮,其穿甲彈在20000米距離上的垂直穿深達494毫米,而"南達科他"號的舷側主裝甲帶厚度為310毫米,加上"大和"的主炮數量比"霧島"多一門,且交火距離僅有6000米,如果說"南達科他"號的裝甲防護抵禦"霧島"號的主炮火力尚有餘力,但是在近距離面對"大和"號時幾乎是不堪一擊的,因此理論上"大和"號完全有能力擊沉"南達科他"號。

■"大和"號戰列艦的460毫米炮彈,自左向右分別為九一式穿甲彈、三式通常彈和去掉風帽的九一式穿甲彈。

雖然"大和"號的主炮威力十足,但炮彈再強也要命中爆炸才有效果,能否轟沉"南達科他"號還要看命中率,這就要看火控水平了。當時,美軍新型戰列艦已經裝備了搜索雷達和火控雷達,而日軍戰列艦依然採用傳統的光學觀瞄方式,在夜間利用探照燈照射目標實施射擊,即便最新的"大和"號在1942年時也沒有雷達設備,日軍到戰爭後期也未能掌握雷達火控技術。"霧島"號的炮術水平在日本海軍中是數一數二的,人員訓練有素,開戰以來一直奔波在前線,實戰經驗也更豐富,那麼在這場海戰中的射擊命中率如何呢?美軍作戰報告顯示,"南達科他"號被日艦集火達四分鐘,被擊中至少26次,其中203毫米炮彈18發、152毫米炮彈6發、127毫米炮彈1發、356毫米炮彈1發!沒錯!"霧島"號主炮僅打中了"南達科他"號一發!中彈位置多集中在上層建築,美艦主裝甲帶未被擊穿,未傷要害,得以撤退。久經沙場的"霧島"號尚且如此,那麼初登戰陣的"大和"號又會達成怎樣的命中率?恐怕很難有所期待了。

■1942年8月"華盛頓"號戰列艦的桅樓特寫,可見頂部裝有Mk 3型火控雷達的射擊指揮儀,雷達火控是美軍戰列艦的一大優勢。

再看看第二個關鍵點,"大和"號在遭到"華盛頓"號炮擊時其厚重的裝甲防禦能否經得住考驗?在這場海戰中,"華盛頓"號利用雷達引導優勢在7分鐘內對"霧島"號發射406毫米炮彈75發,命中9發,造成了嚴重毀傷。"霧島"號最初是按照戰列巡洋艦設計的,裝甲薄弱,即使經過兩次大改裝,其舷側裝甲帶僅為203毫米。"華盛頓"號裝備的45倍徑Mk 6型406毫米艦炮發射的超重彈在9100米距離上的垂直穿深達597毫米,換而言之,在當夜8000米的交戰距離上,"華盛頓"號的主炮打"霧島"號對穿都綽綽有餘。那麼"大和"號能否承受住同等強度甚至更猛烈的打擊呢?

■1937年完成第二次大改裝的"霧島"號戰列艦,作為一戰時期設計的老艦,其裝甲防護相當薄弱。

"大和"號之所以號稱史上最強,一則是威力巨大的主炮,二則就是登峰造極的裝甲防護,其舷側裝甲帶厚度達到創紀錄的410毫米且有一定傾角,其防禦能力絕非老掉牙的"霧島"號所能比擬,從理論上說在正常交戰距離上"大和"號對於任何美軍新型戰列艦都有更大的免疫區,以Mk 6型406毫米艦炮的性能只有在12000米以內才有可能擊穿"大和"的主裝甲帶。然而,瓜島海戰恰恰是一場在10000米以內發生的近距離夜戰,因此就算對手是"大和"號,"華盛頓"號依然有把握給予重創。"大和"號的防禦優勢更多地建立在10000米以上的遠距離炮戰中,而在近乎貼身肉搏的近戰中雙方基本都能擊穿對手的裝甲帶,至於最後鹿死誰手,就看誰的運氣更好,能搶先命中目標要害了。

■左圖是大和級戰列艦的舷側裝甲結構圖,主裝甲帶厚度達410毫米。右圖是為大和級三號艦"信濃"號預定的主炮塔正面裝甲的一角,厚度達650毫米,戰後被美軍繳獲後使用衣阿華級戰列艦的406毫米艦炮進行測試,可見裝甲板上被擊穿的彈洞。只要距離足夠近,強如"大和"也是扛不住的。

