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1942年11月12日至15日的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日方稱為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是日美海軍為爭奪瓜島周邊制海權而進行的一系列激烈海戰的高潮,尤其在14日至15日夜間的第二次交戰中,日軍"霧島"號與美軍"南達科他"、"華盛頓"號的較量是太平洋戰爭中少有的戰列艦對決。對於此次海戰驚心動魄的過程,軍迷們一直津津樂道,甚至提出如果日軍出戰的不是老舊的"霧島"號,而是號稱史上最強戰列艦的"大和"號,那麼交手結果會完全不同,2艘美軍戰列艦恐怕無法全身而退,那麼這個假設是否成立,不妨分析一二。
■1942年11月14日夜戰中,"華盛頓"號戰列艦的前主炮對"霧島"號戰列艦實施齊射。
首先,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海戰過程。當夜,以"霧島"號為核心的日軍艦隊在近藤信竹中將率領下再度奔襲鐵底灣,試圖炮擊亨德森機場,以"南達科他"、"華盛頓"號為核心的美軍艦隊在羅伯特·李少將指揮下迎擊日軍艦隊。在交戰中,"南達科他"號與"華盛頓"號失散,遭到包括"霧島"號在內的5艘日艦的集火攻擊,同時又發生電力故障,竟無力還擊,上層建築受損嚴重,被迫撤退。與此同時,未被日軍發現的"華盛頓"號對"霧島"號實施了猛烈炮擊,將其重創,"霧島"號最終沉沒。縱觀整個過程,日軍戰列艦實際上處於以一敵二的劣勢,即使換上"大和"也是如此。日軍要改變戰鬥結果,必須把握兩個關鍵點:第一,在戰鬥之初集中火力將"南達科他"號重創或直接擊沉;第二,在遭受"華盛頓"號攻擊時能夠承受打擊並轉移炮火將其反殺。那麼"大和"號是否能做到呢?
■1942年11月14日至15日夜間瓜島海戰第二次交戰形勢圖,可見雙方艦隊的行動十分複雜,完全是一場混戰。
先談談第一點,"南達科他"號是否會被擊沉取決於日艦的火力強度和命中率。就火力強度而言,"大和"號的45倍徑460毫米艦炮的威力遠勝"霧島"號的45倍徑356毫米艦炮,其穿甲彈在20000米距離上的垂直穿深達494毫米,而"南達科他"號的舷側主裝甲帶厚度為310毫米,加上"大和"的主炮數量比"霧島"多一門,且交火距離僅有6000米,如果說"南達科他"號的裝甲防護抵禦"霧島"號的主炮火力尚有餘力,但是在近距離面對"大和"號時幾乎是不堪一擊的,因此理論上"大和"號完全有能力擊沉"南達科他"號。
■"大和"號戰列艦的460毫米炮彈,自左向右分別為九一式穿甲彈、三式通常彈和去掉風帽的九一式穿甲彈。
雖然"大和"號的主炮威力十足,但炮彈再強也要命中爆炸才有效果,能否轟沉"南達科他"號還要看命中率,這就要看火控水平了。當時,美軍新型戰列艦已經裝備了搜索雷達和火控雷達,而日軍戰列艦依然採用傳統的光學觀瞄方式,在夜間利用探照燈照射目標實施射擊,即便最新的"大和"號在1942年時也沒有雷達設備,日軍到戰爭後期也未能掌握雷達火控技術。"霧島"號的炮術水平在日本海軍中是數一數二的,人員訓練有素,開戰以來一直奔波在前線,實戰經驗也更豐富,那麼在這場海戰中的射擊命中率如何呢?美軍作戰報告顯示,"南達科他"號被日艦集火達四分鐘,被擊中至少26次,其中203毫米炮彈18發、152毫米炮彈6發、127毫米炮彈1發、356毫米炮彈1發!沒錯!"霧島"號主炮僅打中了"南達科他"號一發!中彈位置多集中在上層建築,美艦主裝甲帶未被擊穿,未傷要害,得以撤退。久經沙場的"霧島"號尚且如此,那麼初登戰陣的"大和"號又會達成怎樣的命中率?恐怕很難有所期待了。
■1942年8月"華盛頓"號戰列艦的桅樓特寫,可見頂部裝有Mk 3型火控雷達的射擊指揮儀,雷達火控是美軍戰列艦的一大優勢。
再看看第二個關鍵點,"大和"號在遭到"華盛頓"號炮擊時其厚重的裝甲防禦能否經得住考驗?在這場海戰中,"華盛頓"號利用雷達引導優勢在7分鐘內對"霧島"號發射406毫米炮彈75發,命中9發,造成了嚴重毀傷。"霧島"號最初是按照戰列巡洋艦設計的,裝甲薄弱,即使經過兩次大改裝,其舷側裝甲帶僅為203毫米。"華盛頓"號裝備的45倍徑Mk 6型406毫米艦炮發射的超重彈在9100米距離上的垂直穿深達597毫米,換而言之,在當夜8000米的交戰距離上,"華盛頓"號的主炮打"霧島"號對穿都綽綽有餘。那麼"大和"號能否承受住同等強度甚至更猛烈的打擊呢?