由此分析,"大和"號在吃了9發406毫米炮彈後也不會比"霧島"號好到哪裡去,就算主裝甲帶沒有被擊穿,上層建築和非裝甲區的破損也夠它喝上一壺的,尤其是火控系統大概率被毀,就算還有餘力反擊,其射擊也難有準度可言。這一點親歷海戰的"南達科他"號可以證明,在電力部分恢復後,該艦主炮曾對日艦發起五次齊射,但由於火控系統被日艦炮火擊毀,失去作用,反擊沒有命中任何目標。

■"南達科他"號戰列艦的前主炮群特寫,Mk 6型406毫米艦炮在10000米以內有可能擊穿"大和"號的主裝甲帶。

更為重要的是,根據瓜島海戰的記錄,"霧島"號炮擊"南達科他"號與"華盛頓"號炮擊"霧島"號是同時發生的,也就是說,日軍戰列艦在打人的同時也在挨打,即使換上"大和"號,又如何能在幾分鐘時間內連續打垮兩艘美軍新銳戰列艦?如果是在晝間遠距離交戰中,"大和"號也許還能憑藉厚重裝甲硬扛對手火力,在持續炮擊中逐一擊毀目標,但在倉促爆發的近戰中,"大和"號的攻防優勢幾乎沒有發揮的空間,想要反敗為勝恐怕只能指望天照大神的眷顧和"俾斯麥"秒殺"胡德"那樣的運氣。綜上所述,即使日軍派出"大和"號上場也不能改變這次海戰的結果,"南達科他"號依然大概率逃出生天,"華盛頓"號也不會在"大和"號的反擊下蒙受重大損失,唯一的區別是"大和"號憑藉皮糙肉厚的身板硬吃傷害後逃離戰場,而不至於早早地把性命交待在"鐵底灣"裡。