■1937年完成第二次大改裝的"霧島"號戰列艦,作為一戰時期設計的老艦,其裝甲防護相當薄弱。
"大和"號之所以號稱史上最強,一則是威力巨大的主炮,二則就是登峰造極的裝甲防護,其舷側裝甲帶厚度達到創紀錄的410毫米且有一定傾角,其防禦能力絕非老掉牙的"霧島"號所能比擬,從理論上說在正常交戰距離上"大和"號對於任何美軍新型戰列艦都有更大的免疫區,以Mk 6型406毫米艦炮的性能只有在12000米以內才有可能擊穿"大和"的主裝甲帶。然而,瓜島海戰恰恰是一場在10000米以內發生的近距離夜戰,因此就算對手是"大和"號,"華盛頓"號依然有把握給予重創。"大和"號的防禦優勢更多地建立在10000米以上的遠距離炮戰中,而在近乎貼身肉搏的近戰中雙方基本都能擊穿對手的裝甲帶,至於最後鹿死誰手,就看誰的運氣更好,能搶先命中目標要害了。
■左圖是大和級戰列艦的舷側裝甲結構圖,主裝甲帶厚度達410毫米。右圖是為大和級三號艦"信濃"號預定的主炮塔正面裝甲的一角,厚度達650毫米,戰後被美軍繳獲後使用衣阿華級戰列艦的406毫米艦炮進行測試,可見裝甲板上被擊穿的彈洞。只要距離足夠近,強如"大和"也是扛不住的。
由此分析,"大和"號在吃了9發406毫米炮彈後也不會比"霧島"號好到哪裡去,就算主裝甲帶沒有被擊穿,上層建築和非裝甲區的破損也夠它喝上一壺的,尤其是火控系統大概率被毀,就算還有餘力反擊,其射擊也難有準度可言。這一點親歷海戰的"南達科他"號可以證明,在電力部分恢復後,該艦主炮曾對日艦發起五次齊射,但由於火控系統被日艦炮火擊毀,失去作用,反擊沒有命中任何目標。
■"南達科他"號戰列艦的前主炮群特寫,Mk 6型406毫米艦炮在10000米以內有可能擊穿"大和"號的主裝甲帶。
更為重要的是,根據瓜島海戰的記錄,"霧島"號炮擊"南達科他"號與"華盛頓"號炮擊"霧島"號是同時發生的,也就是說,日軍戰列艦在打人的同時也在挨打,即使換上"大和"號,又如何能在幾分鐘時間內連續打垮兩艘美軍新銳戰列艦?如果是在晝間遠距離交戰中,"大和"號也許還能憑藉厚重裝甲硬扛對手火力,在持續炮擊中逐一擊毀目標,但在倉促爆發的近戰中,"大和"號的攻防優勢幾乎沒有發揮的空間,想要反敗為勝恐怕只能指望天照大神的眷顧和"俾斯麥"秒殺"胡德"那樣的運氣。綜上所述,即使日軍派出"大和"號上場也不能改變這次海戰的結果,"南達科他"號依然大概率逃出生天,"華盛頓"號也不會在"大和"號的反擊下蒙受重大損失,唯一的區別是"大和"號憑藉皮糙肉厚的身板硬吃傷害後逃離戰場,而不至於早早地把性命交待在"鐵底灣"裡。
■"大和"號戰列艦試航時的留影,其火力和防護在遠距離炮戰中非常有優勢,但在近距離混戰時未必有效。