■"大和"號戰列艦試航時的留影,其火力和防護在遠距離炮戰中非常有優勢,但在近距離混戰時未必有效。

相關焦點

  • 超級戰列艦大和號:我曾經也想炮擊瓜島,撕碎一切美軍戰列艦
    此前的8月7日,得知盟軍開始反攻瓜島,對此,聯合艦隊司令部立即作出反應,來到特魯克。8月8日,第八艦隊在第一次所羅門海戰中取得重大戰果。登上瓜島的陸軍意滿自得,認為美軍也不過如此,就連海軍也認為將美軍趕出瓜島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在"大和"號駛向特魯克島的時候,第二次所羅門海戰爆發,然而這次未能取得大的戰果,頂多打成個平手。將美軍趕出瓜島的計劃早早就受了挫。
  • 二戰日本炮灰級戰列艦「霧島」號戰列艦被擊沉原因居然是自己點燈
    說到日本當時戰列艦,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和級戰列艦,但日軍的戰列艦也有平庸級別的戰列艦,不是很有名,比如日軍的金剛級中型戰列艦,霧島,金剛,比睿,榛名,這4艘戰艦全部是在一戰前期就下水的重型巡洋艦,後來在1928年同時期進行改裝,改裝成了戰列艦,並在1931年到1935年完工,屬於戰列巡洋艦加重裝甲成為戰列艦,本身防護力存在一定問題,屬於改造後輕船抗大炮,當時日本資源也是有限,也只能那樣設計,畢竟從新建造一艘全新的戰列艦費時費力
  • 二戰日本炮灰級戰列艦「霧島」號戰列艦被擊沉原因故意暴露
    從霧島的火力配備上屬於還算可以的,但日軍海軍為了提高該艦的速度,嚴重降低了該艦的防護能力,該戰艦的平均裝甲180毫米。霧島號戰列艦,在整個太平洋戰役中都非常活躍,被日軍當做先鋒戰列艦使用,先後參加了 先後參加了偷襲珍珠港,印度洋作戰,中途島海戰,第二次所羅門海戰,和第三次羅門海戰。幾乎前期日軍所有行動它都有參與。該艦的成名之戰發生在1942年瓜島海戰中。
  • 新艦出擊:華盛頓號戰列艦
    裝有9門406毫米主炮,20門127毫米副炮,特別是該艦裝有先進的雷達,夜戰能力很強。在瓜島海戰中,該艦在夜間利用雷達瞄準,一舉擊沉日本戰列艦「霧島」號,名聲大噪。1941年12月,華盛頓號成為威爾考克斯海軍少將的旗艦,指揮第六戰列艦分艦隊和大西洋戰列艦編隊。1942年4月4日,華盛頓號加入英國本土艦隊,與英國戰艦一起護送船隊,將戰爭物資送往摩爾曼斯克。
  • 《燃燒的太平洋》仙人掌與鐵底灣:瓜島戰地遊記(下)
    (作者提供)由於美軍憑藉亨德森機場的優勢牢牢掌握了瓜島周邊的晝間制空權,日軍無法使用慢速運輸船運兵,只能利用驅逐艦在夜間搞快速運輸,稱為「鼠運輸」,而美軍稱為「東京特快」。日艦在執行運輸任務的同時也會順便炮擊岸上的美軍陣地,甚至出動巡洋艦、戰列艦轟擊亨德森機場。由於日軍在夜戰上的優勢,美軍對此一直苦惱不已,這種狀況最終於10月初發生了改變。
  • 戰列艦——金剛 KONGO
    當時日本的造艦技術長足進步,已開始自行建造戰列艦及大型裝甲巡洋艦,之所以向英國採購此艦,目的是為了進口技術。之後,日本便以金剛為樣本,又自行建造了3艘「金剛級」戰艦,分別為比叡,榛名,霧島。1931年6月1 日,日本海軍廢除了「戰列巡洋艦」艦種,金剛成為戰列艦。經過1931年和1937年的兩次升級改造,使它成為一艘強悍的高速戰列艦!
  • 二戰日本「金剛號戰列艦」日本少數一艘擊沉航母的戰列艦
    1941年該戰艦參加中途島海戰,被美軍一個重型航彈砸死6個人,沒炸。1942年,該戰艦參加瓜島戰役,1942年10月13日金剛號與榛名號初次炮擊亨德森機場,當天的炮擊異常猛烈,導致幾十名美軍傷亡。日軍該艦的整體指揮作戰能力也可以說是優秀的,但日軍並不知道,該戰艦的裝甲防護力,在重大海戰中是屬於七分靠天意2分運氣,1分整體靠戰場的應變能力。
  • 最後的戰列艦互拍——夜戰蘇裡高(上)
    按照分工,很明顯慄田健男海軍中將率領的那支艦隊才是絕對主力:擁有最新最大的兩艘大和級戰列艦,一艘裝備16英寸巨炮並長期擔任聯合艦隊旗艦的長門號,一艘裝備16英寸巨炮並長期擔任聯合艦隊旗艦的長門號,以及兩艘金剛級快速戰列艦,還有12艘巡洋艦、15艘驅逐艦,整個艦隊編入的快速新銳戰艦多達32艘,幾乎是除演習和檢閱之外,日軍曾出動過的單支最大規模的水面艦隊。
  • 科普帖——大和號戰列艦
    1945年4月7日,大和號在衝繩島戰役中,被美軍飛機擊沉於日本九州西南50海裡處,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特攻作戰精神的炮灰。大和號的沉沒,也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徹底終結。在沉沒超過半世紀後,該艦仍然作為不少電影及動畫的題材,繼續深深地影響著日本人。
  • 零戰績,日本戰列艦「大和」號的一生
    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日本將停建的巡洋戰艦「赤城」號改建為航空母艦 隨著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擴張,美國被其視為阻礙構建「大東亞共榮圈」的頭號強敵,見在戰艦數量上根本不可能與美國競爭,便確立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美軍數量優勢的發展方針
  • 美軍在瓜島海戰大肆使用黑科技 日本虧得心疼
    在日本海軍中有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每天吃鰻魚喝魚肝油,服用特製的維生素A,目的是為了保證視力良好,在夜戰中發揮作用。因為貓的夜視能力極強,美軍尼米茲上將特地將日軍這種夜視能力冠名為「貓眼」。 應該說,日軍「貓眼」瞭望員確實比較厲害,瓜島戰役第一次海戰時,他們率先發現了兩艘巡邏的美軍驅逐艦,而裝備新型雷達的美軍驅逐艦卻未能發現日艦。
  • 【戰艦鑑賞】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
    艦體全長263米,水線長256米,垂線長244米,艦寬38.9米,水線寬36.9米,型深18.915米,平均吃水(試航)10.4米,滿載平均吃水10.86米,造價33億美元,堪稱空前,大概也是絕後。1945年4月7日,大和號戰列艦在衝繩島戰役中被美軍飛機擊沉於日本九州西南50海裡處。(娜娜應該鼓掌麼?)
  • 最後的戰列艦T字決戰——夜戰蘇裡高海峽終章
    波特蘭級二號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因運送原子彈後被潛艇擊沉而成為美軍損失的最後一艘戰艦插播一下美國海軍艦艇的命名規則,戰列艦的是州名、重巡洋艦是大中城市名、驅逐艦通常是有紀念意義的人名、航空母艦稍微特殊,有歷史上的名艦傳承下來的名字(如企業號Enterprise,其實更適合翻譯為進取號),也有具有紀念意義的地名(如列剋星敦號Lexington、中途島號Midway)等等,這是因為在遠海執行任務時一艘以家鄉名字命名的軍艦可以讓水兵們更有歸屬感
  • 大和號戰列艦到底是如何被擊沉的?
    日軍為阻止盟軍登陸,發動衝繩防衛戰天一號作戰,作為菊水特攻作戰的一部分,以大和為中心的艦隊向衝繩海域出擊。3月17日,日本聯合艦隊命令包含戰列艦大和號在內的第一遊擊部隊進行出擊準備,以配合航空攻擊,並將這個作戰命名為天一號作戰,其目的是在美軍登陸衝繩戰役中協防衝繩。大和號的這次出擊,主要是吸引美海軍戰鬥機向大和號在內的第一遊擊部隊迎戰,以緩解美軍對日本特攻機的攻擊。
  • 最後的戰列艦互拍——夜戰蘇裡高(上)
    按照分工,很明顯慄田健男海軍中將率領的那支艦隊才是絕對主力:擁有最新最大的兩艘大和級戰列艦,一艘裝備16英寸巨炮並長期擔任聯合艦隊旗艦的長門號,一艘裝備16英寸巨炮並長期擔任聯合艦隊旗艦的長門號,以及兩艘金剛級快速戰列艦,還有12艘巡洋艦、15艘驅逐艦,整個艦隊編入的快速新銳戰艦多達32艘,幾乎是除演習和檢閱之外,日軍曾出動過的單支最大規模的水面艦隊。
  • 大艦巨炮的巔峰之作——「大和」號戰列艦
    「大和」號於1937年11月在日本吳港海軍造船廠開工修建,1941年12月竣工完成。「大和」是日本最古老的奈良京城所在的省名,又是日本古代的國名,用「大和」為戰列艦命名可見日本海軍對這艘超級巨艦的特殊期待。
  • 海軍文庫 | 被美軍炮火直接擊沉的第一艘日軍戰列艦:霧島號
    霧島號戰列艦是是舊日本海軍的戰列艦 ,是開工時作為巡洋戰艦(戰列巡洋艦)建造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4號艦。同型艦:金剛、比睿、榛名。
  • 燃燒的太平洋(四):帶刺的「仙人掌」、燃燒的鐵底灣——瓜島戰役(3)
    因此美軍的登陸船隊得以全身而退,否則瞭望臺行動將演變成一場盟軍的戰略性災難。志得意滿的三川軍一在不經意間放棄一舉決定瓜島戰役結果的機遇。8月10日,美軍S-44號潛艇又在卡維恩(Kavieng)伏擊了凱旋而歸的三川艦隊、擊沉了加古號重巡洋艦。這仿佛是在向日本海軍宣布:瓜島海戰才剛剛開始,日本海軍也將在鐵底灣付出鋼鐵和鮮血的代價。
  • 巨獸之亡(4)最後的戰列艦互拍——夜戰蘇裡高(下)
    波特蘭級二號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因運送原子彈後被潛艇擊沉而成為美軍損失的最後一艘戰艦插播一下美國海軍艦艇的命名規則,戰列艦的是州名、重巡洋艦是大中城市名、驅逐艦通常是有紀念意義的人名、航空母艦稍微特殊,有歷史上的名艦傳承下來的名字(如企業號Enterprise,其實更適合翻譯為進取號),也有具有紀念意義的地名(如列剋星敦號Lexington、中途島號Midway)等等,這是因為在遠海執行任務時一艘以家鄉名字命名的軍艦可以讓水兵們更有歸屬感
  • 最後的戰列艦互拍——夜戰蘇裡高(下)
    如果不能閱讀全文,請到同名公眾號(ID:bikunet)搜索,或直接輸入編號。當南方的夜色裡煙霧迷漫,不時有探照燈和照明彈劃破夜空時,奧登多夫少將的巡洋艦和戰列艦正在蘇裡高海峽北口排成戰列線,等待著西村艦隊的到來。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